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770发布日期:2019-04-16 22:4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悬架技术领域,更为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蓬勃发展,悬架是汽车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用于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及其产生的力矩,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所以悬架是现代汽车(特别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决定着汽车的整体性能。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虽然悬架的强度和刚度作为悬架设计的考虑因素,但是,悬架的整体重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其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现有新能源汽车悬架大多基于传统汽车进行设计的,因而往往存在悬架结构过于复杂、零件较多、重量过大、组装工艺复杂,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能力。

因此,如何简化新能源汽车的悬架结构、使悬架结构轻量化,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始终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新能源汽车悬架结构存在重量大、结构复杂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地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通过对后悬架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和连接方式的优化,本实用新型能够极大地简化新能源汽车后悬架结构,进而能有效地降低后悬架重量,以完成新能源汽车悬架轻量化、简易化的设计目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该结构包括后桥总成、左纵臂、右纵臂、左减震器、右减震器、左支撑弹簧、右支撑弹簧及横向推力杆;所述左纵臂一端与后桥总成左部的下侧铰接,所述右纵臂一端与后桥总成右部的下侧铰接;所述左减震器设置于所述左纵臂内侧且一端与后桥总成的下侧铰接,所述右减震器设置于所述右纵臂内侧且一端与后桥总成的下侧铰接;所述左支撑弹簧一端固定于后桥总成左部的上侧,所述右支撑弹簧一端固定于后桥总成右部的上侧;所述后桥总成右部包括向后伸出的连接杆,所述横向推力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所述横向推力杆包括呈圆管结构的杆部。

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汽车后悬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后车架结构更为简易,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后悬架轻量化、简易化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推力杆还包括管状连接件、外衬套及内衬套,管状连接件外壁与横向推力杆的杆部一端固定连接,管状连接件内部嵌有外衬套和内衬套,且所述外衬套和所述内衬套自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内衬套铰接。

基于上述改进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满足横向推力杆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后悬架重量及簧下重量,改善后悬架性能、提高整车平顺性,进而降低新能源汽车后悬架的开发费用和开发周期。

进一步地,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后桥本体、左弹簧座、右弹簧座、左纵臂支架、右纵臂支架,所述左弹簧座和所述右弹簧座均固定于所述后桥本体上侧,所述左纵臂支架和所述右纵臂支架均固定于所述后桥本体下侧;所述左支撑弹簧固定于所述左弹簧座上,所述右支撑弹簧固定于所述右弹簧座上;所述左纵臂一端铰接于左纵臂支架上,所述右纵臂一端铰接于右纵臂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左弹簧座和所述右弹簧座对称设置,所述左支撑弹簧与所述右支撑弹簧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左纵臂支架与所述右纵臂支架对称设置,所述左纵臂与所述右纵臂对称设置,所述左纵臂和所述右纵臂均与所述后桥本体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左减震器支架和右减震器支架,所述左减震器支架设置于左纵臂支架的内侧,所述右减震器支架设置于右纵臂支架的内侧,所述左减震器支架与所述左减震器铰接,所述右减震器支架与所述右减震器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减震器支架与所述右减震器支架对称设置,所述左减震器与所述右减震器对称设置,所述左减震器和所述右减震器均与所述后桥本体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左减震器和所述右减震器均为筒式液力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左减震器和所述右减震器均为双筒液力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传统的汽车后悬架,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合理,在保证后悬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其整体的结构进行极大的优化,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后悬架的结构、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以较好地适用于混合能源汽车和纯电动车,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和能源消耗,并降低排气污染,增加续航里程。

本实用新型对横向推力杆结构进行了重点优化,将圆管结构作为横向推力杆主体,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能起到较好的减重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后悬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横向推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后桥总成;10、后桥本体;11、左弹簧座;12、右弹簧座;13、左纵臂支架;14、右纵臂支架;15、连接杆;16、左减震器支架;17、右减震器支架;2、左纵臂;3、右纵臂;4、左减震器;5、右减震器;6、左支撑弹簧;7、右支撑弹簧;8、横向推力杆;80、杆部;81、管状连接件;82、外衬套;83、内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该结构包括后桥总成1、左纵臂2、右纵臂3、左减震器4、右减震器5、左支撑弹簧6、右支撑弹簧7及横向推力杆8,左纵臂2、右纵臂3及横向推力杆8作为导向机构,左支撑弹簧6和右支撑弹簧7作为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是采用具有弹性较高材料制成的零件,主要功能是承受垂直载荷,同时在路面不平时车轮受到冲击,弹性元件可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起来,然后在车轮下跳或回复原行驶状态时释放出来,从而缓和和抑止不平路面引起的振动和冲击;左纵臂2一端与后桥总成1左部的下侧铰接,右纵臂3一端与后桥总成1右部的下侧铰接;左减震器4设置于左纵臂2内侧且左减震器4一端与后桥总成1的下侧铰接,右减震器5设置于右纵臂3内侧且右减震器5一端与后桥总成1的下侧铰接;左支撑弹簧6一端固定于后桥总成1左部的上侧,右支撑弹簧7一端固定于后桥总成1右部的上侧。本实施例中,上述所涉及的“左部”可理解为“左侧”、“左侧部分”,“右部”可理解为“右侧”、“右侧部分”。

如图2(为更清楚地观察到结构细节,图中的虚线表示省略的杆部)所示,后桥总成1右部包括向后伸出的连接杆15,横向推力杆8一端与连接杆15铰接,横向推力杆8包括呈圆管结构的杆部80,具体来说,横向推力杆8还包括管状连接件81、外衬套82及内衬套83,管状连接件81外壁与横向推力杆8的杆部80一端固定连接,管状连接件81内部嵌有外衬套82和内衬套83,且外衬套82和内衬套83自外向内依次设置,连接杆15与内衬套83铰接。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涉及的减振器在车轮上下跳过程中,活塞在工作腔内往复运动,减振器液体通过活塞上节流孔上下流动,由于液体有一定的粘性和液体通过节流孔时与孔壁间产生摩擦,使动能转化成热能散发到空气中,从而达到衰减振动的功能;减振器作为产生阻尼力的主要元件,其作用是迅速衰减汽车的振动,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增强车轮和地面的附着力;另外,减振器能够降低车身部分的动载荷,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左减震器4和右减震器5均为筒式液力减震器,具体应用时,左减震器4和右减震器5均为双筒液力减震器。

如图3所示,图3的观察视角与图1的观察视角相垂直;后桥总成1还包括后桥本体10、左弹簧座11、右弹簧座12、左纵臂支架13、右纵臂支架14,左弹簧座11和右弹簧座12均固定于后桥本体10上侧,左纵臂支架13和右纵臂支架14均固定于后桥本体10下侧;左支撑弹簧6固定于左弹簧座11上,右支撑弹簧7固定于右弹簧座12上;左纵臂2一端铰接于左纵臂支架13上,右纵臂3一端铰接于右纵臂支架14上。本实施例中,左弹簧座11和右弹簧座12对称设置,左支撑弹簧6与右支撑弹簧7对称设置;左纵臂支架13与右纵臂支架14对称设置,左纵臂2与右纵臂3对称设置,左纵臂2和右纵臂3均与后桥本体10垂直。而且,后桥总成1还包括左减震器支架16和右减震器支架17,左减震器支架16设置于左纵臂支架13的内侧,右减震器支架17设置于右纵臂支架14的内侧,左减震器支架16与左减震器4铰接,右减震器支架17与右减震器5铰接;其中,左减震器支架16与右减震器支架17对称设置,左减震器4与右减震器5对称设置,左减震器4和右减震器5均与后桥本体10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