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6913发布日期:2019-05-15 22:4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一般通过在线路的沿线设置接触轨或受电弓,通过将车上的集电靴与接触轨或受电弓接触,实现对车辆的供电。由于需要在线路的沿线设置接触轨或受电弓,因此,这种供电方式的成本高;同时,一旦接触轨或受电弓的一个地方出现故障,会导致全线供电故障。

还有的轨道车辆采用在轨道梁上设置供电装置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该技术方案的轨道车辆在行进至站区进行充电时,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易发生碰撞,导致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而且维修维护投入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大大降低了全线供电的建设成本,同时避免了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供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包括:滑轨,所述滑轨适于安装在轨道上;滑条,所述滑条设于所述滑轨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和供电板,所述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且所述供电板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滑条滑动。

当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供电板伸出且与受电装置连接,为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供电板收回且与受电装置断开,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轨道车辆停靠后再进行充电,避免了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的冲击,且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摩擦,大大提高了所述供电装置的使用寿命,还消除了一般取电方式所产生的噪音。若轨道车辆需要跨站行驶,则所述供电装置不进行工作,不影响轨道车辆的跨站行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板包括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所述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相对所述滑条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正极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正极侧,所述负极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负极侧,用于提供电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一弧面,所述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二弧面。增大了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供电效率,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三弧面,所述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四弧面。增大了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供电效率,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和所述负极供电板之间设有齿条,所述齿条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轴;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转轴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和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的输入端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通过电机、转轴、驱动齿轮和齿条的配合,即所述电机带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传动,从而带动所述滑条滑动至合适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轨沿着其延伸方向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条沿所述滑动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方便了所述滑条的安装,结构简单、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槽的断面呈U型。成型简单,节约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包括:受电装置,所述受电装置电连接至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适于安装在轨道上,所述供电装置为如前所述的供电装置;其中,当所述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供电装置伸出且与所述受电装置连接,为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所述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供电装置收回且与所述受电装置断开,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由此,避免了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电装置包括正极充电板和负极充电板,所述正极充电板和所述负极充电板适于安装在所述轨道车辆上,当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时,所述正极供电板滑动至与所述正极充电板连接、所述负极供电板滑动至与所述负极充电板连接。由此,避免了正极充电板与正极供电板之间发生碰撞、负极充电板与负极供电板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正极充电板、正极供电板、负极充电板及负极供电板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电装置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板相连,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负极充电板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相连。通过设置第一支架以便安装正极充电板,通过设置第二支架以便安装负极充电板,结构简单、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可沿着上下方向伸缩。这样便于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正极充电板和负极充电板的位置,通过调整位置,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可沿着前后方向摆动。这样便于在前后方向上调整正极充电板和负极充电板的位置,通过调整位置,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轨道和如前所述的充电系统;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储能装置,所述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轨道上设有所述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适于与所述受电装置电连接以给所述储能装置充电。通过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配合,以给所述轨道车辆充电,同时避免了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包括行车部,所述行车部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其中,所述供电装置设置在所述逃生通道中。这样当发生紧急状况时,轨道车辆主动或被动停车,乘客可从所述逃生通道疏散,由此保障乘客的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装置设置在所述逃生通道的预设点,以在所述轨道车辆停靠在所述预设点时,对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由此保证了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能够准确配合,避免了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发生碰撞,提高了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正极供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正极供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未充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充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和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和接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供电装置100,

滑轨1,滑动槽11,

滑条2,

供电板3,正极供电板31,负极供电板32,第一弧面311,第三弧面312,

齿条4,

驱动组件5,驱动齿轮51,转轴52,电机53,

充电系统1000,

正极充电板61,负极充电板62,

第一支架71,第二支架72,

轨道8,行车部81,逃生通道82,

导向框9,

走行轮10,

第三支架101,

导电板102,

接地板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参考图1-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100、充电系统1000和轨道交通系统。所述供电装置100可为轨道车辆上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以供轨道车辆的正常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00,如图1所示,所述供电装置100包括滑轨1、滑条2以及供电板3,其中,所述滑轨1适于安装在轨道上,所述滑条2设于所述滑轨1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1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供电板3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且所述供电板3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2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滑条2滑动。

需要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知道,供电板3和受电装置均应该具有正极和负极,且正负极之间是绝缘的,在供电板3伸出且与受电装置连接时,所述供电板3的正极与所述受电装置的正极接触,所述供电板3的负极与所述受电装置的负极接触,以此对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所述供电板3和所述受电装置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是任意的,并不仅仅限定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只要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供电板3伸出且与受电装置连接,即所述滑条2朝向靠近受电装置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所述供电板3滑动至与受电装置接触,从而为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供电板3收回且与受电装置断开,即所述滑条2朝向远离受电装置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所述供电板3滑动且与受电装置分离,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由此,避免了所述供电装置100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的冲击,且所述供电装置100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摩擦,大大提高了所述供电装置100的使用寿命,还消除了一般取电方式所产生的噪音。若轨道车辆需要跨站行驶,则所述供电装置100不进行工作,不影响轨道车辆的跨站行驶。

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供电板3包括正极供电板31和负极供电板32,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负极供电板32相对所述滑条2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正极供电板31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正极侧,所述负极供电板32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负极侧,用于提供电能。其中,外部电源可以是市电网,也可以是蓄能装置,例如储能电池、储能电容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正极供电板31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一弧面311,所述负极供电板32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二弧面,所述受电装置的正极充电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弧面311相配合的第五弧面(图中未示出),所述受电装置的负极充电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弧面相配合的第六弧面(图中未示出),增大了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正极充电板的接触面积、所述负极供电板31和所述负极充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正极供电板31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三弧面312,所述负极供电板32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四弧面,所述受电装置的正极充电板设有与所述第三弧面312相配合的第七弧面(图中未示出),所述受电装置的负极充电板设有与所述第四弧面相配合的第八弧面(图中未示出),增大了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正极充电板的接触面积、所述负极供电板32和所述负极充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负极供电板32之间设有齿条4,所述齿条4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2上。此外,所述供电装置100还包括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转轴52、驱动齿轮51以及电机53,所述驱动齿轮51与所述转轴52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驱动齿轮51与所述齿条4相啮合,所述电机53与所述转轴52的输入端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转轴52转动以带动所述驱动齿轮51转动。通过电机53、转轴52、驱动齿轮51和齿条4的配合,即所述电机53带动所述转轴52转动,所述转轴52带动所述驱动齿轮51转动,所述驱动齿轮51和所述齿条4啮合传动,从而带动所述滑条2滑动至合适的位置,例如,当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正极供电板31跟随所述滑条2滑动至与所述正极充电板接触,所述负极供电板32跟随所述滑条2滑动至与所述负极充电板接触,从而为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正极供电板31跟随所述滑条2朝远离所述正极充电板的方向滑动,所述负极供电板32跟随所述滑条2朝远离所述负极充电板的方向滑动,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这样避免了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正极充电板之间发生碰撞,所述负极供电板32和所述负极充电板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正极充电板、正极供电板31、负极充电板及负极供电板3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滑轨1沿着其延伸方向设置有滑动槽11,所述滑条2沿所述滑动槽11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槽11内。所述滑条2在所述滑动槽11内滑动,摩擦力小,结构简单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滑动槽11的断面呈U型,成型简单,节约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1000,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充电系统1000包括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100,所述供电装置100适于安装在轨道上且电连接至外部电源,其中,当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供电装置100伸出且与所述受电装置连接,为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供电装置100收回且与所述受电装置断开,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由此,避免了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受电装置包括正极充电板61和负极充电板62,所述正极充电板61和所述负极充电板62适于安装在所述轨道车辆上,当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时,所述正极供电板31滑动至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连接、所述负极供电板32滑动至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连接。由此,避免了正极充电板61与正极供电板31之间发生碰撞、负极充电板62与负极供电板32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正极充电板61、正极供电板31、负极充电板62及负极供电板3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受电装置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71和第二支架72,所述第一支架71的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相连,所述第一支架71的另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相连,所述第二支架72的一端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相连,所述第二支架72的另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相连。通过设置第一支架71以便安装正极充电板61,通过设置第二支架72以便安装负极充电板62,结构简单、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架71和所述第二支架72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当所述第一支架71和所述第二支架72是导体时,所述正极充电板61通过绝缘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71上,所述负极充电板62通过绝缘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72上,保证所述正极充电板61与所述第一支架71绝缘,所述负极充电板62与所述第二支架72绝缘;当所述第一支架71和所述第二支架72是绝缘体时,所述正极充电板61可直接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71上,所述负极充电板62可直接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72上;所述正极充电板61通过线缆与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的正极相连,所述负极充电板62通过线缆与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的正极相连,由此为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提供电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71和所述第二支架72均可沿着上下方向伸缩。例如当轨道车辆的车身向左倾斜时,导致所述正极充电板61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正极供电板31的水平高度,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负极供电板32的水平高度,换言之,所述正极充电板61不能正对所述正极供电板31,所述负极充电板62不能正对所述负极供电板32,所述第一支架71可带动所述正极充电板61向上运动至与所述正极供电板31正对,所述第二支架可带动所述负极充电板62向下运动至与所述负极供电板32正对,从而实现所述正极供电板31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的接触面积最大,所述负极供电板32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类似地,当轨道车辆的车身向右倾斜时,所述第一支架71可带动所述正极充电板61向下运动至与所述正极供电板31正对,所述第二支架可带动所述负极充电板62向上运动至与所述负极供电板32正对,从而实现所述正极供电板31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的接触面积最大,所述负极供电板32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71和所述第二支架72均可沿着前后方向摆动。例如当轨道车辆的车身向前倾斜时,导致所述正极充电板61位于所述正极供电板31之前,所述负极充电板62位于所述负极供电板32之前,所述第一支架71可带动所述正极充电板61向后运动至与所述正极供电板31正对,所述第二支架72可带动所述负极充电板62向后运动至与所述负极供电板32正对,从而实现所述正极供电板31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的接触面积最大,所述负极供电板32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类似地,当轨道车辆的车身向后倾斜时,所述第一支架71可带动所述正极充电板61向前运动至与所述正极供电板31正对,所述第二支架72可带动所述负极充电板62向前运动至与所述负极供电板32正对,从而实现所述正极供电板31与所述正极充电板61的接触面积最大,所述负极供电板32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轨道8和充电系统1000,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储能装置,所述充电系统1000的受电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轨道8上设有所述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100,所述供电装置100适于与所述受电装置电连接以给所述储能装置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桥主体和导向框9,通过设置导向框9,使导向框9相对桥主体可转动,由此能够实现轨道车辆的转向架的自导向功能,例如可以使所述轨道车辆的每节车厢实现单独运行,这样可以随意增减组装车厢,便于提高所述轨道车辆的灵活性和变化性,便于提高所述轨道车辆的适应能力,便于提高所述轨道车辆的使用范围,便于所述轨道车辆的使用。

此外,通过设置导向框9,能将转向力分散给转向架的不同的零部件,相比相关技术中的轨道车辆,可以避免单一零部件受力太大而断裂,提高所述轨道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安全。

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受电装置连接至所述导向框9上,所述正极充电板61和所述负极充电板62沿着左右方向间隔的布置于所述导向框9上,从而与正极供电板31和负极供电板32的布置适配,保证了充电的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行轮10可沿其轴向旋转且可左右摆动地安装在所述桥主体上,所述走行轮10支撑在所述轨道车辆所行驶的轨道梁上且传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框9上,所述走行轮10为两个且分别安装在所述桥主体的两侧,用于承担车体重量,担负牵引、制动等走行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8包括行车部81,所述行车部81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82,其中,所述供电装置100设置在所述逃生通道82中。这样当发生紧急状况时,轨道车辆主动或被动停车,乘客可从所述逃生通道82疏散,由此保障乘客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100设置在所述逃生通道82的预设点,以在所述轨道车辆停靠在所述预设点时,对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由此保证了供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能够准确配合,避免了所述供电装置100与所述受电装置发生碰撞,提高了所述供电装置100和所述受电装置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当轨道车辆进站时,由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门需要对齐站台门,故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站台的位置是固定的,该位置即为所述预设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接地系统,如图8所示,所述接地系统包括第三支架101、导电板102和接地板103,所述第三支架101可安装在导向框上,所述第三支架101为导体,所述导电板102可直接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101上,所述接地板103可通过线缆与大地相连,轨道车辆可通过导向框、第三支架101、导电板102、接地板103、线缆电气连接,形成接地通路,将轨道车辆的静电或漏电释放至大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系统和充电系统1000的布置如图8所示,所述接地系统设置在所述充电系统1000的右侧,结构紧凑、合理。需要解释的是,所述接地系统也可设置在所述充电系统1000的左侧,或者所述接地系统中的第三支架101与第二支架72进行位置互换,导电板102与负极充电板62进行位置互换,接地板103与负极供电板32进行位置互换,换言之,所述接地系统设置在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负极供电板32之间;所述齿条4也可根据轨道车辆的运行需求合理地设置在所述滑条2上。

为了提高轨道车辆的安全性能,所述接地板103在上下方向的高度高于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负极供电板32的高度,相应地,所述导电板10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高于所述正极充电板61和所述负极充电板62的高度,避免了所述导电板102与所述正极供电板31或所述负极供电板32接触,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安全性能。

工作原理:

当轨道车辆进站且停靠在预设点时,判断轨道车辆是否充电,若轨道车辆不需充电,所述充电系统1000可不工作,此时充电系统100的工作状态如图4所示;若所述轨道车辆需要充电,所述电机53驱动转轴52转动,所述转轴52带动所述驱动齿轮51转动,所述驱动齿轮51带动所述齿条4向右滑动,直至所述正极供电板31和所述正极充电板61接触,所述负极供电板32与所述负极充电板62接触,此时充电系统100的工作状态如图5所示,由此来实现轨道车辆的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