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底护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0431发布日期:2019-07-24 09:41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底护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底护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底护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汽车前底护板由于没有覆盖住后部车架上的空腔,导致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汽车前底护板上的低压区气流不足,且汽车前底护板的底面由于台阶多、不平整,很容易造成汽车前底护板上气流乱流,导致汽车车尾底部气流无法利用,此外,汽车前底护板前缘由于为尖锐的凸出部,容易造成气流分离,严重影响了汽车轮胎的抓地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操控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底护板及汽车,其解决了现有市场上汽车前底护板不能覆盖住后部车架上空腔、且底面不平整以及前缘尖锐而影响汽车在过弯时操控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底护板,用于安装在车身的底部,所述汽车前底护板包括用于遮住车身底部凹腔的平板体及从所述平板体一端向上弯曲延伸的弯曲板体,所述弯曲板体设于所述平板体之靠近车身前端的端部,所述平板体的底部表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板体包括第一曲面部及第二曲面部,所述第一曲面部从所述平板体的端部以背对所述平板体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所述第二曲面部从所述第一曲面部的端部以朝向远离所述平板体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曲面部和所述第二曲面部都为弧形板体,所述第一曲面部从所述平板体的端部以相对所述平板体顶面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所述第二曲面部从所述第一曲面部的端部以相对所述平板体顶面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板体之远离所述平板体的端部凹设有用于避让汽车发动机机脚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卡槽之背对所述平板体的边缘凸设有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体、所述弯曲板体及所述凸缘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体之远离所述弯曲板体的一端贯穿设有用于避让汽车排气管上之催化器的第一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体之靠近所述弯曲板体的一端两侧贯穿设有用于避让汽车悬挂系统的第二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体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如上述所述的汽车前底护板,所述车身的底部设有凹腔,所述汽车前底护板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底部并遮挡所述凹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由汽车前端过来的气流撞到汽车前底护板上的弯曲板体时,少部分气流顺着弯曲板体往平板体的顶部表面移动,大部分气流将顺着平板体的底部表面往后移动,弯曲板体可有效避免此处气流的分离,平板体遮住车身底部的凹腔,降低了平板体底部表面上之气流由于凹腔而产生乱流的几率,进而减少了气流能量的散失,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前底护板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前底护板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汽车前底护板安装于车身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平板体;11、第一缺口;12、第二缺口;13、安装孔;20、弯曲板体;21、第一曲面部;22、第二曲面部;23、卡槽;24、凸缘;30、车身;40、前保险杠;50、扩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底护板,用于安装在汽车车身30的底部,汽车前底护板包括平板体10及弯曲板体20,平板体10用于遮住车身30底部的凹腔,降低了气流由于凹腔而产生乱流的几率,弯曲板体20从平板体10一端向上弯曲延伸,弯曲板体20设于平板体10之靠近车身30前端的端部,汽车前端的前保险杠40过来的气流撞到汽车前底护板上的弯曲板体20时,由于平板体10与车身30的底部之间并不是紧密贴合,只有很少一部分气流会顺着弯曲板体20往平板体10的顶部表面移动,大部分气流将顺着平板体10的底部表面往后移动,弯曲板体20能有效避免此处气流的分离,同时,平板体10的底部表面为平面,能有效减少作用于平板体10上气流能量的散失,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

本实施例中,弯曲板体20包括第一曲面部21及第二曲面部22,第一曲面部21从平板体10的端部以背对平板体10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第二曲面部22从第一曲面部21的端部以朝向远离平板体10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以便于承接由汽车前保险杠40过来的气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曲面部21和第二曲面部22都为弧形板体,第一曲面部21从平板体10的端部以相对平板体10顶面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第二曲面部22从第一曲面部21的端部以相对平板体10顶面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向上弯曲延伸,避免从汽车前保险杠40过来的气流在弯曲板体20上时出现气流分离。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弯曲板体20之远离平板体10的端部凹设有卡槽23,该卡槽23用于避让汽车发动机机脚,以便于汽车前底护板与汽车发动机机脚相卡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卡槽23之背对平板体10的边缘凸设有凸缘24,进而使得汽车前底护板上的卡槽23能更稳定的与汽车发动机机脚相卡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平板体10、弯曲板体20及凸缘24为一体成型结构,能有效降低汽车前底护板的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平板体10之远离弯曲板体20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一缺口11,第一缺口11用于避让汽车排气管上之三元催化器。

平板体10之靠近弯曲板体20的一端两侧贯穿设有第二缺口12,第二缺口12用于避让汽车车身30上之悬挂系统。

平板体10上还设有若干个安装孔13,若干个安装孔13用于与车身30连接,以便于将汽车前底护板安装于车身30上,具体地,安装孔13的数量为十个,十个安装孔13间隔分布于平板体10上。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30和如上述所述的汽车前底护板,车身30的底部设有凹腔,车身30的底部凹腔是为了安装汽车排气管而设计的多个凹陷腔体,汽车前底护板安装于车身30的底部并遮挡凹腔,汽车前底护板具有平整由汽车前保险杠40过来的气流并同时产生一定的气流下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由汽车前端的前保险杠40过来的气流撞到汽车前底护板上的弯曲板体20时,由于平板体10与车身30的底部之间并不是紧密贴合,少部分气流会顺着弯曲板体20往平板体10的顶部表面移动,大部分气流将顺着平板体10的底部表面往后移动,弯曲板体20可有效避免此处气流的分离,平板体10遮住车身30底部的凹腔,降低了平板体10底部表面上之气流由于凹腔而产生乱流的几率,进而减少了气流能量的散失,为车身30后方的扩散器50带去干净的气流,同时在车身30后方产生下压力,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优选为赛车。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