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通过性的车辆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577发布日期:2019-08-16 21:5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通过性的车辆底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高通过性的车辆底盘。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辆的通过性直接由车辆的底盘高度决定,然而,受限于车轮轮毂的半径,理论上按照现有设计,车辆的底盘离地间隙是不可能超过轮毂半径的。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的底盘主要包括大梁、前桥、后桥,其中前桥和后桥连接前轮和后轮,由于车辆底盘还需要布置如油箱、发动机等部件,因此现有设计的底盘高度往往还要低于轮毂半径,这就大大的影响了车辆的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通过性的车辆底盘。

本实用新型高通过性的车辆底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由承载车架、叉臂装置以及设置在车架和叉臂装置间的缓冲结构组成,所述叉臂装置由下段轮轴和上段叉臂组成,下段轮轴和上段叉臂均呈L形,下段轮轴完全布置在轮毂内,下段轮轴由水平轮轴和竖直侧臂组成,水平轮轴插入轮轴轴承内,水平轮轴插入后在轮轴前端外周依次设有端面轴承和锁紧螺母;竖直侧臂位于轮毂侧面凹槽内,轮毂的侧面凹槽内周面为圈齿;竖直侧臂顶端安装从动齿轮轴承;上段叉臂由水平叉臂和竖直叉臂组成,水平叉臂内设置驱动轴,竖直叉臂内设置由驱动轴驱动的竖直设置的中间轴,中间轴驱动布置于动齿轮轴承内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的齿牙保持与轮毂侧面凹槽内的齿圈啮合。

轮毂的侧面凹槽外侧安装端盖。

所述端盖由对称的两部分组成,其中一半端盖设置有凸出的凸扣,另一半端盖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勾槽,凸扣和勾槽间相互勾扣从而实现端盖两部分紧密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轮毂的驱动方式做了改变,不再由插入轮毂中心的转轴承担驱动任务,转而由从动齿轮与设置在论内内侧的齿牙啮合从而驱动轮毂,这样,只要将从动齿轮的位置和轮毂内侧的齿牙的位置提高,再确保叉臂强度的情况下,就能显著的提高车辆底盘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架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底盘高度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盘高度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桥和后桥的叉臂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前桥和后桥的叉臂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轮毂和叉臂的装配流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和轮毂的配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支撑轮伸出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现有技术的车辆底盘由于叉臂的结构设计原因,其最低高度一般都低于轮毂半径的高度,极大的影响了车辆的通过性。

参见图3-5,为了提高车辆的通过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高度高于轮毂半径的车辆底盘,包括承载车架1,叉臂装置3以及设置在车架和叉臂装置间的缓冲结构2,缓冲结构采用现有技术,例如载重车辆常见的弹簧支座结构或者弹簧钢板组件,承载车架1本实用新型也没有做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够承载整个车身结构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在于叉臂3,为了提升整车底盘的高度,需要完全改变现有技术的车轮驱动方式,例如,现有技术一般都是通过水平布置的传动轴将动力传导到驱动轴,由于驱动轴两端一般直接连接车轮的轮毂中心,因此这一方式显然会导致底盘的高度低于轮毂的半径高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个叉臂装置,叉臂装置由下段轮轴3f和上段叉臂3b组成,下段轮轴3f和上段叉臂3b均呈L形,下段轮轴3f完全布置在轮毂内,下段轮轴3f由水平轮轴和竖直侧臂组成,水平轮轴插入轮轴轴承3g内,水平轮轴插入后在轮轴前端外周依次设有端面轴承3j和锁紧螺母3k;竖直侧臂位于轮毂侧面凹槽内,轮毂3i的侧面凹槽内周面为圈齿3h;竖直侧臂顶端安装从动齿轮轴承3d;上段叉臂3b由水平叉臂和竖直叉臂组成,水平叉臂内设置驱动轴3a,竖直叉臂内设置由驱动轴3a驱动的竖直设置的中间轴3c(通过之间设置的齿轮进行驱动),中间轴3c驱动布置于动齿轮轴承3d内的从动齿轮3e(通过之间设置的齿轮进行驱动),从动齿轮的齿牙保持与轮毂侧面凹槽内的齿圈3h啮合。这样当驱动轴3a转动时,轮毂3i也会转动。

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在于轮毂的驱动方式做了改变,不再由插入轮毂中心的转轴承担驱动任务,转而由一从动齿轮3e与设置在论内内侧的齿牙啮合从而驱动轮毂,这样,只要将从动齿轮3e的位置和轮毂内侧的齿牙的位置提高,再确保叉臂强度的情况下,就能显著的提高车辆底盘的高度。

另外,需要强调的时,由于车辆行进时经常会遇到泥泞泥地,因此轮毂齿圈3h如果不加保护必然会被泥土、沙石污染,造成轮毂的传动失效,因此,需要在轮毂的内侧设置一个端盖4,端盖4采用剖分设计,并固定安装在叉臂上,这样,轮毂转动的过程中轮毂内侧始终保持密闭清洁的环境,确保轮毂与从动齿轮的传动始终有效进行。

对于轮毂和端盖的结构,如图7所示,端盖4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在两部分的结合处设有连接结构,分别是从其中一半端盖凸出的凸扣4a和从另一半端盖向内凹陷的勾槽4b,凸扣4a和勾槽4b间相互勾扣从而实现端盖4的两部分紧密并且不易直接拉开的结合,当安装到轮毂中后,就更加的不容易发生分离;而关于端盖和轮毂间的结合,则参见图7和图8,在轮毂上设置一圈向内凹陷的环槽4d,再在端盖边缘设置可以向内收回的支撑轮4c,支撑轮4c是通过转动其螺母而实现向内回缩的;安装端盖4的时候,我们先将支撑轮4c的螺母4e转动向内回缩,安装好端盖4后,再将支撑轮4c的螺母4e反向转动就可以使支撑轮4c插入到环槽4d内,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端盖就不会脱出。

当然,对于实际应用中,应当还需要考虑端盖和轮毂间的密封等细节,从而尽可能的延长轮毂齿圈的实使用寿命,这些具体的细节可以通过例如密封环的设置等方法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对密封的设计进行借鉴,这里就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