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4795发布日期:2020-01-03 09:2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自动求救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数据统计,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绝大多数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是由于救助不及时导致的。例如,当车辆发生碰撞或者翻车后,可能由于交通事故较为严重,导致受伤人员无法及时拨打求助电话,从而使得受伤人员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进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员伤亡事故,给人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受伤人员无法及时拨打求救电话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自动求救系统。

一种车辆自动求救系统,包括:

碰撞监测单元,用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出碰撞信号;

信号发射单元,用以发送求救信号;

启动单元,启动单元与碰撞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和信号发射单元的启动端分别电连接;

时间控制单元,时间控制单元与碰撞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和信号发射单元的信号发射端分别电连接;其中,

在所述碰撞信号的作用下,所述启动单元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单元启动,所述时间控制单元延时预设时间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信号发射单元,以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单元发送所述求救信号。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启动单元包括:

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接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碰撞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的第一启动端电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的第二启动端电连接。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时间控制单元包括:

n个时间继电器,其中第1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碰撞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i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i-1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n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n-1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其中,i、n为正整数且1<i≤n;

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第n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的第一信号发射端电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的第二信号发射端电连接。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对用户进行提醒的提醒单元,提醒单元包括:指示灯,其中,

当n等于1时,指示灯的一端与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指示灯的另一端接地;

当n大于1时,指示灯的一端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入端或者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指示灯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在延时时间内取消控制信号输出的取消单元,取消单元包括:解除开关,解除开关的一端至少与第n个时间继电器的使能端电连接,解除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碰撞监测单元包括:

m1个第一碰撞传感器,m1个第一碰撞传感器并联连接,每个第一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启动单元和时间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其中,m1为正整数;和/或,

m2个第二碰撞传感器和第三继电器,m2个第二碰撞传感器并联连接,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预设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启动单元和时间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其中,m2为正整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

车辆控制单元,车辆控制单元与时间控制单元和车辆的发动机/电动机电连接,用以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发动机/电动机停止工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控制单元包括:

第四继电器,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时间控制单元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电动机的第一启动端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电动机的第二启动端电连接。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给时间控制单元供电的供电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包括:

供电开关,供电开关的第一端与预设电源的正极电连接;

第五继电器,第五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接地,第五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供电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时间控制单元的电源端电连接。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

变压器,变压器设置在预设电源与信号发射单元之间,用以将预设电源的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给信号发射单元供电。

上述的车辆自动求救系统,通过碰撞监测单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出碰撞信号,并通过启动单元根据碰撞信号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启动,以及通过时间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延时预设时间输出控制信号至信号发射单元,以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发送求救信号。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自动发送求救信号,使得受伤人员可及时获得救助,有效避免了受伤人员无法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导致伤情更严重甚至出现伤亡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受伤人员的生还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2a为第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第二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三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5为第四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五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六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方框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包括:碰撞监测单元110、信号发射单元120、启动单元130和时间控制单元140。

其中,碰撞监测单元110用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出碰撞信号;信号发射单元120用以发送求救信号;启动单元130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和信号发射单元120的启动端分别电连接,启动单元130用以根据碰撞信号控制信号发射单元120启动;时间控制单元140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和信号发射单元120的信号发射端分别电连接,时间控制单元140用以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延时预设时间输出控制信号至信号发射单元120,以控制信号发射单元120发送求救信号。

具体地,在车辆工作过程中,可通过碰撞监测单元110实时监测车辆是否发生碰撞,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出碰撞信号(如高电平信号)至启动单元130和时间控制单元140。其中,启动单元130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根据该碰撞信号控制信号发射单元120启动,以使信号发射单元120处于待机状态,而时间控制单元140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首先延时预设时间(如10s),然后再输出控制信号至信号发射单元120,以使信号发射单元120开始发送求救信号。其中,求救信号预先存储在信号发射单元120中,具体可包括求救电话、求救短信或者两者的结合,求救电话和求救短信对应的电话号码可包括110、120以及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等,具体可自行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信号发射单元120还可包括定位系统,通过该定位系统可确定车辆所在位置信息,并将该位置信息通过求救短信发送给救助人员或者亲朋好友等,以便救助人员或者亲朋好友等能够及时赶到事故现场,以实施有效的施救。在实际应用中,信号发射单元120可以为带有gps定位系统的手机。

本实施例中,通过碰撞监测单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出碰撞信号,并通过启动单元根据碰撞信号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启动,以及通过时间控制单元根据碰撞信号延时预设时间输出控制信号至信号发射单元,以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发送求救信号。由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自动发送求救信号,从而使得受伤人员可及时获得救助,有效避免受伤人员因无法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导致的伤情更严重甚至出现伤亡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受伤人员的生还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或图2b所示,启动单元130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接地,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一启动端a1电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二启动端a2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2a或图2b所示,当碰撞监测单元110输出碰撞信号(如高电平信号)时,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得电,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闭合,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一启动端a1和第二启动端a2形成通路,从而使得信号发射单元120的内部电源回路接通,信号发射单元120启动并进入待机状态。由此,通过第一继电器即可实现信号发射单元的启动控制,这样在不需要信号发射单元工作时,使其处于断电状态,从而有效减少电能的消耗,减少能源的浪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或图2b所示,时间控制单元140包括:n个时间继电器t和第二继电器k2,其中,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i个时间继电器ti的信号输入端与第i-1个时间继电器t(i-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n个时间继电器tn的信号输入端与第n-1个时间继电器t(n-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其中,i、n为正整数且1<i≤n;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与第n个时间继电器tn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一信号发射端b1电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二信号发射端b2电连接。

具体而言,时间继电器t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可根据时间继电器t的类型以及预设时间的大小进行确定,例如,当预设时间为10s且时间继电器t的延时时间为10s,那么此时时间继电器t可以为一个;当预设时间为10s且时间继电器t的延时时间为5s,那么此时时间继电器t可以为两个。

具体地,如图2a所示,当时间继电器t为一个时,该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信号输出端ck与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电连接,电源端vcc和中性点端com均与预设电源vcc1(如12v直流电源)电连接。当碰撞监测单元110输出碰撞信号(如高电平信号)至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时,时间继电器t开始倒计时,当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如10s)时,时间继电器t通过信号输出端ck输出控制信号(如高电平信号)至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一信号发射端b1和第二信号发射端b2形成通路,从而使得信号发射单元120的内部发射回路接通,信号发射单元120开始发送求救信号。由此,通过一个时间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即可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向外发送求救信号。

如图2b所示,当时间继电器t为两个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与碰撞监测单元110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信号输入端in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出端ck电连接,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信号输出端ck与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并且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电源端vcc和中性点端com均与预设电源vcc1电连接。当碰撞监测单元110输出碰撞信号(如高电平信号)至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开始倒计时,当时间达到延时时间(如5s)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通过信号输出端ck输出第一信号(如高电平信号)至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信号输入端in。此时,第2个时间继电器t2开始倒计时,并在时间达到延时时间(如5s)时,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信号发射单元120的第一信号发射端b1和第二信号发射端b2形成通路,从而使得信号发射单元120的内部发射回路接通,信号发射单元120开始发送求救信号。由此,通过两个时间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即可控制信号发射单元向外发送求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时间继电器t为三个或者更多个时,电路连接关系可参考图2b所示,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或图2b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对用户进行提醒的提醒单元150,提醒单元150包括:指示灯led,其中,当n等于1时,指示灯led的一端与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指示灯led的另一端接地;当n大于1时,指示灯led的一端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或信号输出端ck电连接,指示灯led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当时间继电器t为一个时,该指示灯led的一端直接与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这样当车辆发生碰撞后,可根据碰撞信号对驾乘人员进行灯光提醒;当时间继电器t为多个时,该指示灯led的一端可以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也可以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出端ck电连接,如图2b所示,该指示灯led的一端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k1的信号输出端ck电连接,以在车辆发生碰撞后,根据碰撞信号对驾乘人员进行提醒。

可以理解的是,提醒单元150还可包括语音播放器(图中未具体示出),以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通过声音对驾乘人员进行提醒,具体这里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通过提醒单元对驾乘人员进行提醒,以便驾乘人员在清醒状态下,根据该提醒做出相应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或图2b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在延时时间内取消控制信号输出的取消单元160,取消单元160包括:解除开关s1,解除开关s1的一端至少与第n个时时间继电器tn的使能端gn0电连接,解除开关s1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当时间继电器t为一个时,该时间继电器t的使能端gn0与解除开关s1的一端电连接,这样在时间继电器t的延时时间(如10s)内,如果驾乘人员处于清醒状态且无需向外发送求救信号时,可按下解除开关s1,此时解除开关s1接通,由于解除开关s1的另一端接地,所以时间继电器t的使能端gn0将接收到一个低电平信号,时间继电器t根据该低电平信号取消控制信号的输出。

如图2b所示,当时间继电器t为两个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使能端gn0均与解除开关s1的一端电连接,这样在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总延时时间(如10s)内,如果驾乘人员处于清醒状态且无需向外发送求救信号时,可按下解除开关s1,此时解除开关s1接通,由于解除开关s1的另一端接地,所以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使能端gn0均将接收到一个低电平信号,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根据该低电平信号取消控制信号的输出。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仅有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使能端gn0与解除开关s1的一端电连接,优选地,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使能端gn0均与解除开关s1的一端电连接,以保证取消的有效性。当时间继电器t为三个或者更多个时,电路连接关系可参考图2b所示,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由此,通过设置解除开关可有效避免在无需发送求救信号的情况下仍继续发送的情况发生,例如,虽然发生碰撞,但是受伤不严重,此时可以不送求救信号,从而可防止给亲人朋友等带来不必要的担忧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碰撞监测单元110包括:m1个第一碰撞传感器112,m1个第一碰撞传感器112并联连接,每个第一碰撞传感器112的信号输出端与启动单元130和时间控制单元140分别电连接,其中,m1为正整数;和/或,m2个第二碰撞传感器114和第三继电器k3,m2个第二碰撞传感器114并联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一端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碰撞传感器114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启动单元130和时间控制单元140分别电连接,其中,m2为正整数。

具体而言,碰撞监测单元110可以为碰撞传感器,碰撞传感器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碰撞传感器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为多个时,碰撞传感器并联连接,即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并联连接,并且每个碰撞传感器的正极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负极接地。

进一步地,当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为高电平有效时,如果碰撞传感器输出的碰撞信号也为高电平信号,那么可直接将该高电平信号传输至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如果碰撞传感器输出的碰撞信号为低电平信号,那么就需要将该低电平信号转换为高电平信号,然后再将转换后的高电平信号传输至时间继电器t的信号输入端in。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碰撞传感器112输出的碰撞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所以第一碰撞传感器112的信号输出端直接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而第二碰撞传感器114输出的碰撞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由于其提供的是低电平的碰撞信号,无法直接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所以可先通过第三继电器k3将低电平信号转换为高电平信号,如将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一端和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的一端均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将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二碰撞传感器114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以及将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这样,当第二碰撞传感器114输出低电平的碰撞信号时,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闭合,预设电源vcc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

在实际应用中,可仅使用一个或多个第一碰撞传感器,也可以仅使用一个或多个第二碰撞传感器,还可以两种传感器混合使用,具体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车辆控制单元170,车辆控制单元170与时间控制单元140和车辆的发动机/电动机180电连接,用以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发动机/电动机180停止工作。

也就是说,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时间控制单元140除了根据碰撞信号控制信号发射单元120向外发送求救信号之外,还通过车辆控制单元170控制发动机/电动机180停止工作,以防止发动机/电动机180发生二次损坏或者构成更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车辆控制单元170包括:第四继电器k4,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一端与时间控制单元140电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电动机180的第一启动端电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电动机180的第二启动端电连接。

举例来说,如图5所示,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信号输出端ck除了与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电连接,以通过第二继电器k2控制信号发射单元120发送求救信号之外,还与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一端电连接,这样当第2个时间继电器t2输出控制信号时,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得电,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闭合,第四继电器k4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发动机/电动机180,发动机/电动机180的控制器根据该高电平信号控制发动机/电动机180停止工作,从而防止发动机/电动机180发生二次损坏或者构成更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用以给时间控制单元140供电的供电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包括:供电开关s2和第五继电器k5,其中,供电开关s2的第一端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第五继电器k5的线圈的一端接地,第五继电器k5的线圈的另一端与供电开关s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的一端与预设电源vcc1的正极电连接,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时间控制单元140的电源端电连接。

举例来说,如图6所示,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电源端vcc均与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的另一端电连接,当供电开关s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第五继电器k5的线圈得电,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闭合,预设电源vcc1通过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分别给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供电。其中,供电开关s2可以为独立开关,也可以为点火开关,当为点火开关时,在车辆点火启动后,时间控制单元140上电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还包括:变压器t,变压器t设置在预设电源vcc1与信号发射单元120之间,用以将预设电源vcc1的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给信号发射单元120供电。例如,当信号发射单元120的工作电压为3.7v时,可通过变压器t将预设电源vcc1的12v电压降压为3.7v电压给信号发射单元120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预设电源vcc1可以为车辆自身的低压电源,也可以为独立电源,优选地,预设电源vcc1为独立电源,这样不仅不会减少车辆正常运行时发动机/电动机的动能,而且在车辆无电时,可以保证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能够继续可靠工作。

下面结合图7来详细描述车辆自动求救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

参考图7所示,当供电开关s2为点火开关时,在车辆被点火启动后,供电开关s2处于闭合状态,即供电开关s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第五继电器k5的线圈得电,第五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闭合,预设电源vcc1通过第五继电器k5给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供电。

当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或者停靠在路边时,如果车辆发生碰撞,那么第一碰撞传感器112和第二碰撞传感器114在受到强烈撞击后将输出碰撞信号。其中,第一碰撞传感器112输出的碰撞信号(高电平信号)将直接传递至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和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而第二碰撞传感器114输出的碰撞信号(低电平信号)使得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闭合,预设电源vcc1通过第三继电器k3输出高电平至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和第1个时间继电器t1的信号输入端in。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得电,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闭合,信号发射单元120启动并处于待机状态。同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开始倒计时,当时间达到自身延时时间(如2s)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输出第一信号至第2个时间继电器t2和指示灯led,指示灯led点亮以对用户进行提醒,同时第2个时间继电器t2开始倒计时,当时间达到自身延时时间(如10s)时,第2个时间继电器t2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一端和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一端。第二继电器k2得电,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信号发射单元120开始发送求救信号,同时第四继电器k4得电,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闭合,以控制发动机/电动机180停止工作。

其中,在指示灯led点亮后,如果用户处于清醒状态,那么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进行自动求救,如果不进行求救,那么在第2个时间继电器t2的延时期间内,可控制解除开关s1闭合,此时第1个时间继电器t1和第2个时间继电器t2停止工作,以停止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继电器k2和第四继电器k4,此时信号发射单元120不会向外发送求救信号,同时也不会控制发动机/电动机180停止工作。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自动求救系统,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后,在受伤人员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及时发送求救信号,以便救助人员及时赶到进行救助,大大提高了宝贵的救助时间,从而使得生命危险和经济损失得到有效降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