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9314发布日期:2019-11-12 21:47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汽车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对汽车内饰做工的精细、内饰的美观也越来越重视。

人们开车时会在车内给手机充电,充电后,充电用数据线往往被揉成一团或随意放在副驾驶储物盒内,如果储物盒内放置了其他物品,数据线容易和其他物品缠绕,不便拿取,因此,对于本领域而言,有待研发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其带有收纳盒,能够对数据线进行单独收纳,避免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其自身带有收纳盒,能够对数据线进行单独收纳,从而避免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包括门板主体和扳手槽,所述扳手槽设置在门板主体上,还包括一端开口的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置在门板主体上,所述收纳盒内设有绕线杆,所述收纳盒上可拆卸连接有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收纳数据线时,将数据线缠绕在绕线杆上,然后将盖板与收纳盒连接在一起,以便对收纳盒内的数据线进行限位,避免数据线的端部从收纳盒内露出,从而实现对数据线进行单独收纳的目的,避免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

进一步设置:所述绕线杆设置为“L”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绕线杆设置为“L”形,能够对缠绕在绕线杆上的数据线进行限位,减小了数据线从绕线杆上脱落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收纳盒内设有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弹簧、下弹簧、上“U”形块和下“U”形块,所述上弹簧和下弹簧均设置在收纳盒内,所述上“U”形块设置在上弹簧上,所述下“U”形块设置在下弹簧上,所述上“U”形块和下“U”形块相互抵触并形成通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绕线杆上缠绕完数据线后,通过夹持组件对数据线的端部进行限位,避免数据线的端部翘起,导致缠绕在绕线杆上的数据线有翘起的趋势。

进一步设置:所述收纳盒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上“U”形块和下“U”形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夹持数据线的端部时,通过移动上“U”形块和下“U”形块来实现上“U”形块和下“U”形块之间的闭合或开启,从而实现对数据线的夹持,在移动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过程中,导向柱能够对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减小了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为两组,且贯穿每组夹持组件上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导向柱设置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贯穿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导向柱设置为两个,能够进一步对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避免上“U”形块和下“U”形块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门板主体上设有第一磁铁,所述收纳盒上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设置能够使收纳盒与门板主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习惯,选择安装或者不安装收纳盒。

进一步设置:所述门板主体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磁铁处于凹槽内,且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磁铁的厚度和第二磁铁的厚度之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磁铁的厚度和第二磁铁的厚度之和,当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贴合在一起时,收纳盒会有一部分处于凹槽内,从而减小了收纳盒占用车内空间的面积。

进一步设置:所述盖板上设有燕尾条,所述收纳盒上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与燕尾条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盖板时,将燕尾条滑入到燕尾槽内,直至盖板与收纳盒完全贴合,从而实现盖板的安装;在拆卸盖板时,拉动盖板,防燕尾条与燕尾槽脱离时,实现盖板的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数据线缠绕在绕线杆上,然后将盖板与收纳盒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数据线进行单独收纳的目的,避免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

2、将绕线杆设置为“L”形,能够对缠绕在绕线杆上的数据线进行限位,减小了数据线从绕线杆上脱落的可能性;

3、将贯穿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导向柱设置为两个,能够进一步对上“U”形块和下“U”形块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避免上“U”形块和下“U”形块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收纳盒与门板主体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夹持组件与收纳盒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用于体现盖板与收纳盒之间连接关系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门板主体;2、扳手槽;3、收纳盒;4、凹槽;5、第一磁铁;6、第二磁铁;7、绕线杆;8、夹持组件;81、上弹簧;82、下弹簧;83、上“U”形块;84、下“U”形块;9、导向柱;10、盖板;11、燕尾条;12、燕尾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汽车内饰上门板,如图1所示,包括门板主体1、扳手槽2和一端开口的收纳盒3。

如图2所示,扳手槽2设置在门板主体1上,收纳盒3与门板主体1可拆卸连接,门板主体1上设有凹槽4和第一磁铁5,第一磁铁5处于凹槽4内,收纳盒3上设有第二磁铁6,第一磁铁5与第二磁铁6相互吸引,凹槽4的深度大于第一磁铁5的厚度和第二磁铁6的厚度之和。

如图3所示,收纳盒3内设有绕线杆7、夹持组件8和导向柱9,绕线杆7设置为“L”形,以便对缠绕在绕线杆7上的数据线进行限位;夹持组件8设置为两组,分别处于绕线杆7的两侧,夹持组件8包括上弹簧81、下弹簧82、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上弹簧81和下弹簧82均设置在收纳盒3内,且上弹簧81和下弹簧82分别设置在收纳盒3上相对的侧壁上,上“U”形块83设置在上弹簧81上,下“U”形块84设置在下弹簧82上,上弹簧81和下弹簧82处于自然状态时,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相互抵触并形成通口,导向柱9设置为四个,每组夹持组件8匹配两个导向柱9,导向柱9贯穿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从而为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

如图3和图4所示,收纳盒3上可拆卸连接有盖板10,盖板10上设有燕尾条11,收纳盒3上设有燕尾槽12,燕尾槽12与燕尾条11滑动配合,从而实现盖板10的安装与拆卸。

实施过程:在需要收纳数据线时,将数据线缠绕在绕线杆7上,使数据线两端的端部分别处于绕线杆7两侧,拉动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上弹簧81和下弹簧82处于由自然状态变为压缩状态,使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朝向相互背离方向移动,将数据线的两端穿过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之间,解除对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的拉力,上弹簧81和下弹簧82由压缩状态变为自然状态,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朝向相互靠近方向移动并抵触,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之间形成通口,此时数据线两端的端部穿过通孔,数据线被上“U”形块83和下“U”形块84夹持,从而实现对数据线的端部进行限位的目的,从而完成数据线的缠绕,将盖板10上的燕尾条11插入到燕尾槽12内,直至盖板10与收纳盒3完全贴合,从而完成盖板10的安装,以便对收纳盒3内的数据线进行限位和遮挡,避免数据线的端部从收纳盒3内露出,从而实现对数据线进行单独收纳的目的,避免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