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5935发布日期:2020-05-19 21:42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就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乘员就座的情况的就座传感器。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就座传感器,该就座传感器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区域具有多个压敏开关,响应于乘员就座而切换接通或断开(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就座传感器具有多个左右成对的压敏开关。左右成对的压敏开关彼此串联连接,构成检测部。检测部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来配置,且彼此并联连接。当左右成对的压敏开关均变为接通状态时,检测部变为接通状态,就座传感器开启。由于多个检测部前后排列配置,因此,即使在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或者后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07-526844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时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区域载置箱体。箱体与就座区域的形状对应而倾斜,因此,从箱体的棱线部分对就座区域施加压力。因此,在就座区域中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的区域沿左右方向形成为直线状。此时,有时左右成对的压敏开关均变为接通状态,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就座传感器中,难以区分乘员和箱体。

另外,当有乘员就座时对就座区域施加的压力分布依赖于乘员的姿势,尤其是在乘员将大腿部分开来就座的情况、靠斜前方就座的情况等。期望就座传感器能够区分瓦楞纸箱等箱体和乘员,并且不依赖于乘员的姿势,而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以上背景,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在座席上的情况的就座传感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这种技术问题,作为一种设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就座传感器(10),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开关部(16,17、18,19),一对所述开关部(16,17、18,19)左右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座垫(2)的乘员的就座区域(5)内,所述开关部分别包括左右隔开间隔被配置于前侧的第1压敏开关(16a、17a、18a、19a)和第2压敏开关(16b、17b、18b、19b)、以及被配置于后侧的第3压敏开关(16c、17c、18c、19c),当所述第1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中的至少任一方接通、且所述第3压敏开关接通时,所述开关部分别变为接通状态,当一对所述开关部均接通时,该就座传感器开启。

根据该结构,在就座区域中,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的区域广泛分布于前后和左右方向上时,开关部均变为接通状态,就座传感器开启。因此,能够区分在就座区域配置产生直线状的压力分布的箱体的情况和在就座区域有乘员就座的情况。而且,当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中的任一方为接通状态且第3压敏开关接通时,开关部成为接通状态,因此能够响应于就座区域的前侧的压力分布在左右方向上不同的乘员姿势。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1压敏开关、所述第2压敏开关和所述第3压敏开关分别是在被作用规定压力时导通,变为接通状态的开关,在所述开关部中的每一个开关部中,所述第1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电气并联连接,所述第3压敏开关与并联连接的所述第1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电气串联连接,一对所述开关部彼此电气串联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将压敏开关电连接来构成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左右一对所述开关部前后配置,后侧一对所述开关部具有被配置在右侧的第1开关部(16)和被配置在左侧的第2开关部(17),前侧一对所述开关部具有被配置在右侧的第3开关部(18)和被配置在左侧的第4开关部(19),所述第3开关部位于所述第1开关部的前方,所述第4开关部位于所述第2开关部的前方,当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2开关部均接通或者所述第3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均接通时,该就座传感器开启。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的情况下,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也变为接通状态,因此,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2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所述第3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2开关部、与串联连接的所述第3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和后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电连接来构成用于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的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当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接通或者所述第2开关部和所述第3开关部接通时,该就座传感器也开启。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乘员在就座区域中朝右前方或者左前方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3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所述第2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所述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3开关部、与并联连接的所述第2开关部和所述第4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电气布线构成即使在乘员在就座区域中朝右前方或左前方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的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1开关部的所述第3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开关部的所述第3压敏开关在侧视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所设定的胯点(hippoint)(h)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3压敏开关被配置在与乘员的臀部对应的位置,因此,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位于臀部的前方且大腿部侧。因此,即使在乘员采用大腿部的位置左右不同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1开关部的所述第3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开关部的所述第3压敏开关在俯视观察时分别被对称地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胯点左右分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第1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和第2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分别被对称地配置在胯点的左右两侧,因此,易于使各第3压敏开关受到来自乘员的臀部的载荷,从而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更准确地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具有第1追加压敏开关(21)和第2追加压敏开关(22),其中,所述第1追加压敏开关(21)设置在所述第3开关部的右侧;所述第2追加压敏开关(22)设置在第4开关部的左侧,该就座传感器与所述第3开关部及所述第4开关部的状态无关而开启。

根据该结构,能够构成为,在比乘员的臀部靠外侧的位置配置追加开关,当这些追加开关被按压规定压力以上的压力时,追加开关变为接通状态。据此,能够构成为,当在座垫的上表面配置有辅助座椅(boosterseat)且乘员就座在辅助座椅上时,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进行检测。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在所述开关部中的每一个开关部中,所述第3压敏开关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对应的所述第1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的中央。

根据该结构,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左右排列地被配置在乘员的髋关节的前方的位置。因此,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位于被乘员的大腿部按压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更准确地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而并不依赖于乘员的大腿部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车辆的后部座席。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乘员的姿势可能变化得大的后部座席中,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当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中的至少任一方接通且第3压敏开关接通时,各开关部变为接通状态,当一对开关部均接通时就座传感器开启的方式,能够区分在就座区域配置产生直线状的压力分布的物品的情况和在就座区域有乘员就座的情况。而且,能够响应于就座区域的前侧的压力分布在左右方向上不同的乘员姿势。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在开关部中的每一个开关部中,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电气并联连接,第3压敏开关与并联连接的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电气串联连接,一对开关部彼此电气串联连接的方式,能够通过将压敏开关电连接来构成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左右成对的开关部前后配置,当第1开关部和所述第2开关部均接通或者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均接通时,就座传感器开启的方式,即使在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的情况下,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也变为接通状态,因此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第1开关部和第2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第1开关部和第2开关部、与串联连接的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的方式,即使在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和后侧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电连接来构成用于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的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当第1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接通、或者第2开关部和所述第3开关部接通时,就座传感器开启的方式,即使在乘员在就座区域中朝右前方或者左前方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第1开关部和第3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第2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电气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第1开关部和第3开关部、与并联连接的第2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电气串联连接的方式,能够通过电气布线构成即使在乘员在就座区域中朝右前方或左前方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的就座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就座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第1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和第2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在侧视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交通工具用座椅所设定的胯点的下方的方式,即使在乘员采用大腿部的位置左右不同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第1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和第2开关部的第3压敏开关在俯视观察时分别被对称地配置在相对于胯点左右分离的位置的方式,易于使各第3压敏开关受到来自乘员的臀部的载荷作用,从而能够使用就座传感器更准确地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在第3开关部和第4开关部的左右外侧具有一对追加开关,就座传感器与第3开关部及第4开关部的状态无关而开启的方式,能够构成为,在比乘员的臀部靠外侧的位置配置追加开关,当这些追加开关被按压规定压力以上的压力时,追加开关变为接通状态,从而能够应对在座垫的上表面配置有辅助座椅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在开关部中的每一个开关部中,第3压敏开关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对应的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的中央的方式,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左右排列地被配置在乘员的髋关节的前方的位置,由于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被乘员的大腿部按压,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另外,根据以下的方式,即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车辆的后部座席的方式,能够在乘员的姿势可能变化得大的后部座席中,使用就座传感器来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2是设置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后部座席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就座传感器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就座传感器的电路图。

图5是乘员将大腿部分开来就座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6是乘员以靠右侧倾斜的姿势就座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7是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的前侧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8是乘员在就座区域中靠左前方就座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9是乘员使用辅助座椅就座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10是将装有货物的箱体配置在就座区域时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电路图。

图12是设置有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图13是设置有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后部座席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配置于机动车等车辆的座椅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座椅1构成机动车的第2排或第3排的后部座席。座椅1具有:座垫2,其设置在机动车的地板上;左右一对座椅靠背3,其被支承在座垫2的后部;和左右一对头枕4,其被设置在各座椅靠背3的上部。座垫2沿左右延伸,构成与2位乘员对应的2个就座区域5。就座区域5左右排列地设置于座垫2上。2个座椅靠背3左右排列地配置于与各就座区域5对应的位置,且分别与座垫2的后端相结合。左右的座椅靠背3和左右的头枕4具有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

如图2所示,座垫2具有四边形框形的框架(未图示)、被框架支承的垫部件6、和覆盖垫部件6的表面的表皮配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表皮配件7与垫部件6之间设置有片状的衬垫件(waddingmaterial)8。

如图1所示,在座垫2的上表面的就座区域5中,形成为如下形状,即,沿左右方向凹进,随着靠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与乘员的臀部及大腿部对应的形状。当有乘员就座时,乘员的臀部和大腿部被配置在就座区域5。各就座区域5大致形成以前后和上下延伸的对称面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状。下面,对右侧的就座区域5进行说明,并且针对左侧的就座区域5引用右侧的就座区域5的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将就座区域5的靠向对称面x的方向记作就座区域5中的左右内侧,将就座区域5的远离对称面x的方向记作就座区域5中的左右外侧。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就座区域5设置有用于检测有乘员就座的就座传感器10。就座传感器10相当于在有乘员就座时导通而没有乘员就座时变为绝缘状态的开关。就座传感器10具有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均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片状,且被配置在表皮配件7与垫部件6之间。第2感测片12被配置在第1感测片11的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均被配置在衬垫件8与垫部件6之间。

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是具有可挠性的片状部件。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分别具有上下重叠的一对树脂制绝缘片、和被夹在一对树脂制绝缘片之间的树脂制垫片。在第1感测片11上设置有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第1开关部16具有第1压敏开关16a、第2压敏开关16b和第3压敏开关16c这3个压敏开关。与第1开关部16同样,第2开关部17具有第1压敏开关17a、第2压敏开关17b和第3压敏开关17c这3个压敏开关。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左右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1感测片11上。第2开关部17位于比第1开关部16靠车内侧的位置,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相对于对称面x呈左右对称。下面,对第1开关部16进行说明,针对第2开关部17引用第1开关部16的说明。

各压敏开关16a~16c由分别设置于绝缘片的相向的面上的圆盘形电极、和在垫片上形成的2个电极间的开口构成。各压敏开关16a~16c当被按压规定压力以上的压力时,作为两电极相接触而在电极间导通(变为接通状态)的膜片开关发挥作用。电极间导通的压力通过调节电极的大小、开口的形状和垫片的厚度来预先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电极的直径被设定为约1cm,垫片的厚度被设定为约100μm。另外,各压敏开关也可以是任何结构,只要是检测到压力然后电气导通的开关即可。

如图3所示,在就座区域5中,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左右排列配置。第3压敏开关16c被配置在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的后方。第3压敏开关16c在主视观察时被配置在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第2压敏开关16b位于第1压敏开关16a的就座区域5中的左右外侧。

第1开关部16的第3压敏开关16c和第2开关部17的第3压敏开关17c在俯视观察时分别被配置为以胯点h为中心左右分离的位置(参照图1),在侧视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胯点h的下方(参照图2)。所谓胯点h是指相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按每一就座区域5确定的基准点,使用三维人体模型,依据“机动车中的h点的确定方法”(jisd0024-1985)来确定。胯点h是就座在乘车位置的三维人体模型的躯干部与大腿部的旋转中心点,位于对称面x上。第3压敏开关16c、17c之间的距离可以以能就座在就座区域5上的体型最小(身高最矮)的乘员的坐骨结节部的距离为基准来确定,更具体而言,可以以6岁儿童的坐骨结节部的距离的平均值为基准来确定。另外,使第1压敏开关16a~第3压敏开关16c接通的压力阈值可以以能就座在就座区域5上的身高最矮的乘员就座时,对各压敏开关16a~16c作用的压力为基准来确定,更具体而言,可以以标准体重/身高的6岁儿童就座时对各压敏开关16a~16c作用的压力为基准来确定。使第2开关部17的第1压敏开关17a、第2压敏开关17b和第3压敏开关17c变为接通状态的压力阈值被设定为,与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第2压敏开关16b以及第3压敏开关16c的阈值分别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使第1压敏开关18a~第3压敏开关18c的压力阈值相等。

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左右排列地配置在乘员的右髋关节的前方。因此,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位于被乘员的右大腿部按压的位置。第1压敏开关16a可以设置在与乘员使大腿部闭合来就座时的右大腿部对应的位置。

优选为,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3压敏开关16c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2cm以上且5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距3cm。优选为,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2cm以上且5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距3cm。优选为,第1开关部16的第3压敏开关16c和第2开关部17的第3压敏开关17c在左右方向上相距8cm以上且20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距10cm。

并且,在第1感测片11上,通过在上下的绝缘片上设置导线来形成图4所示的电路。在第1开关部16中,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并联连接。并且,在并联连接的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上串联连接有第3压敏开关16c。当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中的至少一方变为接通状态,且第3压敏开关16c变为接通状态时,第1开关部16成为导通状态(接通)。

与第1开关部16同样,在第2开关部17中,第1压敏开关17a和第2压敏开关17b也并联连接,并且,并联连接的第1压敏开关17a和第2压敏开关17b与第3压敏开关17c串联连接。在第1感测片11中,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串联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在第2感测片12上设置有第3开关部18、第4开关部19、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第4开关部19位于第3开关部18的车内侧,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相对于对称面x呈左右对称。第3开关部18位于第1开关部16的前方,第4开关部19位于第2开关部17的前方。

与第1开关部16同样,第3开关部18具有第1压敏开关18a、第2压敏开关18b和第3压敏开关18c。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位于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的前方。在第3开关部18中,第2压敏开关18b相对于第1压敏开关18a的相对位置与第1开关部16部中第2压敏开关16b相对于第1压敏开关16a的相对位置相等。在第3开关部18中,第3压敏开关18c相对于第1压敏开关18a的相对位置与第1开关部16部中第2压敏开关16b相对于第1压敏开关16a的相对位置相等。

与第3开关部18同样,第4开关部19具有第1压敏开关19a、第2压敏开关19b和第3压敏开关19c。第4开关部19的第1压敏开关19a、第2压敏开关19b和第3压敏开关19c分别配置在以对称面x为中心,相对于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第2压敏开关18b和第3压敏开关18c呈左右对称的位置上。

与第1开关部16同样,在第3开关部18中,第1压敏开关18a和第2压敏开关18b也分别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第1压敏开关18a和第2压敏开关18b与第3压敏开关18c串联连接。在第4开关部19中,也同样地,第1压敏开关19a和第2压敏开关19b分别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第1压敏开关19a和第2压敏开关19b与第3压敏开关19c串联连接。

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与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相距的距离优选被设定为10cm以上且15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13cm。使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第2压敏开关18b、第3压敏开关18c和第4开关部19的第1压敏开关19a、第2压敏开关19b、第3压敏开关19c成为接通状态的压力阈值分别被设定为,与对应的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第2压敏开关16b、第3压敏开关16c的阈值相等。

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分别是与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同样的压敏开关。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分别被配置在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的就座区域5中的左右外侧。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相对于对称面x呈左右对称。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以沿着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和第2压敏开关18b、以及第4开关部19的第1压敏开关19a和第2压敏开关19b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第1追加开关21位于第3开关部18的车外侧(右侧),第2追加开关22位于第4开关部19的车内侧(左侧)。

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均被设定在以下位置,即,当在就座区域5上载置辅助座椅25,乘员就座在辅助座椅25上时,被作用压力的位置。所谓辅助座椅25是指,通过提升座高以便使身高矮小的乘员(例如,6岁以上的儿童)能佩戴3点式安全带,而被载置在座垫2上的辅助性椅子。

优选为,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左右相距20cm以上且40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距23cm。使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变为接通状态的压力阈值分别可以以当能使用辅助座椅25的身高最矮乘员(例如,标准身高/体重的6岁儿童)就座在辅助座椅25上时,对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作用的压力为基准来确定。

如图4所示,在第2感测片12中,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串联连接。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与、串联连接的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并联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1感测片11上设置有3个外部连接用的电极,在该电极上结合有3条电缆31、32、33。3条电缆31、32、33分别通过设置于绝缘片的导线,与第1开关部16的一端、第1开关部16的另一端、和第2开关部17的一端以及第2开关部17的另一端电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2感测片12上设置有3个外部连接用的电极,且连接有3条电缆36、37、38。3条电缆36、37、38分别通过设置于绝缘片的导线,与第3开关部18和第1追加开关21、第3开关部18的另一端和第4开关部19的一端、以及第4开关部19的另一端和第2追加开关22连接。

第1感测片11的电缆31与第2感测片12的电缆36连接。第1感测片11的电缆32与第2感测片12的电缆37连接。第1感测片11的电缆33与第2感测片12的电缆38连接。

通过这些电缆的连接,第1开关部16与第3开关部18电气并联连接,第2开关部17与第4开关部19电气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第1开关部16和第3开关部18与并联连接的第2开关部17和第4开关部19电气串联连接,且与串联连接的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并联连接。在满足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均接通的情况、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均接通的情况、第1开关部16和第4开关部19均接通的情况、第2开关部17和第3开关部18均接通的情况以及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均接通的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时,就座传感器10导通,变为接通状态。

就座传感器10具有:电缆39,其在一端侧连接于电缆31、电缆36;和电缆40,其在一端侧连接于电缆33、电缆38。电缆39和电缆40的另一端侧与搭载在车体上的ecu(未图示)相连接。ecu进行车体的控制,并且根据电缆39与电缆40之间的导通、即就座传感器的开启/关闭,来判断是否有乘员就座。并且,ecu判断在各就座区域5是否佩戴着安全带。在ecu判断为有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5且未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通过语音或警报灯(未图示)亮灯等向乘员进行警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就座传感器10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3中用阴影来表示当有乘员就座时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使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变为接通状态的压力阈值以上的区域。如图3所示,此时,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第2压敏开关16b以及第3压敏开关16c均变为接通状态,由此使第1开关部16变为接通状态。在第2开关部17中,3个压敏开关17a、17b、17c均变为接通状态,由此使第2开关部17变为接通状态。因此,就座传感器10开启,从而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由于就座传感器10设置于后部座席,因此,压力分布根据乘员的姿势可能变化得大。作为其例子,在图5中示出乘员将大腿部分开来就座的情况。与图1同样,在图5中,用阴影来表示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阈值以上的区域。由于第1开关部16的第3压敏开关16c和第2开关部17的第3压敏开关17c被配置在与乘员的坐骨结节部对应的位置,因此均变为接通状态。第1开关部16的第2压敏开关16b和第2开关部17的第2压敏开关17b位于与乘员的大腿部对应的位置,均变为接通状态。

由于第2压敏开关16b和第3压敏开关16c均接通,因此,第1开关部16变为接通状态。这样,即使在大腿部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偏移,而使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中的任一方变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并联连接,因此,第1开关部16也变为接通状态。因此,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而并不依赖于乘员大腿部的位置。与第1开关部16同样,在第2开关部17中,由于第2压敏开关17b变为接通状态且第3压敏开关17c变为接通状态,因此,也使第2开关部17变为接通状态。因此,就座传感器10开启,在乘员的姿势可能变化得大的后部座席上,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在图6中示出乘员以靠右侧倾斜的姿势的状态就座的情况。与图1同样,在图6中,用阴影来表示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阈值以上的区域。在第1开关部16中,第2压敏开关16b和第3压敏开关16c均接通,而第1压敏开关16a断开。此时,第1开关部16变为接通状态。这样,即使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根据大腿部的位置而仅任一方变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压敏开关16b并联连接,因此,第1开关部16也变为接通状态。在第2开关部17中,由于第1压敏开关17a和第3压敏开关17c变为接通状态,因此,第2开关部17也变为接通状态。因此,就座传感器10开启,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图7表示乘员在就座区域5中就座在前侧的情况。与图1同样,在图7中,用阴影来表示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阈值以上的区域。在该情况下,由于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均变为接通状态,因此,使就座传感器10开启。据此,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图8表示乘员在就座区域5中靠左内侧就座的情况。与图1同样,在图8中,用阴影来表示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阈值以上的区域。在该情况下,第2开关部17和第3开关部18均变为接通状态,使就座传感器10开启。因此,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图9表示具有平均身高的6岁儿童就座在就座区域5所载置的辅助座椅25上的情况的俯视图。在图9中,用阴影来表示对垫部件6的表面作用的压力达到使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均变为接通状态的阈值以上的区域。此时,如图9所示,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变为接通状态。因此,使就座传感器10开启,从而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因此,在就座于辅助座椅25上的乘员未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警告。

在有乘员就座的情况下,垫部件6的表面受到的压力分布存在与乘员的臀部对应而广泛分布于左右和前后的方向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将收纳有物品的瓦楞纸箱等箱体45配置在就座区域5中的情况下,由于在座垫2的上表面形成的斜面而箱体45向后方倾斜。在图10中,用阴影来表示在将箱体45配置在就座区域5中的情况下,垫部件6的表面受到的压力达到使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变为接通状态的压力阈值以上的区域。如图10所示,垫部件6的表面受到的压力达到阈值以上的区域形成为,在就座区域5的后部呈左右延伸的直线状,而并不广泛分布于前后方向。因此,在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中,仅位于后侧的第3压敏开关16c、17c接通,就座传感器10关闭。因此,能够通过就座传感器10区分收纳有物品的箱体45与乘员。并且,由于在就座区域5中,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设置在前侧,因此,使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受到来自箱体45的压力变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区分箱体45与乘员。

由于就座传感器10通过将多个压敏开关电连接而构成,因此,其结构简单且能够容易地构成,而无需使用逻辑ic等。

以上对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结束,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10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就座传感器10也可以采用不设置电缆32和电缆37的方式。在该情况下,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电气串联连接,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电气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与串联连接的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电气并联连接,且与串联连接的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并联连接。当满足第1开关部16和第2开关部17均接通的情况、第3开关部18和第4开关部19均接通的情况、以及第1追加开关21和第2追加开关22均接通的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时,就座传感器10开启。若使用这样构成的就座传感器10,当乘员将大腿部分开来就座时(图5)、当乘员以倾斜的姿势来就座时(图6)、以及当乘员就座在就座区域5的前侧时(图8)、和使用辅助座椅来就座时(图9),能够检测有乘员就座的情况。

如图12所示,只要是以下的方式,即第3压敏开关16c、17c、18c、19c中的任一个压敏开关位于与乘员的臀部对应的位置,第1压敏开关16a、17a、18a、19a和第2压敏开关16b、17b、18b、19b设置于与乘员的大腿部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即可,不一定将第3压敏开关16c、17c、18c、19c配置在主视观察时位于对应的第1压敏开关16a、17a、18a、19a和第2压敏开关16b、17b、18b、19b的中央。

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第1开关部16的第1压敏开关16a和第2开关部17的第1压敏开关17a置换为一个压敏开关51。第1开关部16包括压敏开关51、第2压敏开关16b和第3压敏开关16c,第2开关部17包括压敏开关51、第2压敏开关17b和第3压敏开关17c。可以为,当被置换的压敏开关51接通或者第2压敏开关16b接通,且第3压敏开关16c接通时,使第1开关部16变为接通状态。另外,可以为,当被置换的压敏开关51接通或者第2压敏开关17b接通,且第3压敏开关17c接通时,使第2开关部17变为接通状态。同样,也可以将第3开关部18的第1压敏开关18a和第4开关部19的第1压敏开关19a置换为一个压敏开关52。这样,通过共用被置换的压敏开关51、52,能够减少压敏开关的数量,由此能够使结构更简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10具有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连接第1感测片11和第2感测片12而形成1个片状。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2:座垫;5:就座区域;10:就座传感器;16:第1开关部;17:第2开关部;18:第3开关部;19:第4开关部;16a、17a、18a、19a:第1压敏开关;16b、17b、18b、19b:第2压敏开关;16c、17c、18c、19c:第3压敏开关;16d、17d、18d、19d:第4压敏开关;21:第1追加开关(第1追加压敏开关);22:第2追加开关(第2追加压敏开关);h:胯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