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扇形骨架及车窗遮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8041发布日期:2019-04-09 22:4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扇形骨架及车窗遮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置车衣技术领域,特别设计一种多功能扇形骨架及车窗遮帘。



背景技术:

目前车衣包括内置车衣和外置车衣两种,内置车衣和外置车衣均需要在使用前后进行伸展和收纳,程序较为繁琐,使用不便;其中内置车衣只能用于车内车窗遮挡阳光,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扇形骨架及车窗遮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扇形骨架,包括骨架杆和多根支撑杆,所述骨架杆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多根所述支撑杆均竖向设置,且其下端分别与所述骨架杆转动连接,且多根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骨架杆的转动连接处在所述骨架杆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多根所述支撑杆通过柔性连接件由左向右依次顺序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拉动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朝上转动并带动余下的多根所述支撑杆依次顺序转动至铺张开,或朝下转动至与所述骨架杆合拢。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布体,所述布体与所述骨架杆和多根所述支撑杆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牵引绳,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骨架杆和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一端与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连接固定,余下每根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对应的中部设有左右贯穿其的第一通孔,所述骨架杆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牵引绳的另一端由右向左顺序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并延伸至由上向下穿过第二通孔,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牵引所述第一牵引绳的靠近所述骨架杆的一端,可驱动最右端所述支撑杆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张力并带动余下多个所述支撑杆向下转动与所述骨架杆合拢,撤销所述外力后,最右端所述支撑杆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张力作用下,可通过柔性连接件带动余下多个所述支撑杆向上转动至铺张开。

进一步的,还包括收缩杆和钢片弹簧,所述收缩杆竖向设置在所述柔性连接件上,并位于任意两根相邻的支撑杆之间,所述钢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收缩杆以及与所述收缩杆相邻的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槽口朝上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且所述条形槽的长度与所述骨架杆长度一致,且所述骨架杆沿左右方向置于所述条形槽内,且二者两端对齐。

一种车窗遮帘,包括槽口向上的条形槽和上述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条形槽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对应的车窗窗框下端,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与对应车窗窗框下端的两端齐平,所述骨架杆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内,且二者两端对齐。

进一步的,还包括展开组件,且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和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置于窗内,其对应的所述骨架杆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内,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置于窗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靠近窗外的一侧,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中最右端的一根所述支撑杆的上端相互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可同步铺张开或合拢,所述展开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铺张开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展开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窗外侧向上摆动以展开,或朝车内侧向下摆动以收拢。

进一步的,所述展开组件包括导轨和两根支杆,所述导轨置于所述条形槽内并沿其长度方向分布,两根所述支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轨的两端滑动连接,两者的另一端相互交叉后,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所述柔性连接件铰接,在外力作用下,两根所述支杆靠近所述导轨的一端可分别沿所述导轨同步滑动并相互靠近,以推动所述遮阳布朝车窗外侧向上摆动以展开,或远离以同步拉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内向下摆动以收拢。

进一步的,所述展开组件还包括第二牵引绳和与两根所述支杆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端固定任意一根所述支杆靠近所述导轨的一端,另一根所述支杆靠近所述导轨的一端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其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牵引绳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轨的两端固定连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杆的靠近所述导轨的一端连接,在外力作用下,牵引所述第二牵引绳远离其与所述支杆连接的一端,以驱动两个所述支杆克服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张力在所述导轨上同步移动至相互靠近,撤除外力,两根所述支杆在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张力的作用下在所述导轨上同步移动至相互远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牵引绳、第三弹性件和两根第一连杆,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和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两者的中部相互交叉并转动连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牵引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弹性件和两根第二连杆,其中一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转动连接,另外一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相互交叉并在交叉处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四弹性件的另一端延伸至与另一根所述第二连杆中部连接,。

本发明所述扇形组件根据车窗的形状设置所述骨架杆的长度并调整所述支撑杆的数量和长度,以使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以铺张开后覆盖车窗。

通过在所述扇形组件上设置柔性橡胶条,实现所述车窗的除雾;或在所述扇形组件上设置防晒布,实现所述车窗的防晒,可作为内置车衣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前窗遮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前侧窗遮帘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前侧窗遮帘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前侧窗遮帘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前侧窗遮帘靠近车外侧的扇形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后侧窗遮帘靠近车外侧的扇形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包括骨架杆1和多根支撑杆2,所述骨架杆1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多根所述支撑杆2均竖向设置,且其下端分别与所述骨架杆1转动连接,且多根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骨架杆1的转动连接处在所述骨架杆1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多根所述支撑杆2通过柔性连接件3由左向右依次顺序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拉动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朝上转动并带动余下的多根所述支撑杆2依次顺序转动至铺张开,或朝下转动至与所述骨架杆1合拢。。

在使用时,所述骨架杆1置于在车窗窗框的下端,骨架杆1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车窗窗框下端的左右两端,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朝上转动并带动余下的多根所述支撑杆2依次顺序在同一平面转动,至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转动至车窗的右侧,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铺张开并覆盖车窗。

可通过调整所述支撑杆2的数量以及长度,使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在打开时更完整的覆盖车窗玻璃。

在所述骨架杆1和支撑杆2靠近车窗的一侧附加柔性橡胶,使得所述骨架杆1和支撑杆2贴合玻璃转动,以刮除车窗上的雾水,可有效的刮除前挡风玻璃的雾水,效果比吹风除雾速度快效果好,增强行程安全,同时不需要开启吹风除雾功能,可节约能源。

其中,所述骨架杆1和所述支撑杆2均由复合玻璃纤维材料制成或弹性钢丝制成,强度高,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使得所述骨架杆1和所述支撑杆2更贴合所述玻璃。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连接件3为布体,所述布体与所述骨架杆1和多根所述支撑杆2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张开时,所述布体打开并可遮挡阳光,无需使用车衣时,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布体收纳在所述所述骨架杆1和所述支撑杆2之间,使用方便。

需要遮挡阳光时,所述柔性连接件3为防晒布,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张开时,所述防晒布展开并遮挡车窗,可有效的防晒。

还可通过在防晒布靠近车外侧上涂覆还可有反光涂层,以增强防晒效果。

所述柔性连接件3还可为内部中空的气囊,所述气囊的入口与前挡风吹风口连接并连通,利用前挡风吹风功能进行充气,提高遮阳布33的隔热效果。

通过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吹口为所述气囊充气,在没有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了所述柔性连接件3的隔热性,有利于提高所述扇形组件的隔热效果。

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张开时,所述柔性连接件3展开,根据车窗形状通过设置所述支撑杆2的数量和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张开后与车窗的形状配合,提高遮阳效果。

作为优选,第一弹性件4和第一牵引绳5,所述第一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骨架杆1和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5的一端与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连接固定,余下每根所述支撑杆2长度方向对应的中部设有左右贯穿其的第一通孔,所述骨架杆1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牵引绳5的另一端由右向左顺序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并延伸至由上向下穿过第二通孔,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牵引所述第一牵引绳5的靠近所述骨架杆的一端,可驱动最右端所述支撑杆2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4的弹性张力并带动余下多个所述支撑杆2向下转动与所述骨架杆1合拢,撤销所述外力后,最右端所述支撑杆2在第一弹性件4的弹性张力作用下,可通过柔性连接件3带动余下多个所述支撑杆2向上转动至铺张开。

扇形骨架铺张开并覆盖车窗时,第一弹性件4处于自然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4和所述第一牵引绳5可实现扇形组件的展开和收纳,使用更方便。

还可通过在位于所述骨架杆1一端的所述支撑杆2背离所述骨架杆1的一侧设置磁条,使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打开后,位于所述骨架杆1一端的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车窗的一侧产生磁性吸附,从而使得所述扇形组件铺张开后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作为优选,还包括收缩杆6和钢片弹簧7,所述收缩杆6竖向设置在所述柔性连接件3上,并位于任意两根相邻的支撑杆2之间,所述钢片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收缩杆6以及与所述收缩杆6相邻的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2连接固定。

所述钢片弹簧7在自然状态下时,处于直线状态,所述钢片弹簧7在受到外力后,其两端卷缩,以将所述柔性连接件3卷缩在所述钢片弹簧7之间,以将所述柔性连接件3收纳在所述支撑杆2和所述收缩杆6之间。

实施例1

一种前窗遮帘或后窗遮帘,如图1所示,包括槽口朝上的条形槽8和上述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条形槽8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前窗或后窗的下端,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与前窗或后窗下端的两端齐平,所述骨架杆1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8内,且二者两端对齐。

车窗下端与其下端的车台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条形槽8下端设有与所述间隙配合的钩体,且条形槽8下端的形状与车台的形状配合,所述条形槽8通过钩体悬挂安装在车窗内台上,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不损害车身机构。

所述条形槽8的底壁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牵引绳5的一端由上至下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再由上之下穿过第三通孔,使所述第一牵引绳5可顺利的牵引所述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

在所述条形槽8内设置马达,所述马达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牵引绳5靠近所述骨架杆1的一端连接,所述马达的驱动端正向转动并可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绳5的另一端卷绕在其驱动端上,或马达的驱动端反转并放卷所述第一牵引绳5,即可实现电动驱动所述第一扇形骨架1的展开和收纳,使用更方便。

前窗遮帘张开时,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骨架杆1之间的夹角由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位于所述支撑杆2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的长度与前窗的高度一致,与位于所述支撑杆2最右端相邻的一根所述支撑杆2绕过车内后视镜,位于所述骨架杆1左端的所述支撑杆2的长度与所述骨架杆1的长度一致,一根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外框相切,且其远离所述骨架杆1的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上端的位置,使得所述前窗遮帘贴合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上边缘,设计更加合理,更为美观。

在实际使用中,将不带有所述布体的所述扇形组件的所述骨架杆1设置在副驾驶座的前方,以刮除前挡风玻璃上的雾水,再将所述带有布体的所述扇形组件的所述骨架杆骨架杆1的一端安装在驾驶座位的前方,以同时实现车内防晒和前挡风玻璃上雾水的去除。

实施例2

一种前侧窗遮帘,如图2所示,包括槽口朝上的条形槽8、展开组件9和两个上述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条形槽8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前侧窗的下端,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与前侧窗下端的两端齐平,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骨架杆1之间的夹角由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所述骨架杆1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8内,且二者两端对齐。

前侧窗玻璃下端的车台的宽度为1-3cm,所述条形槽8的宽度不大于所述车台的宽度,以保证所述条形槽8的稳定性,避免所述条形槽8占用车内空间。

还包括展开组件9,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和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置于窗内,且其对应的所述骨架杆1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8内,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置于窗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靠近窗外的一侧,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中最右端的一根所述支撑杆2的上端相互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可同步铺张开或合拢,所述展开组件9设置在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所述柔性连接件3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铺张开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展开组件9可驱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外侧向上摆动以展开,或朝车内侧向下摆动以收拢。

在外力作用下,前侧窗遮帘的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均铺张开时,所述展开组件4驱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外侧向上摆动以展开。

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柔性连接件3为防蚊网纱,可实现车内外透气,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柔性连接件3为防晒布,可实现防晒或遮雨在驻车时,乘员待在车内,无需打开车门透气,使用更方便,同时实现了车衣的防晒和透气,设计更加人性化。

所述前侧窗遮帘的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上均设有三根所述支撑杆2,最右端的所述支撑杆2的长度与前侧窗的后侧或后侧窗的前侧的长度一致,最左端的所述支撑杆2的长度与固定骨架杆1的长度一致,中间的所述支撑杆2的长度与固定骨架杆1的长度一致。

所述前侧窗遮帘还包括绑带,所述绑带为弹性伸缩带,所述绑带的一端与所述条形槽8固定连接,所述绑带的另一端设有钩子,当所述条形槽8安装在所述车台上时,所述绑带的另一端向下延伸,至所述钩子勾住车门塑料件下端的缝隙,或勾住车门的漏水孔。

所述绑带可协助将所述条形槽8固定在所述车窗的车台上,以保证所述条形槽8稳定的安装在所述车床下方的车台上。

如图4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展开组件9包括导轨91和两根支杆92,所述导轨91置于所述条形槽8内并沿其长度方向分布,两根所述支杆9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轨91的两端滑动连接,两者的另一端相互交叉后,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所述柔性连接件3铰接,在外力作用下,两根所述支杆92靠近所述导轨91的一端可分别沿所述导轨91同步滑动并相互靠近以同步推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窗外侧向上摆动至展开,或远离以同步拉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内向下摆动至收拢。

作为优选,所述展开组件9还包括第二牵引绳93和与两根所述支杆92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弹性件94,所述第二牵引绳93的一端固定在位于任意一根所述支杆92靠近所述导轨92的一端,另一根所述支杆92靠近所述导轨92的一端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其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牵引绳93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9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轨91的两端固定连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杆92的靠近所述导轨92的一端连接,在外力作用下,牵引所述第二牵引绳93穿过所述第四通孔的一端,以驱动两个所述支杆92克服所述第二弹性件94的弹性张力在所述导轨上同步移动至相互靠近,撤除外力,两根所述支杆92在所述第二弹性件94回复力的作用下在所述导轨上同步移动至相互远离。

初始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94均处于自然状态,两根所述支杆92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骨架杆1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94和所述第二牵引绳93实现了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自动折叠和展开,使用更方便。

如图5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前侧窗遮帘还包括第三牵引绳10、第三弹性件11和两根第一连杆12,两根所述第一连杆1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1和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2上端铰接,且二者的中部相互交叉并在交叉处转动连接,且二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件11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牵引绳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1连接固定。

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张开时,所述第三弹性件11处于自然状态,所述第三牵引绳10处于放松状态,外力拉扯所述第二牵引绳133远离其与所述支杆92连接的一端,使得两个所述第一连杆12在所述导轨91上同步移动至相互靠近,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外侧向上转动,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展开,至所述第三牵引绳10绷紧,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所述骨架杆1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11的弹性张力,并转动远离与所述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的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张开,撤销外力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1在所述第三弹性件11弹性张力的作用下向转动靠近与所述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的支撑杆,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94弹性张力的作用下朝车内向下转动。

所述前侧窗遮帘的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在展开时,所述第三弹性件11和所述第三牵引绳10使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朝车外侧展开后再张开,避免所述车外后视镜影响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展开。

实施例3

一种后侧窗遮帘,包括槽口朝上的条形槽8、展开组件9和两个上述多功能扇形骨架,所述条形槽8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后侧窗的下端,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与后侧窗下端的两端齐平,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骨架杆1之间的夹角由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所述骨架杆1沿左右方向水平安装在所述条形槽8内,且二者两端对齐。

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后侧窗遮帘还包括第四弹性件13和两根第二连杆14,两根第二连杆1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多功能扇形骨架的骨架杆1和任意一根所述支撑杆9的上端转动连接,两者的中部相互交叉并在交叉处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第二连杆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弹性件13的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四弹性件13的另一端延伸至与另一根所述第二连杆14的中部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13用以驱动两个所述第二连杆14分别与所述骨架杆1和支撑杆12的连接的一端相互远离。

后侧窗遮帘的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铺张开时,所述第四弹性件13处于自然状态,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所述第一多功能扇形骨架最右端的支撑杆2克服所述第四弹性件13的弹性张力向下转动,撤销外力后,两个所述第二连杆14分别与所述骨架杆1和支撑杆12的连接的一端在所述第四弹性件13弹性张力的作用下相互远离,使得两个所述多功能扇形骨架在所述第四弹性件13回复力快速张开。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第二弹性件94、第三弹性件10和所述第四弹性件13均为弹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