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7963发布日期:2019-10-23 01:47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操控性能将直接影响到驾乘人员的体验,甚至是影响到驾乘人员的安全。例如为了避免驾驶者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将刹车踩死,便在车辆上加装了abs系统,防止轮胎抱死,减小了车辆失衡翻滚的概率。但是现在还存在一种较为危险的情况,就是驾驶员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误将油门作为刹车踩死,由于人在高度紧张时肌肉过于紧绷,短时间内无法松开油门,这将使得车辆车速失控,造成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能够避免驾驶员踩死油门后车辆失速,使得驾乘人员更加安全。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均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通过电磁铁磁吸在一起,所述第一杆体由壳体的一端伸出并与油门拉线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由壳体的另一端伸出并与油门踏板连接;在所述壳体上靠近第一杆体的一端还设置有行程开关,所述第一杆体上设置有启动行程开关的压片,所述行程开关与所述电磁铁电连接,用以控制电磁铁的通断。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踩下油门踏板时,所述第一连杆跟随着第二连杆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油门拉线被拉动,完成加油过程,设置的行程开关能够限制最大油门值,当第一杆体的压片碰到行程开关时,所述电磁铁断电,使得第一杆体复位,车辆由加油状态变为怠速状态,即是驾驶员踩死油门,也不会使车辆失速。

进一步,所述第一杆体和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杆体与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为第二弹簧。

进一步,所述壳体为一圆筒件,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位于壳体内的端头部均设置有滑块。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封堵块,所述封堵块上设置有滑孔。

进一步,所述电磁铁固定于第一杆体的端部,所述第二杆体上与第一杆体接触的部位还固定有铁片。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装有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的油门刹车系统,包括油门踏板、刹车盘以及作用于刹车盘的第一卡钳,在车架上安装有作用于刹车盘的第二卡钳,所述第二卡钳与所述第一卡钳相对,所述油门踏板下方设置有控制第二卡钳的制动泵,所述油门踏板上方安装有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内的第二杆体与油门踏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制动泵与所述油门踏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大小与第一杆体行程的大小相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处于未踩踏油门踏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处于压片刚好触碰行程开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处于油门踏板踩到底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壳体100、封堵块110、第二杆体200、铁片210、第二弹簧220、第一杆体300、压片310、连接孔311、第一弹簧320、电磁铁400、封装管410、行程开关500、油门踏板600、制动泵700、abs泵800、刹车盘900、第二卡钳9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包括一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所述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均与壳体100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通过电磁铁400磁吸在一起,所述第一杆体300由壳体100的一端伸出并与油门拉线连接,所述第二杆体200由壳体100的另一端伸出并与油门踏板600连接;在所述壳体100上靠近第一杆体300的一端还设置有行程开关500,所述第一杆体300上设置有启动行程开关500的压片310,所述行程开关500与所述电磁铁400电连接,用以控制电磁铁400的通断。为了方便与现有的油门拉线连接,在第一杆体300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孔311,使得油门拉线能够通过连接孔311与第一杆体300固定连接。

在踩下油门踏板600时,第二杆体200被下拉,所述第一连杆跟随着第二连杆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油门拉线被拉动,完成加油过程,设置的行程开关500能够限制最大油门值,当第一杆体300的压片310碰到行程开关500时,所述电磁铁400断电,使得第一杆体300复位,车辆由加油状态变为怠速状态,即是驾驶员踩死油门,也不会使车辆失速。

所述第一杆体300和壳体100之间设置的弹性件为第一弹簧320,所述第二杆体200与壳体100之间设置的弹性件为第二弹簧220。第一杆体300在电磁铁400断电后与第二杆体200分离,且在第一弹簧320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而复位,使得被拉动的油门拉线复位,车辆回到怠速状态,在松开油门踏板600后,所述第二杆体200会在第二弹簧220的作用下回弹到壳体100内,使得第二杆体200能够和第一杆体300再次磁吸到一起,以便可以继续加油。更进一步的,第一杆体300的行程长度即为加油的整个过程,第一杆体300的行程越长,加油也就越大,发动机动力更足,第一杆体300的行程即为第一杆体300上压片310在两个极限位置的差值,通过调节压片310的位置能够对油门的最大值进行调节,即是将压片310下移,使得压片310在初始位置与行程开关500的间距变小,油门的最大值也随之变小,反之则相反。

所述壳体100优选为一圆筒件,所述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位于壳体100内的端头部均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通过滑块在圆筒件内滑动,圆筒件使得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的滑动更加顺畅,且能够减小壳体100的应力

所述壳体100的两端均设置有封堵块110,所述封堵块110上设置有滑孔。所述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由滑孔中伸出,所述封堵块110还能够避免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从壳体100中脱落。所述电磁铁400固定于第一杆体300的端部,所述第二杆体200上与第一杆体300接触的部位还固定有铁片210。所述电磁铁400还连接有导线,所述为了避免导线缠绕或者卡死,设置一封装管410,将导线封装到封装管410内,所述封装管410随着电磁铁400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封堵块110上也设置有供封装管410滑出的通孔,在第一杆体300位于最上端(即是车辆处于怠速状态)时,所述电磁铁400的封装管410由所述通孔中伸出。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有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的油门刹车系统,包括油门踏板600、刹车盘900以及作用于刹车盘900的第一卡钳,在车架上安装有作用于刹车盘900的第二卡钳910,所述第二卡钳910与所述第一卡钳相对,所述油门踏板600下方设置有控制第二卡钳910的制动泵700,所述制动泵700与第二卡钳910之间还设置有abs泵800,所述油门踏板600上方安装有油门刹车二合一控制装置,壳体100内的第二杆体200与油门踏板600通过拉线连接。所述第二卡钳910的结构同第一卡钳,能够将刹车盘900夹住以实现刹车,第二卡钳910具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原装的第一卡钳失效了或者无法动作了,第二卡钳910作为备用卡钳能够刹住车,避免发生危险;第二是在驾驶员踩死油门时,第二卡钳910能够被启用,防止出现意外。

更进一步的,油门踏板600的行程包括:加油阶段和怠速刹车阶段,所述加油阶段为踩下油门踏板600到电磁铁400断电之间,怠速刹车阶段为第一杆体300和第二杆体200分离后到将油门踏板600踩到底之间。

所述制动泵700与所述油门踏板600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大小与第一杆体300行程的大小相同。在怠速刹车阶段开始时,所述油门踏板600刚好与制动泵700接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