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前轮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5198发布日期:2019-12-17 21:0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用前轮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用前轮毂。



背景技术:

轮毂是一种汽车使用的配件,轮毂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又叫轮圈、钢圈、轱辘、胎铃,轮毂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

现有的汽车用前轮毂存在以下缺陷:轮毂使用过程中,汽车发生爆胎现象时,轮毂容易断裂,导致汽车翻车,对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轮毂的制作材料简单,强度低,散热效果差,使用寿命短;轮毂设计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市场营销量低。

如何设计一种汽车用前轮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前轮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前轮毂,包括槽座,所述槽座的内部嵌入焊接有轮辐,所述槽座的边缘位置安装有多个轮辋,所述槽座的外表面安装有减震环,所述轮辐的内部安装有多个呈对称分布的辐条,且所述轮辐与辐条焊接,所述辐条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的侧面安装有衬套管,所述槽座的边缘位置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部安装有多个呈对称分布的减震弹簧,所述轮辐的内部设有不锈钢层,所述不锈钢层的底部设有铝合金层,所述铝合金层的底部设有碳钢层,所述碳钢层的底部设有铸铁层。

优选地,所述轮辋之间呈对称分布,且所述轮辋嵌套焊接在槽座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减震环嵌套设置在槽座的中心位置,且所述减震环的内壁与槽座的外壁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衬套管的端部嵌入设置在法兰盘中,且所述法兰盘的边缘位置与辐条焊接。

优选地,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槽座焊接,另一端对减震环施加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轮毂安装了减震环和减震弹簧,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爆胎现象时,爆胎一侧的轮毂减震环与地面接触,产生的震动力向减震弹簧传递,减震弹簧通过自身的弹力将震动力缓冲,可使汽车保持平稳状态,有效地防止汽车翻车,对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

(2)本实用新型轮毂内部设有铝合金层、不锈钢层、铸铁层和碳钢层,铸铁层和碳钢层为轮毂的主要制作材料,不锈钢层增强轮毂的硬度,而铝合金层可有效地提高轮毂的散热性,有利于延长轮毂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轮毂的设计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有利于提高轮毂的市场营销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轮辐局部纵剖图。

图示说明:1-轮辋;2-槽座;3-减震环;4-辐条;5-法兰盘;6-衬套管;7-轮辐;8-减震弹簧;9-环形槽;10-铝合金层;11-不锈钢层;12-铸铁层;13-碳钢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前轮毂,包括槽座2,所述槽座2的内部嵌入焊接有轮辐7,所述槽座2的边缘位置安装有多个轮辋1,所述槽座2的外表面安装有减震环3,所述轮辐7的内部安装有多个呈对称分布的辐条4,且所述轮辐7与辐条4焊接,所述辐条4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法兰盘5,所述法兰盘5的侧面安装有衬套管6,所述槽座2的边缘位置设有环形槽9,所述环形槽9的内部安装有多个呈对称分布的减震弹簧8,所述轮辐7的内部设有不锈钢层11,所述不锈钢层11的底部设有铝合金层10,所述铝合金层10的底部设有碳钢层13,所述碳钢层13的底部设有铸铁层12,通过设置的不锈钢层11有效地增加轮毂的强度,通过设置的铝合金层10有效地提高轮毂的散热性。

所述轮辋1之间呈对称分布,且所述轮辋1嵌套焊接在槽座2的外表面,所述减震环3嵌套设置在槽座2的中心位置,且所述减震环3的内壁与槽座2的外壁间隙配合,所述衬套管6的端部嵌入设置在法兰盘5中,且所述法兰盘5的边缘位置与辐条4焊接,所述减震弹簧8的一端与槽座2焊接,另一端对减震环3施加压力,通过设置的轮辋1可便于工作人员将真空胎与轮毂连接,通过设置的减震环3可有效地提高轮毂的减震性能,通过设置的衬套管6便于轮毂与汽车传动轴连接,通过设置的减震弹簧8可有效地将减震环3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

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将槽座2通过衬套管6与汽车的传动轴进行连接,然后将真空胎放置在槽座2上,轮辋1将真空胎进行固定,完成后,轮毂进行使用,使用过程中,不锈钢层11增加轮毂的强度,铝合金层10提高轮毂的散热性,法兰盘5为传动轴做限位处理,辐条4支撑衬套管6和轮辐7,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爆胎现象时,减震环3最先接触到地面,并向减震弹簧8产生一定的震动力,减震弹簧8通过自身弹力将震动力缓冲,可使汽车保持平稳状态。

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