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9988发布日期:2020-03-27 13:5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内电动自行车及共享单车的普遍应用,时常会发生在当后排乘员下车时,打开的后门与后方行驶来的电动车或自行车相撞,造成电动车或自行车驾驶人或者后排下车乘员的伤害。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普遍没有用于后排乘车人下车时观察后方情况的后视镜,后排乘车人只能通过驾驶员提醒、将头伸出窗外等方式来观察后方,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包括设置在汽车内部的左侧和右侧b柱内板上的辅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上设置有开孔结构,在开孔位置通过螺栓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有可伸缩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前端固定有球头结构,所述连接杆的后端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通过螺母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后视镜包括后视镜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后视镜本体后端的空心半球头结构,所述空心半球头结构与所述球头结构卡紧连接。

其中,所述可伸缩的连接杆包括第一管体和可沿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壁伸缩移动的第二管体。

其中,所述后视镜本体与所述空心半球头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所述后视镜本体为凸面镜。

其中,所述支架为z形一体结构,其由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过渡板构成。

其中,所述左侧和右侧b柱内板上的辅助后视镜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乘客可以根据自己习惯调整连接杆伸出长度、辅助后视镜方向,开门下车时观察辅助后视镜便可查看后方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中的伸缩连接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中的辅助后视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中的支架示意图。

图6为辅助后视镜的视角以及在汽车上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实施例1

为了解决当前后排乘车人下车时不能方便、安全的观察后方情况的问题,保证下车时的安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包括设置在汽车内部的左侧和右侧b柱内板10上的辅助后视镜40,如图2所示,b柱内板10上设置有开孔结构,在开孔位置通过螺栓安装有支架20,所述支架20上固定有可伸缩的连接杆30。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杆的前端固定有球头结构31,所述连接杆的后端设置有螺纹杆34,所述可伸缩的连接杆包括第一管体32和可沿所述第一管体32的内壁伸缩移动的第二管体。所述螺纹杆34通过螺母与支架20固定。如图4所示,所述辅助后视镜40包括后视镜本体41以及设置在所述后视镜本体41后端的空心半球头结构42,所述后视镜本体41与所述空心半球头结构4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空心半球头结构42与所述球头结构31卡紧连接使得所述辅助后视镜40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连接杆30的端部,辅助后视镜40通过“球头结构”可向各个方向转动。凹面镜容易产生光学聚光,导致车内发生自燃情况,因而所述后视镜本体优选为凸面镜。如图5所示,所述支架为z形一体结构,其由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过渡板构成。

图6示出了辅助后视镜在汽车上的位置示意图以及设置左侧和右侧的辅助后视镜的视角а,所述左侧和右侧b柱内板上的辅助后视镜对称设置。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辅助后排乘车人下车的后视装置可方便后排乘车人可以观察车辆后方情况,而且使用简单,只需根据自己习惯调整位置即可;此后视镜可以与内饰板一体化设计,与内饰颜色一致,提高整车美观性。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