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视镜和用于车辆的后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9984发布日期:2020-03-27 13:5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后视镜和用于车辆的后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后视镜致动器,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包含两个联接件之间的弹簧部分的致动机构,其中臂从最下联接件延伸以为镜提供稳定位置以及减少无意中从任一稳定位置移动。



背景技术:

各种类型的后视镜可结合车辆内饰使用。一般来说,后视镜通过与挡风玻璃附接或附接到邻近车顶衬的内部部件而安装在挡风玻璃附近。此类附接例如通过与镜外壳内部的致动机构联接的安装件来实现。衬底与镜外壳附连,且通常配置成呈现车辆后部的景象的图像,且因此可通过外壳围绕安装结构的移动来调整。

在标准后视镜的情况下,衬底通常是提供某个视角的棱镜型镜,所述衬底在所述视角下以减小的光度反射所述镜的后向景象,以提供例如在夜晚驾车时适用的调光效果。在此类实施例中,衬底的所调视角可处于相对于“正常”视角向上(即,朝向车顶衬)的预定角度。为了实现此类定位,后视镜包括各种类型的致动机构以在重新定位衬底时提供用户控制。此类移动可通过杠杆的操控来实现,所述杠杆可使致动机构在稳定位置之间移动,由此使衬底相对于安装结构移动通过预定角度,所述安装结构以适当方式将衬底定位在对应的观看位置。此外,致动机构可与安装件联接以允许外壳和衬底相对于驾驶员的一般调整以供观看衬底上可观看的图像。以此方式,致动机构可允许衬底在稳定观看位置之间切换而无需改变所述位置自身,使得衬底在夜晚模式提供与针对标准模式选择的大体上相同的景象。

一些现有致动机构通过可弹性变形弹簧板实现上述稳定位置之间的移动。一般来说,此类弹簧板包含弯曲区段以提供容纳部件在致动机构内部移动的挠曲区域。通过此类挠曲实现的弹簧力可将致动机构推到稳定位置中的一个。这些类型的结构在朝向两个稳定位置提供偏置力时可在朝向和远离稳定位置的方向上以变化的量提供力。具体地说,弯曲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形状可用于将所述机构固定在稳定位置中的一个中,包含使其不大容易通过例如施加于镜外壳的力而意外地移出此类位置。然而,在相对的位置,取决于特定弹簧力和其它内部力,所述机构可能容易无意中移出稳定位置,这可因用户通过抓握并移动外壳来调整镜的位置而引起。在标准棱镜情况下,此类无意的致动可造成不便。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后视镜包含限定内腔的外壳和联接在外壳内部内的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包含可旋转地在其第一端处联接在外壳腔内的安装板,以及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一联接件处联接且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二联接件处联接的弹簧板。弹簧板限定定位于第一联接件与第二联接件之间的可弹性变形弹簧部分以及与所述弹簧部分相对的延伸远离第二联接件的臂部分。所述致动机构还包含切换筒,所述切换筒定位于外壳内腔内,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通过相对于第二联接件滑动弹簧板而朝向第二联接件移动臂部分来在切换筒与第一联接件之间压缩弹簧板的弹簧部分。

根据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后视系统包含安装在车辆上某一位置以捕捉其外部的一部分的图像的摄像机以及显示镜组件,所述显示镜组件具有衬底,所述衬底包含与相机电子通信以在其上呈现图像的显示器。单向反射层位于显示器之上。所述显示镜还包含可旋转地在其第一端处联接在外壳腔内的安装板,以及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一联接件处联接且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二联接件处联接的弹簧板。弹簧板限定定位于第一联接件与第二联接件之间的可弹性变形弹簧部分以及与所述弹簧部分相对的延伸远离第二联接件的臂部分。显示镜还包含:外壳,其支撑显示器且限定内腔,且可旋转地与腔内的安装板的第一端联接;以及切换筒,其定位于外壳腔内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通过相对于第二联接件滑动弹簧板而朝向第二联接件移动臂部分来在切换筒与第一联接件之间压缩弹簧板的弹簧部分。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车辆包含挡风玻璃、邻近所述挡风玻璃的上边缘的车顶衬以及镜组件。所述镜组件包含可旋转地在其第一端处联接在外壳腔内的安装板,以及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一联接件处联接且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安装板在第二联接件处联接的弹簧板。弹簧板限定定位于第一联接件与第二联接件之间的可弹性变形弹簧部分以及与所述弹簧部分相对的延伸远离第二联接件的臂部分。安装结构与安装板联接,且邻近挡风玻璃的上边缘与车辆联接。所述镜组件还包含:外壳,其支撑显示器且限定内腔,且可旋转地与腔内的安装板的第一端联接;以及切换筒,其定位于外壳腔内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通过相对于第二联接件滑动弹簧板而朝向第二联接件移动臂部分来在切换筒与第一联接件之间压缩弹簧板的弹簧部分。

通过研究所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进一步理解和了解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这些和其它特征、优势和目标。

总体上,本实用新型在此公开下述1和15的技术方案,下述2-1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视镜,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限定内腔;以及

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联接在所述外壳的内腔内且包含: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在其第一端处以可旋转方式联接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腔内;

弹簧板,所述弹簧板在第一联接件处与所述安装板联接且在第二联接件处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安装板联接,所述弹簧板限定定位于所述第一联接件与所述第二联接件之间的可弹性变形弹簧部分和与所述弹簧部分相对的延伸远离所述第二联接件的臂部分;以及切换筒,所述切换筒定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腔内,且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二联接件滑动所述弹簧板的一部分而朝向所述第二联接件移动所述臂部分来在所述切换筒与所述第一联接件之间压缩所述弹簧板的所述弹簧部分。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后视镜,其中:

所述弹簧板的所述臂部分能够操作地与所述切换筒联接,使得所述弹簧部分的力将所述臂部分向所述安装板远处推动且将所述切换筒推入分别对应于所述外壳的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的第一稳定位置和第二稳定位置中的一个中;以及

所述切换筒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旋转通过所述臂部分朝向所述安装板的移动而压缩所述弹簧部分。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第一联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联接件朝向所述弹簧板的第一端安置且在至少五个正交方向上将所述弹簧板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

4.根据上述3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弹簧板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的所述至少五个方向包含相反的第一横向方向和第二横向方向、相反的第一纵向方向和第二纵向方向以及远离所述弹簧部分的第一竖直方向。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第二联接件与所述安装板的所述第一端间隔开,且在四个正交方向上将所述弹簧板与所述安装板固定,所述弹簧板在所述第二联接件处在两个平行方向上未被固定,所述两个平行方向与所述弹簧板被所述第二联接件固定的所述四个正交方向正交。

6.根据上述5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弹簧板与所述安装板在所述第二联接件处固定的所述四个方向由相反的第一横向方向和第二横向方向以及相反的第一纵向方向和第二纵向方向组成,所述弹簧板能够在所述第二联接件处至少在第一竖直方向上朝向所述安装板的所述第一端滑动。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切换筒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旋转通过所述第一臂部分在对应的第一纵向方向和第二纵向方向上的移动使所述外壳围绕所述安装板在第一稳定位置与第二稳定位置之间旋转。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还包含安装臂,所述安装臂能够枢转地与所述安装板联接且延伸穿过所述外壳中的开口。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致动机构还包含从所述切换筒延伸穿过所述外壳中的对应开口的杠杆。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

所述弹簧板是整体元件;以及

所述弹簧部分在其中由所述整体元件中的互反弯曲限定。

11.根据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

所述弹簧板包含均沿着平面延伸的上部和下部;以及

所述弹簧部分向所述平面远处延伸且将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分隔开。

12.根据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

所述安装板限定上壁和相对面向的侧壁内的腔;

所述弹簧板收纳在所述腔中;

所述第一联接件部分地由所述上壁和所述相对面向的侧壁的部分限定;以及

所述第二联接件部分地由所述侧壁的部分限定。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后视镜,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件包含分别延伸于所述上壁与第一和第二面对的侧壁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凸台;以及

所述第二联接件包含分别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壁朝内延伸的第三和第四凸台。

14.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还包含联接在所述外壳的开放侧上且在其上具有反射表面的显示衬底。

15.一种用于车辆的后视系统,包括:

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安装于所述车辆上的某一位置以捕捉其外部的一部分的图像;以及

根据上述14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显示衬底包含与所述摄像机电子通信以用于在其上呈现所述图像的显示器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器之上的单向反射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后视镜的正面透视图;

图2是其中包含图1的后视镜的车辆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镜的正视图,其中将其衬底去除以显示其内部,示出其致动机构;

图4是图3的的正面透视图;

图5是图3的后视镜的正面底部透视图;

图6是图5中所描绘的区域的细节视图;

图7是图3的后视镜的致动机构的正面透视图;

图8是图3的后视镜的底部正面透视分解图;

图9是图3的后视镜的顶部正面透视分解图;

图10是图3的致动机构的顶部正视图;

图11是图3的致动机构的正视图;

图12是图3的致动机构的右侧立面图;

图13是致动机构的分解视图;

图14是图3的后视镜在第一稳定位置的侧面横截面图;

图15是图3的后视镜在过渡位置的侧面横截面图;以及

图16是图3的后视镜在第二稳定位置的侧面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出于本文的描述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竖直”、“水平”和其派生词应与图1中定向的装置有关。然而,应理解,装置可采用替代定向和步骤顺序,除非明确地指定为相反情况。还应理解,附图中所示且在下文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概念的示范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书另外明确陈述,否则与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有关的具体尺寸和其它物理特性不应被视为限制性的。

如图1到4所示,附图标号10一般标示可用在车辆12内的后视镜10。后视镜10包含限定内腔16的外壳14和联接在外壳14的内腔16内的致动机构18(图7)。致动机构18包含:安装板20,所述安装板在其第一端22处以可旋转方式联接在外壳14的内腔16内;以及弹簧板24,其与安装板20在第一联接件26处联接且可滑动地与安装板20在第二联接件28处联接。弹簧板24限定定位于第一26与第二28联接件之间的可弹性变形弹簧部分30以及与弹簧部分30相对的延伸远离第二联接件28的臂部分32。致动机构18还包含切换筒34,所述切换筒定位于外壳14的内腔16内,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通过相对于第二联接件28滑动弹簧板24的一部分而朝向第二联接件28移动臂部分32来在切换筒34与第一联接件26之间压缩弹簧板24的弹簧部分30。

如图2所示,后视镜10可结合车辆内饰36使用。具体地说,后视镜10可通过与挡风玻璃38自身附接或附接到邻近车顶衬40的内部部件(其可例如包含车辆框架的一部分、车辆面板或其它支撑结构)而邻近车辆12的挡风玻璃38安装。此类附接通过安装臂42来实现,所述安装臂如所描述与车辆12联接,且如下文进一步解释通过延伸穿过外壳14(图1)中的开口44(图14)来与致动机构18联接。与开口44相对,衬底46定位于外壳14的开放侧76(图11)上方。衬底46大体上配置成向车辆12的驾驶员呈现车辆12后部景象的图像,且因此可通过外壳14相对于安装臂42的移动进行调整。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底46可呈大体上为透明材料的棱镜衬底形式,其具有锥形形状和内部反射表面。以此方式,如下文进一步描述,上文所描述的切换筒34的旋转82可引起外壳14和衬底46在向下成角度位置与向上定向位置之间的旋转,在所述向下成角度位置,从高度反射表面反射出来的图像朝向车辆12的后部定向,从而可被驾驶员看见,在所述向上定向位置,高度反射表面反射车顶衬40的图像,外部抛光表面朝向车辆12的后部反射图像。一般来说,通过抛光表面代替镜面表面,此布置允许分开的白天和夜晚模式,其中向上定向位置向驾驶员呈现较暗淡图像。

在另一实施例中,衬底46可包含沿着其部分或全部的视频显示器,使得后视镜10可称作全显示镜。当包含此类显示器时,衬底46在本文中可被称为“显示衬底46”且能够显示车辆12后部的景象的镜面图像。此类图像可通过适当定位的摄像机47(其可定位于车辆12后部上、邻近后部挡风玻璃等等)捕捉,且在显示衬底46处于作用中状态时由电路系统49呈现在显示衬底46上,组合的显示衬底46、摄像机47和电路系统49被视为可包含于车辆12内的“后视系统”。在显示衬底46上呈现的图像可大体上复制可从典型反射镜获得的内容且可补充有显示衬底46上呈现的其它信息。结合此类显示衬底46,可应用反射表面51,从而将显示器作为具有特性的涂层或单独元件进行覆盖以提供反射的图像以及准许从中可见显示衬底46的视频图像。

反射表面51的存在准许衬底46在显示器待用时用作标准后视镜(即无需观察所显示图像),显示器待用的情况例如可能发生在相关车辆12未运行时或在显示衬底46的供电中断时。然而,当处于作用中状态时,反射表面51在显示衬底46上的存在可引起反射表面51所反射的图像与显示衬底46上呈现的图像发生冲突。为了缓和此类图像冲突,衬底46可定位成使得反射表面51朝向驾驶员反射车顶衬40的图像。由于车辆顶衬大体是一致的非反射性材料,因此此类图像可能不大与显示衬底46的视频图像冲突。

借助于致动机构18,包含弹簧板24和切换筒34的后视镜10可允许用户针对所要的镜10的用途而控制衬底46在上文所描述的向下与向上定向位置之间的重新定位,这取决于衬底46的类型。此类移动可通过在图14中示出的第一位置到图16中示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杠杆102的操控来实现,这可使致动机构18从第一稳定配置(如图3到14所示)改变到第二稳定配置(如图16中所示),这继而使外壳14和衬底46相对于安装臂42移动通过预定角度。在实例中,此类移动可通过介于约5°与10°之间、且在一个实施例中约为6°的向上(即,朝向车顶衬40)角度88(图16)。

如图14到16的横截面图中所示,安装臂42可通过借助球窝式联接件48与致动机构18的安装板20附接来与所述致动机构联接。此布置可允许上述对衬底46的一般调整,从而相对于驾驶员将衬底46定位在所要位置处以供在例如“白天”模式中观看衬底46上可观看的图像。如下文进一步描述,杠杆102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例如可使外壳14相对于安装板20移动,同时安装板20大体上保持静态。此配置可允许衬底46在通过致动机构18的上述稳定条件提供的衬底46的位置之间切换而不改变位置自身。

在任一实施例中,切换筒34借以重新定位衬底46的机构在操作上可大体上类似于已知后视镜切换机构,同时减小可能因用户通过抓握和移动外壳14来调整衬底46的位置而引起的无意的致动的可能性,从而期望通过安装板20相对于外壳14的移动来使外壳14相对于安装臂42移动。在此类移动期间,特定力可相对于安装板20将外壳14推向第一和第二稳定位置中的相对位置,这可能造成致动机构18的此类无意的致动和外壳14的对应移动以及因此使衬底46进入另一位置。在标准棱镜情况下,此类无意的致动可造成不便。此外,在如上文所描述的显示镜的情况下,移出第一位置可触发显示衬底46的停用,从而意味着来自后视镜10的所要视图可能改变。

因此,本实用新型致动机构18包含弹簧板24,如图3到13所示,其中弹簧部分30至少部分地由定位在第一联接件26与第二联接件28之间的弯曲部分98处的互反弯曲限定。具体地说,第一联接件26朝向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安置或邻近于所述第一端,且布置成限制弹簧板24相对于安装板20沿着三个正交轴线在至少五个方向上移动。如所示,第一联接件26可包含沿着其第一端52定位在弹簧板24的相对侧处的一对约束凸台50。约束凸台50可抵靠安装板20的相对主表面53保持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且另外可例如通过从安装板20的侧壁54和上壁56延伸而沿着其邻近弹簧板24的对应侧的部分闭合。以此方式,两个约束凸台50一起限制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在相反的第一横向方向58和第二横向方向60上、在相反的第一纵向方向62和第二纵向方向64上以及至少在向上的竖直方向66上的移动。在此类布置中,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可利用其余致动机构18(下文进一步论述)的内部压力以与约束凸台50的压入配合或滑动接合方式收纳在第一联接件26中,所述其余致动机构通过其抵靠上壁56的压力(或在向上竖直方向66上约束的其它特征)来维持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与第一联接件26的接合。在一变型中,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还可通过与约束凸台50的额外固定(包含通过胶粘剂等)或通过使用第一联接件26的替代结构而在向下竖直方向68上固定,所述替代结构例如螺钉或其它机械紧固件或一个或多个可熔凸台等,其配置成与邻近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的对应孔接合。

相比之下,第二联接件28配置成允许弹簧板24相对于其在向上竖直方向66和向下竖直方向68上通过与其滑动接合而移动。然而,类似于第一联接件26,第二联接件28限制弹簧板24相对于其在横向方向58、60和纵向方向62、64上的移动。在图8到13中示出的实例中,第二联接件28包含可由安装板20的下壁55的部分限定的相对滑动凸台70。具体地说,弹簧板24可限定大体上平面的结构,该结构配合在安装板20的上壁56和相对面向的侧壁54内的腔内,且匹配由安装板20的主表面53的部分限定的大体平面表面。此平面结构被弹簧板24的弹簧部分30中断且将弹簧板24分成上部和下部部分,所述上部大体上由第一联接件26固定。

在所示实施例中,滑动凸台70在横向方向58、60上约束弹簧板24,且将弹簧板24擒制于滑动凸台70与安装板20的主表面53之间。以此方式,与弹簧部分30相对的来自第一端52的弹簧板24的部分可通过弹簧部分30的相应压缩和延伸而在竖直方向66和68上移动。此滑动可允许弹簧板24的臂部分32在竖直方向66和68上的对应移动以容纳切换筒34的旋转82,且提供围绕致动机构18的外壳14的上述稳定位置。如所示,滑动凸台70可擒制从弹簧板24横向延伸的一对对应弹簧板凸台72。在此实例中,弹簧板凸台72可在竖直方向66、68上具有高度,所述高度足以容纳弹簧板24的邻近部分——包含臂部分32——在致动机构18移动于稳定位置之间的期间在竖直方向66、68上进行移动,如下文进一步论述。

通过切换筒34的旋转82和弹簧板24的对应移动来促进外壳14相对于安装臂42的移动,从而引起安装板20围绕其第一端22的所要旋转。如上文所讨论,外壳14限定孔口(图14到16),所述孔口邻近安装板20定位,使得安装臂42能够从中穿过,由此允许安装板20以可枢转方式与安装臂42联接以使后视镜10相对于挡风玻璃38或车顶衬40保持在可调整位置。因此,上述外壳14相对于安装板20的相对移动使得外壳14(以及相应地,与其联接的衬底46)的移动呈其围绕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旋转的形式。此类移动继而使衬底46在上文所描述的向上(图16)与向下(图14)位置之间移动。如所示,此类定向可通过安装板20相对于外壳14旋转通过介于约5°与约10°之间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约为6°的角度来实现,但此类角度可基于后视镜10的位置和结构而变化。

如上文所描述,外壳14和衬底46的移动可通过上文所描述的切换筒34与臂部分32的操作性联接来实现。在此布置中,切换筒34的例如通过杠杆102的操控进行的旋转82引起外壳14的旋转,切换筒34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所述外壳内。这种旋转引起外壳14围绕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以及相对于致动机构18向上或向下的对应旋转,安装板20以可调整方式与所述致动机构固定,如下文进一步论述。

返回到图3到5,外壳14被示为单件单元的形式,且还可由单一件注塑模制塑料等制成,但其它的材料也是可能的。衬底46(图1)可通过边框74或其它辅助外壳零件联接到外壳14以将衬底46固定在壳体14的开放侧76(图11)上。在另一实例中,衬底46可在开放侧76上直接联接到外壳14。在任一实例中,外壳14被构造成使得内腔16具有足够的深度以保持其内部结构,包含致动机构18和其它相关结构。

如图5到7所示,如上文所描述,安装板20在其第一端22处以可旋转方式与外壳14联接。此类联接可通过将第一铰链部分78并入到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中且收纳于形成于外壳14中的第二铰链部分80内来实现。或者,单独铰链(未示出)可联接在安装板20与外壳14之间。还如图5和6所示,安装板20可大体上延伸穿过外壳14的竖直高度的大部分。

返回到图14到16,具有切换筒34的臂部分32的可操作联接为切换筒34提供对应于外壳14的第一位置(图14)和第二位置(图16)位置的两个稳定位置,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可介于约5°与约10°之间(且在实施例中约6°)的角度88。此外,外壳14围绕安装板20的此类旋转可通过切换筒34旋转82通过介于约70°与100°之间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约80°的角度84来实现。如先前所论述,臂部分32与切换筒34的联接可提供外壳14的所要旋转和上述稳定位置。具体地说,臂部分32通过其端92接合于插口90内而与切换筒34联接,所述插口配置成收纳臂部分32(例如,通过支承、卡扣或压入配合布置)以及维持其大体位置,使得联接轴线94从切换筒34所围绕旋转的轴线96偏移。

插口90相对于轴线96的偏移布置使得插口90在切换筒34围绕轴线96旋转82后在纵向水平方向62、64上平移。此平移使得与其联接的臂部分32移动,从而引起外壳14围绕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旋转。如上文所论述,弹簧板24是例如金属(例如弹簧钢、铝等)的可弹性变形材料的整体构件。弹簧板24的弹性变形能力允许弹簧部分30的上述压缩通过准许臂部分32的对应向上竖直移动来容纳插口90在切换筒34的旋转82期间在向上竖直方向66上的部件移动。值得注意的是,弹簧板24的第一端52相对于向上竖直方向66的约束防止弹簧部分30上方的弹簧板24的部分在此方向上移动,由此促进弹簧部分30在切换筒34的旋转82期间的压缩。以类似方式,虽然与弹簧部分30相对的来自第一端52的弹簧板24的部分被准许在此类移动期间在向上竖直方向66上滑动,但在横向58、60和纵向方向62、64上由滑动凸台70对弹簧板24的约束在此类移动期间为弹簧板24——包含臂部分32——提供稳定性。此稳定性防止弹簧板24在臂部分32的向上竖直移动期间屈曲(由此将此类移动传递到弹簧部分30的压缩中),且有助于通过臂部分32相对于安装臂42大体上保持固定而将插口90在切换筒34旋转期间的移动的相对水平分量传递到外壳14。因此,外壳14的旋转通过此类切换筒34旋转82来实现。

可调节弹簧板24以为致动机构18且相应地为后视镜10提供上述稳定位置。具体地说,弹簧部分30尤其是在弯曲部分98的位置处的弹性变形能力可使得弹簧部分30施加与其压缩相对的弹簧力,所述弹簧力在切换筒34围绕轴线96旋转82的期间由插口90的竖直移动分量产生。所提供的特定弹簧力取决于插口90的移动的竖直分量以及弹簧板24、尤其是弹簧部分30内的几何结构和材料。因此,对于给定材料特性(包含相关联的应力/应变特性),弹簧板24的厚度(即,在纵向方向62、64上)以及其宽度(即,在横向方向58、60上)促成所提供的弹簧力。如所示出,弹簧板24可包含其中的窗口100,所述窗口可具有所要大小以在给定的弹簧板24厚度的情况下在合适宽度的弹簧部分30内提供两个单独臂101a、101b,从而为弹簧部分30提供所要弹簧力,同时通过臂部分32在横向方向58、60上的宽度为致动机构18提供所要稳定性。

在插口90在其旋转期间经过最竖直位置(即“拐点”)后,弹簧部分30在此期间被压缩到比其在致动机构18处于任一稳定位置时的高度104e小的高度104c,弹簧部分30的压缩力足以克服致动机构18的内部力(例如,其各种部件之间的摩擦),且将切换筒34推到其位置中的任一个中,所述位置与第一位置(如图14所示)和第二位置(如图16所示)相关联。换句话说,弹簧部分30可在大体竖直向下方向68上针对插口90提供力,所述力在插口90在其旋转期间在拐点的任一侧上时推动切换筒34的旋转82。此外,弹簧板24可配置成使得弹簧部分30在致动机构18处于任一稳定位置时受到压缩。如可基于本文中的公开内容理解,通过构造致动机构18以使得弹簧板24的臂部分32在切换筒34的旋转82期间向上在竖直方向66上移动,致动机构18可消除与利用弯曲臂部分的其它切换机构相关联的束缚力,从而提供切换筒相对于其相关联壳体的压缩和铰接。另外,可为与致动机构18相关联的稳定位置都提供大体上均匀的保持力。或者,给定在切换筒34的旋转82期间实现的弹簧部分30的压缩,可通过将插口90围绕轴线96定位而可预测地提供变化的保持力。

如图14到16中所示,通过将杠杆102从对应的第一和第二位置移动来实现通过致动机构18使外壳14在第一位置(图14)与第二位置(图16)位置之间移动。如所示,杠杆102与切换筒34联接(且可进一步与其一体地形成),使得杠杆102从第一位置(图14)到第二位置(图16)移动通过其旋转82的角度84引起切换筒34对应的移动,且因此引起上文所描述的外壳14围绕安装板20的第一端22在方向86上旋转通过角度88。或者,在具有机动移动且因此不具有杠杆的全显示镜中,本文所描述的致动机构18可用于提供稳定位置且防止无意中移出此类稳定位置。此类机构的变型描述于同在申请中的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申请案第15/053,252号和第15/053,290号中,所述申请案的整个公开内容特此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应理解,任何所描述的过程或所描述过程内的步骤可与公开的其它过程或步骤组合以形成属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范围内的结构。本文所公开的示范性结构和过程用于说明性目的,而不应理解为具有限制性。

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概念的情况下,可对上述结构和方法做出变化和修改,且另外应理解,此类概念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涵盖,除非这些权利要求的措辞明确说明并非如此。

以上描述仅被视作所说明的实施例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制作或使用所述装置的技术人员可对所述装置作出修改。因此,应理解,在图中示出且在上文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作说明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所述装置的范围,其范围由根据专利法的原则和其等同原则来解释的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