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护膝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2256发布日期:2020-03-31 16:2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护膝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因来自乘员的膝部的载荷的输入而变形并且吸收向膝部的冲击的车辆用护膝垫。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因来自乘员的膝部的载荷的输入而变形并且吸收向膝部的冲击的车辆用护膝垫,公知一种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护膝垫。

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护膝垫具有:基部,其一端支承于车身部分,并且另一端朝向膝部地向车辆后方侧且向下方侧延伸;底壁延长部,其借助屈曲部与基部的另一端相连续地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以及相对面部,其从底壁延长部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侧且向上方侧延伸,基部具有日文コ字状截面部,该日文コ字状截面部利用基部的底壁和从底壁的车宽外侧端部向上方侧立起的一对侧壁形成为日文コ字状截面,一对侧壁具有前边部和后边部,该前边部的与底壁相对的相对侧端部沿底壁延伸,该后边部在前边部的车辆后方侧与前边部相连续并且相对侧端部向屈曲部延伸。所述相对面部具有另一端与相对面部相结合的上支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19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护膝垫中,由上支架、底壁、相对面部以及底壁延长部形成梯形,刚度变高。因此,存在如下担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支架、底壁延长部对抗乘员的膝部的进入,无法吸收来自乘员的膝部的载荷,导致膝部被施加较高的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如下一种车辆用护膝垫,即,当对护膝垫施加载荷时,后端面部以刚度相对较低的上部构件的第2屈曲部为中心向前方进入,并且下部构件以第3屈曲部为中心向前方进入,从而护膝垫的形状不处于对抗状态,能够吸收膝部的进入载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车辆用护膝垫,该车辆用护膝垫由下部构件和从转向支撑构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上部构件构成,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中的任一者的前端部与所述转向支撑构件相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朝向车辆后方侧且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上侧基部、位于该上侧基部的后端的第1屈曲部以及经过该第1屈曲部朝向车辆后方侧且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上侧后部,并且在该上侧后部的后端部具有向下方屈曲的第2屈曲部和从第2屈曲部向下方延伸的后端面部,

所述下部构件具有朝向车辆后方侧且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下侧基部、位于该下侧基部的后端的第3屈曲部以及经过该第3屈曲部朝向车辆后方侧且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下侧后部,

所述上部构件的后端面部与所述下部构件的后部的后端部接合。

在上述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上部构件的第2屈曲部在所述上部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所述上侧基部和上侧后部窄。

在上述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3屈曲部位于比所述第1屈曲部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下部构件的下侧基部的刚度低于所述上部构件的上侧基部的刚度,从而容许所述下部构件的下侧基部和所述上部构件的上侧基部之间的距离因变形朝向车辆前方变大。

在上述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上部构件的后端面部位于比所述上侧基部的延长线靠上侧的位置,上侧后部比所述上部构件的后端面部长。

在上述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上部构件的上侧基部与所述转向支撑构件相接合,并且所述上部构件的上侧基部的刚度比所述下部构件的下侧基部的刚度高。

实用新型的效果

当乘员的膝部(冲击部位)开始与护膝垫相接触时,后端面部以刚度相对较低的上部构件的第2屈曲部为中心向前方进入。因而,通过后端面部和下侧后部向前方进入的翘曲变形,从而护膝垫的形状不处于对抗状态,能够吸收膝部的进入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图1的车辆用护膝垫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身前方侧观察图1的车辆用护膝垫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车辆用护膝垫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车辆用护膝垫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对图5的车辆用护膝垫施加载荷的瞬间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施加了载荷时的图6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初期的变形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施加了载荷时的图6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变形的中期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施加了载荷时的图6的车辆用护膝垫的变形的后期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护膝垫主体;2、转向支撑构件;3、上部构件;4、下部构件;5、仪表板;30、40、板构件;30a、第1屈曲部;30b、第2屈曲部;30a、上侧基部;30b、上侧后部;30c、后端面部;30d、弯折部;31、41、缘部;31a、宽幅部;31b、顶端;32、筋条;40a、第3屈曲部;40a、下侧基部;40b、下侧后部;40c、后端面部;40d、螺纹孔;50、螺钉;50a、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护膝垫,附图标记1为护膝垫主体。附图标记2为供护膝垫主体1安装的转向支撑构件。该护膝垫主体1由从转向支撑构件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上部构件3和与该上部构件3组合的下部构件4构成。转向支撑构件2为管状的支承构件,其在发动机室的后方侧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配设于仪表板5的前方侧,其两端部支承于车身的两侧面部的支柱部等。

所述上部构件3是将带状的板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弯折为大致字母l状所形成的,在板构件30的两侧部设有向下方弯折的缘部31。所述缘部31在板构件30的前端部附近扩大缘部的宽度从而形成为宽幅部31a。该宽幅部31a的顶端31b形成为抵接于转向支撑构件2。

所述上部构件3借助在所述带状的板构件30的前端延伸设置的前端片部3a通过焊接与转向支撑构件2相接合,所述带状的板构件30的上侧基部30a朝向车身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在该板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有在上侧基部30a的后端部弯折为大致字母l状的第1屈曲部30a,上侧后部30b经过该屈曲部30a朝向斜上方延伸。在所述带状的板构件30的后端设有缩窄所述上部构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地形成且向下方弯折的第2屈曲部30b,并且设有从该屈曲部30b向下方延伸的后端面部30c。该后端面部30c沿仪表板5的内表面形成。另外,在后端面部30c的下端部设有朝向车身前方弯折的弯折部30d。所述上部构件3的后端面部30c位于比上述上侧基部30a的延长线x靠上侧的位置,与所述上部构件3的后端面部30c相比,上侧后部30b形成得较长。

所述护膝垫主体1的下部构件4是利用以大致恒定的间隔与所述上部构件3的下表面侧相对地配置的带状的板构件40,沿所述上部构件3将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弯折为大致字母l状所形成的。在所述下部构件4的板构件40的两侧部设有向上方弯折的缘部41。所述下部构件4使板构件40的缘部41组合于所述上部构件3的板构件30的缘部31的宽幅部31a,利用焊接等将它们接合并安装在一起。在板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有在下侧基部40a的后端部弯折为大致字母l状的第3屈曲部40a,该第3屈曲部40a在与第1屈曲部30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于比第1屈曲部30a稍微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所述下部构件4以板构件40的第3屈曲部40a为分界被划分为下侧基部40a和下侧后部40b。所述下部构件4的下侧基部40a朝向车身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该下侧后部40b朝向斜上方延伸。在板构件40的下侧后部40b的后端设有向下方弯折的后端面部40c。在该后端面部40c的上部侧利用焊接接合有所述上部构件3的所述板构件30的后端、弯折部30d的顶端部。在后端面部40c的下部侧形成有螺纹孔40d,在该螺纹孔40d焊接有螺母50a,利用螺钉50对所述仪表板5进行螺纹紧固。所述下部构件4的下侧基部40a形成为与所述上部构件3的上侧基部30a相比刚度相对较低,从而容许相对于所述上部构件3的上侧基部30a向车辆前方侧打开的变形。

在所述上部构件3的板构件30上,跨上侧基部30a的下部侧、第1屈曲部30a、上侧后部30b、第2屈曲部30b以及后端面部30c地沿长度方向形成有载荷调整用的筋条32。另外,在所述下部构件4的板构件40上,跨下侧基部40a的下部侧、第3屈曲部40a以及下侧后部40b地沿长度方向形成有载荷调整用的筋条42。

接着,参照图5~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护膝垫的作用。在附图中省略仪表板5并示出施加了载荷p时的变形状态。图5示出施加载荷p之前的车辆用护膝垫,其保持着图1所示的状态。

如图6所示,起初,载荷p作为冲击载荷经由未图示的仪表板5施加于车辆用护膝垫的后端部即上部构件3的后端面部30c。当乘员的膝部开始与护膝垫主体1相接触时,如图7所示,后端面部30c以刚度相对较低的上部构件3的第2屈曲部30b为中心向前方进入。此外,后端面部30c设为沿着仪表板5的形状,从而能够利用面来高效地承受与膝部的进入相伴随的载荷。这时,如图8所示,下部构件4的下侧后部40b以第3屈曲部40a为中心向前方进入。因而,如图9所示,通过后端面部30c和下侧后部40b向前方进入的翘曲变形,从而护膝垫主体1的形状不处于对抗的状态,能够吸收膝部的进入载荷。

接着,通过加长下侧后部40b的长度,能够增加初期的载荷吸收量。

在后端面部30c和下侧后部40b向前方进入的翘曲变形中,同时发生下侧后部40b被向前方按压的变形。在此,若下侧基部40a处于对抗状态,则会妨碍后端面部30c和第3屈曲部40a的下侧后部40b的进入,因此,相对地减弱下侧基部40a的刚度,容许下侧基部40a向前方打开的变形。

像上述那样,针对后端面部30c进入后的过大载荷,上部构件3以第1屈曲部30a为中心如箭头所示那样发生翘曲变形,进行载荷吸收。将后端面部30c配置为位于比带状的板构件30的上侧基部30a的延长线x靠上方的位置,避免处于对抗状态。通过上部构件3的第2屈曲部30b开始变形,从而如图7所示,下部构件4的第3屈曲部40a也开始变形,伴随着第3屈曲部40a的变形,上部构件3的第1屈曲部30a也开始变形。

第1屈曲部30a向比板构件30的上侧基部30a的延长线x靠下方侧的位置变形,第3屈曲部40a向比下部构件4的板构件40的下侧基部40a的延长线y靠下方侧的位置变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所述上部构件3的第2屈曲部30b形成为其在所述上部构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上侧基部30a和上侧后部30b窄,从而形成得容易变形,因此,后端面部30c能够容易以第2屈曲部30b为中心向前方进入。

所述第3屈曲部40a位于比所述第1屈曲部30a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加长下侧后部40b的长度,能够增加初期的载荷吸收量。

所述下部构件4的下侧基部40a形成为刚度相对较低,从而容许相对于所述上部构件3的上侧基部30a向车辆前方侧打开的变形,因此,下侧基部40a通过进行向前方打开的变形,从而不会妨碍后端面部30c向前方的进入。

所述上部构件3的后端面部30c位于比上述上侧基部30a的延长线x靠上侧的位置,上侧后部30b比所述上部构件3的后端面部30c长,因此,能够确保以第1屈曲部30a为中心的变形的行程量。

所述上部构件3的上侧基部30a与所述转向支撑构件2相接合,并且所述上部构件3的上侧基部30a的刚度比所述下部构件4的下侧基部40a的刚度高,因此,能够利用上侧基部30a进行载荷的控制,并且能够利用刚度较高的上侧基部30a支承如下的动作,即,护膝垫主体1以上侧基部30a与转向支撑构件2相接合的接合部分为中心向前方变形的动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相对于转向支撑构件2的安装并不限于利用上部构件3进行的情况,也能够利用下部构件4进行。另外,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地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