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和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6953发布日期:2020-05-08 14:3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和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和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儿童在乘车时一般会被约束在儿童安全座椅中。安全座椅上设有头枕,方便儿童枕靠,也可以用于保护儿童的头部。头枕一般是三面环绕式,可以保护儿童的后脑和头部两侧,无法保护儿童的头部顶部和前侧,在遇到道路颠簸或急刹车等意外情况时,儿童的头部顶部和前侧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

相关技术中在安全座椅上设有头部护圈,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起到保护儿童头部的作用,但是头部护圈采用硬质材料,并且紧箍在儿童的头部周围,对儿童的自由活动构成了很大的限制,体验不好。

而且,不同儿童的上半身高度不同,若将头部护圈的高度设置为固定高度,无法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身高;若将头部护圈的高度设置为可调,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使用者在调整头部护圈高度时无法准确把握头部护圈与儿童头部之间的高度差,高度差太大,会造成对头部的保护失效;高度差太小,则有可能在儿童前倾时发生护圈与眼部接触而挤压眼部对眼部造成伤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和安全座椅,有效保护乘员的头部安全,同时不会对乘员的自由活动构成限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包括:

第一限位件,设置在乘坐安全座椅的乘员处于常态坐姿时的头部前侧且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具有间隙,用于限制乘员的前向位移;和

第二限位件,设置在乘员处于常态坐姿时的头部顶部且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具有间隙,与第一限位件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保持固定,且在高度方向上与安全座椅的座板之间的距离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头枕,第二限位件安装在头枕上,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头枕,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分别安装在头枕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头枕与座板之间的距离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相对于头枕的前后位置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支撑架和第一调节机构,支撑架连接在第二限位件和头枕之间,第一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架和头枕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座和安装板,调节座与支撑架连接,安装板安装在头枕上,且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布置的配合部,调节座或支撑架通过配合部与头枕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座上设有第一孔,支撑架穿过第一孔并从调节座的底部露出,配合部包括安装孔,支撑架的露出部分插入安装孔中以实现支撑架与头枕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条,第一孔的数量与支撑条的数量相同,每个支撑条插入对应的第一孔中,且至少一个支撑条从调节座的底部露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设有弹性卡扣,调节座设有第二孔,弹性卡扣在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二孔中以实现支撑架和调节座的连接,且在外力作用下脱离第二孔以使支撑架和调节座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具有对处于常态坐姿的乘员进行保护的第一位置和便于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的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后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枕上设有卡位孔,调节座包括座体、卡块和连接段,连接段连接在座体和卡块之间,连接段插入卡位孔中,座体和卡块分别位于头枕的外侧和内侧,卡位孔被配置为使第二限位件具有对处于常态坐姿的乘员进行保护的第一位置和便于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的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位孔包括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第三卡孔,第一卡孔设置在安装板上方,第一卡孔用于在第一调节机构调节第二限位件相对于头枕的前后位置时对调节座进行限位,第三卡孔设置在第一卡孔的上方,且第三卡孔包括限制调节座相对于头枕移动的卡位部,第二卡孔连通第一卡孔和第三卡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枕的用于阻挡卡块的侧面设有筋条,筋条用于在支撑架与头枕处于连接状态时阻挡卡块相对于头枕向上移动,且在支撑架与头枕处于断开连接状态时连接段能够在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的连接处发生转动以使卡块避开筋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板,限位板包括与乘员的头部形状相适配的柱形面,且限位板上设有透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相对于头枕的前后位置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连接块和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块连接在第一限位件和头枕之间,第二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连接块和头枕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与连接块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包括锁杆和锁架,锁架设置在头枕上,且锁架上设有至少一个锁孔,锁杆设置在连接块的远离第一限位件的一侧,锁杆插入或脱离锁孔以实现连接块与锁架的相对锁定或解除锁定,连接块相对于锁架滑动以调节连接块相对于锁架的前后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驱动块,驱动块上设有限位孔,锁杆包括第一锁部和第二锁部,第一锁部插入限位孔,第二锁部插入或脱离锁孔,驱动块相对于连接块滑动,以通过限位孔带动锁杆插入或脱离锁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安全座椅,包括上述的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头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且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均具有间隙,因此不会限制乘员的自由活动,使用体验较好;而且,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保持固定,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二限位件与座板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就可以在高度方向上通过调节第二限位件与座板之间的距离而实现对第一限位件与座板之间距离的调节,第二限位件设置于乘员的头部顶部,可以将第二限位件与头部顶部之间的距离作为调节第二限位件和第一限位件与座板之间距离的基准,降低了高度调节难度,保证第一限位件既不会因为太高而使保护作用失效,也不会因为太低而伤害乘员眼部,安全性较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卡位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与调节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座体与头枕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卡块与头枕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座和卡位孔配合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位于最后档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位于最前档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卡块被筋条阻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卡块避开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离开第一卡孔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上升至第三卡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卡入卡位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安装在安全座椅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架安装在头枕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块与锁杆、驱动块和保护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杆的第二锁部处于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杆的第二锁部处于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块锁定在最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块锁定在最后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块与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与连接块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第一限位件;2、2′、第二限位件;3、头枕;4、支撑架;5、调节座;6、安装板;7、靠背;8、卡位孔;9、座板;

31、筋条;

41、支撑条;42、弹性卡扣;

51、座体;52、卡块;53、连接段;511、第一孔;512、第二孔;

61、安装孔;

81、第一卡孔;82、第二卡孔;83、第三卡孔;831、卡位部。

10、连接块;20、锁杆;30、锁架;40、驱动块;50、保护盖;60、弹簧;70、连接杆;80、支撑杆;90、连接环;

101、第三孔;11′、卡头;201、第一锁部;202、第二锁部;301、锁孔;401、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头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第一限位件1设置在乘坐安全座椅的乘员处于常态坐姿时的头部前侧且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限位件1用于限制乘员的前向位移,第二限位件2设置在乘员处于常态坐姿时的头部顶部且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限位件2与第一限位件1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保持固定,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二限位件2与安全座椅的座板9之间的距离可调。

座板9为支撑乘员整个重量的部件。常态坐姿指的是乘员正常坐在座板9上时的姿态,此时乘员的头部保持竖直。在遇到道路颠簸或者急刹车等意外情况时,乘员可能会发生前倾或后倾,此时乘员处于非常态坐姿。乘员后倾时可通过头枕进行保护,前倾时则可以通过第一限位件进行保护。第二限位件可以保护乘员的头部受到意外伤害。

在上述实施例中,头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且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均具有间隙,没有接触性限制,因此不会限制乘员的自由活动,使用体验较好;而且,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保持固定,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二限位件2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就可以在高度方向上通过调节第二限位件2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而实现对第一限位件1与座板9之间距离的调节,第二限位件2设置于乘员的头部顶部,可以将第二限位件2与头部顶部之间的距离作为调节第二限位件2和第一限位件1与座板9之间距离的基准,而第二限位件2与头部顶部之间的距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控,比如使用者可以将一只手放在乘员的头部,第二限位件2与手接触,此时手的厚度作为第二限位件2与头部顶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大大降低了高度调节难度,保证第一限位件1既不会因为太高而使保护作用失效,也不会因为太低而伤害乘员眼部,安全性较好。

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头枕3,为了保证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保持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距离的恒定,可以将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分别安装在头枕3上,同时保持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距离的恒定;也可将第二限位件2安装在头枕3上,而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固定连接,这样也可以保持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距离的恒定,在调节第二限位件2相对于座板9的高度时,使第一限位件1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调节,降低了第一限位件1的高度调节的难度。

在高度方向上头枕3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调节转化为头枕3相对于座板9的高度调节,在安全座椅的头枕3已具备高度可调的情况下,可以节省用于实现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的高度可调的第一调节机构的配置,节约成本。

下面参考图1~17对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固定连接的实施例进行介绍。

第二限位件2相对于头枕3的前后位置可调。这里的前后以乘员进入安全座椅时乘员的前侧和后侧为参考方向。这样设置可以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头围,也可以适应同一儿童在不同年龄的不同头围,在头围变化时,通过调节第二限位件2的前后位置,可以实现对第一限位件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保证儿童乘坐的舒适感以及第一限位件1保护作用的有效性。

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还包括支撑架4和第一调节机构,支撑架4连接在第二限位件2和头枕3之间,第一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架4和头枕3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位置。支撑架4采用硬质材料,可以支撑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调节机构设置为调节支撑架4与第二限位件2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位置,这样也可以实现第二限位件2相对于头枕3的前后位置的可调。

第一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座5和安装板6,调节座5与支撑架4连接,安装板6安装在头枕3上,安装板6上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布置的配合部,调节座5或支撑架4通过配合部与头枕3连接。调节座5通过配合部与头枕3连接,或者支撑架4通过配合部与头枕3连接,均可实现支撑架4相对于头枕3的前后位置调节。

如图7所示,调节座5上设有第一孔511,如图8所示,支撑架4穿过第一孔511并从调节座5的底部露出,如图3所示,配合部包括安装孔61,如图9所示,支撑架4的露出部分插入安装孔61中以实现支撑架4与头枕3的连接。

如图8和图9所示,支撑架4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条41,第一孔511的数量与支撑条41的数量相同,每个支撑条41插入对应的第一孔511中,且至少一个支撑条41从调节座5的底部露出。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条41,可以增加支撑架4与调节座5的连接强度,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如图5所示,支撑架4设有弹性卡扣42,调节座5设有第二孔512,弹性卡扣42在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二孔512中以实现支撑架4和调节座5的连接,且在外力作用下脱离第二孔512以使支撑架4和调节座5断开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实现支撑架4在调节座5上的快装和快拆,也可以降低连接难度,从而提高操作效率。

弹性卡扣42包括弹簧和卡块,常态下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卡块突出于支撑条41的表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簧被压缩,卡块进入支撑条41的孔中,因此支撑条41可被插入调节座5的座体51中,在到达第二孔512时,在弹簧作用下,卡块向外运动而卡在第二孔512中,实现支撑架4与调节座5的连接。

第二限位件2具有对处于常态坐姿的乘员进行保护的第一位置和便于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的第二位置。第二限位件2在头枕3上的位置可调,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适应在第一限位件1处于工作状态和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时对间隙的不同要求。

第二限位件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件1进入工作状态,此时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均与乘员头部之间具有预设的安全间隙,在乘员头部前倾时,第一限位件1可对乘员的头部前侧进行保护,第二限位件2用于保护乘员的头顶。而第二限位件2处于第二位置时,为使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的位置,此时对于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与乘员头部之间的间隙有更大的要求,增大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与乘员头部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加乘员的活动空间,使乘员更容易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

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后部。从高度方向上来说,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从前后方向上来说,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后部。这样设置在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时,可以增大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与座板9之间的距离,并使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向后移动,使乘员更方便地出入安全座椅。

如图6和图7所示,调节座5包括座体51、卡块52和连接段53,连接段53连接在座体51和卡块52之间,如图12所示,头枕3上设有卡位孔8,连接段53插入卡位孔8中,如图10所示,座体51位于头枕3的外侧,如图11所示,卡块52位于头枕3的内侧,卡位孔8被配置为使第二限位件2具有对处于常态坐姿的乘员进行保护的第一位置和便于乘员进入或离开安全座椅的第二位置。通过对调节座5和头枕3连接方式的改进,配合卡位孔8的设计,实现了第二限位件2和第一限位件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

卡块52可以设置在头枕3的外壁的内侧,而并非位于头枕3的最内侧,避免卡块52暴露于头枕3的内壁外侧,避免乘员磕碰。

如图4所示,卡位孔8包括第一卡孔81、第二卡孔82和第三卡孔83,第一卡孔81设置在安装板6上方,第一卡孔81用于在第一调节机构调节第二限位件2相对于头枕3的前后位置时对调节座5进行限位,第三卡孔83设置在第一卡孔81的上方,且第三卡孔83包括限制调节座5相对于头枕3移动的卡位部831,第二卡孔82连通第一卡孔81和第三卡孔83。通过设置卡位部831,可以将第二限位件2固定于第二位置,保证第二限位件2在第二位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图15和图16所示,头枕3的用于阻挡卡块52的侧面设有筋条31,筋条31用于在支撑架4与头枕3处于连接状态时阻挡卡块52相对于头枕3向上移动,且在支撑架4与头枕3处于断开连接状态时连接段53能够在第一卡孔81和第二卡孔82的连接处发生转动以避开筋条31。

在支撑架4中一个支撑条41的露出部分插入安装孔61中而使支撑架4与头枕3处于连接状态时,筋条31可以阻挡卡块52相对于头枕3向上移动,避免在道路颠簸等情况下支撑架4相对于头枕3向上移动,保证支撑架4与头枕3连接的可靠性。

在支撑架4中一个支撑条41的露出部分脱离安装孔61而使支撑架4与头枕3处于断开连接状态,并且需要将调节座5通过第二卡孔82向上移动时,可以转动连接段53,连接段53转动后带动卡块52发生偏转,卡块52偏转后可避开筋条31,从而使调节座5可以带动支撑架4一起沿第二卡孔82向上运动。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和/或第二限位件2包括限位板,比如橡胶板,板式结构的强度较高,在头部前倾时对头部的限制作用也比较好。

限位板包括与乘员的头部形状相适配的柱形面,且柱形面朝向乘员的头部。通过设置柱形面,可以在头部与限位板接触时使头部能够更加贴合限位板,避免有棱角对头部造成磕碰。

限位板上设有透气孔,避免限位板对空气流通造成影响。

下面结合附图1~17对本实用新型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和调节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头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1、第二限位件2和头枕3。头枕3安装在安全座椅的靠背7上,且头枕3在靠背7上的高度可调。第一限位件1与第二限位件2连接为一体,第二限位件2通过支撑架4和调节座5安装在头枕3的安装板6上。

在乘员处于常态坐姿时,第一限位件1位于乘员的头部前侧,且与乘员的头部前侧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限位件2位于乘员的头顶上方,且与乘员的头顶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3所示,安装板6水平地焊接在头枕3的凹槽中,安装板6上设有三个安装孔61,三个安装孔61的中心连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头枕3设有卡位孔8,卡位孔8设置在安装板6的上方。卡位孔8包括第一卡孔81、第二卡孔82和第三卡孔83,第一卡孔8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与安装板6上三个安装孔61之间的最大距离大致相等,第一卡孔81沿高度方向的高度略大于调节座5的连接段53的高度,以在调节第二限位件2相对于头枕3的前后位置时对调节座5沿高度方向的运动进行限位。第二卡孔82连通第一卡孔81和第三卡孔83。第二卡孔82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二卡孔82沿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大于调节座5的连接段53的宽度,以对调节座5的升降进行引导。第三卡孔83设置在第一卡孔81的上方,第三卡孔83沿水平方向布置,且自第二卡孔82的顶端向后延伸。

第三卡孔83包括限制调节座5相对于头枕3移动的卡位部831,该卡位部831设置在第三卡孔83的最后端且自该最后端向下延伸。

第三卡孔83的底面自前向后逐渐升高,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对调节座5的固定,也便于调节座5的连接段53顺利进入卡位部831中。

如图5所示,支撑架4包括左右两组,每组包括三个支撑条41,中间的支撑条41长度大于两侧的支撑条41的长度。中间的支撑条41的侧面设有弹性卡扣42。

如图6和图7所示,调节座5包括座体51、卡块52和连接段53,连接段53连接在座体51和卡块52之间。座体51上设有三个贯穿顶面和底面的第一孔511,第一孔51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座体51的侧面设有第二孔512。

如图8和图9所示,三个支撑条41分别插入调节座5的三个第一孔511中,且中间的支撑条41能够从中间的第一孔511中露出,露出部分插入安装孔61中。

如图12所示,安装板6还用于支撑调节座5的座体51,连接段53插入卡位孔8中。如图10所示,座体51位于头枕3的外侧;如图11所示,卡块52位于头枕3的外壁的内侧。

如图15所示,头枕3的内侧设有筋条31,筋条31靠近第二卡孔82的侧面,筋条31呈l形,筋条31的短边朝向卡块52,在支撑条41的露出部分插入中间的安装孔61时,筋条31正好能够阻挡卡块52向上运动。

如图16所示,在需要提升调节座5时,可以先转动调节座5,使卡块52发生偏转,以避开筋条31,阻挡作用解除,调节座5、支撑架4、第二限位件2和第一限位件1可沿第二卡孔82向上运动。

如图20所示,为将头部保护装置安装在安全座椅上的结构示意图。安全座椅还包括靠背和座板9,靠背与座板9连接,头枕3安装在靠背上。

前后调节过程:

如图13所示,从座体51的底部露出的支撑条41插入位于最后边的安装孔61中。若需要调节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的前后位置,可以将支撑条41从最后边的安装孔61中拔出,然后驱动支撑架4和调节座5在第一卡孔81的引导作用下向前运动,直至露出的支撑条41与最前边的安装孔61对齐,下压支撑架4,即可完成向前调节,如图14所示。

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切换:

首先,将支撑条41从安装孔61中拔出,使连接段53与第二卡孔82对齐;然后,如图17所示,向上提升调节座5,调节座5在第二卡孔82的引导下上升;在调节座5到达第二卡孔82的顶部时,在第三卡孔83的引导作用下驱动调节座5向后运动,直至到达卡位部831,如图18所示;最后,如图19所示,下压调节座5,使连接段53进入卡位部831中,实现调节座5在第二位置的固定,保证乘员在进出安全座椅过程中的安全性。

下面参考图21~35对第一限位件1′和第二限位件2′分别与头枕3连接的实施例进行介绍。

如图21所示,该头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1′、第二限位件2′、连接块10和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块10连接在第一限位件1′和头枕3之间。第二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连接块10与头枕3连接的前后位置。

第二调节机构包括锁杆20和锁架30,锁架30设置在头枕3上,且锁架30上设有至少一个锁孔301,锁杆20设置在连接块10的远离第一限位件1′的一侧,锁杆20插入或脱离锁孔301以实现连接块10与锁架30的相对锁定或解除锁定,连接块10相对于锁架30滑动以调节连接块10相对于锁架30的前后位置。

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驱动块40,驱动块40上设有限位孔401,锁杆20包括第一锁部201和第二锁部202,第一锁部201插入限位孔401,第二锁部202插入或脱离锁孔301,驱动块40相对于连接块10滑动,以通过限位孔401带动锁杆20插入或脱离锁孔301。

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保护盖50和弹簧60。保护盖50设置在驱动块40的外侧,弹簧60设置在两个锁杆20之间。

如图22所示,头枕3上设有连接杆70和锁架30,第二限位件2′通过连接杆70安装在头枕3上。第一限位件1′通过连接块10、锁杆20和驱动块40安装在锁架30上。

如图23所示,第一限位件1′的两端分别与设置于头枕3两侧的连接块10连接。

如图24所示,连接杆70和锁架30可以固定设置在头枕3的侧面。

如图25所示,锁架30的上板和下板上分别设有三个锁孔301。

如图26所示,连接块10上设有凹槽,凹槽的侧壁设有通孔,锁杆20穿设在通孔中。驱动块40上设有限位孔401,限位孔401为长条孔且倾斜设置,两个长条孔的长度方向沿从前向后的方向逐渐靠近。保护盖50设置在驱动块40的外侧,用于保护驱动块40和锁杆20,防止驱动块40和锁杆20发生意外运动。

如图27所示,在常态下,在弹簧60的作用下,两个锁杆20处于伸出状态,两个锁杆20的第二锁部202均从凹槽的侧面露出,第一锁部201位于限位孔401的前端。

如图28所示,在需要解锁时,驱动驱动块40,使驱动块40向前移动,在限位孔401的作用下,两个锁杆20的第一锁部201相互靠近,从而使锁杆20的第二锁部202缩回连接块10的凹槽内,此时锁杆20处于缩回状态,可驱动连接块10相对于锁架30前后移动,进而实现第一限位件1′的前后位置调节。

如图29所示,锁杆20的第二锁部202插入位于最前端的锁孔301中;如图30所示,锁杆20的第二锁部202插入位于最后端的锁孔301中。

如图31所示,第一限位件1′连接在两个连接块10之间。

如图32所示,连接块10的内侧设有第三孔101,第三孔101呈t字形。如图33所示,第一限位件1′的端部设有卡头11′,卡头11′的宽度和厚度大于第一限位件1′的主体部分的宽度和厚度,卡头11′先横向通过第三孔101的横向部分穿过第三孔101,然后旋转90度卡入第三孔101的竖直部分,如图34所示,第三孔101的竖直部分可以允许第一限位件1′的主体部分穿过,而将卡头11′阻挡在外侧,因此实现了第一限位件1′与连接块10的相对固定。这种结构可以实现第一限位件1′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的主体部分采用织带,织带比较柔软,可以避免对乘员头部造成伤害。

如图35所示,第二限位件2′为板式结构,第二限位件2′上设有多个透气孔。第二限位件2′通过支撑杆80与连接环90连接,连接环90套在连接杆70上。

基于上述的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安全座椅,该安全座椅包括上述的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安全座椅头部保护装置所具有的积极技术效果同样适用于安全座椅,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