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8829发布日期:2020-06-20 14:15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支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人使用智能手机替代车载导航系统进行导航,因此需要在车内放置手机支架来固定手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支架大都需要手动调节支架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型号大小的手机,拔出时又需要手动掰开支架以使手机脱离支架,操作还是相对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需手动调节支架宽度,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的车载式手机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包括:

夹持机构,用于连接车内载体;

支撑架,内部形成空腔,背面与夹持机构相连;

第一弹性件,安装于空腔内,沿支撑架高度方向倾斜延伸,其底端与支撑架相抵;

第二弹性件,安装于空腔内,与第一弹性件对称设置;

第一连杆,具有弧形结构,与空腔内部的第一弹性件相连,其一端自支撑架上方伸出后连接有上夹持部一,另一端自支撑架下方伸出后连接有下夹持部一;

第二连杆,靠近第一连杆,且与第一连杆对称设置,与空腔内部的第二弹性件相连,其一端自支撑架上方伸出后连接有上夹持部二,另一端自支撑架下方伸出后连接有下夹持部二;

所述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当手机底面架设于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上时,第一连杆下压第一弹性件,第二连杆下压第二弹性件,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相互远离,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的远离距离小于手机的宽度,大约为手机宽度的2/3保证处于安全范围内,上夹持部一和上夹持部二相互靠近分别夹持手机相正对的两个侧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机的自重下压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拉动上夹持部一和上夹持部二向下移动的同时相互靠近对手机两侧进行夹持,无需手动调节支架的宽度,操作方便,而且连接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长时间使用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持部一包括与第一连杆相连的第一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平行的第二限位面,及垂直连接于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接触面。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配合防止手机向前或向后脱离上夹持部一,接触面则与手机侧面牢牢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下夹持部一和下夹持部二之间的间距小于上夹持部一和上夹持部二之间的间距。上夹持部一和上夹持部二间距保证手机不滑出。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拼合形成空腔的本体一和本体二,本体一内壁设有在长度方向上与第一弹性件相抵的第一挡筋,和与第一挡筋对称设置、与第二弹性件相抵的第二挡筋。第一挡筋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弹性件在向下压缩过程中发生扭曲。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杆呈c字形,其侧壁设有延伸板,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延伸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二背面和夹持机构之间设有用于缠绕耳机线的筒体。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二背面位于筒体两侧设有夹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呈八字形,第一弹性件的底端与垂直本体一内壁的第一安装柱相连,第二弹性件的底端与垂直本体一内壁的第二安装柱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稳固,装配方便,无需手动调节夹持宽度以适应不同型号大小的手机,长时间使用后夹持结构仍然有效,使用寿命长,造型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包括用于连接车内载体的夹持机构1,与夹持机构1固定连接的支撑架2,穿过支撑架2设置的第一连杆4,与第一连杆4相抵的第一弹性件31,第二连杆5,及与第二连杆5相抵的第二弹性件32。支撑架2包括拼合形成空腔23的本体一21和本体二22,本体一21呈蝴蝶状,定义蝴蝶的宽度方向为横向,长度方向为纵向,在本体一21内壁的纵向设置有第一挡筋211和第二挡筋212,第一挡筋211带有弧形结构,第二挡筋212和第一挡筋211以蝴蝶躯干部分所在轴线对称设置;在靠近第一挡筋211的底端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柱213,其自本体一21的内壁垂直凸起,在靠近第二挡筋212的底端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柱214,其自本体一21的内壁垂直凸起,第一弹性件31安装在空腔23内,其底端与第一安装柱213相连,第二弹性件32与第一弹性件31以蝴蝶躯干部分所在轴线对称地安装在空腔23内,其底端与第二安装柱214相连。

第一连杆4,具有弧形结构,其上端从支撑架2的上部穿出后连接有上夹持部一41,其下端从支撑架2的下部穿出后连接有下夹持部一42,具体的,在本体一21顶面靠近蝴蝶躯干部分开设有上穿孔一215,在本体一21底面靠近蝴蝶躯干部分开设有下穿孔一216,第一连杆4上端从上穿孔一215穿出,第一连杆4下端从下穿孔一216穿出;第一连杆4靠近第一挡筋211顶端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左延伸板43,其截面呈l字形,下表面与第一弹性件31的一端相连,其一个作用是安装第一弹性件31,第二个作用是避免第一弹性件31复位时,第一连杆4过渡上移,也就是说左延伸板43与本体一21内壁相抵形成限位作用,另一个作用是增加第一连杆4的强度;上夹持部一41包括与第一连杆4固定连接的第一限位面411,与第一限位面411平行的第二限位面412,及垂直连接在第一限位面411和第二限位面412之间的接触面413,第一限位面411呈圆形,第二限位面412呈面积大于第一限位面411的圆形结构,接触面413为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面411中心和第二限位面412中心相连的柱形结构;下夹持部一42的结构与上夹持部一41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第二连杆5,呈c字形,以蝴蝶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第一连杆4对称设置,且两者相互靠近,其上端从支撑架2的上部穿出后连接有上夹持部二51,其下端从支撑架2的下部穿出后连接有下夹持部二52,具体的,在本体一21顶面靠近蝴蝶躯干部分开设有与上穿孔一215对称的上穿孔二217,在本体一21底面靠近蝴蝶躯干部分开设有与下穿孔一216对称的下穿孔二218,第二连杆5上端从上穿孔二217穿出,第二连杆5下端从下穿孔二218穿出,上穿孔一215和下穿孔一216可作为第一连杆4的导向轨,上穿孔二217和下穿孔二218可作为第二连杆5的导向轨;第二连杆5靠近第二挡筋212顶端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延伸板53,其截面呈l字形,下表面与第二弹性件32的一端相连,其一个作用是安装第二弹性件32,第二个作用是避免第二弹性件32复位时,第二连杆5过渡上移,也就是说延伸板53与本体一21内壁相抵形成限位作用,另一个作用是增加第二连杆5的强度;上夹持部二51、下夹持部二52的结构与上夹持部一41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装配完成后,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呈八字形,第一挡筋211与第一弹性件31长度方向相抵,避免第一弹性件31发生大幅度扭曲,第二挡筋212与第二弹性件32长度方向相抵,避免第二弹性件32发生大幅度扭曲。上夹持部一41和上夹持部二51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夹持部一42和下夹持部二5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夹持部一42和下夹持部二52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上夹持部一41和上夹持部二51之间的间距,从而手机的底面放置在下夹持部一42的接触面上和下夹持部二52的接触面上时,由于手机自身的重力作用,第一连杆4下压第一弹性件31,第二连杆5下压第二弹性件32,由于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带有弧形结构,下夹持部一42和下夹持部二52抵着手机底面平移相互远离,手机不会滑出下夹持部一42和下夹持部二52,而上夹持部一41和上夹持部二51则相互靠近分别夹持住手机相正对的两个侧面,从而上夹持部一41、上夹持部二51、下夹持部一42和下夹持部二52分别在手机的底面、两个侧面对手机夹持,形成稳固的支撑作用。当取出手机时,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作用下,第一连杆4自动上移复位,在第二弹性件32的弹性作用下,第二连杆5自动上移复位,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解除对手机两侧的夹持。

本体二22的背面与夹持机构1固定连接,为了便于缠绕耳机线,在夹持机构1和本体二22之间连接有柱形筒体11,为了便于夹持耳机线带有耳机的端部,在本体二22背面位于筒体11的两侧设置有夹持部12,夹持部12由两片相平行的塑料片组合形成。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