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56677发布日期:2021-02-26 11:3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涉及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电动车辆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来冷却电机、发电机以及电气设备。
[0003]
冷却装置具备冷却液回路、泵、散热器、以及储存罐。冷却液回路将电机、发电机以及电气设备连接。泵送出冷却液。散热器使冷却液散热。储存罐存储冷却液。冷却液在冷却液回路中循环。循环的冷却液中的气泡被送往储存罐。在储存罐中,气泡与冷却液分离。储存罐为脱气罐。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77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回路包含将泵、电气设备、电机、发电机、散热器以及储存罐连接的第一回路,以及将泵、电气设备、电机以及储存罐连接的第二回路。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并联。
[0009]
若冷却液包含气泡,则冷却液回路的流动阻力较高。由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并联,因此例如若在第一回路中存在气泡,则冷却液在包含气泡的第一回路中难以流动,在不包含气泡的第二回路中易于流动。在包含气泡的第一回路中,气泡难以被送往储存罐。由于包含气泡的第一回路残留有气泡,因此冷却性能降低。
[0010]
此外,若气泡难以被送往储存罐,则担心泵可能吸入气泡。吸入了气泡的泵的效率降低。为了抑制泵的效率降低,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中,泵配置于紧邻储存罐的下游的位置。由于储存罐将冷却液与气泡分离,因此从储存罐流向泵的冷却液不包含气泡。能够抑制泵吸入气泡。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装置受限于必须将泵配置于紧邻储存罐的下游的位置。
[0011]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在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中,抑制冷却液中的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为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
[0014]
冷却装置具备:
[0015]
电动机,配设于机舱内并且用于驱动车辆;
[0016]
电气设备,与包含所述电动机的电气回路连接;
[0017]
冷却液回路,连接于所述电动机以及所述电气设备,并且冷却所述电动机以及所
述电气设备的冷却液在该冷却液回路中循环;
[0018]
泵,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回路,并且送出所述冷却液;以及
[0019]
脱气罐,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回路,并且使气泡从所述冷却液分离。
[0020]
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电动机、所述电气设备、所述泵以及所述脱气罐串联连接,
[0021]
所述泵与所述电动机在所述冷却液回路中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连接,
[0022]
所述冷却液从所述泵流向所述电动机。
[0023]
冷却液回路将电动机、电气设备、泵以及脱气罐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若泵运转,则冷却液在冷却液回路内强制地流动。即使冷却液含有气泡,气泡也容易被送往脱气罐。由于脱气罐使冷却液与气泡分离,因此气泡难以残留在冷却液回路中。冷却装置能够抑制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0024]
另外,冷却液回路的气泡主要是在冷却装置的制造时混入的气泡。此外,在车辆的行驶中,也可能在冷却液中产生气泡。
[0025]
如上述那样,气泡难以残留在冷却液回路中。无需为了抑制气泡的吸入而将泵配置于紧邻脱气罐的下游的位置。该冷却装置的泵的配置的自由度高。无论将泵配置于冷却液回路上的何处,泵效率都不会恶化。泵稳定地送出冷却液。由于泵效率高,因此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高。
[0026]
所述构成的冷却装置将泵与电动机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连接。能够将泵配置于电动机的附近。泵配置于重量物即电动机的附近,从而在车辆的行驶中,输入到泵的振动加速度变小。泵的可靠性提高。
[0027]
也可以设为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脱气罐、所述电气设备、所述泵、所述电动机以及所述脱气罐按该顺序连接,
[0028]
所述冷却液按所述脱气罐、所述电气设备、所述泵、所述电动机以及所述脱气罐的顺序流动。
[0029]
电气设备与电动机相比发热量较低。冷却液从电气设备流向电动机,从而冷却装置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设备。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提高。
[0030]
此外,冷却液回路能够使来自脱气罐的不包含气泡的冷却液按电气设备、泵以及电动机的顺序流动。冷却装置将电气设备以及电动机高效地冷却。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得以抑制。
[0031]
也可以设为所述冷却装置具备使所述冷却液散热的散热器,
[0032]
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电动机、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脱气罐按该顺序连接,
[0033]
所述冷却液按所述电动机、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脱气罐的顺序流动。
[0034]
冷却液回路将电动机、电气设备、泵、脱气罐以及散热器以串联的方式连接。通过串联连接,使冷却液回路难以包含气泡。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得以抑制。
[0035]
电动机的发热量较多。散热器配置于电动机的下游的位置。散热器使从电动机受热后的冷却液散热。冷却液的温度降低。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提高。
[0036]
也可以设为所述电气设备包括变更直流电流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以及向所述电动机输出交流电流的逆变器,
[0037]
所述dc/dc转换器与所述逆变器在所述冷却液回路中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连接,
[0038]
所述冷却液从所述dc/dc转换器流向所述逆变器。
[0039]
dc/dc转换器与逆变器相比发热量较低。冷却液从dc/dc转换器流向逆变器,从而冷却装置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设备。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提高。
[0040]
也可以设为所述电气设备包括对电池充电的充电器,
[0041]
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dc/dc转换器、所述逆变器以及所述充电器按该顺序串联连接,
[0042]
所述冷却液按所述dc/dc转换器、所述逆变器以及所述充电器的顺序流动。
[0043]
冷却液按dc/dc转换器、逆变器以及充电器的顺序流动,从而冷却装置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设备。
[0044]
也可以设为所述dc/dc转换器以及所述逆变器配设于所述机舱内,
[0045]
所述充电器配设于所述机舱外。
[0046]
充电器优选的是配设于充电插头的插入口的附近。充电器配设于机舱外的适当的位置。dc/dc转换器以及逆变器配设于机舱内,从而能够将电动机、dc/dc转换器以及逆变器紧凑地配置。
[0047]
另外,机舱也可以设于车辆的前部。在该情况下,充电器也可以设于车辆的后部。机舱也可以设于车辆的后部。在该情况下,充电器也可以设于车辆的前部。
[0048]
也可以设为所述冷却装置具备发电机、以及将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转换器,
[0049]
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电气设备、所述转换器以及所述发电机按该顺序连接,
[0050]
所述冷却液按所述电气设备、所述转换器以及所述发电机的顺序流动。
[0051]
电气设备与转换器相比发热量较低。转换器与发电机相比发热量较低。冷却液按电气设备、转换器以及电动机的顺序流动,从而冷却装置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设备。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提高。
[0052]
也可以设为所述冷却装置具备:
[0053]
发动机,搭载于所述车辆;
[0054]
第二冷却液回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并且冷却所述发动机的第二冷却液在该第二冷却液回路中循环;
[0055]
第二泵,连接于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并且送出第二冷却液;以及
[0056]
第二脱气罐,连接于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并且使气泡从所述第二冷却液分离,
[0057]
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将所述第二脱气罐、所述第二泵、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二脱气罐按该顺序串联连接,
[0058]
所述第二冷却液按所述第二脱气罐、所述第二泵、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二脱气罐的顺序流动。
[0059]
发动机也可以是驱动发电机用的发动机。此外,发动机也可以是车辆行驶用的发动机。
[0060]
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允许温度不同。由于第二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冷却液回路独立,因此第二冷却液回路能够适当地冷却发动机,第一冷却液回路能够适当地冷却电动机。
[0061]
第二冷却液回路将第二脱气罐、第二泵、发动机以及第二脱气罐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即使第二冷却液含有气泡,气泡也容易被送往第二脱气罐。由于第二脱气罐使冷却液与气泡分离,因此第二冷却液回路难以包含气泡。发动机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得以抑制。
[0062]
此外,与冷却液回路相同,由于第二冷却液回路难以包含气泡,因此第二泵的配置的自由度高。无论将第二泵配置于第二冷却液回路上的何处,泵效率都不会恶化。由于泵效率高,因此第二冷却液回路的发动机的冷却性能高。
[0063]
也可以设为具备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润滑油的油冷却器,
[0064]
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油冷却器在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中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连接,
[0065]
所述第二冷却液按所述第二脱气罐、所述第二泵、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油冷却器的顺序流动。
[0066]
发动机的冷机时润滑油的温度也较低。第二冷却液从发动机流向油冷却器,从而在发动机的冷机时,油冷却器能够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热润滑油。通过使润滑油提前升温,从而发动机的油耗性能提高。
[0067]
也可以设为所述泵以及所述脱气罐配设于所述机舱内。
[0068]
由于电动机、泵以及脱气罐相互靠近,因此冷却液回路的配管全长短。因此,冷却液回路的流动阻力低。能够使泵小型。此外,冷却液回路的重量变轻。由于车辆重量变轻,因此有利于电驱动车辆的续航距离的延长。
[0069]
也可以设为所述脱气罐配设于上下方向的上段,
[0070]
所述泵以及所述电动机配设于比所述上段低的下段,
[0071]
所述电气设备配设于比所述泵以及所述电动机靠上方、并且与所述脱气罐相同或者比所述脱气罐低的位置。
[0072]
通过将脱气罐配设于上段,从而冷却液中的气泡容易向脱气罐集中。气泡难以残留在冷却液回路中。
[0073]
冷却液从脱气罐按电气设备、泵以及电动机的顺序流动。冷却液从配设于上段的脱气罐经由电气设备流向配设于下段的泵以及电动机。即,冷却液从上向下依次流动。在冷却液回路的配管未设置或者不易设置上下方向的折弯部分。能够抑制气泡滞留在折弯部分。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不易降低。
[0074]
此外,泵与电动机一同配设于下段。在车辆的行驶中,输入到泵的振动加速度变小。泵的可靠性提高。
[0075]
也可以设为所述电气设备包括变更直流电流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以及向所述电动机输出交流电流的逆变器,
[0076]
所述dc/dc转换器与所述逆变器在所述冷却液回路中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连接,
[0077]
所述冷却液从所述dc/dc转换器流向所述逆变器,
[0078]
所述逆变器配设于比所述dc/dc转换器靠下方的位置。
[0079]
冷却液从上方的dc/dc转换器流向下方的逆变器。在冷却液回路的配管未设置或者不易设置上下方向的折弯部分。能够抑制气泡滞留在折弯部分。
[0080]
也可以设为所述冷却装置具备与发动机结合的发电机、以及将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转换器,
[0081]
所述冷却液回路将所述电气设备、所述转换器以及所述发电机按该顺序连接,
[0082]
所述冷却液按所述电气设备、所述转换器以及所述发电机的顺序流动,
[0083]
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发电机配设于所述下段,
[0084]
所述dc/dc转换器以及所述转换器比所述泵、所述电动机、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发
电机靠上方并且沿水平方向排列。
[0085]
冷却液从上方的转换器流向下方的发电机。在冷却液回路的配管未设置或者不易设置上下方向的折弯部分。能够抑制气泡滞留在折弯部分。
[0086]
此外,泵、电动机、发动机以及发电机配置于下段,dc/dc转换器与转换器在上述设备之上水平排列地配置。由于各设备配置于相互靠近的位置,因此冷却液回路的全长短。有利于泵的小型化以及冷却液回路的轻量化。
[0087]
发明效果
[0088]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所述的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能够抑制由冷却液中的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89]
图1是例示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0090]
图2是例示电驱动车辆的电气回路的构成的框图。
[0091]
图3是表示配设于机舱内的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的俯视图。
[0092]
图4是从前方观察配设于机舱内的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的主视图。
[0093]
图5是从后方观察配设于机舱内的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的后视图。
[0094]
图6是表示配设于机舱内的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和配设于车辆后部的充电器的侧视图。
[0095]
附图标记说明
[0096]
1 车辆
[0097]
10 动力单元
[0098]
11 机舱
[0099]
2 冷却装置
[0100]
20 电气回路
[0101]
21 电动机
[0102]
22 第一散热器
[0103]
23 第一脱气罐
[0104]
24 dc/dc转换器(电气设备)
[0105]
25 逆变器(电气设备)
[0106]
26 充电器(电气设备)
[0107]
27 第一泵
[0108]
28 电池
[0109]
30 第二冷却液回路
[0110]
31 发动机
[0111]
32 油冷却器
[0112]
34 第二脱气罐
[0113]
36 第二泵
[0114]
37 转换器
[0115]
38 发电机
[0116]
40 第一冷却液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0117]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的实施方式。这里说明的冷却装置为例示。
[0118]
(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的构成)
[0119]
图1是例示电驱动车辆的冷却装置2的构成的框图。图2是例示电驱动车辆的动力单元10以及电气回路20的构成的框图。车辆1是所谓的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动力单元10具有电动机21、逆变器25、以及电池28。后述的增程单元3包含于动力单元10。电气回路20中包含电动机21、逆变器25、以及电池28。
[0120]
电动机21是车辆1的驱动用电机。电动机21经由减速器17以及车轴16连接于左右的驱动轮15。
[0121]
逆变器25连接于电动机21。逆变器25对电动机21供给交流电流。电动机21接收来自逆变器25的交流电流而运转。逆变器25是电气设备的一个例子。
[0122]
逆变器25还连接于电池28。逆变器25将来自电池28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
[0123]
电池28连接有充电器26。充电器26具有插入口261。在插入口261中插入充电插头262。充电器26接收来自车辆1的外部电源的电流,并对电池28充电。充电器26是电气设备的一个例子。
[0124]
电池28还连接有dc/dc转换器24。dc/dc转换器24变更来自电池28的直流电流的电压。dc/dc转换器24向搭载于车辆1的各种电气部件29供给降压后的直流电流。dc/dc转换器24是电气设备的一个例子。
[0125]
车辆1是所谓的增程式ev(range extender ev)。车辆1搭载有发电机38、发动机31。发动机31与发电机38相结合。发动机31是发电用的发动机。发电机38接收发动机31的动力而发电。
[0126]
在发电机38连接有转换器37。转换器37将发电机38发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转换器37连接于电池28。转换器37用发电机38发出的电流对电池28进行充电。
[0127]
发动机31、发电机38以及转换器37构成一体化的增程单元3。不搭载增程单元3的车辆1是所谓的bev(battery ev:纯电动汽车)。
[0128]
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2进行电动机21、电气设备、转换器37、以及发电机38的冷却。电气设备包括上述的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以及充电器26。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电动机21、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充电器26、转换器37、以及发电机38分别具有冷却液的入口、冷却液的出口以及冷却液流动的通路。
[0129]
冷却装置2具有第一冷却液回路40。电动机21、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充电器26、转换器37、以及发电机38连接于第一冷却液回路40。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为闭回路。第一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内循环。
[0130]
冷却装置2还具有第一泵27、第一散热器22、以及第一脱气罐23。第一泵27送出第一冷却液。第一散热器22使第一冷却液散热。第一脱气罐23使气泡从第一冷却液分离。另外,第一冷却液中的气泡主要是在冷却装置2的制造时混入的气泡。此外,在车辆1的行驶中,也可能在冷却液中产生气泡。
[0131]
第一泵27是电动泵。第一泵27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夹设于发电机38与电动机21之间。第一配管41将第一泵27的出口27b与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入口21a连结。第九配管49将发电机38的冷却液的出口38b与第一泵27的入口27a连结(也参照图4)。
[0132]
第一散热器22以及第一脱气罐23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夹设于电动机21与dc/dc转换器24之间。第二配管42将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出口21b与第一散热器22的入口22a连结。第三配管43将第一散热器22的出口22b与第一脱气罐23的入口23a连结。第四配管44将第一脱气罐23的出口23b与dc/dc转换器24的冷却液的入口24a连结(也参照图4以及图6)。
[0133]
第五配管45将dc/dc转换器24的冷却液的出口24b与逆变器25的冷却液的入口25a连结。第六配管46将逆变器25的冷却液的出口25b与充电器26的冷却液的入口26a连结。第七配管47将充电器26的冷却液的出口26b与转换器37的冷却液的入口37a连结。第八配管48将转换器37的冷却液的出口37b与发电机38的冷却液的入口38a连结(也参照图4、图5以及图6)。
[0134]
第一冷却液回路40将各设备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第一冷却液从第一脱气罐23起按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充电器26、转换器37、发电机38、第一泵27、电动机21、第一散热器22、以及第一脱气罐23的顺序流动。
[0135]
这里,充电器26配设于车辆1的后部。插入口261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侧面。优选的是充电器26配设于插入口261的附近。通过将充电器26配设于机舱11之外,能够将充电插头262的插入口261设于车辆1的适当的位置。通过将充电器26以外的各设备配设于机舱11内,从而使动力单元10小型化。
[0136]
冷却装置2还进行发动机31的冷却。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2具有与第一冷却液回路40独立的第二冷却液回路30。第二冷却液回路30连接有发动机31以及油冷却器32。发动机31与电动机21的允许温度不同。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与第二冷却液回路30独立,从而第一冷却液回路40能够适当地冷却电动机21以及其他设备,第二冷却液回路30能够适当地冷却发动机31。
[0137]
第二冷却液回路30连接有第二泵36、第二散热器33、第二脱气罐34、以及温控阀35。第二泵36送出第二冷却液。发动机31驱动第二泵36。第二散热器33使第二冷却液散热。第二脱气罐34使气泡从第二冷却液分离。温控阀35是根据第二冷却液的温度而开闭的开闭阀。温控阀35在第二冷却液为低温的情况下开阀以使第二冷却液绕过第二散热器33。在第二冷却液高温的情况下,温控阀35闭阀以使第二冷却液通过第二散热器33。
[0138]
第二冷却液回路30将各设备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第二冷却液从第二脱气罐34按温控阀35、第二泵36、发动机31、油冷却器32、第二散热器33、以及第二脱气罐34的顺序流动。此外,发动机31、油冷却器32、第二散热器33、第二脱气罐34、温控阀35、以及第二泵36配设于机舱11之中。这些设备相互紧凑地配置。第二冷却液回路30的配管全长短。因此,冷却液回路的流动阻力低。能够使第二泵36小型。此外,第二冷却液回路30的重量变轻。由于车辆重量变轻,因此有利于电驱动车辆的续航距离的延长。
[0139]
增程单元3如图1中虚线包围那样,包括发动机31、油冷却器32、第二散热器33、第二脱气罐34、温控阀35、第二泵36、转换器37、以及发电机38。
[0140]
虽然省略了不搭载增程单元3的bev的图示,但冷却装置的构成与图1的冷却装置2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冷却液回路40将充电器26的冷却液的出口26b与第一泵27的入口27a
连接。
[0141]
(动力单元以及冷却装置的布局)
[0142]
接下来,参照图3~图6说明所述构成的动力单元10、以及冷却装置2的布局。图3是表示配设于机舱11内的动力单元10以及冷却装置2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配设于机舱11内的动力单元10以及冷却装置2的主视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配设于机舱11内的动力单元10以及冷却装置2的后视图。图6是表示配设于机舱11内的动力单元10以及冷却装置2、和配设于车辆后部的充电器26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图6中对于冷却装置2,仅图示第一冷却液回路40,省略了第二冷却液回路30的图示。此外,图4~图6的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动方向。
[0143]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1的车长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车辆1的前方称作“前”,将车辆1的后方称作“后”。此外,将与车辆1的车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车宽方向。将以在车辆1的车厢18(参照图3)内落座的乘员为基准的右方称作“右”,将以该乘员为基准的左方称作“左”。
[0144]
如上述那样,动力单元10配设于机舱11内。机舱11设于车厢18前方。在机舱11内配设有侧框12。侧框12在车宽方向、即图3的纸面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设有二根。各侧框12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即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延伸。
[0145]
如图3所示,动力单元10包括电动机21、减速器17、以及增程单元3。如上述那样,增程单元3包括发动机31与发电机38。电动机21配置于机舱11内的右侧,增程单元3配置于机舱11内的左侧。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动机21、减速器17、发动机31、与发电机38沿车宽方向排列。电动机21、减速器17、发动机31、以及发电机38被一体化。动力单元10在车宽方向上相对较长。
[0146]
动力单元10配设于侧框12与侧框12之间。动力单元10的右端经由装配件13支承于右侧的侧框12。动力单元10的左端经由装配件14支承于左侧的侧框12。如图4以及图5所示,固定于侧框12的装配件13、14分别悬吊动力单元10。
[0147]
在动力单元10的前方配设有第一散热器22。第一散热器22位于机舱11的前端部。
[0148]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脱气罐23配设于机舱11内的上段。换言之,将配设有第一脱气罐23的高度位置称作“上段”。
[0149]
第三配管43连接于第一脱气罐23的下部的前部。此外,第四配管44连接于第一脱气罐的下部的侧部。第一脱气罐23的入口23a的高度与出口23b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一脱气罐23的入口23a以及出口23b位于上段。
[0150]
在第一脱气罐23之后配设有dc/dc转换器24。如图6所示,第一脱气罐23在前后方向上夹设于第一散热器22与dc/dc转换器24之间。
[0151]
如图6中放大所示,第一脱气罐23通过托架231以及螺栓232固定于dc/dc转换器24。第一脱气罐23的一部分相对于dc/dc转换器24在前后方向上对置。
[0152]
dc/dc转换器24是在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拓展的箱状。dc/dc转换器24以从上段跨至中段的高度配设。中段意为比上段低且比后述的下段高的位置。即,dc/dc转换器24配设于与第一脱气罐23相同、或者比第一脱气罐23低的位置。
[0153]
第四配管44连接于dc/dc转换器24的前部的左上部。dc/dc转换器24的入口24a的高度与第一脱气罐23的出口23b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四配管44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五配管45连接于dc/dc转换器24的前部的左下部。dc/dc转换器24的出口24b的高度比入口24a的高度低。
[0154]
逆变器25配设于中段。更详细地说,逆变器25配设于电动机21以及减速器17之上且dc/dc转换器24之下。逆变器25是在车宽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拓展的箱状。
[0155]
第五配管45连接于逆变器25的前部的左上部。逆变器25的入口25a的高度比dc/dc转换器24的出口24b的高度低。第五配管45朝向斜下方延伸。第六配管46连接于逆变器25的左侧部。逆变器25的入口25a的高度与出口25b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逆变器25的入口25a以及出口25b位于中段。
[0156]
如图6所示,充电器26配设于车辆1的后部。充电器26配设于中段。第六配管46从机舱11穿过车辆1的地板下延伸至车辆1的后部。第六配管46随着从前部朝向后部一度向下方下降,之后再次向上方上升并到达充电器26。充电器26是在车宽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拓展的箱状。第六配管46连接于充电器26的侧部。
[0157]
第七配管47连接于充电器26的侧部。充电器26的入口26a的高度与出口26b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充电器26的入口26a以及出口26b位于中段。
[0158]
第七配管47也与第六配管46同样,从车辆后部穿过车辆1的地板下,延伸至车辆1的前部的机舱11。第七配管47随着从车辆1的后部朝向前部一度向下方下降,之后再次向上方上升并到达机舱11。
[0159]
转换器37配设于从上段跨至中段的位置。转换器37位于发动机31之上。转换器37、dc/dc转换器24沿水平方向、更详细地说沿车宽方向排列。转换器37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箱状。如图5所示,第七配管47连接于转换器37的后部的下部。
[0160]
第八配管48连接于转换器37的后部的中部。转换器37的冷却液的出口37b的高度比入口37a的高度高。转换器37的冷却液的入口37a以及出口37b均位于中段。第八配管48从动力单元10的后侧向前侧延伸。
[0161]
发电机38位于动力单元10的左端。在发电机38的右侧相邻地配设有发动机31。发电机38以及发动机31从中段跨至下段地配设。第八配管48连接于发电机38的前部的中部。发电机38的冷却液的入口38a的高度比转换器37的出口37b的高度低。
[0162]
第九配管49连接于发电机38的前部的中部。发电机38的冷却液的出口38b的高度比入口38a的高度低。
[0163]
第一泵27配设于下段。第一泵27位于电动机21以及减速器17之前。第九配管49连接于第一泵27的上部。第一泵27的入口27a的高度比发电机38的出口38b的高度高。第一泵27的入口27a的高度与出口27b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一泵27的入口27a以及出口27b位于下段。
[0164]
电动机21配设于动力单元10的右端。电动机21配设于下段。换言之,将配设有电动机21的高度位置称作“下段”。电动机21与减速器17沿水平方向、即沿车宽方向排列。如上述那样,逆变器25配设于电动机21以及减速器17之上。
[0165]
第一配管41将第一泵27的出口27b与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入口21a连结。入口21a位于电动机21的前部的上部左侧。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入口21a的高度比第一泵27的出口27b的高度高。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出口21b位于电动机21的前部的上部右侧。出口21b的高度与入口21a的高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入口21a以及出口21b位于下段。
[0166]
第二配管42连接于出口21b。如图6所示,第二配管42向前方延伸。第二配管42连接于第一散热器22的冷却液的入口22a。入口22a设于第一散热器22的侧部。入口22a的高度比电动机21的冷却液的出口21b的高度低。入口22a位于下段。
[0167]
第三配管43连接于第一散热器22的出口22b。出口22b设于第一散热器22的上端部。第三配管43向后方的斜上方延伸。如上述那样,第三配管43连接于第一脱气罐23的入口23a。入口23a的高度比第一散热器22的出口22b的高度高。
[0168]
如图1所示,第一冷却液回路40将电动机21、第一散热器22、第一脱气罐23、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充电器26、转换器37、发电机38、以及第一泵27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若第一泵27运转,则第一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内强制地流动。即使第一冷却液含有气泡,气泡也容易被送往第一脱气罐23。由于第一脱气罐23使第一冷却液与气泡分离,因此气泡难以残留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冷却装置2对于电动机21以及电气设备的冷却,能够抑制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0169]
由于串联结构的第一冷却液回路40难以残留气泡,因此无需为了抑制气泡的吸入而将第一泵27配置于紧邻第一脱气罐23的下游的位置。该冷却装置2的第一泵27的配置的自由度高。无论将第一泵27配置于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上的何处,泵效率都不会恶化。第一泵27能够稳定地送出第一冷却液。由于泵效率高,因此冷却装置2的冷却性能高。
[0170]
另外,在不具有增程单元3的bev中,也与所述相同,气泡难以残留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冷却装置2对于电动机21以及电气设备的冷却,能够抑制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此外,由于第一泵27不易吸入气泡,泵效率高,因此冷却装置2的冷却性能高。
[0171]
此外,第二冷却液回路30也将发动机31、油冷却器32、第二散热器33、第二脱气罐34、温控阀35、以及第二泵36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即使第二冷却液含有气泡,气泡也容易被送往第二脱气罐34。由于第二脱气罐34使第二冷却液与气泡分离,因此气泡难以残留在第二冷却液回路30中。冷却装置2对于发动机31的冷却,也能够抑制气泡所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0172]
此外,由于第二冷却液回路30也难以残留气泡,因此第二泵36的配置的自由度高。无论将第二泵36配置于第二冷却液回路30上的何处,泵效率都不会恶化。由于泵效率高,因此第二冷却液回路30的发动机31的冷却性能高。
[0173]
在第一散热器22中散热并且在第一脱气罐23中分离了气泡的第一冷却液按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充电器26、转换器37、发电机38、以及电动机21的顺序流动。dc/dc转换器24与逆变器25相比发热量较低,逆变器25与转换器37相比发热量较低,转换器37与发电机38相比发热量较低,发电机38与电动机21相比发热量较低。由于第一冷却液以发热量较低的顺序通过各设备,因此冷却装置2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设备。
[0174]
此外,由于通过各设备的第一冷却液不包含气泡,因此冷却装置2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得以抑制。
[0175]
此外,第一散热器22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位于紧邻发热量较多的电动机21的下游。第一散热器22使从电动机21受热后的第一冷却液散热,从而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有效地降低。冷却装置2的冷却性能提高。
[0176]
此外,在第二冷却液回路30中,发动机31的冷机时润滑油的温度也较低。在第二冷却液回路30中,第二冷却液从发动机31流向油冷却器32。由此,在发动机31的冷机时,油冷
却器32能够利用发动机31的热量加热润滑油。发动机31的油耗性能提高。
[0177]
此外,在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中,第一脱气罐23配置于上段,从而第一冷却液中的气泡容易向第一脱气罐23集中。由此,第一冷却液回路40不易含有气泡。
[0178]
此外,dc/dc转换器24配设于从上段跨至中段的位置,逆变器25以及充电器26配设于中段,转换器37的冷却液的入口37a以及出口37b配设于中段。而且,发电机38的入口38a以及出口38b配设于下段,第一泵27以及电动机21配设于下段。由此,第一冷却液从上至下依次流动。在构成第一冷却液回路40的各配管41~49未设置或者不易设置上下方向的折弯部分。能够抑制气泡滞留在折弯部分。冷却装置2的冷却性能不易降低。
[0179]
此外,第一脱气罐23、dc/dc转换器24、逆变器25、电动机21、第一泵27、转换器37、发动机31、发电机38沿上下方向排列。而且,dc/dc转换器24以及转换器37在动力单元10之上,沿水平方向排列。这些设备的配置紧凑。此外,由于设备彼此靠近,因此第一冷却液回路40的配管41~49的全长短。因此,第一冷却液回路40的流动阻力低。若第一冷却液回路40的流动阻力低,则能够使第一泵27小型化。此外,第一冷却液回路40的重量变轻。由于车辆重量变轻,因此有利于车辆1的续航距离的延长。
[0180]
此外,第一泵27与重量物即电动机21、发动机31以及发电机38一同配置于下段,从而在车辆1的行驶中,输入到第一泵27的振动加速度变小。第一泵27的可靠性提高。
[0181]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脱气罐23在前后方向上夹设于dc/dc转换器24与第一散热器22之间。在车辆碰撞时,第一脱气罐23能够缓和向dc/dc转换器24输入的碰撞负荷。
[0182]
另外,机舱也可以设于车辆1的后部。充电器26也可以设于车辆的前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