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驾位半挂车右后视镜自动调向装置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48164发布日期:2020-11-06 17:01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左驾位半挂车右后视镜自动调向装置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设计汽车领域,尤其涉及半挂列的后视镜。



背景技术:

半挂车是指由半挂牵引车头牵引的挂车,也称半挂列车。常见的集装箱运输车就是典型的半挂列车,前面的车头为牵引车,后面装载部分就是半挂车。连接方式如图1图2所示,在牵引车1上设有牵引座5(俗称转盘),牵引座5上设有插口,半挂车身的底盘2前部设有销轴3,销轴3进入插口后用销子锁住。半挂列车是一种重型的车身比较长(达13米)的运输交通工具。对于左驾位来说,因为车身比较长和车身、车头相互转动的原因,右转弯时会产生“内轮差”,行人尤其骑电瓶车的人们忽视与半挂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容易被尾巴甩到,或碾压车下,造成交通事故。再就是半挂车和其他车辆一样都设有凸面后视镜,后视镜在半挂车行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当于是半挂车的眼睛;半挂车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是,在车头窗外固定有竖向的镜体架8,后视镜体4通过两个卡口用螺栓安装在镜体架8上,;对于右侧后视镜,因为驾驶座位于左侧,因此驾驶人对车身右侧的掌握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有时路边停车的需要,对于右侧后视镜在调整时,使车身摆正调整镜面中的镜像位置,使车身镜像位置进入镜面的占1/4面积,能看到车尾就行,然后固定,因此,镜面有3/4的富余面积,当车辆拐弯不大时,车身镜像不占满镜面,镜面中车身以外的路况司机能观察到;当拐弯大时,车头和车身会转动大的角度,镜面中全是车身镜像,车身之外路况离开镜面,驾驶员位于正常驾驶座位置,其视线被车体遮挡。由于司机坐在驾驶室左侧,左转弯时司机可以从车窗扭头后视,右转弯时却无能为力。由于半挂车司机看不到转弯右侧面,不清楚是否有行人等,加上“内轮差”原因,近年来经常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数据显示:在大型车辆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中,半挂车内轮差引发的事故占70%以上,死亡率达90%以上。有的事故发生后司机浑然不知,继续前行,交警部门会按肇事逃逸罪处理,造成司机非常冤屈。cctv《今日说法》等新闻媒体专门报道过这样的案例。

为此,申请人(半挂车司机)曾公开了申请号201910769631.2一种左驾位半挂列车用的右侧无盲区后视镜。技术方案是,包括安装在车头后视镜上的转动装置和车身牵引座上的转角控制装置,后视镜体在转动装置作用下以镜体架为轴可以左右摆动;转动装置由弹簧挡板、回位弹簧、推杆支架、微型气动推杆(由电磁阀控制的单作用气缸)组成,转角控制装置弧形行程挡板和行程开关组成,行程开关联接在电磁阀的电源线上,当车辆转弯到一定角度时行程开关进入弧形行程挡板内使其打开,从而使微型气动推杆伸出,推动后视镜体随着车辆转弯向后依次转动,消除转弯盲区,车辆转直行时在回位弹簧作用下后视镜体恢复原位。该技术虽然解决了盲区问题,但需要半挂列车的刹车气源和蓄电池电源,致使结构复杂,安装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不需要气源和蓄电池电源的简单易行的半挂列车后视镜自动调向装置,同时公开它的工作方法。该装置、方法适合于左驾位,同样也适合于右驾位。

技术方案是,一种左驾位半挂车右后视镜自动调向装置,所述的右后视镜的后视镜体活动安装在镜体架上,后视镜体以镜体架为竖轴可以左右摆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牵引车的右后视镜上设有被拉动单元,在半挂车底盘与牵引车牵引座连接处设有拉动单元,拉动单元通过一根拉线管与被拉动单元连接;

所述的拉线管是自行车刹车线原理的拉线管,由钢制线管和内部的钢绞线组成;拉线管在拉动单元和被拉动单元之间沿车体顺势布置;

所述的被拉动单元包括1:在后视镜体上连接有第一拉线固定柱,第一拉线固定柱上设有拉线连接结构,拉线连接点与镜体架的轴心之间的连线为镜体转动半径线,理论长度为a;包括2:在镜体架上固定有第一线管阻挡柱,第一线管阻挡柱上设有穿线结构,穿线点与镜体架的轴心之间的理论长度为b,要求a=b;要求第一拉线固定柱和第一线管阻挡柱处于同一平面上且呈垂直夹角;在后视镜体上还设有回位弹簧;

所述的拉动单元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半挂车底盘转动中心点附近的盘面上设有第二拉线固定柱,第二拉线固定柱上设有拉线连接结构;要求第二拉线固定柱设置在盘面转动中心点的左侧,其柱轴心点与盘面转动中心点的两点距离c等于镜体转动半径线长度a,形成理论上的转动牵拉半径线;二是在牵引车上设有第二线管阻挡柱,第二线管阻挡柱上设有穿线结构,要求第二线管阻挡柱处于第二拉线固定柱前方;

上述被拉动单元、拉线管和拉动单元的连接结构是:拉线管两端露出的钢绞线分别穿过被拉动单元和拉动单元的的线管阻挡柱的穿线结构后、再分别通过各自单元的拉线连接结构与各自单元的拉线固定柱连接,拉线管的钢制线管被夹持在两个线管阻挡柱之间。

上述被拉动单元、拉线管和拉动单元的具体连接方法是,先将拉线管露出的钢绞线一端穿过被拉动单元的第一线管阻挡柱的穿线孔,然后通过拉线连接结构将钢绞线固定在第一拉线固定柱上;再将拉线管沿牵引车顺势引导至拉动单元的第二线管阻挡柱,将钢绞线另一端穿过第二线管阻挡柱的穿线孔,使钢绞线拉紧至后视镜初始角度,然后通过拉线连接结构将钢绞线固定在第二拉线固定柱上。或者是:

先将拉线管露出的钢绞线一端穿过拉动单元的第二线管阻挡柱的穿线孔,然后通过拉线连接结构将钢绞线固定在第二拉线固定柱上;再将拉线管沿牵引车顺势引导至被拉动单元的第一线管阻挡柱,将钢绞线另一端穿过第一线管阻挡柱的穿线孔,使钢绞线拉紧至后视镜初始角度,然后通过拉线连接结构将钢绞线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拉线固定柱上。

进一步,为便于简捷安装,所述的钢绞线的一端设有固定销,同时所对应的拉线连接结构是在拉线固定柱上设有与固定销配合的销孔,销孔上设有导线孔,钢绞线经过导线孔后将固定销插入销孔中,同时所对应的线管阻挡柱的穿线结构是,在柱头上设有带狭缝的穿线孔,要求狭缝与钢绞线直径配合,使钢绞线从狭缝中挤压变形进入穿线孔中。

进一步,为便于简捷安装,所述的钢绞线的另一端为穿线头,同时所对应的拉线连接结构是在拉线固定柱上设有螺纹、压线孔和配合的螺母,钢绞线穿过压线孔用螺母夹紧;同时所对应的线管阻挡柱的穿线结构是,在柱头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上带中心孔的螺栓,通过调整螺栓微调钢绞线的拉紧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拉动单元、拉线管和被拉动单元的连接时,半挂车底盘与牵引车应处于一条直线上。

本发明工作原理与自行车刹车线原理是一样的,由于刹车线芯线的两头分别固定在刹车把和刹闸的动点上,线管两端被固定点抵住,工作时刹车线芯线有被拉直的趋势,在线管的约束下刹车把拉动刹闸。同理,车辆转弯时,半挂车底盘与牵引车产生相互转动,右转弯时对应半挂车底盘来说是向左转动,由于拉动单元钢绞线固定点在转动中心左侧,所以有远离拉动单元钢绞线固定点的趋势,会向后拉动钢绞线,在钢制线管的约束下拉动被拉动单元带动后视镜同步向外转动,由于两者的转动臂理论长度相同,所以两者转动速度和直线移动距离相同,车辆转弯角度多大后视镜转动角度也就多大,始终保证初始镜像状态,达到消除转弯盲区的目的;车辆逐步恢复到直行时,后视镜在回位弹簧作用下恢复原始状态;当车辆左转弯时,对于牵引车来说是向右转动,拉动单元转动点在转动中心左侧,会向拉动单元线管阻挡柱靠近,此时露出的那段钢绞线会自然打弯,不影响本装置的正常使用。

另外,将转动夹角设为90度是这样考虑的,由于半挂车在公路行驶转弯时是渐进的,半挂车底盘与牵引车的相对转动永远不会成直角,后视镜转动角度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也适用于右驾位半挂车的左后视镜,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申请的积极效果是,不但解决了右转弯盲区问题,而且原理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半挂列车的主要构造主视图的示意图;

图2是半挂列车的主要构造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3实施例被拉动单元的构造图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视图,图中显示后视镜体与镜体架连接结构;

图5是图3的b-b视图,图中显示被拉动单元的一种构造情况;

图6是图3的b-b视图,图中显示被拉动单元的另一种构造情况;

图7是实施例拉动单元的构造图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拉动单元、拉线管和被拉动单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拉动单元(被拉动单元)构造主视图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拉线固定柱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例线管阻挡柱的侧视图;

图13是相对于被拉动单元时拉动单元构造主视图示意图。

图例说明,1-牵引车,2-半挂车底盘,3-销轴,4-后视镜体,5-牵引座,6-第一拉线固定柱,7-穿线孔,8-镜体架,9-轴套,10-钢绞线,11-钢制线管,12-第一线管阻挡柱,13-连线,14-转动牵拉半径线,15-第二拉线固定柱,16-第二线管阻挡柱,17-盘面转动中心点,18-回位弹簧,19-固定销,20-销孔,21-导线孔,22-空心螺栓,23-螺母,24-压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左驾位半挂车右后视镜自动调向装置,所述的左驾位半挂车是现有的车辆,如图1图2所示,在牵引车1上设有牵引座5(俗称转盘),牵引座5上设有插口,半挂车身的底盘2前部设有朝下的销轴3,销轴3进入插口后用销子锁住;所述的右后视镜的后视镜体4通过轴套9活动安装在镜体架8上,后视镜体4以镜体架8为竖轴可以左右摆动;还包括在牵引车1的右后视镜上设有被拉动单元,在半挂车底盘2与牵引车的牵引座5连接处设有拉动单元,拉动单元通过一根拉线管与被拉动单元连接,如图8所示;

所述的拉线管是自行车刹车线原理的拉线管,由钢制线管11和内部的钢绞线10组成;拉线管在拉动单元和被拉动单元之间沿车体顺势布置,如图8所示;

所述的被拉动单元如图3图4图5所示,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后视镜体4上连接有第一拉线固定柱6,第一拉线固定柱6上设有拉线连接结构,从图中看出,第一拉线固定柱6为短柱并后视镜体4的后边沿,拉线连接点紧贴后视镜体4,拉线连接点与镜体架8的轴心之间的连线13为镜体转动半径线,理论长度为a;二是在镜体架8上固定有第一线管阻挡柱12,第一线管阻挡柱12上设有穿线结构,穿线点与镜体架8的轴心之间的理论长度为b,要求a=b;要求第一拉线固定柱6和线第一管阻挡柱12处于同一平面上且呈垂直夹角;在后视镜体4上还设有回位弹簧18;

上述被拉动单元的拉线连接结构和穿线结构如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所述的钢绞线10的一端设有固定销19,同时所对应的拉线连接结构是,在第一拉线固定柱6上设有与固定销19配合的销孔20,销孔20上设有导线孔21,钢绞线10穿过导线孔21后固定销19插入销孔中;所述的钢绞线10的另一端为穿线头,同时所对应的拉线连接结构是在第一拉线固定柱12上设有穿线孔7;

所述的拉动单元如图7所示,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半挂车底盘2转动中心点附近的盘面上设有第二拉线固定柱15,第二拉线固定柱15上设有拉线连接结构;要求第二拉线固定柱15设置在盘面转动中心点的左侧,其柱轴心点与盘面转动中心点的连线形成理论上的转动牵拉半径线14,两点距离c等于镜体转动半径线长度a;二是在牵引车1上设有第二线管阻挡柱16,第二线管阻挡柱16上设有穿线结构,要求第二线管阻挡柱16处于第二拉线固定柱15前方;

上述的拉动单元的拉线连接结构和穿线结构如图13所示;从图中看出,钢绞线10的一端为穿线头,同时所对应的拉线连接结构是在第二拉线固定柱15上设有螺纹段、压线孔24和配合的螺母23,钢绞线10穿过压线孔24用螺母21旋紧;同时所对应的穿线结构是在第二线管阻挡柱16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中安装空心螺栓22,钢绞线10穿过空心螺,22,通过调整空心螺栓22微调钢绞线10的拉紧度。

为了更加了解技术方案,将上述被拉动单元、拉线管和拉动单元的连接结构描述如下,如图8图9所示,先将钢绞线10的一端的固定销19插入被拉动单元第一拉线固定柱6的销孔20,插入中钢绞线10进入导线孔21,将钢绞线10通过第一线管阻挡柱的12的穿线孔7狭缝进入穿线孔7中,将拉线管沿车体顺势布置到拉动单元,将钢绞线10的另一端穿过穿过第二线管阻挡柱16空心螺栓22,再穿过第二拉线固定柱15的压线孔24,用螺母21旋紧固定。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拉线固定柱6的安装位置不同,如图6所示,第一拉线固定柱6远离后视镜体4的后边沿,为了保证足够的镜体转动半径,第一拉线固定柱6设为长柱,具体长度可按实施例一的镜体转动半径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被拉动单元与拉动单元的拉线连接结构和穿线结构互换,如图9图13中第一拉线固定柱6互换为第二拉线固定柱15,第二线管阻挡柱16互换为第一线管阻挡柱12;被拉动单元、拉线管和拉动单元的连接时先从拉动单元开始;如图8图9所示,先将钢绞线10的一端的固定销19插入拉动单元第一拉线固定柱15的销孔20,插入中钢绞线10进入导线孔21,将钢绞线10通过第一线管阻挡柱的16的穿线孔7狭缝进入穿线孔7中,将拉线管沿车体顺势布置到被拉动单元,将钢绞线10的另一端穿过穿过第二线管阻挡柱12空心螺栓22,再穿过第二拉线固定柱6的压线孔24,用螺母21旋紧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例中,拉动单元、拉线管和被拉动单元相连接时,半挂车底盘与牵引车应处于一条直线上,保证后视镜调向角度的合理性。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也适用于右驾位半挂车的左后视镜,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