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4379发布日期:2021-04-06 12:0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自行车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实用化,电动自行车以其环保、经济、方便出行等优势赢得了大众的喜爱,目前已成为人们出行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由于其电量储量有限需要经常充电,目前小区、超市等场所大多设置了充电站,传统的充电站一般采用投币式,需要人们随时携带硬币在身上,造成人们生活中诸多的不便,而且现有的投币式充电设备,按照计时方式充电断电,人们无法及时获知充电情况,难以在电动自行车电量充满时及时断开电路,容易造成过充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自行车充电站由于投币式计时充电断电导致人们无法及时获知充电情况而无法及时断开电路造成电动自行车过充和损坏电池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包括充电控制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电源模块和至少一个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板,所述的电源模块为控制电路板供电并与充电接口板电性相连,每个所述的充电接口板与若干个充电插座电性连接且可控制充电插座通电或者断电,所述的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的控制电路板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接收到的充电信号控制充电接口板进而使充电插座通电或者断电。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充电接口板包括若干个供连接充电插座用的接线端子、若干个控制充电插座通电或断电的继电开关和若干个驱动继电开关闭合或断开的驱动模块,每个所述的接线端子均与一个继电开关、一个驱动模块和一个充电插座连接。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充电接口板上设有与接线端子和继电开关连接的采样芯片。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控制电路板、充电接口板和电源模块均单独设于充电控制箱体内,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上设有多个向箱内凸起的供控制电路板、充电接口板和电源模块安装用的支脚。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控制电路板和电源模块沿充电控制箱体一侧从上至下依次排布,所述的充电接口板设于充电控制箱体的另一侧,所述的电源模块与充电控制箱体侧板贴合。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上部设有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可拆装的天线,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下部设有走线孔和散热孔。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包括防水箱体和与防水箱体密封盖合的防水箱盖,所述的防水箱体与防水箱盖之间设有挡水排水结构。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挡水排水结构包括设于防水箱体上水平设置的挡水部和设于防水箱体上竖直设置的排水部,所述的挡水部包括与防水箱盖贴合密封的挡水条和设于防水箱体与挡水条之间的挡水槽,所述的排水部包括与防水箱盖贴合密封的导水条和设于防水箱体与导水条之间的排水槽。

如上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所述的防水箱体上端设有供防水箱盖安装定位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的防水箱盖下端设有与挡水部紧密扣合的第二安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采用无线控制充电模式替代原有的投币式充电,当需要充电时,控制电路板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收到充电信号控制充电接口板,进而使与充电接口板接通对应的充电插座,人们无需再随身携带硬币,只要拿着手机扫码进行连接即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更加便捷;同时,人们能通过无线端及时获知充电情况,当电动自行车电量充满时及时断开电路,避免造成过充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电路板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接口板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控制箱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水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控制箱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图6中a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控制箱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控制箱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

本实施包括充电控制箱体1,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1内设有控制电路板2、电源模块4和至少一个与控制电路板2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板3,所述的电源模块4为控制电路板2供电并与充电接口板3电性相连,每个所述的充电接口板3与若干个充电插座7电性连接且可控制充电插座7通电或者断电,所述的控制电路板2上设有无线通讯模块21,所述的控制电路板2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1接收到的充电信号控制充电接口板3进而使充电插座7通电或者断电。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电路板2上设有控制电路板连接端子8,充电接口板上设有充电接口板连接端子9,控制电路板连接端子8与充电接口板连接端子9通过排线连接,从而使控制电路板2与充电接口板3电性相连,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上还设有处理芯片22和gsm卡座23,处理芯片22与gsm卡座分别与无线通讯模块21相连,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采用无线控制充电模式替代原有的投币式充电,当需要充电时,控制电路板2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1收到充电信号控制充电接口板3,进而使与充电接口板3接通对应的充电插座7,人们无需再随身携带硬币,只要拿着手机扫码进行连接即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更加便捷;同时,人们能通过无线端及时获知充电情况,当电动自行车电量充满时及时断开电路,避免造成过充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的充电接口板3包括若干个供连接充电插座用的接线端子31、若干个控制充电插座7通电或断电的继电开关32和若干个驱动继电开关32闭合或断开的驱动模块33,每个所述的接线端子31均与一个继电开关32、一个驱动模块33和一个充电插座7连接。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接线端子31均设有与之对应的继电开关32从而控制与之对应的充电插座7,当某一充电插座7需要接通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时,相应的继电开关32闭合,从而实现为对应的充电插座7上的电动自行车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的充电接口板3上设有与接线端子31和继电开关32连接的采样芯片34。采样芯片34采集到电动自行车充电信息并反馈给控制电路板2,控制电路板2一方面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1与用户连通,供用户知悉充电情况,另一方面当电动自行车充满时,控制充电接口板3上的继电开关32断开,从而避免过充而损坏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有利于用电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电路板2、充电接口板3和电源模块4均单独设于充电控制箱体1内,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1上设有多个向箱内凸起的供控制电路板2、充电接口板3和电源模块4安装用的支脚16。如图5所示,控制电路板2、充电接口板3和电源模块4上均有与支脚16配合的安装孔,支脚16能使控制电路板2、充电接口板3和电源模块4与箱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散热,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电路板2和电源模块4沿充电控制箱体1一侧从上至下依次排布,所述的充电接口板3设于充电控制箱体1的另一侧,所述的电源模块4与充电控制箱体1侧板贴合。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1上部设有与控制电路板2连接的可拆装的天线6,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1下部设有走线孔17和散热孔18。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设于充电控制箱体1上方,方便与天线6拆装连接,所述的天线6与充电控制箱体1连接处设有螺纹接口,安装时只需将天线6通过螺旋接口与充电控制箱体1连接即可,有利于安装和拆卸维护。走线孔17和散热孔18设于箱体下方,方便线路布设及箱体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的充电控制箱体1包括防水箱体11和与防水箱体11密封盖合的防水箱盖12,所述的防水箱体11与防水箱盖12之间设有挡水排水结构13。防水箱体11和防水箱盖12通过挡水排水结构13紧密盖合,其缝隙小,有效避免灰尘或者水雾通过缝隙进入充电控制箱体1内而造成电路短路而造成火灾等事故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的挡水排水结构13包括设于防水箱体11上水平设置的挡水部131和设于防水箱体11上竖直设置的排水部132,所述的挡水部131包括与防水箱盖12贴合密封的挡水条1311和设于防水箱体11与挡水条1311之间的挡水槽1312,所述的排水部132包括与防水箱盖12贴合密封的导水条1321和设于防水箱体11与导水条1321之间的排水槽1322。如图6所示,设于防水箱体11上部的挡水槽1312为水平设置且槽口向上,设于防水箱体11下部的挡水槽1312为水平设置且槽口向下,设于防水箱体11左侧和右侧的排水槽1322为竖直设置且槽口朝向箱体外侧,当雨水滴落到挡水排水结构13时,雨水沿挡水槽1312向两侧的排水槽1322方向导流后排出防水箱体11,且由于挡水条1311和导水条1321与防水箱体11紧密贴合,保障雨水不会进入到防水箱体11中,其结构简单,防水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水箱体11上端设有供防水箱盖12安装定位的第一安装部14,所述的防水箱盖12下端设有与挡水部131紧密扣合的第二安装部15。第一安装部14与第二安装部15使防水箱体11和防水箱盖12紧密结合,进一步减少了盖合连接处的缝隙,有利于防水防尘,且其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有利于后期维护。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