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装粮食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4462发布日期:2021-03-02 19:1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装粮食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装粮食运输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散装粮食运输车。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散装粮食运输车结构设计不合理,车厢顶盖的开合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且车厢底部的卸料装置通过一端驱动,可靠性差,检修维护不方便,且卸料装置重心偏高,不利于降低车辆生产成本,为此,亟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装粮食运输车,包括车头和车厢,所述车头下方设有带车轮的前底盘,所述车厢底部设有带车轮的后底盘,所述后底盘与前底盘通过牵引销相连接,所述车厢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底部的装卸传送机构,所述装卸传送机构包括桁架、输送带和用于驱动输送带运动的多个驱动辊,所述驱动辊包括两个大驱动辊和多个小驱动辊,且大驱动辊的外径大于小驱动辊的外径,所述两个大驱动辊分别设置在桁架两端,且大驱动辊的转轴中间大、两端小,所述小驱动辊分散设置在两个大驱动辊之间的桁架上,且大驱动辊和小驱动辊均支撑在输送带内,所述大驱动辊和小驱动辊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桁架上,且大驱动辊的转轴两端与小驱动辊的转轴两端平齐设置,每个驱动辊配套连接有一个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设于桁架外的同一侧,所述后底盘侧部设有液压泵站,每个液压马达均通过油管与液压泵站的供油母管和回油母管相连接,且回油母管靠近液压泵站的一端设有回油调节阀,所述车厢的顶部设有左盖板和右盖板,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均包括两个沿长度方向相铰接的分盖板,两个分盖板沿其铰接部可相互折叠,所述车厢的前箱板上设有可开合左盖板和右盖板的盖板开合机构,且车厢的后箱板上设有辅助左盖板和右盖板开合的导向机构,所述后箱板的上部铰接有第一液压油缸,下部设有卸料门,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与卸料门相较接,通过第一液压油缸可实现卸料门的开合,所述第一液压油缸通过液压泵站驱动。
[0004]
优选的,相邻的两个驱动辊之间设有一个支承辊,所述支承辊的两端与桁架转动连接,所述小驱动辊和支承辊的规格相同,通过支承辊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小驱动辊的安装数量,便于降低装置制造成本,同时小驱动辊和支承辊可互为备用,有助于减少备件的存储,可降低装置的运维成本。
[0005]
优选的,靠近所述桁架两端设置的小驱动辊和支承辊的数量比桁架中部设置的小驱动辊和支承辊的数量密集,根据物料堆积角的分布和输送带的结构特性,装卸传送机构两端的受力要强于中间部位的受力,通过增加装卸传送机构两端小驱动辊和支承辊的数量,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传送效率,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06]
优选的,所述驱动辊和支承辊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与桁架相连接,且轴承座与桁架螺栓连接,所述驱动辊和支承辊在拆卸轴承座后均可从桁架两侧抽出,可方便装卸传送机构的检修维护。
[0007]
优选的,所述盖板开合机构包括第一开启机构和第二开启机构,所述第一开启机构和第二开启机构均包括第二液压油缸、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和连接臂,所述第二液压油缸连接在车厢的前箱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摆臂设于第二液压油缸的上方,且第一摆臂的一端铰接在车厢的前箱板上,另一端与连接臂的下端和第二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第二摆臂设于第一摆臂上方,所述连接臂的上端与第二摆臂中部的铰接座相铰接,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与车厢的前箱板相铰接,另一端与左盖板或右盖板远离车厢侧板的一侧的前端相铰接。通过第二液压油缸提供驱动力,并在第一摆臂、连接臂和第二摆臂的作用下带动车厢顶部的左盖板和右盖板进行快速开合。
[0008]
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铰接在车厢的后箱板上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车厢的后箱板的一端与左盖板远离车厢侧板的一侧的后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车厢的后箱板的一端与右盖板远离车厢侧板的一侧的后端相铰接,通过导向机构为左盖板和右盖板的后端提供开合时的导向支撑,有助于降低第二液压油缸的驱动负荷。
[0009]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能够使该散装粮食运输车正常使用的其它装置或组件,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未加限定的装置或组件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技术手段,如液压泵站的设置。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桁架两端设置两个大驱动辊,有利于输送带的弯曲和张紧,保证输送带与大驱动辊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输送效率,大驱动辊的转轴中间大、两端小,且大驱动辊的转轴两端与小驱动辊的转轴两端平齐设置,有利于降低输送带的安装重心,从而降低散装车辆的制造成本;通过在两个大驱动辊之间的桁架上设置多个小驱动辊,有助于输送带传送负荷的分散,从而减小各液压马达的疲劳损伤,同时,通过多个液压马达进行驱动,即便个别液压马达出现故障,也不影响输送带整体的传送,从而提高了输送带的可靠性,保证了输送带的输送效率。通过将左盖板和右盖板设置成两个沿长度方向相铰接的分盖板,有助于减小的盖板开合机构和导向机构的回转半径,可进一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通过设置回油调节阀,可根据装置运行工况及时调节回油压力,防止输送带空载时液压系统压力损失大导致液压马达出现运转不同步现象,从而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可实现车厢顶盖的高效、安全开合,其装卸传送机构检修维护方便,可靠性高,可提高散装粮食的装卸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散装粮食运输车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传送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箱板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箱板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地描述,在此处的描述仅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基于本实
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8]
实施例
[0019]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装粮食运输车,包括车头1和车厢2,所述车头1下方设有带车轮的前底盘3,所述车厢2底部设有带车轮的后底盘4,所述后底盘4与前底盘3通过牵引销相连接,所述车厢2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底部的装卸传送机构,所述装卸传送机构包括桁架5、输送带6和用于驱动输送带6运动的多个驱动辊,所述驱动辊包括两个大驱动辊7和多个小驱动辊23,且大驱动辊7的外径大于小驱动辊23的外径,所述两个大驱动辊7分别设置在桁架5两端,且大驱动辊7的转轴中间大、两端小,所述小驱动辊23分散设置在两个大驱动辊7之间的桁架5上,且大驱动辊7和小驱动辊23均支撑在输送带6内,所述大驱动辊7和小驱动辊23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桁架5上,且大驱动辊7的转轴两端与小驱动辊23的转轴两端平齐设置,每个驱动辊配套连接有一个液压马达8,所述液压马达8设于桁架5外的同一侧,所述后底盘4 侧部设有液压泵站9,每个液压马达8均通过油管与液压泵站9的供油母管和回油母管相连接,且回油母管靠近液压泵站9的一端设有回油调节阀,所述车厢2 的顶部设有左盖板10和右盖板11,所述左盖板10和右盖板11均包括两个沿长度方向相铰接的分盖板,两个分盖板沿其铰接部可相互折叠,所述车厢2的前箱板2-1上设有可开合左盖板10和右盖板11的盖板开合机构12,且车厢2的后箱板2-2上设有辅助左盖板10和右盖板11开合的导向机构13,所述后箱板2-2 的上部铰接有第一液压油缸14,下部设有卸料门15,所述第一液压油缸14的活塞杆与卸料门15相较接,通过第一液压油缸14可实现卸料门15的开合,所述第一液压油缸14通过液压泵站9驱动。
[0020]
相邻的两个驱动辊之间设有一个支承辊16,所述支承辊16的两端与桁架5 转动连接,所述小驱动辊23和支承辊16的规格相同,通过支承辊16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小驱动辊23的安装数量,便于降低装置制造成本,同时小驱动辊23 和支承辊16可互为备用,有助于减少备件的存储,可降低装置的运维成本。
[0021]
靠近所述桁架5两端设置的小驱动辊23和支承辊16的数量比桁架5中部设置的小驱动辊23和支承辊16的数量密集,根据物料堆积角的分布和输送带6 的结构特性,装卸传送机构两端的受力要强于中间部位的受力,通过增加装卸传送机构两端小驱动辊23和支承辊16的数量,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传送效率,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2]
所述驱动辊和支承辊16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与桁架5相连接,且轴承座与桁架5螺栓连接,所述驱动辊和支承辊16在拆卸轴承座后均可从桁架5两侧抽出,可方便装卸传送机构的检修维护。
[0023]
所述盖板开合机构12包括第一开启机构和第二开启机构,所述第一开启机构和第二开启机构均包括第二液压油缸17、第一摆臂18、第二摆臂19和连接臂 22,所述第二液压油缸17连接在车厢2的前箱板2-1的下方,所述第一摆臂18 设于第二液压油缸17的上方,且第一摆臂18的一端铰接在车厢2的前箱板2-1 上,另一端与连接臂22的下端和第二液压油缸17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第二摆臂19设于第一摆臂18的上方,所述连接臂22的上端与第二摆臂19中部的铰接座相铰接,所述第二摆臂19的一端与车厢2的前箱板2-1相铰接,另一端与左盖板10或右盖板11远离车厢2侧板的一侧的前端相铰接。通过第二液压油缸 17提供驱动力,并在第一摆臂18、连接臂22和第二摆臂19的作用下带动车厢 2顶部的左盖板10和
右盖板11进行快速开合。
[0024]
所述导向机构13包括铰接在车厢2的后箱板2-2上的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所述第一连杆20远离车厢2的后箱板2-2的一端与左盖板10远离车厢2 侧板的一侧的后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1远离车厢2的后箱板2-2的一端与右盖板11远离车厢2侧板的一侧的后端相铰接,通过导向机构13为左盖板10 和右盖板11的后端提供开合时的导向支撑,有助于降低第二液压油缸17的驱动负荷。
[002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桁架5两端设置两个大驱动辊7,有利于输送带6的弯曲和张紧,保证输送带6与大驱动辊7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输送效率,大驱动辊7的转轴中间大、两端小,且大驱动辊7的转轴两端与小驱动辊 23的转轴两端平齐设置,有利于降低输送带6的安装重心,从而降低散装车辆的制造成本;通过在两个大驱动辊7之间的桁架5上设置多个小驱动辊23,有助于输送带6上传送负荷的分散,从而减小各液压马达8的疲劳损伤,同时,通过多个液压马达8进行驱动,即便个别液压马达8出现故障,也不影响输送带6 整体的传送,从而提高了输送带6的可靠性,保证了输送带6的输送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输送带6的安装重心,使物料传送更高效,也有利于降低散装车辆的制造成本,通过将左盖板10和右盖板11设置成两个沿长度方向相铰接的分盖板,有助于减小的盖板开合机构12和导向机构13的回转半径,可进一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通过设置回油调节阀,可根据装置运行工况及时调节回油压力,防止输送带6空载时液压系统压力损失大导致液压马达8出现运转不同步现象,从而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26]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