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

文档序号:25833436发布日期:2021-07-13 15:1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甲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地雷爆炸瞬间,冲击力第一时间通过车身作用于脚部,并迅速传递小腿及大腿。目前,90%的车辆由于脚部问题而无法通过抗爆炸测试。就轻型车辆设计而言,一级防护结构无法抵抗爆炸,因此需要采取二级防护结构隔离冲击,减小下肢伤害;且无法设计脚蹬来隔离冲击,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减小腿部伤害;此外由于车辆轻,距离炸点近,必须有专用的隔离系统;另外,乘员的姿势对损伤有一定的影响。

面对上述情况,国外研制出不同防护地板及脚垫,现主要有悬置式和橡胶隔离式两大类,悬置式通过不与地面接触,来降低爆炸冲击的损伤,而橡胶隔离式则是通过橡胶来减少爆炸冲击带来的损伤。但是悬置式防护地板纵向占用空间大且结构复杂,橡胶隔离式防护地板易老化,且震动噪声大。

对于防护脚垫,国内外主要通过结构吸能来降低爆炸冲击带来的损伤,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改变小腿姿势同样可以减少爆炸冲击带来的损伤,文献“grigoriadisg,carpanend,websterc,etal.theeffectofthepostureofthelowerlimbinanti-vehicularexplosions[j].proceeding:internationalresearchcouncilonbiomechanicsofinjury.antwerp,belgium,2017”,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让成员主动保持一定的姿势是不现实且不易于实现的,而现有技术中也没有关于在爆炸中通过改变小腿姿势来降低损伤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包括下肢保护装置上板,多个主支撑板,与主支撑板数量相同的副支撑板和下肢保护装置下板;

所述副支撑板的强度小于主支撑板的强度;

所述下肢保护装置上板下表面均布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卡槽;

所述主支撑板包括两部分,两部分的夹角为120°,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宽板,一部分为窄板,宽板的宽度等于副支撑板的宽度,主支撑板和副支撑板的一端与下肢保护装置下板固定连接,副支撑板和主支撑板的两部分的交汇处固定连接,主支撑板的宽板部分与副支撑板以及主支撑板和副支撑板之间的下肢保护装置下板形成等边三角形,形成一个吸能子单元,多个吸能子单元相邻平行设置;每一个主支撑板的窄板通过卡入下肢保护装置上板的卡槽实现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的连接。

进一步的,下肢保护装置上板下表面通过设置l型板形成卡槽,所述l型板的短边的一端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固定连接,长边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平行设置形成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设置在乘员脚步的下方,每一个吸能子单元中的主支撑板放置在靠近乘员的一侧,副支撑板放置在远离乘员的一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减震垫,设置在下肢保护装置上板的上方;所述减震垫的材质为梯度密度的epp材料,减震垫的底部密度高于上部的密度;所述减震垫设有多个平行于吸能子单元长度方向的凸条,用于增加与乘员鞋底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胶连。

进一步的,所述主支撑板和副支撑板的一端与下肢保护装置下板焊接,副支撑板和主支撑板的两部分的交汇处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的尺寸根据乘员的空间设置,所述装置的长度为550mm~650mm,宽度为450mm~550mm,高度为80mm~100mm。

进一步的,所述下肢保护装置下板与地面直接接触,对防雷下肢保护装置有支撑作用和增强其吸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

1.本申请采用了主支撑板、副支撑板和带有卡槽的下肢保护装置上板形成的吸能子单元,所述吸能子单元由于其副支撑板的强度低于主支撑板的强度,受到爆炸冲击后,副支撑板先发生屈曲,主支撑板倾斜推动减震垫前移,从而改变乘员小腿姿势,降低乘员的损伤,本申请的主、副支撑板具有支撑上板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吸能作用。

2.减震垫上部有凸起横条,可以增加其与鞋底摩擦力,所用材料为梯度密度epp材料,底部密度高于上部,底部高密度epp材料能够充分吸收能量,上部低密度epp材料可以起到二级缓冲作用。

3.减震垫尺寸大小根据后排乘员的空间进行设置,适用于后排乘员空间较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肢保护装置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肢保护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肢保护装置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肢保护装置的主、副支撑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减震垫,2-下肢保护装置上板,3-主支撑板,4-副支撑板,5-下肢保护装置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军用车辆防雷下肢保护装置,通过缓冲来自地板的冲击,分散爆炸能量,改变乘员小腿姿势,从而降低小腿力,有效降低乘员伤害。

所述保护装置由减震垫1、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主支撑板3、副支撑板4和下肢保护装置下板5组成。主支撑板3与副支撑板4通过焊接与下肢保护装置下板5相连,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通过卡槽与主支撑板3相连,减震垫1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胶连。

减震垫1,尺寸大小根据后排乘员的空间进行设置,长度为550mm~650mm,宽度为450mm~550mm,厚度为5mm~15mm。

减震垫1上部有凸起横条,可以增加其与鞋底的摩擦力。

减震垫1所用材料为梯度密度的epp材料(expandedpolypropylene: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底部密度高于上部,底部高密度epp材料能够充分吸收能量,上部低密度epp材料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减震垫1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上部胶连,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下部连接有等间距分布的l型卡槽,用于固定主支撑板的弯曲部分。

主支撑板3主体部分及副支撑板4焊连,且夹角为60度,主支撑板3弯曲部分卡进l型卡槽内,该结构能够起到支撑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脚垫的吸能效果。

副支撑板4的强度低于主支撑板3,受到爆炸冲击后,副支撑板4先发生屈曲,主支撑板3倾斜通过卡槽结构推动防雷减震垫前移,从而带动减震垫1前移,而减震垫1通过摩擦力,会改变小腿的姿势,从而降低对乘员的损伤。

下肢保护装置下板5与主支撑板3及副支撑板4焊连构成等边三角形,能够对下肢保护装置上板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减震垫1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2胶连,主支撑板3及副支撑板4通过卡槽与下肢保护装置上板相连,提高了脚垫的吸能效果。

副支撑板4的强度低于主支撑板3,受到爆炸冲击后,副支撑板4先发生屈曲,主支撑板倾斜推动防雷减震垫前移。

下肢保护装置下板5与主支撑板3及副支撑板4焊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