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气流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3984发布日期:2021-11-16 01:0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用于空气流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流的调节装置,其特别是用于使用在车辆座椅中,所述调节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流产生器,所述流产生器设置用于产生空气流;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所述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为了吸入待调温的空气而流体引导地与流产生器的流入口连接;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为了吹出被调温的空气而流体引导地与流产生器的流出口连接;和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设置用于将通过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吸入的空气在通过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吹出之前调温。
2.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支撑装置,其具有:优选地装有软垫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使用者的背部和/或后头部的支撑面;和用于将空气流吸入、调温和吹出的调节装置,其中,所述调节装置布置在支撑体内部。
3.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优选地装有软垫的臀部接收体,所述臀部接收体提供用于使用者的座面;和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和/或头部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4.这种类型的调节装置例如用于加热或预热或者用于冷却空气流,所述调节装置则朝向人的方向吹出。通过被调节的空气流应该引起人的舒适的温度感受。
5.当相应的调节装置与车辆座椅组合地使用时,则通过被调温的空气流应该实现增大在车辆座椅的附近区域中的气温舒适度。相应的调节装置可以例如用于朝向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的方向吹出被调温的空气流。特别是在敞篷轿车中,这确保显著地增大舒适性。
6.在现有技术中公知了构造为颈部加热器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从周围环境吸入冷空气,其中,然后冷空气通过调节装置从环境温度被加热到期望的目标温度。由此由调节装置的调温装置调温的空气不经过被吸入的冷空气流在到达使用者之前又被冷却,公知的调节装置的空气进入口通常这样远离空气排出口布置,以使得避免被吸入的空气流和被吹出的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
7.公知的调节装置由于费事的空气引导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的部件数量。此外,被吹出的被调温的空气的有效调温面积或有效调温区域是相对小的,因为在公知的调节装置中空气流以相对小的流动横截面被吹出。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改善相应的调节装置的有效性,而在此不增大装置复杂性和/或不增大需要的部件数量。
9.该任务通过前述类型的调节装置来解决,其中,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并排地、特别是直接地并排地布置。
10.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的所述布置能够通过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吸入预调温的空气,其中,预调温的空气首先通过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被吹出。以所述方式导致再次利用或多次利用被调温的空气,从而实现热量回收利用。这能够更高效地
并且更快地对空气调温,因为通过调节装置实现的温度改变被减少。对对具有环境温度的环境空气的调温与对已经预调温的空气的调温相比需要更高的能量利用和更长的调温时间。所述调温可以在此涉及对在调节装置内部的空气的加热或预热或者冷却。此外,通过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的根据本发明的布置附加地导致流出角度的扩展或扩张,因为在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涡流效应导致被吹出的被调温的空气流的朝向外偏转。由此也增大调节装置的有效的调温区域。
11.至流产生器的空气输入和/或从流产生器的空气排出可以例如通过空气引导通道进行。替换地或附加地,至流产生器的空气输入和/或从流产生器的空气排出可以至少部分地通过围绕调节装置的本体的结构实现。调温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加热元件。调温装置特别是包括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元件、一个或多个电加热箔、一个或多个电阻加热丝和/或一个或多个红外辐射器。一个或多个加热箔可以印刷的能导电的加热箔。电阻加热丝可以是线性的或螺旋形的电阻加热丝。替换地或附加地,调温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热电装置。一个或多个热电装置可以构造为帕尔贴元件。流产生器可以构造为通风机。流产生器特别是构造为径向通风机。
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具有特别是一体的空气引导体,所述空气引导体包括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优选地,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位于共同的空气通流平面中。优选地,空气引导体设置用于置入到车辆座椅的支撑装置、例如车辆座椅的头靠或靠背中,或者固定在支撑装置上。在空气引导体上可以布置边板,所述边板围绕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边板可以与空气引导体连接。例如边板固定在空气引导体上。替换地,空气引导体和边板可以是一体的本体的集成的组件。空气引导体和/或边板优选地由塑料构造。空气引导体和/或边板可以例如是塑料注射成型件。
13.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构成共同的空气通过开口。共同的空气通过开口由此是组合的空气进入口和空气排出口。通过共同的空气通过开口避免,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彼此独立地构造,由此存在高的装置复杂性并且需要多的部件数量。共同的空气通过开口由此导致结构简单的、紧凑的并且轻便的调节装置。由此可以实现节省重量并且节省结构空间。
14.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与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直接地衔接的进入流动区域独立于排出流动区域延伸,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与所述排出流动区域直接地衔接。通过将进入流动区域和排出流动区域分隔开避免在调节装置内部在待调温的空气流和被调温的空气流之间的流体交换。相应的流体交换仅仅在调节装置外部进行,该流体交换也伴随着在待调温的空气流和被调温的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通过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吸入的空气已经被预调温。通过进入流动区域与排出流动区域分隔开此外导致减小或避免在调节装置内部在待调温的空气流和被调温的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
15.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进一步方案中,排出流动区域具有在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增大的自由流动横截面。排出流动区域可以例如漏斗形地或截锥体形地构造。通过排出流动区域的增大的自由流动横截面增大在调节装置外部的有效调温区域,因为被调温的空气流在离开调节装置之后通过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侧向加强地扩散。由此可
以例如实现对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全面地调温。被吹出的空气流的扩展此外导致提高的温度均匀性,所述提高的温度均匀性由座椅使用者感觉为舒适性提高。
16.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排出流动区域由侧壁面限界,其中,两个对置的壁面在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远离彼此延伸并且相对彼此以扩展角度布置。扩展角度可以例如处于0度和60度之间、特别是0度和15度之间的角度范围。通过两个对置的壁面在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远离彼此延伸,实现被吹出的被调温的空气的扩展,从而由被调温的空气流流过的区域在调节装置外部显著地被增大。
17.在一个进一步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具有至少两个进入流动区域,其中,排出流动区域布置在两个进入流动区域之间。优选地,两个进入流动区域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上布置在排出流动区域外部。优选地,各一个进入流动区域布置在排出流动区域的侧边、特别是左边和右边。替换地或附加地,一个进入流动区域布置在排出流动区域上方和/或一个进入流动区域布置在排出流动区域下方。优选地,调节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空气进入口,其中,空气排出口布置在两个空气进入口之间。优选地,两个空气进入口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上布置在空气排出口外部。优选地,各一个空气进入口布置在空气排出口的侧边、特别是左边和右边。替换地或附加地,一个空气进入口布置在空气排出口上方和/或一个空气进入口布置在空气排出口下方。通过至少两个空气进入口实现至少两个过渡区域,在调节装置外部在进入空气流和排出空气流之间的流体交换和热交换在所述过渡区域实现。此外导致在与进入流动区域连接的空气进入口以及与排出流动区域连接的空气排出口之间的分界区域中形成至少两个空气涡流区域。
18.在一个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具有引导格栅体。引导格栅体包括多个空气引导元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构成格栅结构并且设置用于影响空气流在空气引导体内部的流动方向和/或空气流从空气引导体出去的流动方向。格栅结构优选地通过多个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和/或相对彼此弯曲地延伸的空气引导元件构成。优选地,引导格栅体具有第一组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并且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的空气引导元件以及第二组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并且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的空气引导元件,其中,第一组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组空气引导元件相对彼此弯曲地延伸、特别是相对彼此垂直地布置。引导格栅体可以与空气引导体连接和/或被置入到空气引导体中。例如引导格栅体固定在空气引导体上。替换地,空气引导体和引导格栅体可以是一体的本体的集成的组件。引导格栅体优选地由塑料构成。引导格栅体可以例如是塑料注射成型件。
19.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引导格栅体布置在排出流动区域和/或进入流动区域中并且优选地布置在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和/或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的附近区域中,其中,空气引导元件是优选地扇状地布置的空气引导片。空气引导片可以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取向、特别是彼此不同的定位角度。各个或所有空气引导片可以不仅延伸通过排出流动区域而且延伸通过进入流动区域。引导格栅体可以具有第一组空气引导片和第二组空气引导片。第一组空气引导片可以基本上竖直地取向,其中,第二组空气引导片可以基本上水平地取向。在竖直的或水平的取向中,空气引导片可以具有不同的水平的或竖直的定位角度。通过空气引导片可以实现水平的和/或竖直的流动扩展。空气引导片能够不可运动地和/或刚性地固定。替换地,空气引导片也能够是可运动的,特别是关于其定位角度。通过可运动的空气引导片可以通过改变空气引导片的定位角度影响被吹
出的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20.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调节装置是有利的,其中,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流产生器通过一个或多个进入流动通道连接。优选地,流产生器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排出流动通道连接。一个或多个进入流动通道以及一个或多个排出流动通道可以彼此独立地构造和/或彼此相邻地布置。优选地在一个或多个进入流动通道和一个或多个排出流动通道之间布置分隔片,所述分隔片将在空气引导体内部的进入流和排出流彼此分隔开。优选地,分隔片承载侧壁面,所述侧壁面侧向地限定排出流动区域的边界。
21.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引导体包括一个或多个进入流动通道、一个或多个排出流动通道、一个或两个进入流动区域和/或排出流动区域。由此,在流产生器和调温装置之前和之后的空气引导基本上完全通过空气引导体实现。
22.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调节装置是优选的,其中,流产生器和调温装置具有共同的通风机壳体,其中,空气引导体优选地固定在通风机壳体上。由此,调节装置模块化地构造,从而通过更换包括流产生器和调温装置的通风机壳体和/或通过更换空气引导体可以改变调节装置的运行特性。通过模块化的结构实现低的系统复杂性。此外导致显著地减小部件数量。此外显著地减小制造花费和装配花费。
23.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进一步方案中,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这样并排地布置,以使得在调节装置运行中在调节装置外部在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形成空气涡流,所述空气涡流使通过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吹出的空气向外偏转。由此,进一步增大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出角度。这最终导致增大调节装置的有效调温区域,由此例如能够实现加热均匀地并且全面地加热座椅使用者的颈部。
24.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可以还具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用于检测通过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流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流入的空气的输入温度测量。通过输入温度测量可以使调温装置的加热功率与被吸入的空气的检测到的温度相匹配。温度传感器可以定位在调节装置的电路板上。替换地,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在通风机壳体上布置在空气引导体的空气吸入区域中或进入流动区域中。基于检测到的空气温度并且在考虑由控制电子装置调节的空气供应量的情况下,调温装置的加热功率可以这样调节,以使得达到流出的空气的恒定的温度。通过使用预加热的吸入空气基于在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之间的较小的温度差下实现的能量回收利用能够使调节装置节能地运行。
25.此外,本发明的任务通过一种前述类型的支撑装置来解决,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调节装置根据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实施方式构造。关于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优点和变型首先参考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优点和变型。
26.在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中实现吸入预调温的空气,所述预调温的空气例如集聚在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中。通过调节装置的构型将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出角度扩展或扩大,从而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出范围覆盖整个颈部区域。基于吸入预调温的空气可以此外使调节装置非常节能地运行,因为要进行的温度调整被减少。
2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构造为用于车辆座椅的头靠。替换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也可以构造为用于车辆座椅的靠背。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或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优选地定位在支撑装置的颈部区域中和/或这样布
置,以使得被调温的空气流被吹出到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中。
28.在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一个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或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至少部分地由支撑体的支撑面围绕或者集成到支撑体的支撑面中。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口和/或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可以由透气的座椅套覆盖。透气的座椅套可以用作过滤器,从而避免污染调节装置。
29.此外本发明的任务通过前述类型的车辆座椅来解决,其中,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支撑装置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实施方式构造。关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优点和变型参考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优点和变型以及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优点和变型。
附图说明
30.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阐述并且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此示出:
31.图1以截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32.图2以前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33.图3从上方以截面图示出图2中示出的支撑装置;
34.图4以前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体;
35.图5以前视图示出一个另外的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体;
36.图6以前视图示出一个另外的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体;和
37.图7以前视图示出一个另外的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38.图1示出调节装置10,所述调节装置可以用于对空气流调温并且被使用在车辆座椅中。
39.调节装置10包括通风机单元12,所述通风机单元与空气引导体14可逆地并且无损坏地能松开地连接。空气引导体14被装配到通风机单元12的通风机壳体16上。
40.在由塑料构成的通风机壳体16内部布置流产生器18和调温装置20。流产生器18构造为径向通风机并且用于产生空气流。调温装置2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加热元件、例如ptc加热元件。调温装置20用于调温、例如用于加热或冷却由流产生器18产生的空气流。待调温的空气流被引导经过调温装置20,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热交换。
41.空气引导体14具有两个侧向的空气进入口22a,22b以及布置在空气进入口22a,22b之间的空气排出口24。空气进入口22a,22b用于吸入待调温的空气。空气进入口22a,22b流体引导地与流产生器18的流入口连接。空气排出口24用于吹出被调温的空气。空气排出口24流体引导地与流产生器18的流出口连接。因此调温装置20设置用于将通过空气进入口22a,22b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空气排出口24吹出之前调温。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直接地并排地布置。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在此构成共同的空气通过开口。
42.通过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直接地并排地布置,通过空气进入口22a,22b吸入的空气已经预调温,因为所述空气从调温区域被吸入,被调温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口24被吹出到调温区域中。调温区域可以例如是车辆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基于连续地吹出被调温的空气使热量集聚在车辆座椅使用者的颈部区域中,从而由调节装置10吸
入的空气已经被预调温。
43.进入流动区域26a,26b分别直接地与空气进入口22a,22b衔接,其中,进入流动区域26a,26b独立于排出流动区域28地构造,空气排出口24与所述排出流动区域直接地衔接。以所述方式避免在调节装置10内部在待调温的空气流和被调温的空气流之间的流体交换。此外减小在调节装置10内部在待调温的空气流和被调温的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
44.排出流动区域28由侧壁面30a,30b限界,其中,侧壁面30a,30b由分隔片34a,34b承载。壁面30a,30b对置地布置并且在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远离彼此延伸。壁面30a,30b这样延伸,以使得在壁面30a,30b之间形成扩展角度α。扩展角度α可以根据空气引导体14的实施方式为40度和55度之间。通过侧壁面30a,30b远离彼此延伸,排出流动区域28具有在被调温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上增大的自由流动横截面。此外,在排出流动区域28中在空气排出口24的附近区域中布置引导格栅体31。引导格栅体31包括多个扇状地布置的并且构造为空气引导片32a

32f的空气引导元件。空气引导片32a

32f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取向。
45.调节装置10的空气引导体14在进入流动区域26a,26b中具有进入流动通道36a,36b,所述进入流动通道使空气进入口22a,22b与流产生器18流体引导地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需要补充的、通过可置入调节装置10的物体的空气引导装置,由此将进入流动通道36a,36b与流产生器18的流入口连接。流产生器18和空气引导体14的空气排出口24通过排出流动通道38连接。进入流动通道36a和排出流动通道38彼此相邻地构造并且通过分隔片34a彼此分隔开。进入流动通道36b和排出流动通道38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且通过分隔片34b彼此分隔开。
46.空气引导体14通过边板15与支撑体102的支撑面104连接,所述边板围绕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支撑体102是头靠的软垫单元,其中,空气引导体14和引导格栅体31集成到头靠的前壳中。
47.图2示出,空气引导体14具有空气通过开口,所述空气通过开口由边板15围绕并且包括不仅空气进入口22a,22b而且空气排出口24。空气通过开口由此是组合的空气进入口和空气排出口。
48.调节装置10的一体的空气引导体14和通风机单元12布置在支撑装置100的支撑体102内部。支撑装置100在此构造为用于车辆座椅的头靠。支撑体102装有软垫地构造并且具有用于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支撑面104。在使用构造为头靠的支撑装置100的情况中,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布置在车辆座椅的使用者的颈部的附近区域中。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由支撑体102的支撑面104围绕。
49.通过调节装置10布置在构造为头靠的支撑装置100内部可以吸入集聚在颈部区域中的、预加热的空气。对预加热的空气的调温与对未预加热的环境空气调温相比可以更快地并且更节能地进行。基于空气引导体14的结构,被调温的空气以扩展的或扩大的流出锥形吹出,从而可以实现对使用者的整个颈部区域调温。
50.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在此这样并排地布置,以使得在调节装置10的运行中在调节装置10外部在空气进入口22a,22b和空气排出口2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形成空气涡流,所述空气涡流使通过空气排出口24吹出的空气向外偏转。通过空气涡流由此再次增大被调温的空气的流出锥形。这最终导致增大有效调温区域,有效调温区域可以用于颈部加热。
51.图3示出调节装置10,所述调节装置集成到构造为头靠的支撑装置100中。在这个实施例中,空气引导体14、边板15和引导格栅体31构造为一体的塑料体的集成的组件。也示出的是通过空气引导体14的进入流动区域26a,26b以及与进入流动区域26a,26b衔接的流动通道106a,106b将被吸入的空气导入流产生器18中。流动通道106a,106b至少部分地由支撑体102的内部结构构成。支撑体102的内部结构可以在此包括空气引导元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与通风机单元12的通风机壳体16组合地构成流动通道106a,106b。
52.替代在头靠中的布置,调节装置10也可以集成到车辆座椅的靠背中。支撑面104在这种情况中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和优选地后头部。
53.图4示出具有仅仅一个空气进入口22和仅仅一个空气排出口24的空气引导体14。空气进入口22和空气排出口24在水平方向上并排地布置。空气进入口22具有比空气排出口24小得多的开口面积。进入流动区域26和排出流动区域28在空气引导体14内部通过竖直的分隔片34彼此分隔开。引导格栅体31的多个空气引导片32a

32e,40a

40d延伸通过进入流动区域26和排出流动区域28。空气引导片40a

40d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不仅通过进入流动区域26而且通过排出流动区域28并且这样定位,以使得被吹出的被调温的空气流按照排出流动方向x流动。空气引导片32a

32e在排出流动区域28中竖直地放置并且这样定位,以使得被调温的空气流在离开空气引导体14之后侧向地扩展,从而产生随着与空气引导体14的间距增大而扩大的流动锥形。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进入口22和进入流动区域26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的左边。替换地,空气进入口22和进入流动区域26也可以布置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的右边。
54.图5示出具有两个空气进入口22a,22b和仅仅一个空气排出口24的空气引导体14。空气进入口22a,22b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的对置的侧上。由此,空气排出口24布置在空气进入口22a,22b之间。空气进入口22a,22b具有比空气排出口24小得多的开口面积。进入流动区域26a,26b和排出流动区域28在空气引导体14内部通过竖直的分隔片34a,34b彼此分隔开。引导格栅体31的多个空气引导片32a

32d,40a

40d延伸通过进入流动区域26a,26b和排出流动区域28。空气引导片40a

40d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不仅通过进入流动区域26a,26b而且通过排出流动区域28并且这样定位,以使得被吹出的被调温的空气流按照排出流动方向x流动。空气引导片32a

32d在排出流动区域28中竖直地放置并且这样定位,以使得被调温的空气流在离开空气引导体14之后侧向地扩展,从而产生随着与空气引导体14的间距增大而扩大的流动锥形。
55.图6示出空气引导体14,其中,空气进入口22a,22b和进入流动区域26a,26b不是如同在图5中的那样侧向地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旁边,而是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的上方和下方。
56.图7示出空气引导体14,其中,空气进入口22和进入流动区域26不是如同在图4中的那样侧向地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旁边,而是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下方。替换地,空气进入口22和进入流动区域26也可以布置在空气排出口24或排出流动区域28上方。
57.附图标记列表
58.10
ꢀꢀꢀꢀꢀ
调节装置
59.12
ꢀꢀꢀꢀꢀ
通风机单元
60.14
ꢀꢀꢀꢀꢀ
空气引导体
61.15
ꢀꢀꢀꢀꢀ
边板
62.16
ꢀꢀꢀꢀꢀ
通风机壳体
63.18
ꢀꢀꢀꢀꢀ
流产生器
64.20
ꢀꢀꢀꢀꢀ
调温装置
65.22,22a,22b
ꢀꢀꢀ
空气进入口
66.24
ꢀꢀꢀ
空气排出口
67.26,26a,26b
ꢀꢀꢀ
进入流动区域
68.28
ꢀꢀꢀꢀꢀ
排出流动区域
69.30a,30b
ꢀꢀꢀ
壁面
70.31
ꢀꢀꢀꢀꢀ
引导格栅体
71.32a

32f
ꢀꢀ
空气引导片
72.34,34a,34b
ꢀꢀꢀ
分隔片
73.36a,36b 进入流动通道
74.38
ꢀꢀꢀꢀꢀ
排出流动通道
75.40a

40d 空气引导片
76.100
ꢀꢀꢀ
支撑装置
77.102
ꢀꢀꢀꢀ
支撑体
78.104
ꢀꢀꢀꢀ
支撑面
79.106a,106b 流动通道
80.α
ꢀꢀꢀꢀꢀ
扩展角度
81.x
ꢀꢀꢀꢀꢀ
排出流动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