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及应用的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9575发布日期:2021-05-25 14:53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及应用的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及应用的轮胎。



背景技术:

现有乘用车轮胎的胎圈部位通常包括:用于将轮胎固定到轮辋上的胎圈钢丝;至少一个胎体增强件,通常通过围绕在环形钢丝增强结构上从而锚固在每一个胎圈上;胎圈填充料,所述填充胶料置于每个胎圈钢丝的外侧并且在胎体增强件卷曲空间内。

现有轮胎的胎圈部位是轮胎在装配过程中与轮辋直接接触的部分,当轮胎嵌套至轮辋中并进行充气时,由于轮胎胎圈部分设计不合理,导致胎圈与轮辋之间的匹配性差。例如,胎圈钢丝与轮辋之间的间隙远小于下胶厚度,橡胶压缩率不足,导致无充足形变通过轮辋驼峰,造成嵌合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及应用的轮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及应用的轮胎,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包括轮胎本体和轮辋,所述轮胎本体包括胎圈钢丝和设置在胎圈钢丝外侧的胎圈本体,所述胎圈本体包括第一胎圈和第二胎圈,所述第一胎圈与轮胎本体的轴向线之间形成第一胎圈角度,所述第二胎圈与轮胎本体的轴向线之间形成第二胎圈角度,所述第一胎圈的轴向宽度为第一胎圈宽度,所述第二胎圈的轴向宽度为第二胎圈宽度,所述轮辋上设有与胎圈本体相配合的轮辋圈座。

优选的,所述轮胎本体还包括胎面、胎冠增强件和胎侧,所述胎冠增强件包括钢丝和尼龙纤维,所述胎冠增强件沿轮胎本体内壁周向设置,所述胎侧从胎圈本体外侧向胎面径向延伸且与胎面通过胎肩连接,所述轮胎本体内壁连接有内衬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胎圈角度设置在胎圈钢丝周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角度设置在第一胎圈角度轴向内侧,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以连接组合的方式存在。

优选的,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30°,且第一胎圈角度在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胎圈角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30°,且第二胎圈角度在轴向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一胎圈宽度设置在胎圈钢丝周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宽度设置在第一胎圈宽度轴向内侧,所述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以连接组合的方式存在,且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之间无圆滑过渡。

优选的,第一胎圈宽度所呈现的宽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mm-15mm,且第一胎圈宽度在轴向方向呈渐变式延伸,所述第二胎圈宽度所呈现的宽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mm-15mm,且第二胎圈宽度在轴向方向呈渐变式延伸。

优选的,所述轮辋圈座与轮胎本体的轴向线之间形成角度β,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与角度β相配合,所述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与轮辋圈座宽度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胎圈本体的压缩比例为胎圈本体15%-45%。

一种轮胎,包括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组合、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组合,组合后的胎圈部位具有15%-45%的压缩比例,提高胎圈与轮辋之间的匹配性,能与轮辋圈座良好的配合,具有充足形变通过轮辋驼峰,充气后便于胎圈与轮辋的嵌合,依据本发明制作的轮胎可以提高轮胎装配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轮胎本体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胎圈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轮辋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轮胎本体和轮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轮胎本体、11--胎面、12--胎冠增强件、13--胎侧、14--胎圈钢丝、15--胎圈本体、16--内衬层、17--第二胎圈、18--第一胎圈、20--轮辋、21--轮辋圈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包括轮胎本体10和轮辋20,所述轮胎本体10包括胎圈钢丝14和设置在胎圈钢丝14外侧的胎圈本体15,所述胎圈本体15包括第一胎圈18和第二胎圈17,所述第一胎圈18与轮胎本体10的轴向线之间形成第一胎圈角度,所述第二胎圈17与轮胎本体10的轴向线之间形成第二胎圈角度,所述第一胎圈18的轴向宽度为第一胎圈宽度,所述第二胎圈17的轴向宽度为第二胎圈宽度,所述轮辋20上设有与胎圈本体15相配合的轮辋圈座21。

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术语“径向”时,表述涉及到轮胎的半径方向;当使用术语“周向”时,表述为轮胎滚动方向。

所述轮胎本体10还包括胎面11、胎冠增强件12和胎侧13,所述胎冠增强件12包括钢丝和尼龙纤维,所述胎冠增强件12沿轮胎本体10内壁周向设置,所述胎侧13从胎圈本体15外侧向胎面11径向延伸且与胎面11通过胎肩连接,所述轮胎本体10内壁连接有内衬层16。

所述第一胎圈角度设置在胎圈钢丝14周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角度设置在第一胎圈角度轴向内侧,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以连接组合的方式存在。

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30°,且第一胎圈角度在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胎圈角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30°,且第二胎圈角度在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胎圈宽度设置在胎圈钢丝14周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宽度设置在第一胎圈宽度轴向内侧,所述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以连接组合的方式存在,且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之间无圆滑过渡;胎圈角度和胎圈宽度的设置使胎圈具有良好的压缩性,提高提高胎圈与轮辋20之间的匹配性,能与轮辋圈座21良好的配合,具有充足形变通过轮辋驼峰,充气后便于胎圈与轮辋20的嵌合。

第一胎圈宽度所呈现的宽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mm-15mm,且第一胎圈宽度在轴向方向呈渐变式延伸,所述第二胎圈宽度所呈现的宽度在硫化状态下为0.1mm-15mm,且第二胎圈宽度在轴向方向呈渐变式延伸。

所述轮辋圈座21与轮胎本体10的轴向线之间形成角度β,所述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与角度β相配合,所述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与轮辋圈座21宽度相配合。

所述胎圈本体15的压缩比例为胎圈本体15%-45%。

一种轮胎,包括一种具有改进胎圈结构。

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胎圈角度和第二胎圈角度组合、第一胎圈宽度和第二胎圈宽度组合,组合后的胎圈部位具有15%-45%的压缩比例,提高胎圈与轮辋20之间的匹配性,能与轮辋圈座21良好的配合,具有充足形变通过轮辋驼峰,充气后便于胎圈与轮辋20的嵌合,依据本发明制作的轮胎可以提高轮胎装配性能。

申请者根据本发明选用公知的t125/70r18规格花纹,使用3.5j轮辋进行匹配,与现行轮胎进行全自动轮胎装配流水线装配对比试验,一次性装配成功率提高3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