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30237发布日期:2021-07-02 21:1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车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新能源车使用数量逐渐增加,新能源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一般安装在较为空旷的停车场所,而目前大多的充电桩是始终设置的地面上的,而一般生活规律的上班族充电时间是在夜间,使得充电桩白天大多处于不使用状态,从而使得充电桩白天容易损坏,造成使用寿命的降低,并且充电桩始终位于地面总是受到车辆的威胁,极有可能遭受到撞击而损坏,使得充电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解决了现有充电桩设置在路面上容易损坏并占用路面空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包括设于地面上的预埋槽,所述预埋槽内安装有升降支架以及滑动安装在升降支架上的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上安装有用于新能源车充电的充电桩;

所述充电桩上连接有延伸出所述预埋槽的电源线;

所述预埋槽内还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承载组件上下滑动的动力机构;

所述预埋槽边缘处转动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伸入预埋槽内的部位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上并对所述充电桩进行防护。

优选的,所述升降支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预埋槽底部的基座,以及垂直固接在所述基座上并两两对称设置的四根滑动杆,四根滑动杆顶部固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便于所述充电桩伸出的开口结构。

优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滑动安装在所述滑动杆上的滑动套以及固接在滑动套上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充电桩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动杆上套设有位于所述滑动套与所述基座之间的支撑弹簧。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基座之间固接有用于缠绕电源线的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制动组件以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安装在所述预埋槽的侧壁上,所述制动组件固定安装在位于所述升降组件一侧的两个滑动套上;

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制动组件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制动组件包括固定块以及安装在固定块上的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有蜗杆;

所述固定块上螺纹连接伸入滑动套的制动螺杆,所述制动螺杆末端设有与所述蜗杆配合的蜗轮。

优选的,所述制动组件上设有防尘罩。

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转动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收卷轮以及转向轮,所述收卷轮上连接有驱动电机;

所述收卷轮上设有穿过转向轮并固接在固定块上的两根牵引绳。

优选的,所述收卷轮与所述转向轮上均设有间隔分布的缆线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预埋槽内设置升降支架与承载组件滑动配合,使得充电桩能够随着承载组件上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动力机构对承载组件的移动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实现整个充电桩能够在预埋槽内隐藏或升出;在充电桩隐藏在预埋槽内后通过挡板支撑在升降支架上,从而能够使预埋槽被覆盖,一方面对充电桩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行车移动到预埋槽内的情况,通过升降支架、挡板形成可靠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制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预埋槽1、升降支架2、基座21、滑动杆22、连接板23、承载组件3、滑动套31、承载板32、充电桩4、电源线5、动力机构6、制动组件61、固定块611、双轴电机612、蜗杆613、制动螺杆614、蜗轮615、升降组件62、安装板621、收卷轮622、转向轮623、驱动电机624、牵引绳625、挡板7、支撑弹簧8、伸缩杆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的地埋式充电装置,包括设于地面上的预埋槽1,所述预埋槽1内安装有升降支架2以及滑动安装在升降支架2上的承载组件3,所述承载组件3上安装有用于新能源车充电的充电桩4;通过承载组件3向下滑动让整个充电桩4移动到预埋槽1内进行隐藏,而在需要使用时通过升降支架2向上移动对充电桩4进行伸出;具体的,在所述充电桩4上连接有延伸出所述预埋槽1的电源线5,电源线5通过在地面下预埋方式伸入到预埋槽1内并连接到充电桩4上形成电源供给。升降支架2的上下移动通过在预埋槽1内的安装的动力机构6进行驱动,从而能够驱动所述承载组件3上下滑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制动,保证充电桩4伸出高度满足将上面的充电接头拉出。

为了对预埋槽1进行遮挡保护并形成稳定支撑,避免行车落入预埋槽1内,在预埋槽1边缘处转动安装有挡板7,所述挡板7伸入预埋槽1内的部位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2上并对所述充电桩4进行防护;通过预埋槽1两侧的挡板7支撑在升降支架2上后对整个预埋槽1形成覆盖以及可靠的支撑,具体的,挡板7为钢板;而在充电桩4伸出过程中能够将挡板7抬高,从而便于翻转挡板7将充电桩4露出。

其中,升降支架2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预埋槽1底部的基座21,以及垂直固接在所述基座21上并两两对称设置的四根滑动杆22,四根滑动杆22顶部固接有连接板23,所述连接板23上开设有便于所述充电桩4伸出的开口结构;整个升降支架2形成稳定支撑结构,并且能够让充电桩4从开口结构伸出。而承载组件3包括滑动安装在滑动杆22上的滑动套31以及骨接在滑动套31上的承载板32,承载板32与充电桩4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充电桩4能够随着承载板32在滑动套31的上下移动时同步移动。

为了保证升降支架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缓振作用,在滑动杆22上套设有位于所述滑动套31与所述基座21之间的支撑弹簧8,通过支撑弹簧8对整个升降支架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形成支撑并具有减振作用,从而保证充电桩4在下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避免过快下降造成的晃动情况。

同时,为了在充电桩4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让电源线5能够在承载板32与基座21之间形成良好的放置状态而避免产生电源线5混乱的情况,在承载板32与基座21之间固接有用于缠绕电源线5的伸缩杆9,伸缩杆9呈宝塔状结构;当伸缩杆9拉伸时能够使得电源线5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顺序缠绕在伸缩杆9上,而在伸缩杆9缩短时,能够让电源线5向下松开并形成回字形顺序缠绕状态,从而能够满足电源线5在上下移动后不会造成混乱缠绕的情况。

具体的,如图1、图2、图3所示,整个动力机构6包括制动组件61以及升降组件62,而升降组件62安装在所述预埋槽1的侧壁上,所述制动组件61固定安装在位于所述升降组件62一侧的两个滑动套31上;所述升降组件62用于驱动所述制动组件61上下移动;通过升降组件62驱动制动组件6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带着升降支架2进行移动,并且在移动到位后通过制动组件61对升降支架2进行止动。

其中,制动组件61包括固定块611以及安装在固定块611上的双轴电机612,在双轴电机612的转动轴上连接有蜗杆613,并且在固定块611上螺纹连接有伸入滑动套31的制动螺杆614,制动螺杆614末端设有与蜗杆613配合的蜗轮615;通过双轴电机612正转时让蜗杆613与蜗轮615同步转动,从而驱使制动螺杆614向内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对滑动套31与滑动杆22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制动,对升降组件62的支撑作用进行加强,具体的蜗轮615的长度大于制动螺杆614可移动距离,以满足在制动过程中形成伸入或退出;而在双轴电机612反转时则会使得制动螺杆614退出;选择双轴电机612后能够对间隔位置的两个滑动套31同步形成制动,从而对整个承载组件3形成可靠的止动状态,进一步提高升降组件62的承载效果。

同时,为了对蜗轮615、蜗杆613配合状态进行防护,避免杂质掉落造成卡死的情况,在制动组件61上设有防尘罩,对整个运行过程形成良好的防护,避免产生卡死的情况出现。

具体的,升降组件62包括安装板621,在安装板621上转动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收卷轮622以及转向轮623,并且在收卷轮622上连接有驱动电机624,在收卷轮622上设有穿过转向轮623并固接在固定块611上的两根牵引绳625;当驱动电机624带着收卷轮622正转时,对两根牵引绳625进行收卷从而对制动组件61进行拉动,形成承载组件3、充电桩4同步上升的过程;而在驱动电机624带着收卷轮622反转时,放松牵引绳625则会使得承载组件3、充电桩4同步向下移动。

为了避免两根牵引绳625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相互缠绕的情况,让收卷轮622与转向轮623上均设有间隔分布的缆线槽,将两根牵引绳625进行分隔开,有效避免在两根牵引绳625移动过程中产生相互缠绕的情况;采用两根牵引绳625能够提高整体的承载效果,并且在转向轮623的作用下能够上牵引绳625与制动组件61保持在垂直方向上的拉动,从而减小横向作用力干涉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驱动电机624与双轴电机612在运行时均通过现有技术中的plc控制器进行系统控制,能够形成远程控制不同位置充电桩4升降的过程,从而能够将预埋式充电桩4形成整个系统,本实施例主要对预埋式充电桩4的具体结构进行解释,对于控制部分不再进行累述。

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