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8529发布日期:2022-06-02 01:07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座椅的电加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车辆舒适系统,广受驾乘人员所欢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座椅加热系统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充足的供暖效果,提高驾乘人员在寒冷季节时的驾乘体验。但是,现有的座椅加热系统对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的疲惫效果不大,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的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控制系统。
4.第一方面,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包括:承载垫体和蒙覆于承载垫体上的座椅蒙皮,所述座椅蒙皮包括:衬垫层和蒙覆于衬垫层上的表皮层,还包括:位于表皮层和衬垫层之间的第一加热垫体,所述第一加热垫体包括:第一基材和形成于第一基材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位于座椅蒙皮和承载垫体之间的第二加热垫体,所述第二加热垫体上均匀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二加热垫体包括:第二基材和形成于第二基材上的第二阻性线材;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功率密度高于所述第二加热区的功率密度。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在所述第一基材上呈矩形阵列分布。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阻性线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均匀弯曲延伸分布,形成均匀分布的第二加热区。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加热垫体上相对远离第一加热垫体一侧的按摩气囊组件;所述按摩气囊组件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位置;按摩气囊组件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向远离按摩气囊组件的一侧移动。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材的面积大于第二基材的面积。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按摩气囊组件包括:与第一加热垫体上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第一按摩组件和未与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第二按摩组件。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热垫体上至少一个所述仿热灸加热区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加热垫体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上设有温度传感器。
12.第二方面,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方面所述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二
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控制按摩气囊组件的气动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控制仿热灸加热区中岛状加热单元启动预设时间后,控制与该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充气。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配置用于控制与仿热灸加热区中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排气时,控制该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
15.本技术中一方面提供的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具体结构,其中具体的设计有第一加热垫体,第一加热垫体上第一基材上形成有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
16.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加热垫体上的岛状加热单元,通电后升温较快,因其位于座椅蒙皮内的衬垫层和表皮层之间,更贴近乘员一侧,也即: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还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
17.进一步地,本技术具体地设计有第二加热垫体,第二加热垫体,其上均匀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二加热区,起基础的加热作用。
18.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加热区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基础的座椅加热需求。在第一加热垫体和第二加热垫体的配合使用之下,能够使得汽车座椅本身的功能得以丰富,适于在实际中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19.本技术中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其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方面所述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岛状加热单元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二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本方案中的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能够与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相配合,实现对应的控制效果。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是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2.图1a是图1中第一加热垫体和第二加热垫体相配合的实施方式;
23.图2是第一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24.图3是第二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25.图4是图1中a处局部剖视示意图(按摩气囊组件未充气或者微量充气);
26.图5是图1中a处局部剖视示意图(按摩气囊组件充气或者微量充气);
27.图6是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8.图6a是图1中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30.图8是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控制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
31.图9所示的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32.图10所示的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33.图中:
34.10、承载垫体;
35.20、座椅蒙皮;21、衬垫层;22、表皮层;
36.30、第一加热垫体;31、第一基材;32、仿热灸加热区;321、岛状加热单元;
37.40、第二加热垫体;41、第二基材;42、第二阻性线材;
38.50、按摩气囊组件;51、第一按摩组件;52、第二按摩组件;53、气管;54、气源;
39.60、数据处理模块;
40.70、座椅蒙皮;
41.90、气动模块;91、第一气动单元;92、第二气动单元;
42.100、间隔层;
43.110、导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6.实施例一:
47.请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8.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包括:承载垫体10和蒙覆于承载垫体 10上的座椅蒙皮20,所述座椅蒙皮20包括:衬垫层21和蒙覆于衬垫层 21上的表皮层22,还包括:
49.位于表皮层22和衬垫层21之间的第一加热垫体30,所述第一加热垫体30包括:第一基材31和形成于第一基材31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32;所述仿热灸加热区32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 321。
50.其中:汽车座椅,包括:包括:承载垫体10和蒙覆于承载垫体10 上的座椅蒙皮20,所述座椅蒙皮20包括:衬垫层21和蒙覆于衬垫层21 上的表皮层22。优选地,衬垫层22为海绵薄层,或者织物间隔层。
51.其中,第一加热垫体30,位于表皮层22和衬垫层21之间,因其位于座椅蒙皮内的衬垫层和表皮层之间,更贴近乘员一侧。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加热垫体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表皮层;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衬垫层,对第一加热垫体上的岛状加热单元进行防护遮挡。所述第一加热垫体30包括:第一基材31和形成于第一基材31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32。具体地,所述第一基材31的材质优选为:无纺布、织布、海绵复合布、三维经编织物等。具体地,所述仿热灸加热区 32朝向所述表皮层。
52.具体地应用场景中,第一加热垫体可以按照座椅蒙皮的造型结构和加热区域要求,进行自由的区域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垫体与座椅蒙皮的表面之间间隔着贴附在表皮层内壁的面套软层,该面套软层通常是6-10mm左右的海绵薄层,或具有类似厚度的软织物层。该面套软层的热阻特性可以实现缓释和均衡第一加热垫体上加热线材(如:阻性
线材或者印刷发热导电电极组等)的热均匀特性,使得应设在座椅承载体表面的热温特性,表现得更加均匀。
53.所述仿热灸加热区32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321;可选地,所述岛状加热单元321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具体地,所述岛状加热单元321由阻性加热回路弯曲形成。或者,所述岛状加热单元 321印刷在第一基材上导电发热位置的金属箔,或者,密集排布的加热区域,或者功率密度更高的印刷发热区域,或者,相对密集编织导线发热网格区域等。
54.基于上述设计,所述岛状加热单元321上的功率密度较高,功率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功率,即: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所覆盖区域内的功率除以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所覆盖区域的面积,得到的即为该岛状加热单元321上的功率密度。
55.所述仿热灸加热区32内的岛状加热单元321,在第一基材上分离设置,形成一个个分离的加热区域,鉴于其功率密度较高,能够对乘员起到较好的热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
56.具体地,仿热灸加热区32内的岛状加热单元321临近汽车座椅的蒙皮,有助于岛状加热单元321的热量能够快速及时地映射在座椅蒙皮上,使得人体更加容易感知。
57.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32在所述第一基材31上呈矩形阵列分布。
5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位于座椅蒙皮20和承载垫体10之间的第二加热垫体40,所述第二加热垫体40上均匀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二加热垫体40包括:第二基材41和形成于第二基材 41上的第二阻性线材42;所述岛状加热单元321的功率密度高于所述第二加热区的功率密度。
59.其中,第二加热垫体40,其上均匀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二加热区,起基础的加热作用。可选地,第二加热垫体本身的材质,优选为:无纺布、织布、海绵复合布、三维经编织物等。其上形成有加热线材,所述加热线材为阻性加热回路弯曲形成。或者,印刷在第二加热垫体上导电发热位置的金属箔。优选地,所述加热线材在第二加热垫体上均匀分布。具体地,所述加热垫体的功率密度低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功率密度。
6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加热垫体上的岛状加热单元,通电后升温较快,因其位于座椅蒙皮内的衬垫层和表皮层之间,更贴近乘员一侧,也即: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还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第二加热区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基础的座椅加热需求,能够实现均匀面积加热的功能,该均匀面积加热的功能,通常用于冬季等低温或湿冷气候环境的乘员人体热温功能。在第一加热垫体和第二加热垫体的配合使用之下,能够使得汽车座椅本身的功能得以丰富,适于在实际中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6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性线材42的两端在所述第二基材41上对称均匀弯曲延伸分布,形成对称分布的第二加热区。
62.在图3中,第二基材上延伸有一根第二阻性线材。第二阻性线材中部在第二基材顶部延伸;第二阻性线材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曲延伸,得到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加热区。
63.可选地,所述第二加热区内包括:至少一个由第二阻性线材一端弯曲形成的第二
加热单区。在图3中,第二阻性线材的任一端在向下延伸弯曲的过程中,向相互靠近的一侧弯曲,形成第二加热单区。
64.请参考图1a所示的第一加热垫体和第二加热垫体的配合示意图,图中第一加热垫体和第二加热垫体可以各自具备各自的导线束110。
6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加热垫体40上相对远离第一加热垫体30一侧的按摩气囊组件50;所述按摩气囊组件50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321的位置;按摩气囊组件50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321向远离按摩气囊组件50的一侧移动。
66.本实施方式中,为配合岛状加热单元的使用,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中还设计有与其对应设置的按摩气囊组件,按摩气囊组件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向远离按摩气囊组件的一侧移动。
67.在一应用场景中,按摩气囊组件启动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向远离按摩气囊组件的一侧移动,也即向靠近乘员的一侧移动至于乘员接触,此时,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顶压热疗,达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具体地,热灸的温度可以大于等于43摄氏度。
68.请参考图4所示的局部剖视图结构示意图,在此应用场景下,第一加热垫体30位于座椅蒙皮70内,按摩气囊组件对应岛状加热单元设置。本图中,气囊组件处于未充气或者微量充气的状态。
69.请参考图5所示的局部剖视图结构示意图,在此应用场景下,按摩气囊组件处于充满气状态,当按摩气囊组件充气时,其顶压岛状加热单元,使其向靠近座椅蒙皮的一侧凸起,岛状加热单元与乘员接触更为紧密,且其上温度较高,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顶压热疗,达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7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岛状加热单元由阻性线材形成时,阻性线材收到来自按摩气囊组件的反复顶压作用,随着使用频次的增长,阻性线材在基材上的固定形状会偏离初始状态,不同位置的阻性线材接触时会发生短路形成热点造成危害。鉴于第一加热垫体位于座椅蒙皮内部,其上的衬垫层能够对第一加热垫体上的岛状加热单元进行防护遮挡,减弱按摩气袋充气时对岛状加热单元处加热线材的外力伤害用于保护阻性线材;或者,当阻性线材采用缝纫的方式固定在基材上时,缝纫的底线和面线涂胶加固,增加底线面线固定阻性线材的强度。
7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6,所述第二加热垫体40的面积大于第一加热垫体30的面积。
72.相应的,请参考图6,所述按摩气囊组件50包括:与第一加热垫体 30上岛状加热单元321对应的第一按摩组件51和未与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第二按摩组件52。图6中,54是气源,53是气管,
73.本实施方式对按摩气囊组件进行划分,为:第一按摩组件51和第二按摩组件52。
74.其中:
75.第一按摩组件51,用于与所述岛状加单元对应;当第一按摩组件充气时,气源54通
过气管53向带动岛状加单元向靠近座椅蒙皮的方向靠近,用于实现“顶压热灸”效果。
76.第二按摩组件52,未与岛状加单元正对应,当第二按摩组件动作时,能够在第二加热区工作或非工作时,起到初级按摩作用。
77.具体地,按摩气气囊囊组50内可以设置数量一个及一个以上的气囊体,气囊体通过气管53与气源54以及气动模块90实现气路的连通。
78.此外,图6中,按摩气囊组件和第二加热垫体之间设有间隔层100,能够有效地对第二加热垫体进行防护。
79.优选地,请参考图7,所述第一加热垫体30上至少一个所述仿热灸加热区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实时采集仿热灸加热区的温度,当达到其内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可以控制仿热灸加热区停止加热,能够有效地控制仿热灸加热区的局部温度。
80.优选地,请参考图7,所述第二加热垫体40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实时采集第二加热区的温度,当达到其内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可以控制第二加热区停止加热,能够有效地控制第二加热区的局部温度。
81.实施例二:
82.请参考图7,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60、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32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二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
83.控制装置,可以为单片机,内部集成有数据处理模块60、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电连接且用于为岛状加热单元321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70 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二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80。
84.第一加热模块70和第二加热模块80分别独立控制,可以同时启动,也可以分别启动。
85.具体地,以图2的应用场景为例,设有六个呈3行2列矩阵分布的仿热灸加热区,每个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一个岛状加热单元,具体控制过程如下所示:
86.在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以此类推,可以自上至下循环控制。相应的,右侧一列可以与所述左侧一列同步控制。
87.在另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之后,右侧一列上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以此类推,可以自上至下循环控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以此类推,实现循环点序控制。
88.请参考图8,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电连接且用于控制按
摩气囊组件50的气动模块90。
89.具体地,图8中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配置用于控制岛状加热单元321 启动预设时间后,控制与该岛状加热单元321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50充气。具体地,数据处理模块60内内置有岛状加热单元和按摩气囊组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90.优选地,所述数据处理模块60,还配置用于控制与岛状加热单元321 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50排气时,控制该岛状加热单元321停止加热。
91.以图9和图10的应用场景为例,设有六个呈3行2列矩阵分布的仿热灸加热区,每个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一个岛状加热单元,具体控制过程如下所示:
92.在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启动与之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充气。
93.在充气过程中,按摩气囊组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以及座椅蒙皮向靠近乘员的方向移动,此时,座椅蒙皮表面与乘员接触的一侧呈现局部发热效果,乘员能够感觉到局部热顶压作用,能够产生局部的“顶压热灸”效果。
94.当与之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自充气状态转为排气状态时,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随着按摩气囊组件的排气逐步地恢复至最初的位置。
95.之后,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如上述过程。
96.之后,位于最下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如上述过程。
97.相应的,右侧一列可以与所述左侧一列同步控制,也可以不同步控制,如可以:自左至右,自上至下的控制。
9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按摩所述按摩气囊组件50包括: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正对应的第一按摩组件51和与除岛状加热单元外其余位置对应的第二按摩组件52。气动模块90,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按摩组件的第一气动单元91和用于控制第二按摩组件的第二气动单元92。
9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