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95982发布日期:2022-05-05 17:1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垫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公开的全垫升气垫船压心通常通过调整座椅和配重使重心和压心的纵向间距位于一定的范围内,其实际设计困难;现有技术公开的全垫升气垫船通常通过前围裙形状设计及防埋首气道喷管等装置实现防范气垫船埋首的发生,其实际设计困难,装置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所述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具有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造价低廉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包括前帽檐、船体、动力装置和围裙机构;
6.所述船体包括甲板和设置在所述甲板上的驾驶舱和客舱;
7.所述前帽檐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前部;
8.前帽檐用于调整压心位置。
9.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尾部;
10.所述围裙机构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外围,所述围裙机构包括防撞气囊、上气囊、下气囊、首气封、尾气封和侧气封;
11.所述上气囊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布置在所述船体的两侧;
12.所述下气囊设置在所述上气囊下部偏外侧;
13.设置上气囊和下气囊具有侧壁气垫船和双体船的外形特征,具有更好的横向稳性。
14.所述侧气封包裹在所述上气囊和所述下气囊外侧,分别通过连接耳和卡槽与所述上气囊、下气囊以及所述船体固定连接;
15.所述首气封设置在所述船体前部,所述尾气封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尾部;
16.所述防撞气囊设置在首气封前部,通过铆钉或者卡槽与所述首气封一起固定在所述前帽檐上。
17.围裙机构相较于普通全垫升气垫船设置了上气囊和下气囊,具有侧壁气垫船和双体船的特征,设置了防撞气囊,预防埋首的风险,设置侧气封,替代传统全垫升气垫船的气道和平衡气囊的功能。
18.进一步地,所述船体为双底结构,纵骨架式。
19.双底结构、纵骨架式,相较一般的全垫升气垫船多设置前帽檐用于调整压心位置,保证气垫船的纵向稳性。
20.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气囊呈牛角状,所述防撞气囊的两端牛角部分覆盖所述首气封与所述侧气封接缝处。
21.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气囊材料为橡胶或者橡胶涂覆织物。
22.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气囊通过铆钉与所述首气封一起固定于所述前帽檐上。
23.设置防撞气囊,防撞的同时可用于防范全垫升气垫船埋首的风险。
24.进一步地,所述前帽檐外侧呈圆弧状,内侧与船体前端形状一致,其材质为纤维增强塑料或者铝合金,通过铆接或者胶接与船体相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前帽檐还设置有围栏。
26.具体而言,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和导管空气螺旋桨,所述发动机设置在发动机短舱内,所述发动机短舱设置在甲板上,所述发动机与导管空气螺旋桨连接。
27.采用内外导管式空气螺旋桨,将空气螺旋桨的后流气体按内外环的方式分成两部分,内环气流产生推力,推动前进;外环气流引入气垫船垫升腔,产生静垫升力,垫起气垫船。
2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9.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气囊加侧气封的围裙形式,其结构类似侧壁式气垫船,用柔性气道代替刚性气道,取消了平衡气囊的同时可保证自身的横向稳性,减轻了船体自重,增加了气垫船的有效载重。
30.2、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分隔式导管空气螺旋桨,具有更合理的布置,保证推进和垫升的效率并方便进行理论计算。
31.3、本实用新型增加前帽檐,通过调整前帽檐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压心位置,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垫船整体结构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垫船俯视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垫船后视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垫船剖面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围裙机构局部放大图;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帽檐和防撞气囊位置结构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帽檐和防撞气囊剖面图;
39.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流流向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流流向图。
41.其中,1-防撞气囊,2-驾驶舱和客舱,3-发动机短舱,4-发动机,5-导管空气螺旋桨,51-螺旋桨叶片,52-整流叶片,53-导流叶片,54-桨毂,55-外导管,56-内导管,57-后缘挡板,58-管梁,6-方向舵,7-首气封,8-甲板,9-操纵系统,10-燃油系统,11-前帽檐,12-尾气封,13-上气囊,14-侧气封,15-下气囊,16-外板,17-内板,18-船体,19-围栏,20-下缘条,21-气流流向,22-气道,23-增压室,24-进气口,25-喷口。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43.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44.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5.一种全垫升气囊浮体气垫船,包括前帽檐11、船体18、动力装置和围裙机构;
46.所述船体18包括甲板8和设置在所述甲板8上的驾驶舱和客舱2;
47.所述前帽檐11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前部;
48.前帽檐用于调整压心位置。
49.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尾部;
50.所述围裙机构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外围,所述围裙机构包括防撞气囊1、上气囊13、下气囊15、首气封7、尾气封12和侧气封14;
51.所述上气囊13沿所述船体18长度方向布置在所述船体18的两侧;
52.所述下气囊15设置在所述上气囊13下部偏外侧;
53.设置上气囊和下气囊具有侧壁气垫船和双体船的外形特征,具有更好的横向稳性。
54.所述侧气封14包裹在所述上气囊13和所述下气囊15外侧,分别通过连接耳和卡槽与所述上气囊13、下气囊15以及所述船体18固定连接;
55.所述首气封7设置在所述船体18前部,所述尾气封12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尾部;
56.所述防撞气囊1设置在首气封7前部,通过铆钉或者卡槽与所述首气封7一起固定在所述前帽檐11上。
57.围裙机构相较于普通全垫升气垫船设置了上气囊和下气囊,具有侧壁气垫船和双体船的特征,设置了防撞气囊,预防埋首的风险,设置侧气封,替代传统全垫升气垫船的气道和平衡气囊的功能。
58.具体而言,所述船体18为双底结构,纵骨架式。
59.双底结构、纵骨架式,相较一般的全垫升气垫船多设置前帽檐用于调整压心位置,保证气垫船的纵向稳性。
60.具体而言,所述防撞气囊1呈牛角状,所述防撞气囊1的两端牛角部分覆盖所述首气封7与所述侧气封14接缝处。
61.具体而言,所述防撞气囊1材料为橡胶或者橡胶涂覆织物。
62.具体而言,所述防撞气囊1通过铆钉与所述首气封7一起固定于所述前帽檐11上。
63.设置防撞气囊,防撞的同时可用于防范全垫升气垫船埋首的风险。
64.具体而言,所述前帽檐11外侧呈圆弧状,内侧与船体18前端形状一致,其材质为纤维增强塑料或者铝合金,通过铆接或者胶接与船体18相连接。
65.具体而言,所述前帽檐11还设置有围栏19。
66.具体而言,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4和导管空气螺旋桨5,所述发动机4设置在发动机短舱3内,所述发动机短舱3设置在甲板8上,所述发动机4与导管空气螺旋桨5连接。
67.采用内外导管式空气螺旋桨,将空气螺旋桨的后流气体按内外环的方式分成两部分,内环气流产生推力,推动前进;外环气流引入气垫船垫升腔,产生静垫升力,垫起气垫船。
68.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包括前帽檐11、船体18、动力装置和围裙机构;所述船体18包括甲板8和设置在所述甲板8上的驾驶舱和客舱2,所述驾驶舱和客舱2内设有操纵系统9,所述前帽檐11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前部,所述前帽檐11用于调整气垫船的压心位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尾部,包括发动机4和导管空气螺旋桨5,所述发动机4设置在发动机短舱3内,所述发动机短舱3设置在甲板8上,所述发动机4与导管空气螺旋桨5连接,所述围裙机构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外围,所述围裙机构包括防撞气囊1、上气囊13、下气囊15、首气封7、尾气封12和侧气封14,所述首气封7设置在所述船体18前部,所述防撞气囊1设置在首气封7前部,通过铆钉或者卡槽与所述首气封7一起固定在所述前帽檐11上。
69.参见图2-5,图2-5介绍了围裙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围裙机构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外围,所述围裙机构包括防撞气囊1、上气囊13、下气囊15、首气封7、尾气封12和侧气封14,所述上气囊13沿所述船体18长度方向布置在所述船体18的两侧,所述下气囊15设置在所述上气囊13下部偏外侧,上气囊和下气囊的设置是气垫船具有侧壁气垫船和双体船的外形特征,具有更好的横向稳性,所述侧气封14包裹在所述上气囊13和所述下气囊15外侧,分别通过连接耳和卡槽与所述上气囊13、下气囊15以及所述船体18固定连接,所述首气封7设置在所述船体18前部,所述尾气封12设置在所述船体18的尾部,所述防撞气囊1设置在首气封7前部,通过铆钉或者卡槽与所述首气封7一起固定在所述前帽檐11上,所述侧气封14与甲板8底部设有内板16,所述侧气封14与船体18侧壁底部设有外板17。
70.参见图6和图7,图6和图7介绍了防撞气囊和前帽檐结构,所述前帽檐11一端与船体18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防撞气囊1,所述支撑座26一端与所述前帽檐11连接,另一端与船体18连接,所述支撑座26、船体18和前帽檐11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防撞气囊1设置在首气封7前部,通过铆钉或者卡槽与所述前帽檐11固定连接,所述前帽檐11通过铆钉或者胶黏剂与船体18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气囊1呈牛角状,其两端牛角部分覆盖其与首气封7以及侧气封14接缝处,所述防撞气囊1材料为橡胶或者橡胶涂覆织物,所述防撞气囊1通过铆钉与首气封一起固定于前帽檐上11,所述前帽檐11外侧呈圆弧状,内侧与船体18前缘形状一致,其材质为纤维增强塑料或者铝合金,通过铆接或者胶接与船体18相连接。
71.参见图8,图8介绍了气流在气垫船的流向,气流从进气口24进入侧气封14,气流沿着侧气封14的气道22移动,经喷口25进入增压室23。
72.参见图9,图9介绍了导管空气螺旋桨5包括桨毂54、外导管55、内导管56、整流叶片52、导流叶片53、管梁58和后缘挡板57;所述桨毂54的外圆面处固定有螺旋桨叶片51,所述螺旋桨叶片51的后部同轴固定有所述整流叶片52,所述螺旋桨叶片51外圆面设有所述外导管55,所述外导管55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外导管套接在所述内导管56外侧,所述内导管56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内导管56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51之后,所述外导管5前缘位于所
述螺旋桨叶片51之前,所述外导管55和所述内导管56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所述管梁58固定,所述管梁58一端与所述外导管55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内导管56和所述整流叶片52延径向延伸至所述桨毂54上,所述内导管56和所述外导管55之的间隙左上端或右上端设有所述导流叶片53,所述导流叶片53的具体位置由所述螺旋桨叶片51的旋转方向确定,所述外导管55和所述内导管56之间的间隙后缘用所述后缘挡板57封堵,螺旋桨叶片51旋转加速气体,经外导管55和内导管56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气流通过整流叶片52,由螺旋状紊流形态改变为层流形态,可增加部分推力;外部气流通过导流叶片53,将一部分顺螺旋桨旋转的气流改为反向旋转的气流(防止进入船底的气流不均衡),在经由后后缘挡板7导入船底。
7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74.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