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42389发布日期:2023-01-14 09:29阅读:29来源:国知局
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2.在重载荷用轮胎中,为了防止偏磨损的产生而研究了抑制轮胎的直径生长的技术应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轮胎中,为了抑制直径生长,采用了包含实质上沿周向延伸的冠带帘线的冠带。
3.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10091号
4.当轮胎膨胀时,例如,胎侧部沿径向延伸。当为了防止偏磨损的产生而采用冠带时,冠带抑制胎侧部的伸长。根据抑制的程度,有可能在胎侧部产生特异的应变。
5.在重载荷用轮胎的胎圈部作用有较大的载荷。在扁平比的公称为65%以下的低扁平的重载荷用轮胎中,与高扁平轮胎相比,胎侧部较短。低扁平轮胎的胎侧部容易受到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的影响。
6.对于防止偏磨损的产生而言,采用冠带是有效的。当低扁平轮胎采用冠带时,容易在其胎侧部产生应变。有可能在胎侧部产生由应变引起的损伤,换言之,轮胎的耐久性有可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是鉴于这样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轮胎。
8.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65%以下的扁平比的公称。该轮胎具有:胎面,其与路面接触;一对胎侧,该一对胎侧与所述胎面的端部相连,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面的内侧;一对胎圈包布,该一对胎圈包布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侧的内侧,并且与轮辋接触;一对胎圈,该一对胎圈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圈包布的内侧;以及冠带,其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面的内侧,并且包含呈螺旋状卷绕的冠带帘线。通过在所述胎面上刻有至少3条周向槽来构成至少4条陆部,所述至少3条周向槽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槽是胎肩周向槽,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肩周向槽的外侧的陆部是胎肩陆部。所述冠带具有全冠带和一对边缘冠带,该全冠带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该一对边缘冠带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全冠带的端部的外侧。所述胎圈包布的外表面具有供所述轮辋的凸缘嵌合的嵌合凹陷。
9.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所述嵌合凹陷具有子午线截面中的轮廓为圆弧的凹曲面。所述凹曲面的半径为5.0mm以上且40.0mm以下。
10.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所述胎面的宽度与截面宽度的比为0.60以上且0.90以下。
11.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所述冠带的宽度与所述胎面的宽度的比为0.60以上且0.90以下。
12.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在轴向上,所述全冠带的端部位于所述胎肩周向
槽的外侧。
13.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从所述胎肩周向槽到所述全冠带的端部的轴向距离与所述胎肩陆部的轴向宽度的比例为10%以上且50%以下。
14.优选的是,在该重载荷用轮胎中,从所述全冠带的端部到所述边缘冠带的内端的轴向距离为10mm以上。
15.根据本发明,可得到能够实现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轮胎。
附图说明
16.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17.图2是对增强层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18.图3是示出图1的轮胎的胎面部的放大剖视图。
19.图4是示出图1的轮胎的胎圈部的放大剖视图。
20.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的胎面部的放大剖视图。
21.图6是对增强层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22.标号说明
23.2、72:轮胎;4:胎面;6:胎侧;8:胎圈包布;10:胎圈;12:胎体;26、74:增强层;28:胎面表面;30、30s、30m:周向槽;38、76:带束;40、78:冠带;42、42a、42b、42c、80、80a、80b、80c、80d:带束帘布层;44、82:全冠带;46、84:边缘冠带;48、48a、48b、48c、86、86a、86b、86c、86d:带束帘线;52、90:冠带帘线;60、60s、60m、60c:陆部;62:凹陷(嵌合凹陷);64:凹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5.在本公开中,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将未对该轮胎施加载荷的状态称为正规状态。
26.在本公开中,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轮胎各部的尺寸及角度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在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的状态下无法测定的轮胎的子午线截面中的各部的尺寸及角度可通过沿着包含旋转轴线的平面将轮胎切断而得到,在轮胎的截面中,使左右的胎圈之间的距离与组装于正规轮辋的轮胎中的胎圈之间的距离一致而进行测定。
27.正规轮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确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中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 rim”是正规轮辋。本公开中的轮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是指正规轮辋。
28.正规内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确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中的“最高空气压”、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 pressure”是正规内压。
29.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确定的载荷。jatma规格中的“最大负载能力”、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load capacity”是正规载荷。
30.在本公开中,“扁平比的公称”是在jis d4202“汽车用轮胎-公称方法及规格”所规
定的“轮胎的公称”中包含的“扁平比的公称”。
31.在本公开中,轮胎的胎面部是与路面接触的轮胎的部位。胎圈部是与轮辋嵌合的轮胎的部位。胎侧部是架设在胎面部与胎圈部之间的轮胎的部位。轮胎具有胎面部、一对胎圈部以及一对胎侧部作为部位。
32.轮辋具有坐部(图1的标号s所示的部件)和凸缘(图1的标号f所示的部件)。当轮胎组装于轮辋时,胎圈部的内周面载置于坐部,胎圈部的外侧面与凸缘接触。
33.在本公开中,包含并列的帘线的轮胎的每5cm要素所包含的帘线的根数表示为该要素所包含的帘线的密度(单位为帘线数/5cm)。关于帘线的密度,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可以通过在与帘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切断而得到的要素的截面中得到。
34.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2(以下也简称为“轮胎2”)的一部分。该轮胎2安装于卡车、公交等车辆。该轮胎2的扁平比的公称为65%以下。换言之,该轮胎2具有65%以下的扁平比的公称。该轮胎2是低扁平轮胎。
35.图1示出沿着包含轮胎2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的轮胎2的截面(以下也称为子午线截面)的一部分。在图1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图1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
36.在图1中,轮胎2组装于轮辋r。轮辋r是正规轮辋。向轮胎2的内部填充空气,并调整轮胎2的内压。组装于轮辋r的轮胎2也被称为轮胎-轮辋组装体。轮胎-轮辋组装体具有轮辋r和组装于该轮辋r的轮胎2。
37.在图1中,标号pw所示的位置是轮胎2的轴向外端。在花纹、文字等装饰位于外表面的情况下,外端pw基于假定没有装饰而得到的假想外表面来确定。
38.在图1中,标号wa所示的长度是轮胎2的最大宽度、即截面宽度(参照jatma等)。轮胎2的截面宽度wa是从一侧的外端pw到另一侧的外端pw的轴向距离。外端pw是该轮胎2示出最大宽度的位置(以下称为最大宽度位置)。
39.该轮胎2具有胎面4、一对胎侧6、一对胎圈包布8、一对胎圈10、胎体12、一对缓冲层14、内衬层16、隔离层18、一对钢填料20、一对层间条带22、一对边缘条带24以及增强层26。
40.胎面4在其外表面与路面接触。胎面4的外表面是胎面表面28。在图1中,标号pc是胎面表面28与赤道面的交点。该交点pc是轮胎2的赤道。
41.在图1中,标号pe是胎面表面28的端部。标号wt所示的长度是胎面4的宽度。该胎面4的宽度wt是从一侧的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到另一侧的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的轴向距离。当在外观上不能识别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的情况下,在将正规状态的轮胎2的外倾角设为0
°
的状态下将正规载荷作为纵向载荷施加给轮胎2,使轮胎2与由平面构成的路面接触而得到的接地面的、与轴向外端对应的胎面表面28上的位置被用作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
42.胎面4由交联橡胶构成。虽然未图示,但胎面4包含顶层和基层。顶层由考虑了耐磨损性和抓地性能的交联橡胶构成,并构成胎面表面28。基层由低发热性的交联橡胶构成,并位于顶层的内侧。
43.在该轮胎2中,在胎面4上刻有至少3条周向槽30。在图1所示的轮胎2的胎面4刻有4条周向槽30。这些周向槽30在轴向上并列,并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
44.刻在胎面4上的4条周向槽30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槽30是胎肩周向槽30s。在轴向上,位于该胎肩周向槽30s的内侧的周向槽30是中间周向槽30m。在该轮胎2中,4
条周向槽30由一对中间周向槽30m和一对胎肩周向槽30s构成。
45.在该轮胎2中,从有助于排水性和牵引性能的观点出发,中间周向槽30m的槽宽优选为胎面4的宽度wt的2%以上且10%以下。中间周向槽30m的槽深优选为10mm以上且25mm以下。胎肩周向槽30s的槽宽优选为胎面4的宽度wt的1%以上且7%以下。胎肩周向槽30s的槽深ds优选为10mm以上且25mm以下。
46.各个胎侧6与胎面4的端部相连。胎侧6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的内侧。胎侧6由交联橡胶构成。胎侧6保护胎体12。
47.各个胎圈包布8在径向上位于胎侧6的内侧。胎圈包布8与轮辋r接触。胎圈包布8由考虑了耐磨损性的交联橡胶构成。
48.各个胎圈10在轴向上位于胎圈包布8的内侧。胎圈10在径向上位于比胎侧6靠内侧的位置。胎圈10具有芯32和三角胶34。
49.芯32沿周向延伸。芯32包含卷绕而成的钢制的线材。芯32具有大致六边形的截面形状。
50.三角胶34位于芯32的径向外侧。三角胶34具有内侧三角胶34u和外侧三角胶34s。内侧三角胶34u从芯3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侧三角胶34s位于比内侧三角胶34u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内侧三角胶34u由硬质的交联橡胶构成。外侧三角胶34s由比内侧三角胶34u软质的交联橡胶构成。
51.胎体12位于胎面4、一对胎侧6以及一对胎圈包布8的内侧。胎体12架设在一侧的胎圈10与另一侧的胎圈10之间。胎体12具有至少1张胎体帘布层36。该轮胎2的胎体12由1张胎体帘布层36构成。
52.胎体帘布层36在各个芯32的周围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胎体帘布层36具有:帘布层主体36a,其从一侧的芯32朝向另一侧的芯32延伸;一对折返部36b,它们与该帘布层主体36a相连并在各个芯32的周围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该轮胎2的折返部36b的端部配置在与以往轮胎同样的位置。
53.虽然未图示,但胎体帘布层36包含并列的多个胎体帘线。这些胎体帘线由贴胶橡胶覆盖。各个胎体帘线与赤道面交叉。胎体帘线相对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为70
°
以上且90
°
以下。胎体12具有子午线构造。钢帘线被用作胎体帘线。
54.各个缓冲层14在增强层26的端部位于该增强层26与胎体12之间。缓冲层14由软质的交联橡胶构成。
55.内衬层16位于胎体12的内侧。内衬层16构成轮胎2的内表面。内衬层16由气体透过系数低的交联橡胶构成。内衬层16保持轮胎2的内压。
56.隔离层18位于胎体12与内衬层16之间。隔离层18与胎体12接合,并与内衬层16接合。换言之,内衬层16经由隔离层18而与胎体12接合。隔离层18由考虑了粘贴性的交联橡胶构成。
57.各个钢填料20位于胎圈10的部分。钢填料20沿着胎体帘布层36在芯32的周围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
58.在该轮胎2中,钢填料20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内端)在径向上位于内侧三角胶34u的外端与芯32之间。钢填料20的另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外端)在径向上位于折返部36b的端部与芯32之间。在径向上,钢填料20的外端位于比其内端靠内侧的位置。
59.虽然未图示,但钢填料20包含并列的多条填料帘线。在钢填料20中,填料帘线由贴胶橡胶覆盖。钢帘线被用作填料帘线。
60.各个层间条带22位于胎圈10的外侧三角胶34s与胎圈包布8之间。层间条带22覆盖折返部36b的端部以及钢填料20的外端。层间条带22由交联橡胶构成。
61.各个边缘条带24位于胎圈10的外侧三角胶34s与层间条带22之间。在边缘条带24与层间条带22之间夹着折返部36b的端部。边缘条带24由交联橡胶构成。该轮胎2的边缘条带24的材质与层间条带22的材质相同。
62.增强层26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的内侧。增强层26位于胎体12与胎面4之间。增强层26具有带束38和冠带40。
63.带束38具有沿径向排列的多张带束帘布层42。各带束帘布层42以两端隔着赤道面相对的方式配置。该轮胎2的带束38具有3张带束帘布层42。3张带束帘布层42中的在径向上位于内侧的带束帘布层42是第一带束帘布层42a。位于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外侧的带束帘布层42是第二带束帘布层42b。位于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外侧的带束帘布层42是第三带束帘布层42c。该带束38包含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第二带束帘布层42b以及第三带束帘布层42c。该带束38也可以由2张带束帘布层42构成。
64.如图1所示,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端部42a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
65.在图1中,标号w1所示的长度是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轴向宽度。标号w2所示的长度是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轴向宽度。标号w3所示的长度是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轴向宽度。各带束帘布层42的轴向宽度是从带束帘布层42的一侧的端部42e到另一侧的端部42e的轴向距离。
66.在该轮胎2中,第二带束帘布层42b具有最宽的轴向宽度w2。第一带束帘布层42a具有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轴向宽度w3相同的轴向宽度w1。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轴向宽度w1也可以比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轴向宽度w3宽。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轴向宽度w1也可以比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轴向宽度w3窄。
67.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胎面部的刚性的观点出发,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的轴向宽度w1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1/wt)优选为0.80以上,优选为0.90以下。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轴向宽度w2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2/wt)优选为0.85以上,优选为0.95以下。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轴向宽度w3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3/wt)优选为0.80以上,优选为0.90以下。
68.该轮胎2的带束38的端部38e由构成带束38的多张带束帘布层42中的具有最宽的轴向宽度的带束帘布层42的端部42e表示。如前所述,在该轮胎2中,第二带束帘布层42b具有最宽的轴向宽度。该轮胎2的带束38的端部38e由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表示。在该轮胎2中,带束38的端部38e也是增强层26的端部26e。
69.冠带40具有全冠带44和一对边缘冠带46。如图1所示,全冠带44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44e。一对边缘冠带46隔着赤道面在轴向上分开地配置。
70.在该轮胎2中,各个边缘冠带46位于胎面4与全冠带44之间。边缘冠带46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外侧。在轴向上,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位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内侧。在该轮胎2中,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的位置在轴向上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
位置一致。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外侧。边缘冠带46在径向上与全冠带44的端部44e重复。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在轴向上位于带束38的端部38e的内侧。该轮胎2的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在轴向上位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的内侧。
71.图2示出增强层26的结构。在图2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图2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图2的纸面的正侧是径向外侧。图2的纸面的背侧是径向内侧。
72.如图2所示,构成带束38的各带束帘布层42包含并列的多条带束帘线48。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带束帘线48用实线表示,但带束帘线48由贴胶橡胶50覆盖。该轮胎2的带束帘线48是钢帘线。在该轮胎2中,各带束帘布层42中的带束帘线48的密度为15帘线数/5cm以上且30帘线数/5cm以下。
73.在各带束帘布层42中,带束帘线48相对于周向倾斜。第一带束帘布层42a所包含的带束帘线48的倾斜所朝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一带束帘线48a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帘布层42b所包含的带束帘线48的倾斜所朝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二带束帘线48b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一带束帘线48a的倾斜方向也可以与第二带束帘线48b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二带束帘线48b的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所包含的带束帘线48的倾斜所朝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三带束帘线48c的倾斜方向)相反。
74.在图2中,角度θ1a是第一带束帘线48a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为第一倾斜角度θ1a)。角度θ2a是第二带束帘线48b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为第二倾斜角度θ2a)。角度θ3a是第三带束帘线48c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为第三倾斜角度θ3a)。
75.在该轮胎2中,第一倾斜角度θ1a、第二倾斜角度θ2a以及第三倾斜角度θ3a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60
°
以下。从有效地约束轮胎2的移动并确保接地面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第一倾斜角度θ1a优选为40
°
以上,优选为60
°
以下。第二倾斜角度θ2a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20
°
以下。第三倾斜角度θ3a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20
°
以下。
76.如图2所示,构成冠带40的全冠带44和一对边缘冠带46包含呈螺旋状卷绕的冠带帘线52。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冠带帘线52用实线表示,但该冠带帘线52由贴胶橡胶54覆盖。
77.在该轮胎2中,冠带帘线52是由钢帘线或有机纤维构成的帘线(以下称为有机纤维帘线)。在使用有机纤维帘线作为冠带帘线52的情况下,作为该有机纤维,可例示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以及芳纶纤维。在该轮胎2中,全冠带44的冠带帘线52和边缘冠带46的冠带帘线52可以使用相同的帘线,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帘线。根据轮胎2的规格,确定用于全冠带44和边缘冠带46的冠带帘线52。
78.如前所述,全冠带44包含呈螺旋状卷绕的冠带帘线52。全冠带44具有无接缝构造。在全冠带44中,冠带帘线52相对于周向所成的角度优选为5
°
以下,更优选为2
°
以下。全冠带44的冠带帘线52实质上沿周向延伸。
79.全冠带44中的冠带帘线52的密度为20帘线数/5cm以上且35帘线数/5cm以下。全冠带44中的冠带帘线52的密度在子午线截面所包含的全冠带44的截面中由全冠带44的每5cm宽度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截面数表示。
80.如前所述,边缘冠带46包含呈螺旋状卷绕的冠带帘线52。边缘冠带46具有无接缝
构造。在边缘冠带46中,冠带帘线52相对于周向所成的角度优选为5
°
以下,更优选为2
°
以下。边缘冠带46的冠带帘线52实质上沿周向延伸。
81.边缘冠带46中的冠带帘线52的密度为20帘线数/5cm以上且35帘线数/5cm以下。边缘冠带46中的冠带帘线52的密度在子午线截面所包含的边缘冠带46的截面中由边缘冠带46的每5cm宽度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截面数表示。
82.图3示出图1所示的轮胎2的截面的一部分。该图3示出该轮胎2的胎面部。在图3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图3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
83.在该轮胎2中,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和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分别由橡胶层56覆盖。在由橡胶层56覆盖的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之间还配置有2张橡胶层56。在该轮胎2中,在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之间构成由共计4张橡胶层56构成的边缘部件58。边缘部件58由交联橡胶构成。边缘部件58有助于维持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的间隔。在该轮胎2中,能够抑制由行驶引起的第二带束帘布层42b的端部42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42c的端部42ce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边缘部件58是增强层26的一部分。该轮胎2的增强层26除了具有带束38和冠带40以外,还具有一对边缘部件58。
84.如前所述,在胎面4上刻有至少3条周向槽30。由此,在胎面4构成至少4条陆部60。如图1和图3所示,在该轮胎2中,通过将4条周向槽30刻于胎面4来构成5条陆部60。在本公开中,陆部60的外表面与周向槽30的边界表示为陆部60的端部。陆部60的端部也是作为周向槽30的槽宽的基准点的槽口。
85.构成于胎面4的5条陆部60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陆部60是胎肩陆部60s。胎肩陆部60s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包含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在图3中,标号ws所示的长度是胎肩陆部60s的轴向宽度。轴向宽度ws是从胎肩陆部60s的内端到外端(换言之是胎面表面28的端部pe)的轴向距离。
86.在轴向上,位于胎肩陆部60s的内侧的陆部60是中间陆部60m。中间陆部60m与胎肩陆部60s之间是胎肩周向槽30s。在图3中,标号wm所示的长度是中间陆部60m的轴向宽度。轴向宽度wm是从中间陆部60m的内端到外端的轴向距离。
87.在轴向上,位于中间陆部60m的内侧的陆部60是中央陆部60c。中央陆部60c与中间陆部60m之间是中间周向槽30m。在该轮胎2中,中央陆部60c位于赤道面上。在图3中,标号wc所示的长度是中央陆部60c的轴向宽度。轴向宽度wc是从中央陆部60c的一端到未图示的另一端的轴向距离。
88.在该轮胎2中,5条陆部60由中央陆部60c、一对中间陆部60m以及一对胎肩陆部60s构成。
89.在该轮胎2中,中央陆部60c的轴向宽度wc是胎面4的宽度wt的10%以上且18%以下。中间陆部60m的轴向宽度wm是胎面4的宽度wt的10%以上且18%以下。胎肩陆部60s的轴向宽度ws是胎面4的宽度wt的15%以上且25%以下。
90.如前所述,全冠带44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44e。全冠带44从赤道面朝向各个端部44e沿轴向延伸。
91.在该轮胎2中,全冠带44有效地约束胎面部的移动。由于轮胎2的形状例如胎体12的轮廓(以下也称为包覆线(case line))的变化被抑制,所以接地形状不易变化。
92.在该轮胎2中,边缘冠带46还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外侧。边缘冠带46约束全冠带44的端部44e。由于全冠带44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不易产生由该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52的断裂。该轮胎2的全冠带44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另外,边缘冠带46比全冠带44窄。因此,边缘冠带46的冠带帘线52不容易产生全冠带44那样的张力变动。边缘冠带46的冠带帘线52不易产生断裂。
93.在该轮胎2中,全冠带44和边缘冠带46抑制由行驶引起的轮胎2的形状变化。该冠带40有助于耐偏磨损性的提高。
94.在轮胎的胎圈部作用有较大的载荷。如前所述,该轮胎2是低扁平轮胎。该轮胎2的胎侧部与扁平比的公称超过65%的高扁平轮胎的胎侧部相比较短。该轮胎2的胎侧部容易受到胎圈部所产生的应变的影响。而且,冠带40抑制轮胎2膨胀时的胎侧部的伸长。该轮胎2的胎侧部处于容易产生特异应变的状况。在该轮胎2中,虽然为了提高耐偏磨损性而采用了冠带40,但有可能在胎侧部产生由应变引起的损伤。
95.如图1所示,在嵌合于轮辋r的轮胎2中,胎圈包布8的外表面与轮辋r接触。
96.图4示出图1所示的轮胎2的截面的一部分。该图4示出该轮胎2的胎圈部。在图4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图4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在图4中,沿轴向延伸的实线bbl是胎圈基线。该胎圈基线是规定轮辋r的轮辋直径(参照jatma等)的线。
97.如图4所示,在该轮胎2中,在胎圈包布8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62。该凹陷62沿周向延伸。凹陷62在轴向上与胎圈10的芯32重复。如图4所示,在径向上,芯32位于后述的切点ps和切点pu之间。
98.在图4中,实线lb是在凹陷62的径向外侧和其径向内侧与轮胎2的外表面接触的直线。标号ps所示的位置是凹陷62的径向外侧的实线lb与轮胎2的外表面的切点。标号pu所示的位置是凹陷62的径向内侧的实线lb与轮胎2的外表面的切点。实线lb是在切点ps和切点pu分别与轮胎2的外表面接触的直线。切点ps和切点pu之间的部分是凹陷62,该凹陷62被称为嵌合凹陷。实线lb也被称为凹陷基准线。
99.嵌合凹陷62具有子午线截面中的轮廓为圆弧的凹曲面64。在图4中,标号bc所示的位置是表示该凹曲面64的轮廓的圆弧的中心。标号rb是该圆弧的半径。
100.嵌合凹陷62还具有外侧边界部66和内侧边界部68。外侧边界部66在凹曲面64的径向外侧连接该凹曲面64和切点ps。在子午线截面中,外侧边界部66的轮廓由圆弧表示,该圆弧在凹曲面64与外侧边界部66的边界(未图示)处与凹曲面64的圆弧相切。该圆弧在切点ps与轮胎2的外表面的轮廓线相切。内侧边界部68在凹曲面64的径向内侧连接该凹曲面64和切点pu。在子午线截面中,内侧边界部68的轮廓由圆弧表示,该圆弧在凹曲面64与内侧边界部68的边界(未图示)处与凹曲面64的圆弧接触。该圆弧在切点pu与轮胎2的外表面的轮廓线相切。
101.在该轮胎2中,胎圈包布8的外表面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嵌合凹陷62。如图1所示,当将轮胎2组装于轮辋r时,该轮辋r的凸缘f嵌合于该嵌合凹陷62。
102.在该轮胎2中,由于凸缘f嵌合于嵌合凹陷62,所以胎圈部难以相对于轮辋r移动。
由于胎圈部的变形被抑制,所以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减少。胎圈部产生的应变的减少有助于减少在胎侧部产生的应变。在该轮胎2中,胎侧部的由应变引起的损伤的产生风险降低。
103.在该轮胎2中,尽管设置有冠带40,但确保了所需的耐久性。如前所述,冠带40有助于提高该轮胎2的耐偏磨损性。在该轮胎2中,实现了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
104.如前所述,该轮胎2的嵌合凹陷62具有子午线截面中的轮廓为圆弧的凹曲面64。在该轮胎2中,表示该凹曲面64的轮廓的圆弧的半径rb(以下称为凹曲面64的半径rb)优选为5.0mm以上且40.0mm以下。
105.通过将半径rb设定为5.0mm以上,凸缘f正好嵌合于嵌合凹陷62。在该轮胎2中,由于胎圈部被轮辋r充分地约束,所以胎圈部的变形被抑制。由于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减少,所以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对胎侧部的影响也降低。在该轮胎2中可实现耐久性的提高。从该观点出发,该半径rb更优选为10.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mm以上。
106.通过将半径rb设定为40.0mm以下,凸缘f充分地紧贴于嵌合凹陷62。由于胎圈部相对于凸缘f的移动被抑制,所以可减少在胎侧部产生的应变。在该轮胎2中可实现耐久性的提高。从该观点出发,该半径rb更优选为3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mm以下。
107.在图4中,标号pb是从凹陷基准线lb到嵌合凹陷62的长度最大的位置、即嵌合凹陷62的底部。双箭头d所示的长度是从凹陷基准线lb到嵌合凹陷62的底部pb的距离。长度d是嵌合凹陷62的深度。双箭头w所示的长度是从切点ps到切点pu的距离。该距离w是嵌合凹陷62的宽度。
108.在该轮胎2中,从凸缘f充分地紧贴于嵌合凹陷62而有效地抑制胎圈部相对于凸缘f的移动的观点出发,嵌合凹陷62的深度d与该嵌合凹陷62的宽度w的比(d/w)优选为0.05以上,更优选为0.06以上。从凸缘f正好嵌合于嵌合凹陷62而有效地抑制胎圈部的变形的观点出发,该比(d/w)优选为0.09以下,更优选为0.08以下。
109.从减少在胎侧部产生的应变的观点出发,嵌合凹陷62的深度d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下。
110.在该轮胎2中,胎面4的宽度wt与截面宽度wa的比(wt/wa)优选为0.60以上且0.90以下。通过将该比(wt/wa)设定为0.60以上,可适当地维持轮胎2的内部容积。冠带40有效地抑制轮胎2的直径生长。由于轮胎2的接地形状不易变化,所以在该轮胎2中可得到良好的耐偏磨损性。从该观点出发,该比(wt/wa)更优选为0.75以上。通过将该比(wt/wa)设定为0.90以下,可适当维持冠带40的约束力。由于能够防止因应变集中在胎侧部而出现的损伤的产生,所以该轮胎2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从该观点出发,该比(wt/wa)更优选为0.85以下。
111.在图1中,标号wb所示的长度是冠带40的宽度。该冠带40的宽度wb是从一侧的冠带40的端部40e到另一侧的冠带40的端部40e的轴向距离。当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在轴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外侧的情况下,该冠带40的宽度wb由从一侧的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到另一侧的边缘冠带46的外端46se的轴向距离表示。
112.在该轮胎2中,冠带40的宽度wb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b/wt)优选为0.60以上且0.90以下。通过将该比(wb/wt)设定为0.60以上,冠带40有效地抑制轮胎2的直径生长。由于轮胎2的接地形状不易变化,所以在该轮胎2中可得到良好的耐偏磨损性。从该观点出发,该比(wb/wt)更优选为0.75以上。通过将该比(wb/wt)设定为0.90以下,可适当维持冠带40的约束力。由于防止了由冠带40的约束引起的应变的增大,所以胎侧部的损伤的产生风险降
低。该轮胎2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从该观点出发,该比(wb/wt)更优选为0.85以下。
113.如前所述,全冠带44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44e。全冠带44从赤道面朝向各个端部44e沿轴向延伸。而且,全冠带44的端部44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在径向上,全冠带44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内侧。
114.在该轮胎2中,全冠带44有效地抑制胎肩周向槽30s附近的变形。由于轮胎2的形状变化被抑制,所以接地形状不易变化。在该轮胎2中,偏磨损的产生被抑制。从该观点出发,全冠带44的端部44e优选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
115.在图3中,标号sf所示的长度是从胎肩周向槽30s(换言之是胎肩陆部60s的内端)到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轴向距离。
116.在该轮胎2中,从胎肩周向槽30s到全冠带44的端部44e的轴向距离sf与胎肩陆部60s的轴向宽度ws的比例(sf/ws)优选为50%以下。由此,全冠带44的端部44e相对于在行驶状态下动态地移动的胎面4的端部隔开适当的距离而配置。由于冠带帘线52中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在该轮胎2中,冠带帘线52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该轮胎2的全冠带44有助于形状变化的抑制。从该观点出发,该比例(sf/ws)更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117.通过将比例(sf/ws)设定为10%以上,全冠带44的端部44e与胎肩周向槽30s(具体来说是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隔开适当的距离而配置。在该轮胎2中,能够抑制以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产生。由于确保了全冠带44的宽度,所以该全冠带44有助于轮胎2的形状变化的抑制。从该观点出发,该比例(sf/ws)更优选为15%以上。
118.在图3中,标号we所示的长度是从全冠带44的端部44e到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的轴向距离。
119.在该轮胎2中,从全冠带44的端部44e到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的轴向距离we优选为10mm以上。由此,边缘冠带46有效地约束全冠带44的端部44e。由于全冠带44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由该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52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该轮胎2的全冠带44能够更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该轴向距离we优选为20mm以上。
120.在该轮胎2中,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的位置是考虑到对产生以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参与而适当决定的。因此,不设定该轴向距离we的优选的上限。从有效地抑制以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产生的观点出发,在轴向上,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优选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靠外侧的位置,更优选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更靠外侧的位置。在该轮胎2中,在轴向上,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也可以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靠内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边缘冠带46的内端46ue在轴向上更优选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更靠内侧的位置。
121.在该轮胎2中,在轴向上,全冠带44的端部44e位于带束38的端部38e的内侧。带束38比全冠带44宽。该带束38约束全冠带44的端部44e。该带束38有助于全冠带44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由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52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所以全冠带44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在轴向上,全冠带44的端部44e优选位于带束38的端部38e的内侧。
122.在该轮胎2中,构成带束38的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第二带束帘布层42b以及第三带束帘布层42c具有比全冠带44的宽度宽的宽度。该带束38有效地约束全冠带44的端部44e。
该带束38有助于全冠带44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由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52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所以全冠带44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构成带束38的第一带束帘布层42a、第二带束帘布层42b以及第三带束帘布层42c优选具有比全冠带44的宽度宽的宽度。
123.在轮胎2的全冠带44中以在径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扩展的方式作用有力。通过该力,在全冠带44的冠带帘线52中产生张力。在该轮胎2中,带束38位于全冠带44的径向内侧。
124.在该轮胎2中,由于带束38对作用于全冠带44的力进行抑制,所以可适当地维持该全冠带44所包含的冠带帘线52的张力。该带束38有助于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带束38比全冠带44宽,所以有效地抑制了冠带帘线52的张力变动。在该轮胎2中,全冠带44的冠带帘线52不易产生断裂。全冠带44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2中,优选带束38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内侧。更优选带束38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44的内侧,并且该带束38具有比全冠带44的宽度宽的宽度。
125.图5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72(以下也简称为“轮胎72”)的子午线截面。在该图5中示出该轮胎72的胎面部。在图5中,左右方向是轮胎7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72的径向。图5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72的周向。
126.在该轮胎72中,除了图1所示的轮胎2的增强层26的结构不同以外,具有与该图1所示的轮胎2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该图5中,对与图1的轮胎2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127.在该轮胎72中,增强层74也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的内侧。增强层74位于胎体12与胎面4之间。增强层74具有带束76和冠带78。
128.该轮胎72的带束76具有4张带束帘布层80。4张带束帘布层80是在径向上位于内侧的第一带束帘布层80a、位于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的外侧的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外侧的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以及位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外侧的第四带束帘布层80d。如图5所示,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的端部80ae、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80be、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80端部ce以及第四带束帘布层80d的端部80d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
129.在该轮胎72中,第二带束帘布层80b具有最宽的轴向宽度,第四带束帘布层80d具有最窄的轴向宽度。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具有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轴向宽度相同的轴向宽度。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的轴向宽度也可以比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轴向宽度宽。
130.在该轮胎72中,从确保胎面部的刚性的观点出发,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的轴向宽度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优选为0.80以上,优选为0.90以下。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轴向宽度w2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2/wt)优选为0.85以上,优选为0.95以下。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轴向宽度w3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3/wt)优选为0.80以上,优选为0.90以下。第四带束帘布层80d的轴向宽度w4与胎面4的宽度wt的比(w4/wt)优选为0.55以上,优选为0.65以下。
131.冠带78具有全冠带82和一对边缘冠带84。全冠带82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82e。一对边缘冠带84隔着赤道面在轴向上分开地配置。在该轮胎72中,形成带束76的一部分的第四带束帘布层80d位于一对边缘冠带84之间。
132.在该轮胎72中,各个边缘冠带84位于胎面4与全冠带82之间。边缘冠带84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外侧。在轴向上,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位于全冠带82的端部
82e的内侧。边缘冠带84的外端84se在轴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外侧。边缘冠带84在径向上与全冠带82的端部82e重复。该边缘冠带84的外端84se在轴向上位于带束76的端部76e的内侧。该轮胎72的边缘冠带84的外端84se在轴向上位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的内侧。
133.图6示出增强层74的结构。在图6中,左右方向是轮胎7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72的周向。图6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72的径向。图6的纸面的正侧是径向外侧,该纸面的背侧是径向内侧。
134.如图6所示,构成带束76的各带束帘布层80包含并列的多条带束帘线86。带束帘线86由贴胶橡胶88覆盖。该带束帘线86是钢帘线。各带束帘布层80中的带束帘线86的密度是15帘线数/5cm以上且30帘线数/5cm以下。
135.在各带束帘布层80中,带束帘线86相对于周向倾斜。第一带束帘线86a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帘线86b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带束帘线86b的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帘线86c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带束帘线86c的倾斜方向与第四带束帘线86d的倾斜方向相同。另外,第一带束帘线86a的倾斜方向可以与第二带束帘线86b的倾斜方向相反,第四带束帘线86d的倾斜方向可以与第三带束帘线86c的倾斜方向相反。在该轮胎72中,从得到可抑制形状变化的接地面的观点出发,第二带束帘线86b的倾斜方向优选与第三带束帘线86c的倾斜方向相反。
136.在图6中,角度θ1b是第一带束帘线86a与赤道面所成的倾斜角度(以下称为第一倾斜角度θ1b)。角度θ2b是第二带束帘线86b与赤道面所成的倾斜角度(以下称为第二倾斜角度θ2b)。角度θ3b是第三带束帘线86c与赤道面所成的倾斜角度(以下称为第三倾斜角度θ3b)。角度θ4b是第四带束帘线86d与赤道面所成的倾斜角度(以下称为第四倾斜角度θ4b)。
137.在该轮胎72中,第一倾斜角度θ1b、第二倾斜角度θ2b、第三倾斜角度θ3b以及第四倾斜角度θ4b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60
°
以下。从有效地约束轮胎2的移动并确保接地面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第一倾斜角度θ1b优选为40
°
以上,优选为60
°
以下。第二倾斜角度θ2b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20
°
以下。第三倾斜角度θ3b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20
°
以下。第四倾斜角度θ4b优选为10
°
以上,优选为60
°
以下。
138.如图6所示,构成冠带78的全冠带82和一对边缘冠带84包含呈螺旋状卷绕的冠带帘线90。该冠带帘线90由贴胶橡胶92覆盖。
139.在该轮胎72中,冠带帘线90是钢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在使用有机纤维帘线作为冠带帘线90的情况下,作为该有机纤维,例示了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140.全冠带82的冠带帘线90实质上沿周向延伸。该全冠带82中的冠带帘线90的密度为20帘线数/5cm以上且35帘线数/5cm以下。边缘冠带84的冠带帘线90实质上沿周向延伸。该边缘冠带84中的冠带帘线90的密度为20帘线数/5cm以上且35帘线数/5cm以下。
141.在该轮胎72中,如图5所示,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80be和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也分别由橡胶层94覆盖。在由橡胶层94覆盖的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80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之间还配置有2张橡胶层94。在该轮胎72中,在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80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之间构成由共计4张橡胶层94构成的边缘部件96。边缘部件96由交联橡胶构成。边缘部件96有助于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
80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的间隔维持。在该轮胎72中,可抑制由行驶引起的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端部80be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端部80ce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142.如前所述,全冠带82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82e。全冠带82从赤道面朝向各个端部82e沿轴向延伸。
143.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有效地约束胎面部的移动。由于包覆线的变化被抑制,所以接地形状不易变化。
144.在该轮胎72中,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外侧的边缘冠带84还约束全冠带82的端部82e。由于全冠带82所包含的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不易产生由该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90的断裂。该轮胎72的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
145.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和边缘冠带84抑制由行驶引起的轮胎72的形状变化。该冠带78有助于耐偏磨损性的提高。
146.虽然未图示,但在该轮胎72中,胎圈包布8的外表面也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嵌合凹陷62。当将轮胎72组装于轮辋r时,凸缘f嵌合于该嵌合凹陷62。
147.在该轮胎72中,由于凸缘f嵌合于嵌合凹陷62,所以胎圈部不容易相对于轮辋r移动。由于胎圈部的变形被抑制,所以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减少。在胎圈部产生的应变的减少有助于减少在胎侧部产生的应变。在该轮胎72中,胎侧部的由应变引起的产生损伤的风险也降低。
148.在该轮胎72中,尽管设置有冠带78,但确保了必要的耐久性。如前所述,冠带78有助于该轮胎72的耐偏磨损性的提高。在该轮胎72中,实现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
149.如前所述,全冠带82具有隔着赤道面相对的两端82e。全冠带82从赤道面朝向各个端部82e沿轴向延伸。而且,全冠带82的端部82e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在径向上,全冠带82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内侧。
150.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有效地抑制胎肩周向槽30s附近的变形。由于轮胎72的形状变化被抑制,所以接地形状不易变化。在该轮胎72中,偏磨损的产生被抑制。从该观点出发,全冠带82的端部82e优选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30s的外侧。
151.在图5中,标号sf所示的长度是从胎肩周向槽30s到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轴向距离。
152.在该轮胎72中,从胎肩周向槽30s到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轴向距离sf与胎肩陆部60s的轴向宽度ws的比例(sf/ws)优选为50%以下。由此,全冠带82的端部82e相对于在行驶状态下动态地移动的胎面4的端部隔开适当的距离而配置。由于冠带帘线90中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在该轮胎72中可抑制冠带帘线90的断裂的产生。该轮胎72的全冠带82有助于形状变化的抑制。从该观点出发,该比例(sf/ws)更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153.通过将比例(sf/ws)设定为10%以上,全冠带82的端部82e与胎肩周向槽30s(具体来说是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隔开适当的距离而配置。在该轮胎72中,抑制了以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产生。由于确保了全冠带82的宽度,所以该全冠带82有助于轮胎72的形状变化的抑制。从该观点出发,该比例(sf/ws)更优选为15%以上。
154.在图5中,标号we所示的长度是从全冠带82的端部82e到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的轴向距离。
155.在该轮胎72中,从全冠带82的端部82e到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的轴向距离we优选为10mm以上。由此,边缘冠带84有效地约束全冠带82的端部82e。由于全冠带82所包含的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被抑制,所以由该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90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该轮胎72的全冠带82能够更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该轴向距离we优选为20mm以上。
156.在该轮胎72中,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的位置是考虑到对产生以胎肩周向槽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参与而适当决定的。因此,该轴向距离we的优选的上限未被设定。从有效地抑制以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为起点的损伤的产生的观点出发,在轴向上,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优选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靠外侧的位置,更优选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更靠外侧的位置。在该轮胎72中,在轴向上,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也可以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的底部靠内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边缘冠带84的内端84ue更优选在轴向上位于比胎肩周向槽30s更靠内侧的位置。
157.在该轮胎72中,在轴向上,全冠带82的端部82e位于带束76的端部76e的内侧。带束76比全冠带82宽。该带束76约束全冠带82的端部82e。该带束76有助于全冠带82所包含的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由张力变动引起的冠带帘线90的断裂的产生被抑制,所以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在轴向上,全冠带82的端部82e优选位于带束76的端部76e的内侧。
158.在该轮胎2中,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全冠带82的径向内侧。由于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抑制作用于全冠带82的力,所以可适当地维持该全冠带82所包含的冠带帘线90的张力。该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有助于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比全冠带82宽,所以有效地抑制了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的冠带帘线90不易产生断裂。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构成带束76的多张带束帘布层80中的至少一张带束帘布层80优选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位于该全冠带82的内侧的至少一张带束帘布层80更优选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
159.在该轮胎72中,在径向上,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和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该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和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有助于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的抑制。由于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和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比全冠带82宽,所以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被更有效地抑制。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的冠带帘线90不易产生断裂。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构成带束76的多张带束帘布层80中的至少两张带束帘布层80更优选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位于该全冠带82的内侧的至少两张带束帘布层80进一步优选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
160.在该轮胎72中,在径向上,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位于该全冠带82的外侧。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被夹在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之间。如前所述,第二带束帘布层80b比全冠带82宽。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也比全冠带82宽。该轮胎72的构成带束76的多张带束帘布层80包含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的两张带束帘布层80,由具有该较宽的宽度的两张带束帘布层80夹住全冠带82。
在该轮胎72中,由于全冠带82所包含的冠带帘线90的张力变动被更有效地抑制,所以该全冠带82的冠带帘线90不易产生断裂。该轮胎72的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72中,优选构成带束76的多张带束帘布层80包含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的两张带束帘布层80,由具有该较宽的宽度的两张带束帘布层80夹住全冠带82。
161.在该轮胎72中,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以及第三带束帘布层80c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在径向上,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和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位于全冠带82的外侧。一对边缘冠带84分别在径向上位于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的外侧。如前所述,边缘冠带84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端部82e的外侧。边缘冠带84在径向上隔着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与全冠带82的端部82e重复。
162.在该轮胎72中,全冠带82能够稳定地发挥形状变化的抑制功能,实现耐偏磨损性的提高。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72中,构成带束76的多张带束帘布层80具有在径向上位于内侧的第一带束帘布层80a、位于该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的外侧的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以及位于该第二带束帘布层80b的外侧的第三带束帘布层80c,第一带束帘布层80a、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以及第三带束帘布层80c具有比全冠带82的宽度宽的宽度,在径向上,第一带束帘布层80a和第二带束帘布层80b位于全冠带82的内侧,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位于全冠带82的外侧,在径向上,位于全冠带82的外侧的边缘冠带84优选隔着第三带束帘布层80c与全冠带82的端部82e重复。
163.从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可得到能够实现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轮胎。本发明在具有65%以下的扁平比的公称的低扁平的重载荷用轮胎中起到显著的效果。
164.【实施例】
165.以下,通过实施例等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
166.[实施例1]
[0167]
得到了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并具有下述表1所示的规格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轮胎尺寸=355/50r22.5)。
[0168]
实施例1的增强层具有图3所示的结构。全冠带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槽的外侧的这一情况在下述表1的“全冠带端部”一栏中用“外”表示。冠带具有边缘冠带的这一情况在表1的“边缘冠带”一栏中用“是”表示。
[0169]
在该实施例1中,胎面的宽度wt与截面宽度wa的比(wt/wa)是0.80。冠带的宽度wb与胎面的宽度wt的比(wb/wt)是0.80。表示设置于胎圈包布的外表面的嵌合凹陷的凹曲面的轮廓的圆弧的半径rb是28mm。
[0170]
在该实施例1中,从全冠带的端部到边缘冠带的内端的轴向距离we是25mm。从胎肩周向槽到全冠带的端部的轴向距离sf与胎肩陆部的轴向宽度ws的比例(sf/ws)是15%。
[0171]
[比较例1]
[0172]
除了不设置边缘冠带和嵌合凹陷并将全冠带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于胎肩周向槽的内侧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1的轮胎。
[0173]
[比较例2]
[0174]
除了未设置边缘冠带和嵌合凹陷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2的轮胎。
[0175]
[比较例3]
[0176]
除了未设置嵌合凹陷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3的轮胎。
[0177]
[实施例2-3]
[0178]
除了改变胎面的宽度wt而使比(wt/wa)如下述表1和2所示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3的轮胎。
[0179]
[实施例4]
[0180]
除了改变胎面的宽度wt和冠带的宽度wb而使比(wt/wa)和比(wb/wt)如下述表2所示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4的轮胎。
[0181]
[实施例5-6]
[0182]
除了使凹曲面的半径rb如下述表2所示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5-6的轮胎。
[0183]
在该实施例5-6中,嵌合凹陷的底部pb的位置以及嵌合凹陷的深度d与实施例1同样地设定。
[0184]
[实施例7]
[0185]
除了采用图5所示的结构的增强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7的轮胎。
[0186]
在该实施例7中,与实施例1同样,从全冠带的端部到边缘冠带的内端的轴向距离we是25mm。从胎肩周向槽到全冠带的端部的轴向距离sf与胎肩陆部的轴向宽度ws的比例(sf/ws)是15%。
[0187]
[轮廓变化]
[0188]
将轮胎组装于轮辋(11.75
×
22.5),填充空气并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使该轮胎在转鼓试验机中以80km/h的速度行驶1000km,得到胎肩周向槽的内侧的包覆线的轮廓。将该包覆线的轮廓与行驶前的包覆线的轮廓进行对比,确认了行驶前后的轮廓的变化。其结果用下述评级的指数表示在下述表1和表2中。数值越大,表示轮廓的变化越被抑制。在该行驶试验中,对轮胎赋予正规载荷。
[0189][0190]
[胎侧部表面应变]
[0191]
计测在轮胎膨胀时在胎侧部的表面产生的应变。将轮胎组装于轮辋(11.75
×
22.5),填充空气并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的5%。由此,轮胎的状态被调整为基准状态。向基准状态的轮胎进一步填充空气,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并使轮胎膨胀。由此,轮胎的状态被调整为正规状态。在将轮胎的状态从基准状态调整为正规状态的过程中,计测在胎侧部表面产生的径向的应变的峰值。其结果用以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表示在下述表1和表2中。数值越大,表示在胎侧部表面产生的应变越小。
[0192]
【表1】
[0193][0194]
【表2】
[0195][0196]
如表1和表2所示,在实施例中,轮廓变化被抑制,在胎侧部产生的应变减少,实现了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基于该评价结果,本发明的优越性明显。
[019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98]
以上说明的用于实现耐久性的确保和耐偏磨损性的提高的技术能够应用在各种轮胎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