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75985发布日期:2022-09-28 02:0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和运用,智能座舱、智能座椅的概念不断引入,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需求也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运用而变化,座椅舒适性需求由坐向躺的方向发展,追求更加舒适的零重力乘坐姿态成为座椅开发的新方向,传统座椅运动结构座盆调节角度非常小,无法满足座盆大角度调节范围要求,乘员乘坐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座椅的调节结构,包括:基座、调节组件和支撑骨架,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基座和所述支撑骨架之间,所述支撑骨架能够承载所述座椅的座椅本体;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6.第一前连接支架,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基座上;
7.第二前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沿预设方向并列分布;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
8.电机组件,包括抬升电机和电机支架,所述抬升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在所述基座上,并邻近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
9.高调板,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抬升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高调板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二端是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所述抬升电机通过所述高调板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移动;
10.同步杆,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高调板上;
11.第一后连接支架,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基座上,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
12.第二后连接支架,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基座上,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在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包括:连杆和固定支架,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固定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同步杆连接;
14.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微调驱动件,所述微调驱动件与所述连杆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移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调板的第二端具有通孔及沿所述通孔壁分布的内齿,所述抬升电机的输出端包括输出齿轮,所述内齿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17.前连接横梁,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骨架的前端上,所述前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连接;
18.后连接横梁,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骨架的后端上,所述后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连接。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均包括滑轨和位于所述滑轨内的滑块;
20.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和所述高调板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还包括:
22.第一前固定架,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23.第二前固定架,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高调板可转动地连接;
24.第一后固定架,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25.第二后固定架,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抬升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支撑骨架相对所述基座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大于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
27.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高调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接触,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的后侧均与所述基座分离;
28.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高调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接触,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的后侧均与所述基座接触。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21
°

30.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座椅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的调节结构,及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安装在所述调节结构的支撑骨架上。
31.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厢及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位于所述车厢内。
3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33.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的调节结构中,通过将电机组件设置在邻近第二前连接支架的基座的前方,减少了电机组件对调节结构后方空间的占用,进而调节结构后方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加调节结构中调节组件对支撑骨架的调节角度。对于座椅而言,支撑骨架的可调角度增加即座椅向后可调倾角增加,也实现了座椅靠背向后旋转时降低靠背发泡和座垫发泡台阶差,提高了乘员乘坐座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34.图1为一些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调节结构的调节角度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座椅的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图3中调节结构的爆炸图;
38.图5为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对支撑骨架的调节角度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
41.第一后连接支架1;第二后连接支架2;后连接横梁3;前连接横梁4;第二前连接支架5;抬升电机6;电机支架7;高调板8;台阶螺栓9;微调电机10;连杆11;固定支架12;第二前固定架13;第一前固定架14;第一后固定架15;第二后固定架16;调节齿板限位架17;支撑骨架18;同步杆19;座椅本体50;坐垫51;靠背52;调节结构60;基座70;滑轨71;滑块72。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在图1所示的调节结构中,座椅本体通过支撑骨架100后端齿板200由电机带动支撑骨架100升降调节,如果采用图1所示的调节结构,在整个调节行程中座椅本体除高度调整外,支撑骨架100倾角保持在8
°
~9
°
范围内,如图2所示,支撑骨架倾角较小,基本维持不变,乘员乘坐舒适度较差。而且,图1所示的调节结构中,由于支撑骨架的后端布置齿板,后连接横梁z向(即高度方向)高度偏高,导致调角器布置靠上,座椅的靠背旋转轴高,在靠背向后旋转时靠背下端发泡和座垫存在较大台阶差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乘坐舒适性。为了进一步改善调节结构的功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44.下面首先结合附图3至附图6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的调节结构60。
45.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座椅的调节结构60包括:基座70、调节组件和支撑骨架18,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基座70和所述支撑骨架18之间,所述支撑骨架18能够承载所述座椅的座椅本体50。
46.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前连接支架、第二前连接支架5、电机组件、高调板8、同步杆19、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第二后连接支架2。
47.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第一前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8和所述基座70上;第二前连接支架5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沿预设方向并列分布;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5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8上;电机组件包括抬升电机6和电机支架7,所述抬升电机6安装在所述电机支架7上,所述电机支架7安装在所述基座70上,并邻近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5;高调板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高调板8的第二端与所述抬升电机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高调板8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70上;其中,所述第二端是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所述抬升电机6通过所述高调板8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5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
向移动;同步杆19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高调板8上;第一后连接支架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8和所述基座上,第一后连接支架1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第二后连接支架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8和所述基座上,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在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
48.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转动地”连接方式可以是轴类部件与通孔的连接,但并不限于此。
49.如图6所示,支撑骨架18支撑的座椅本体50一般包括坐垫51和靠背52,但并不限于此。相对而言,坐垫51处于前方,而靠背52位于坐垫后方。
50.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支撑骨架18可大致呈盆状,亦可称为坐盆。
51.预设方向指垂直于前后方向,即座椅的左右方向。
52.电机组件中,抬升电机6固定在电机支架7上,抬升电机6用于提供驱动力,通过高调板8和第二前连接支架5带动支撑骨架18运动。
53.高调板8的第一端连接带动支撑骨架18运动的第二前连接支架5,高调板8的第二端和抬升电机6连接,高调板8的中部设计过孔,并利用台阶螺栓9等连接件穿过过孔和基座上的通孔,将高调板8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上。这种安装方式使高调板8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形成翘板式运动结构,实现了通过高调板8带动第二前连接支架5运动,进而第二前连接支架5带动支撑骨架18运动。
54.非限制地,高调板8的第一端可以指高调板8的后端,高调板8的第二端可以指高调板8的前端。
55.同步杆19用于将高调板8受到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前连接支架,使第一前连接支架和第二前连接支架5可以同步带动支撑骨架18运动。抬升电机6通过高调板8驱动第二前连接支架5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前连接支架5相对基座70的夹角会发生变化,这可以实现第二前连接支架带动支撑骨架18高度的变化。由于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第二后连接支架2均可相对于基座70和支撑骨架18转动,从而支撑骨架18在产生高度变化的同时也可以向后方向倾斜,进而实现座椅倾斜角度的变化。
56.高调板8和电机组件均设置在邻近第二前连接支架5的基座70的前方,减少了电机组件及高调板8对调节结构后方空间的占用,进而调节结构后方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加调节结构中调节组件对支撑骨架18的调节角度。对于座椅而言,支撑骨架18的可调角度增加即座椅向后可调倾角增加,也实现了座椅靠背向后旋转时降低靠背发泡和座垫发泡台阶差,提高了乘员乘坐座椅的舒适性。
57.本发明实施例的调节结构可以将支撑骨架18的倾斜角度增大至21
°
或更大。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骨架18的倾斜角度可达到21.7
°

58.应用于车辆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调节结构可以实现零重力坐姿。
59.电机组件调整至支撑骨架18前方下部,可以是座椅后方旁侧板y向(一般指左右方向)可车内收窄,座椅同车辆b柱间距增加利于双预紧安装带下部端片布置。
60.不仅如此,电机组件布置于支撑骨架18前方下部,可以使座椅本体50更易于布置,有利于降低对座椅mtm的影响。应用于座椅中时,座椅可以应用于二排,因取消后端齿板,增大了座椅骨架内部横向空间,便于isofix布置。
61.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抬升电机6的驱动下,所述支撑骨架18相对所述基座
70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支撑骨架18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大于所述支撑骨架18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
62.所述支撑骨架18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高调板8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70接触,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2的后侧均与所述基座分离;所述支撑骨架18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高调板8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接触,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2的后侧均与所述基座70接触。
63.图3和图6示例性地示出了支撑骨架18处于第二位置时,调节结构的姿态。此时,支撑骨架18及座椅本体50向后倾斜角度最大。
64.抬升电机6驱动高调板8相对基座70转动过程中,利用高调板8和基座70形成的翘板结构,高调板8可以带动第二前连接支架5向下运动,直至高调板8的第一端与基座70接触。或者,高调板8可以带动第二前连接支架5向上运动,直至高调板8的第二端与基座70接触。
65.第一位置可以指支撑骨架18的初始位置,即抬升电机6未驱动时,调节结构初始状态下,支撑骨架18的位置。非限制地,第一位置时,支撑骨架18向后的倾斜角度可以是12.9
°

66.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支撑骨架18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向后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21
°

67.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包括:连杆11和固定支架12,所述连杆1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8和所述固定支架12上;所述固定支架12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70上,并与所述同步杆19连接。
68.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微调驱动件,所述微调驱动件与所述连杆11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连杆11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移动。
69.抬升电机6可用于粗调,微调驱动件用于微调,应用于座椅中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70.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支架12和基座70的连接也形成翘板结构。
71.非限制地,微调驱动件包括微调电机10和丝杆结构,丝杆结构与微调电机10的旋转轴连接,并能够将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此时,利用微调驱动件的前后运动可实现支撑骨架18的微调。
72.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高调板8的第二端具有通孔及沿所述通孔壁分布的内齿,所述抬升电机6的输出端包括输出齿轮,所述内齿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73.相对于外齿轮啮合传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内齿啮合方式传动,可以更小的占用空间﹑结构更加紧凑。
74.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前连接横梁4,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骨架18的前端上,所述前连接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5连接;以及,后连接横梁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骨架18的后端上,所述后连接横梁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2连接。
75.非限制地,前连接横梁4和后连接横梁3均可通过胀管工艺连接在支撑骨架18上,并均能够相对支撑骨架18转动。
76.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基座70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一滑动组
件和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均包括滑轨71和位于所述滑轨71内的滑块72;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连接,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二前连接支架5和所述高调板8连接。
77.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均用于实现支撑骨架18沿垂直于预设方向的移动,即实现支撑骨架18带动座椅本体50沿前后方向的水平移动。
78.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基座70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架14,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一前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前固定架13,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高调板8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后固定架15,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一后连接支架1可转动地连接;以及第二后固定架16,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块上,并与所述第二后连接支架2可转动地连接。
79.第一前固定架14、第二前固定架13、第一后固定架15及第二后固定架16均固定在相应的滑块上,用于支撑和安装调节组件。
80.在一具体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座椅的调节结构60包括第一后连接支架1、第二后连接支架2、后连接横梁3、前连接横梁4、第二前连接支架5、抬升电机6、电机支架7、高调板8、台阶螺栓9、角度微调电机(即微调电机)10、连杆11、微调电机固定支架(即固定支架)12、第二前固定架13、第一前固定架14、第一后固定架15、第二后固定架16、调节齿板限位架17、支撑骨架18以及同步杆19。
81.其中,座椅本体50通过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第二后连接支架2上端固定在后连接横梁3上,后连接横梁3通过胀管工艺连接在支撑骨架18上,后连接横梁3可以绕支撑骨架18旋转,第一后连接支架1和第二后连接支架2下端通过台阶螺栓9连接在第一后固定架15和第二后固定架16上,并且通过台阶螺栓9可以绕第一后固定架15和第二后固定架16旋转,第一后固定架15和第二后固定架16固定在座椅滑动组件(即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上保持位置固定,第二前连接支架5和连杆11上端固定在前连接横梁4上,前连接横梁4通过胀管工艺连接在支撑骨架18上,前连接横梁4可以绕支撑骨架18旋转,第二前连接支架5下端通过台阶螺栓9和高调板8连接,高调板8可绕台阶螺栓9旋转,高调板8中间通过孔通过台阶螺栓9固定在第二前固定架13上,高调板8可绕第二前固定架13旋转,第二前固定架13固定在滑块72上保持位置固定,高调板8零件形成翘板结构,高调板8前端的内齿与抬升电机6的齿轮啮合,抬升电机6自身运动带动高调板8运动,电机支架7固定在第二前固定架13上,抬升电机6固定在电机支架7上,保证抬升电机6处于固定位置,仅抬升电机6的电机齿轮旋转,调节齿板限位架17穿过高调板8固定在第二前固定架13上起限位作用;固定支架12前端和连杆11通过台阶螺栓9连接并可绕连杆11旋转,固定支架12和高调板8通过同步杆19焊接固定,保证高调板8运动传递到固定支架12;微调电机10前端和连杆11通过台阶螺栓9连接,微调电机10可以前后运动对连杆11进行角度微调,固定支架12中间通过台阶螺栓9和第一前固定架14连接,固定支架12可绕第一前固定架14转动,同时固定支架12形成翘板结构,第一前固定架14固定在滑块72上保持位置固定;最终通过抬升电机6旋转运动可实现支撑骨架18的上下和角度调节,通过微调电机10前后运动可再次实现支撑骨架18微调。
82.如图5所示,支撑骨架18初始位置倾角12.9
°
如图框线a,通过抬升电机6转动,支撑骨架18最大倾角可达到21.7
°
如图框线b,通过微调电机调整如图框线c,支撑骨架18可小范围内调整优化。
83.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如图6所示,所述座椅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的调节结构60,及座椅本体50,所述座椅本体50安装在所述调节结构60的支撑骨架上。
8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调节结构,由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调节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通过将电机组件设置在邻近第一前连接支架的基座的前方,减少了电机组件对调节结构后方空间的占用,进而调节结构后方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加调节结构中调节组件对支撑骨架的调节角度。对于座椅而言,支撑骨架的可调角度增加即座椅向后可调倾角增加,也实现了座椅靠背向后旋转时降低靠背发泡和座垫发泡台阶差,提高了乘员乘坐座椅的舒适性。
85.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厢及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位于所述车厢内。
8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调节结构,由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调节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通过将电机组件设置在邻近第一前连接支架的基座的前方,减少了电机组件对调节结构后方空间的占用,进而调节结构后方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加调节结构中调节组件对支撑骨架的调节角度。对于座椅而言,支撑骨架的可调角度增加即座椅向后可调倾角增加,也实现了座椅靠背向后旋转时降低靠背发泡和座垫发泡台阶差,提高了乘员乘坐座椅的舒适性。
8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88.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89.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