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垫固定装置、导轨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2156发布日期:2022-11-15 22:23阅读:75来源:国知局
脚垫固定装置、导轨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脚垫固定装置、导轨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脚垫是集吸水、吸尘、去污、隔音、保护主机毯五大主要功能为一体的环保汽车内饰零部件。现有的汽车脚垫在铺设后,由于脚垫与固定于车辆地板上的导轨的轨道之间存在接触,在调节座椅位置过程中,若脚垫翘起,固定于座椅底部的滑轨的一端会抵触脚垫,从而引起脚垫跟随座椅移动,但是座椅回位时,脚垫并不会完全恢复至原位,因此会导致脚垫产生错位和堆叠,降低脚垫的贴合度,影响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垫固定装置、导轨总成及车辆。借助连接板连接脚垫,借助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夹持固定轨道,实现将脚垫固定于导轨上,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垫固定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与脚垫连接;两组固定组件,两组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连接板的同一侧面固定连接,每组所述固定组件均包括: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围合成限位槽;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延伸方向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延伸方向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夹持板同向平行设置。
5.采用本实用新型脚垫固定装置,将所述脚垫固定于所述导轨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6.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板朝向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垫。此种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轨道之间的紧密夹持程度。
7.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板朝向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块。此种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轨道之间的紧密夹持程度。
8.可选地,每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二夹持板可移动连接,所述调节杆朝向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端连接所述橡胶块。此种设置,可以根据所述轨道的宽度,通过移动所述调节杆调节所述橡胶块与所述橡胶垫之间的距离,以便与所述轨道进一步贴合,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所述轨道。
9.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板上贯穿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二夹持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和操作。
10.可选地,每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调节杆背向所述第
一夹持板的一端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工作人员握持操作。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板或/和所述第二夹持板的横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且相互背离一侧设置为直角梯形的斜腰。此种设置,增大了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或/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12.可选地,所述橡胶垫与所述第一夹持板胶粘连接。采用胶粘连接,简化了所述橡胶垫与所述第一夹持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操作。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轨总成,包括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脚垫固定装置,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脚垫固定装置的限位槽内,所述脚垫固定装置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配合夹持所述轨道。
14.采用本实用新型导轨总成,将所述脚垫固定于所述导轨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地板,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导轨总成,所述导轨总成的导轨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上。
16.采用本实用新型车辆,将所述脚垫固定于所述导轨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采用本实用新型脚垫固定装置、导轨总成及车辆,将脚垫固定于导轨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脚垫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脚垫固定装置安装至导轨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脚垫固定装置的a-a位置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
22.1:连接板;2:固定组件;21:第一限位板;22:第二限位板;23:第一夹持板;24:第二夹持板;25:限位槽;26:橡胶垫;27:橡胶块;28:调节杆;29:握持部;3:脚垫;4:导轨;41: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脚垫固定装置安装至导轨的示意图;图2为图
1所示脚垫固定装置的a-a位置的剖视图。
25.如图1、图2所示,所述脚垫固定装置包括连接板1和两组固定组件2。所述连接板1用于与脚垫3连接;两组所述固定组件2与所述连接板1的同一侧面固定连接。
26.每组所述固定组件2均包括第一限位板21、第二限位板22、第一夹持板23和第二夹持板24。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连接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22与所述连接板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板22、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连接板1之间围合成限位槽25;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1延伸方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板24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延伸方向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夹持板23同向平行设置。
27.车辆座椅的导轨4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条轨道41,使用时,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上,将两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的两个所述限位槽25分别插设至导轨4的两条轨道41上,使同一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的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分别位于一条所述轨道41的相对两侧,对所述轨道41进行初步限位,同时同组中的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分别位于所述轨道41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板23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配合夹紧所述轨道41,使得所述脚垫固定装置整体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不能相对所述导轨4移动,则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上的所述脚垫3无法相对所述导轨4移动。
28.采用本实用新型脚垫固定装置,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3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板1设置为长方体板体,所述连接板1的下表面间隔固定有两组所述固定组件2,每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的所述第一限位板21和所述第二限位板22同样设置为长方体板体,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垂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21、所述第二限位板22和所述连接板1之间围合成所述限位槽25,所述限位槽25的宽度与车辆地板上固定的所述导轨4的其中一条轨道41的宽度相匹配,从而对所述轨道41进行初步限位。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板23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1朝向视线方向的一侧侧壁,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1的约高度中心处,所述第二夹持板24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板22朝向视线方向的一侧侧壁,且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板22的约高度中心处,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等高设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垫3包覆所述连接板1,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朝向同一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连接板1、所述第一限位板21、所述第二限位板22、所述第一夹持板23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形状尺寸均可以调整,两个所述固定组件2之间的距离、同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夹持板23在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上的具体连接位置,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板24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2上的具体连接位置均可以调整,只要所述轨道41能够限位在所述限位槽25内,同时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能够紧密夹持所述轨道41,将所述脚垫固定装置整体固定于所述轨道41上即可。
30.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板23朝向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垫26。此种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轨道41之间的紧密夹持程度。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橡胶垫26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板23右侧表面,延
伸长度约所述第一夹持板23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橡胶垫26具有一定弹性,能够与所述轨道41紧密贴合,从而达到紧密夹持所述轨道41的目的。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橡胶垫26的厚度和延伸长度均可以调整,也可以选用其他具有弹性的材质制作,只要能够紧密贴合并夹持所述轨道41即可。
32.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板24朝向所述第一夹持板2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块27。此种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二夹持板24与所述轨道41之间的紧密夹持程度。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橡胶块27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左侧面,且位于图2中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偏上部,对应所述橡胶垫26设置,夹持所述轨道41时,所述橡胶垫26与所述橡胶块27分别与所述轨道41紧密贴合,达到夹紧固定所述轨道41的目的。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橡胶块27的形状尺寸均可以调整。
34.可选地,每组所述固定组件2还包括调节杆28,所述调节杆28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可移动连接,所述调节杆28朝向所述第一夹持板23的一端连接所述橡胶块27。此种设置,可以根据所述轨道41的宽度,通过移动所述调节杆28调节所述橡胶块27与所述橡胶垫26之间的距离,以便与所述轨道41进一步贴合,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所述轨道41。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杆28在朝向所述橡胶垫26的方向上左右延伸,并能够沿左右方向相对所述第二夹持板2移动,所述橡胶块27固定于所述调节杆28的左端端部,从而在所述调节杆28移动的同时,带动所述橡胶块27朝向或背离所述橡胶垫26移动,以实现紧密贴合并夹持不同宽度的所述轨道41。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调节杆28可以以任意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可移动连接。
36.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板24上贯穿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杆28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28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调节杆28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之间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和操作。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夹持板24在对应所述橡胶垫26的高度处贯穿开设有所述螺纹孔,所述调节杆28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旋进或旋出所述调节杆28,调节所述橡胶块27与所述橡胶垫26之间的距离。
38.可选地,每组所述固定组件2还包括握持部29,所述握持部29与所述调节杆28背向所述第一夹持板23的一端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工作人员握持操作。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29与所述调节杆28图2中的右端端部固定连接。
40.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板23或/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横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且相互背离一侧设置为直角梯形的斜腰。此种设置,增大了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1之间,或/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4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板23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的横截面均设置为直角梯形,两者相互背离的一侧表面均设置为斜面,从而达到既节省材料、降低重量,又增大与限位板固定位置的接触面积的目的。
42.可选地,所述橡胶垫26与所述第一夹持板23胶粘连接。采用胶粘连接,简化了所述橡胶垫26与所述第一夹持板23之间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操作。
43.下面进一步介绍所述脚垫固定装置的使用过程:
44.使用时,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上,将两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的两个所述
限位槽25分别插设至导轨4的两条轨道41上,使同一组所述固定组件2中的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分别位于一条所述轨道41的相对两侧,对所述轨道41进行初步限位,同时同组中的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4分别位于所述轨道41相对两侧,使所述第一夹持板23上的所述橡胶垫26紧密抵接所述轨道41,旋转所述调节杆28,使所述调节杆28带动所述橡胶块27朝向所述橡胶垫26移动,并使所述橡胶块27同样紧密抵接所述轨道41,最终实现所述橡胶垫26与所述橡胶块27共同紧密夹持固定所述轨道41,使得所述脚垫固定装置整体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不能相对所述导轨4移动,则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上的所述脚垫3无法相对所述导轨4移动。
45.采用本实用新型脚垫固定装置,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3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4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轨总成,包括导轨4,所述导轨4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41,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脚垫固定装置,所述轨道41设置于所述脚垫固定装置的限位槽25内,所述脚垫固定装置的第一夹持板23和第二夹持板24配合夹持所述轨道41。
47.采用本实用新型导轨总成,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3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4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地板,还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导轨总成,所述导轨总成的导轨4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上。
49.采用本实用新型车辆,将所述脚垫3固定于所述导轨4的一端,座椅移动时,无法带动所述脚垫3移动,避免出现脚垫错位和堆叠的现象,有效保障了脚垫的稳定性和贴合性,使得所述脚垫不会受到调节座椅的影响,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整体的整洁美观。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