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空调器及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45474发布日期:2022-12-14 01:3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驻车空调器及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驻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驻车空调器及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驻车空调器多采用顶置式安装结构。安装人员需要爬上车顶,在驾驶室上方对驻车空调器进行安装作业,安装难度和危险性较大。此外,驻车空调器安装在驾驶室顶部,容易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导致车辆在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驻车空调器及运输车辆,可以降低安装作业过程的安装难度和危险性,同时避免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驻车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外形被配置为适于设置在驾驶室的休息区下方;所述空调器本体上除底侧外的一侧设有室内出风口,所述空调器本体上除顶侧外的一侧设有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上的不同侧。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还具有连接其顶侧和底侧的周侧,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周侧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保持连通,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保持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外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上的不同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上设有所述室外进风口的一侧和驾驶室的侧壁抵接。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相邻设置;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相邻设置;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外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周侧中的相对两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上设有所述室外出风口的一侧和驾驶室的侧壁抵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的顶侧,所述室外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底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驻车空调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本体外部的送风管,所述送风管一端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接,所述送风管另一端适于在驾驶室内延伸布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室内侧换热风道和室外侧换热风道,所述室内侧换热风道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和第一风叶,所述室外侧换热风道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和第二风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还包括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一端和所述第一风叶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风叶连接。
13.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车辆,包括驾驶室和以上任一实施例提供
的驻车空调器,所述驾驶室上除其顶侧外的一侧设有出风部,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出风部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
1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空调器本体的外形配置为适于安装在驾驶室的休息区下方,并将室内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器本体上除底侧外的一侧、而将室外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器本体上除顶侧外的一侧;这样,驻车空调器适于设置在驾驶室的休息区下方、相应地进行送风和排风,安装人员可以直接在驾驶室内进行安装作业,无需爬上车顶、相应降低安装作业过程的安装难度和危险性,而不再采用顶置式安装结构、可以避免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及由此引起的风阻增加。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驻车空调器的爆炸结构图;
17.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驻车空调器的剖视结构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9.10-空调器本体,11-室内出风口,12-室外出风口,13-室内进风口,14-室外进风口,15-壳体,151-底座,152-后壳,153-前面板,161-室内侧换热风道,162-室内侧换热器,163-第一风叶,171-室外侧换热风道,172-室外侧换热器,173-第二风叶,18-双轴电机,10a-顶侧,10b-底侧,10c-周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3]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
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4]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25]
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驻车空调器,该驻车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10,可以降低安装作业过程的安装难度和危险性,同时避免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
[0026]
空调器本体10的外形被配置为适于设置在驾驶室的休息区下方。这里,可以根据驾驶室内位于休息区下方空间的形状和尺寸,对空调器本体10的形状和尺寸进行配置,使空调器本体10能够被匹配安装到位于休息区下方的空间。驾驶室的休息区设有卧铺,司乘人员可以在卧铺上进行躺卧休息;相应地,位于休息区下方的空间,即为位于卧铺下方的空间。如此设置,可以利用休息区下方原有的空间容置空调器本体10,增加驾驶室内的空间利用率,且使得空调器本体10可以实现隐藏式安装、在卧铺的保护下而不易积尘受损。
[0027]
空调器本体10上除底侧10b外的一侧设有室内出风口11,空调器本体10上除顶侧10a外的一侧设有室外出风口12,且室内出风口11和室外出风口12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上的不同侧。这里,空调器本体10的顶侧10a和底侧10b为相对设置的两侧;室内出风口11可以是室内侧换热循环的出风口、将经过调节的室内空气送到驾驶室内,而室外出风口12可以将室外侧换热循环的出风口、将和室外侧换热器172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驾驶室外的外环境中。通过对室内出风口11和室外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如上设置,可以使得空调器本体10被匹配安装到位于休息区下方的空间时、能够正常地向驾驶室内进行送风和向驾驶室外的外环境进行排风,保证驻车空调器在休息区下方进行隐藏式安装后的正常工作。
[0028]
通过上述设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驻车空调器适于设置在驾驶室的休息区下方、相应地进行送风和排风,安装人员可以直接在驾驶室内进行安装作业,无需爬上车顶、相应降低安装作业过程的安装难度和危险性,而不再采用顶置式安装结构、可以避免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及由此引起的风阻增加。
[0029]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本体10还可以具有连接其顶侧10a和底侧10b的周侧10c。空调器本体10的周侧10c可以设有室内进风口13和室外进风口14,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1保持连通,室外进风口14和室外出风口12保持连通,而室内进风口13和室外进风口14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上的不同侧。这里,室内进风口13可以将驾驶室内的室内空气引入到空调器本体10内部,引入的空气经过室内侧换热器162调节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1重新送回到驾驶室内;室外进风口14可以将驾驶室外的室外空气引入到空调器本体10内部,引入的空气在和室外侧换热器172进行热交换后、通过室外出风口12重新排放到驾驶室外的外环境中。
[0030]
在一些示例中,空调器本体10上设有室外进风口14的一侧可以和驾驶室的侧壁抵接。相应地,驾驶室的相应侧壁上可以设有进风部,室外进风口14和进风部相对连接、以将
驾驶室外的室外空气引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室外进风口14和进风部之间的位置比较紧密,提高室外空气的引入速度和效率。
[0031]
在一些示例中,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1可以相邻设置;这样,可以缩短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1之间的空气流程,提高回风循环速度和换热效率。在一些示例中,室外进风口14和室外出风口12可以相邻设置;这样,可以缩短室外进风口14和室外出风口12之间的空气流程,提高室外空气循环速度和换热效率。在一些示例中,室内进风口13和室外进风口14可以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的周侧10c中的相对两侧,使得室内侧换热循环和室外侧换热循环分居空调器本体10的相对两端,增加对空调器本体10在特定尺寸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且使空调器本体10的外形比较规整而易于制造。
[0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本体10上设有室外出风口12的一侧可以和驾驶室的侧壁抵接。相应地,驾驶室的相应侧壁上可以设有出风部,室外出风口12和出风部相对连接、以将和室外侧换热器172进行热交换后排出到室外环境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室外出风口12和出风部之间的位置比较紧密,提高室外空气的排出速度和效率。
[0033]
室内出风口11和室外出风口12在空调器本体10上的实际所在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1可以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的顶侧10a,室外出风口12可以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的底侧10b。这样,在空调器本体10安装在驾驶室的底壁上时,室内出风口11可以向上进行送风,而室外出风口12可以直接通过驾驶室的底壁上的出风部向室外环境排风,使得空调器本体10和驾驶室之间的设置关系比较简单而紧凑。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1可以直接向驾驶室内进行送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驻车空调器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空调器本体10外部的送风管,送风管一端可以和室内出风口11连接,而送风管的另一端适于在驾驶室内延伸布置;这样,室内出风口11送出的空气可以通过送风管到达驾驶室内所需的位置,增加对不同区域的温度调节效果。
[0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本体10可以包括壳体15,壳体15内部设有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和室外侧换热风道171。这里,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和室外侧换热风道171可以保持隔离。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162和第一风叶163,室外侧换热风道171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172和第二风叶173。这里,室内侧换热器162和室外侧换热器172均属于制冷回路的组成部分,制冷剂循环流经室内侧换热器162和室外侧换热器172。相应地,室内出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3分设于室内侧换热风道161的两端,而室外出风口12和室外进风口14分设于室外侧换热风道171的两端。
[0036]
工作时,第一风叶163旋转而提供室内侧换热风道161所需的负压,强制驾驶室内的室内空气流入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内、进而和室内侧换热器162换热后进行送风,实现室内空气循环;第二风叶173旋转而提供室外侧换热风道171所需的负压,强制驾驶室内的室内空气流入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内、进而和室内侧换热器162换热后进行送风,实现室外空气循环。
[0037]
第一风叶163和第二风叶173可以分别采用诸如电机、液压马达等驱动器件进行驱动,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空调器本体10可以包括双轴电机18,双轴电机18一端和第一风叶163连接、另一端和第二风叶173连接。这样,可以利用一个双轴电机18同时驱动第一风叶163和第二风叶173,减少所需的电机数量,节约器件成本和安装空间,
使得空调器本体10的结构比较紧凑。示例性的,双轴电机18可以设置于室内侧换热风道161和室外侧换热风道171的隔离壁上,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0038]
壳体15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长方体、圆柱体或其他异形体外形,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5可以具有长方体外形,长方体的长度尺寸和水平方向平行、而高度方向和竖直方向平行。相应地,室内出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3可以分设于壳体15上沿其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0039]
壳体15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5可以包括底座151以及分别设置于底座151上的后壳152和前面板153,三者围合形成容纳空间,以装载上述零部件。示例性的,室内进风口13可以设置于前面板153上,室内出风口11可以设置于后壳152的顶部上邻近前面板153的区域,室外进风口14可以设置于后壳152上和前面板153相对的一侧,而室外出风口12可以设置于底座151上邻近室外进风口14的区域。
[0040]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车辆,该运输车辆包括驾驶室和以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空调器,驾驶室上除其顶侧外的一侧设有出风部,室外出风口12和出风部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这里,运输车辆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牵引车、整体式货车等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运输车辆具有适于进行内置隐藏式安装的驻车空调器,安装人员可以直接在驾驶室内进行安装作业,无需爬上车顶、相应降低安装作业过程的安装难度和危险性,而不再采用顶置式安装结构、可以避免对车辆原有的流线型造成破坏及由此引起的风阻增加。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风部可以设置在驾驶室的底壁上位于休息区下方的区域。
[0041]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驻车空调器及运输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