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2858发布日期:2023-03-24 18:3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2.车载净化器也叫车用净化器或车载空气净化器,通常由负离子发生器、微风扇、空气过滤器等系统组成。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机器内的微风扇(又称通风机)使车内空气循环流动,污染的空气通过机内的pm2.5过滤网和活性炭滤芯后将各种污染物过滤或吸附,然后经过装在出风口的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大量负离子,被微风扇送出,形成负离子气流,达到清洁、净化空气的目的。
3.目前市面上的车载空气净化器产品,通常采用卡扣固定的形式,导致更换过滤器时拆卸保护盖比较麻烦。卡扣式保护盖扣的太紧不方便拆开,扣的太松产品容易松动异响,损害扣位的弹性和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的产品的寿命,导致给用户的体验感不好,无法让用户舒适、便捷的取下并安装保护盖。
4.中国专利cn104307268a公开了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上扣合装配有中盖后形成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面分别配合装配有椭圆形的侧板,所述壳体内水平装配有蜗壳风道,所述蜗壳风道内安装有离心风机,所述蜗壳风道的两端分别形成与两侧板正对的出风口;所述中盖的顶部具有立方体凹槽,所述凹槽底面开口与蜗壳风道联通;所述凹槽内配合装配有滤芯,所述中盖上安装有位于凹槽上方的顶盖;所述中盖内安装有电路板,中盖正面设置有按键。
5.如上专利所提出的卡扣连接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若需进行内部过滤器/滤芯的更换,需要解除卡扣连接的状态,而一般为保证整体性以及牢固度,卡扣连接的结构都会设计的较为紧密,仅依靠徒手较难打开,需要工具的帮助,导致车主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内部滤芯;若强行打开,又可能会由于打开瞬间难以控制力度,使得粘附于滤芯表面的灰尘及赃物由于震动重新悬于空气中,导致车内环境的二次污染;此外,卡扣结构在开启过程中容易由于不当操作而断裂或受损,导致壳体再次安装闭合后无法良好的吻合或密闭,进而导致车载空气净化器失效。
6.因此,需要提出一种能够闭合稳固又方便开启的车载空气净化器,以解决现有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壳体由于卡扣结构而无法快速方便打开,更换内部滤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其一而提供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空气净化器的壳体难以开启,导致更换滤芯困难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9.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用于净化车内空气,包括上壳、下壳以及由上壳与下壳组装形成的腔体;
10.所述的腔体内安装有风轮组件、过滤器支架和过滤器;所述的下壳开设有进风口;
所述的上壳开设有出风口;
11.所述的过滤器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壳内;所述的上壳盖合于下壳上,并且上壳与过滤器支架磁吸配合;所述的过滤器安装于过滤器支架上。
12.优选地,所述的过滤器支架部分设置金属片,所述的上壳内侧对应于金属片位置设置磁铁。
13.优选地,所述的下壳和/或腔体内设有限制上壳盖合方向的限位结构。
14.优选地,所述的过滤器为hepa过滤器。
15.优选地,所述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还包括香料盒,所述的香料盒安装于上壳顶部,所述的出风口环绕香料盒设置。
16.优选地,所述的香料盒通过磁吸或卡接的方式安装于上壳顶部。
17.优选地,所述的腔体内还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风量传感器和灰尘感应器;所述的负离子发生器安装于出风口处;所述的风量传感器和灰尘感应器安装于进风口处。
18.优选地,所述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还包括显示屏,所述的显示屏安装于上壳与下壳之间。
19.优选地,所述的显示屏为触摸屏。
20.优选地,所述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还包括防滑脚垫,所述的防滑脚垫设置于下壳底部。
2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2.空气在风轮组件作用下由进风口进入车载空气净化器腔体,经过滤器过滤后由出风口排出腔体。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上壳与过滤器支架通过磁吸方式固定,过滤器支架限位安装于下壳内,使上壳盖合于下壳上,磁吸拆卸便捷,方便更换滤芯;又通过限位结构的设计以及部分的磁吸点位使得上壳仅能以特定且唯一的方式装配于下壳和过滤器支架上,保证车载空气净化器能够按照设计安装固定,确保装配和定位准确。
25.2、车载空气净化器的上壳顶部设置有香料盒,且出风口还环绕香料盒设置,使得由腔体内吹出的经过滤的空气能够携带香味,消除车内异味,改善驾车环境;香料盒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上壳顶部,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更换或取下。
26.3、由于采用磁吸的方式盖合上壳,因而上壳可以方便的打开并将过滤器暴露,进而可以方便随时随地更换过滤器,避免操作繁琐;打开过程中不会或仅有微小的震动,基本不会出现灰尘和脏污重新进入空气的情况,保障更换时的清洁度。
27.4、在车载空气净化器底部设置防滑脚垫,保障车载空气净化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能够稳定放置于车内,不会被甩出造成人身伤害。
附图说明
28.图1为实施例1中车载空气净化器的部分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实施例1中车载空气净化器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实施例1中车载空气净化器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香料盒;2-上壳;3-过滤器支架;4-下壳;5-风轮组件;6-防滑脚垫;7-风
道;8-过滤器;9-显示屏;10-电控组件;11-灰尘感应器;12-进风口;13-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3.实施例1
34.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如图1-3所示,包括上壳2、下壳4以及由上壳2与下壳4组装形成的腔体;
35.腔体内安装有风轮组件5、过滤器支架3和过滤器8;下壳4开设有进风口12;上壳2开设有出风口13;
36.过滤器支架3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壳4内;上壳2盖合于下壳4上,并且上壳2与过滤器支架3磁吸配合;过滤器8安装于过滤器支架3上。
37.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
38.本车载空气净化器主要应用于车载环境中,整体由上部的上壳2和香料盒1、中部的过滤器支架3和过滤器8以及下部的下壳4和风轮组件5共同组成;其中,过滤器支架3如图1所示,通过自攻螺丝可拆卸地安装限位于下壳4内部,上壳2与过滤器支架3之间通过磁吸的方式连接,使上壳2能够稳固的盖合于下壳4上。上壳2与下壳4闭合形成内部腔体,过滤器8安装于腔体内的过滤器支架3上,风轮组件5安装于腔体内的下壳4上,进风口12开设于下壳4底部,出风口13开设于上壳2顶部,将过滤器支架3及过滤器8由下壳内拆下后,即可暴露出风轮组件5。腔体内形成风道7,空气气流在风轮组件5的作用下由进风口12进入腔体,顺风道7依次经过风轮组件5、过滤器支架3和过滤器8后,由出风口13排出车载空气净化器的腔体。
39.如图1-3所示,本车载空气净化器的截面整体近似于椭圆形,上壳2中心部分下凹形成曲面,香料盒1以可拆卸的方式(磁吸或卡接的方式,比如通过强磁铁、吸盘的方式实现磁吸,或者通过扣位的方式实现卡接)安装于上壳2的中心位置(下凹的中心位置),出风口13环绕香料盒1设置,且由上壳2的中心向外侧间隔设置,使由腔体流出的净化后的空气带有香味。香料盒1可以根据喜好进行更换或去除。出风口13开设于下壳4的底部弯曲处,并且环绕下壳4间隔设置。
40.上壳2内侧部分位置设置磁铁,过滤器支架3上于设置磁铁的对应位置设置金属片,磁铁磁吸于金属片上使上壳2固定于过滤器支架3上。在腔体内部还设置有一对定位柱,与上壳2内侧的定位柱槽相配合,使得上壳2仅能按照指定的方式和位置与过滤器支架3慈溪配合,确保车载空气净化器的装配位置和定位的唯一性。
41.本实施例的过滤器8选用hepa过滤器。
42.在腔体内除过滤器8和风轮组件5以外,还分别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风量传感器和灰尘感应器11,其中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出风口13的位置,风量传感器和灰尘感应器11分别安装在靠近进风口12的位置。在车载空气净化器的正面于上壳2与下壳4之间设置有显示屏9,采用触摸屏的显示屏9方便进行开闭操作以及显示相关信息。显示屏9对应位置的下壳4部分可以不设置进风口12。此外,还设置电控组件10,该电控组件10与风轮组件5的电机开关(控制风轮启停)、负离子发生器的开关(控制负离子发生器启停)、风量传感器的i/o接口(接收来自风量传感器的数据传送)、灰尘感应器11的i/o接口(接收来自灰尘感应器11的
数据传送)和显示屏9的i/o接口(控制显示屏9的显示内容)相电气连接,电控组件10可采用市售的pcba电控板。
43.在下壳4底部还分布由多个防滑脚垫6,使车载空气净化器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安稳放置于车内。
44.本设计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在任何位置及处所均可进行便捷打开保护盖-更换过滤器8-安装保护盖的操作,提高更换过滤器8的效率,减少操作时间,避免繁琐步骤,减少更换过滤器8时产生的灰尘及脏污的二次污染。提高了人所在的密闭空间内空气洁净度,可使密闭空间内人员减少污浊空气及有害气体的吸入,减少新鲜空气受到二次污染。本设计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还兼顾了放置的美观,放在密闭的空间内增加了装饰和点缀;同时香料盒1的设置能够根据驾驶员的爱好,改变密闭空间的空气味道,增加了有香味的空气,增添了空气清香,改善了环境,提高驾驶舒适度。
45.本车载空气净化器在更换过滤器8时,仅需向上提起上壳2使过滤器8暴露出来即可仅需更换操作;更换完成后,根据定位柱的位置重新将上壳2垂直下方至与过滤器支架3相吸即完成盖合。
46.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