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6080发布日期:2023-03-10 20:4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作为需要使用电能来作为动力的汽车,充电设备是其必要的配件,电动汽车通过充电设备连接电源进行充电。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电动汽车开始销往海内外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区,但国内外不同的地区的家用电源系统并不一致,例如最大电流、最大电压、最大容量等均不同。在不同标准的家用电源系统中,连接插头也不相同,例如插针规格、形状尺寸等等存在不同的规格,因此同一种规格的充电设备不能实现通用。
3.为了适配不同国家地区的家用电源系统,会设置相应的充电设备,但是这样会增加额外的设计制造成本,不利于成本控制。并且不同的用户驾驶电动汽车跨地区时也很不便。针对这一状况,会使用转换头来进行适配不同的家用电源系统,但现有的转换器大多仅是更换连接插头,控制盒部分保持不便,即更换不同规格的充电插头连接电源。这样的连接方式存在以下风险:当连接的额定充电电流大于电源负荷时,长时间充电会导致电源端频繁跳闸甚至起火,存在安全风险;当保持最小的额定电流充电,则会导致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过长问题。同时,在使用转换头之后需要人工手动切换来保持最低额定充电电流,但用户非专业人员,容易漏操作或切换错误,造成额定电流和电源负荷不适配,带来跳闸、起火等风险。
4.因此,如何使得充电设备适配不同标准家用电源系统进行安全使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使用前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包括相连的控制盒和转换头,所述控制盒和转换头之间通过连接器进行联通,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部与所述控制盒固接,其第二部与所述转换头固接,所述控制盒和转换头之间设置有相连通的三相通电电路、连接确认电路,所述三相通电电路分别为l线、n线、pe线,所述l线、n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所述连接确认电路包括cp线和pp线,所述cp线上设置有电阻r1、选择开关s1和供电控制模块,所述pp线与所述pe线联通,所述pp线上设置有电阻rc,所述控制盒和转换头之间还设置有接触识别电路,所述接触识别电路为与所述pe线联通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上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器的第二部内的检测电阻rx和设置在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部内的单片机;当所述信号线连通后,所述单片机检测所述检测电阻rx的阻值;所述三相通电电路、连接确认电路和接触识别电路分别在所述第一部、第二部的端面上形成相匹配的连接插口,所述第一部和第
二部相插接以联通所述控制盒和转换头。
8.优选的,所述检测电阻rx可通过的额定电流为6a-16a。
9.优选的,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具有12v连接端和pwm连接端,所述选择开关s1选择连接所述12v连接端和pwm连接端,所述单片机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相连接以控制所述pwm连接端的pwm波占空比。
10.优选的,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通过温度检测电路与转换头内的温度传感器相连通,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在所述第一部、第二部的端面上形成相插接的连接端口。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内置于所述控制盒内,所述第二部直接与所述第一部插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部通过连接线缆与所述控制盒固接,所述第二部直接与所述第一部插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4.1、设置接触识别电路来检测pe线至信号线之间的检测阻值rx,根据所述检测阻值rx来判断适配的额定充电电流大小,确保额定电流小于充电插头的额定容量和充电枪的额定容量,并根据额定充电电流自动切换发送的pwm波占空比,保证额定充电电流小于电源负荷和充电枪负荷,从而避免额定电流与电源负荷不适配导致的危险,不同的检测电阻rx的阻值对应不同的充电策略,为根据不同充电插头来调整充电策略提供依据;
15.2、设置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转换头内的温度,来避免温度过高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7.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18.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1.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可电流识别的充电设备,包括可接插相连的控制盒1和转换头2,由于转换头2的形式多样,因此两者之间通过可实现电流识别的连接器3进行联通。
23.所述连接器3的第一部301与所述控制盒1固接,其第二部302与所述转换头2固接,
所述控制盒1和转换头2之间设置有相连通的三相通电电路、连接确认电路和接触识别电路。与现有技术相同,所述三相通电电路分别为l线、n线、pe线,所述l线、n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当控制盒1和转换头2通过连接器3插接连通后即可形成完整的三相通电电路。
24.所述连接确认电路包括cp线和pp线,所述cp线上设置有电阻r1、选择开关s1和供电控制模块,所述pp线与所述pe线联通,所述pp线上设置有电阻rc。与现有技术相同,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具有12v连接端和pwm连接端。在充电时,电源模块为变压整流电路,可以通过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12v直流电。具体来讲,包括:
25.1)输入交流电压进行处理变为交流12v电压;
26.2)经过整流电路处理变为单相脉动电压;
27.3)经过滤波处理单相脉动电压变为带交流纹波的直流电压,再经过稳压电路处理变成稳定的12v直流电压。12v直流电压可以给供电控制模块供电,来控制选择开关s1,选择性地连接所述12v连接端和pwm连接端,提供12v直流电压或pwm方波输出至待充电车辆。
28.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所述接触识别电路为与所述pe线联通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上串联有检测电阻rx,和用于检测所述检测电阻rx的单片机5。所述检测电阻rx位于所述连接器3的第二部302,所述单片机5位于所述连接器3的第一部301。
29.所述三相通电电路、连接确认电路和接触识别电路分别在所述第一部301、第二部302的端面上形成相匹配的连接插口,所述第一部301和第二部302相插接以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盒1和转换头2。
30.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联通后的所述接触识别电路来检测pe线至信号线之间的检测阻值rx,根据所述检测阻值rx来判断适配的额定充电电流大小,确保额定电流小于充电插头的额定容量和充电枪的额定容量,并根据额定充电电流自动切换发送的pwm波占空比,保证额定充电电流小于电源负荷和充电枪负荷,从而避免额定电流与电源负荷不适配导致的危险,所述单片机5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相连接以控制所述pwm连接端的pwm波占空比。
31.所述检测电阻rx对应的适配额定充电电流为所述pwm波占空比的60%。本方案的所述检测电阻rx对应的适配额定充电电流范围为6a-51a,所述pwm波占空比的范围为10%-85%。下表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额定充电电流和pwm波占空比的几种选择示例:
32.rx额定电流pwm波占空比r16a10%r28a13.33%r310a16.67%r413a21.67%r515a25%r616a26.67%
33.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盒1内设置有温度检测器5,所述温度检测器5通过温度检测电路501与转换头2内的温度传感器6相连通,所述温度检测电路501在所述第一部301、第二部302的端面上形成相插接的连接端口。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5来实时检测转换头内的温度,来避免温度过高发生危险。
34.如图2、3所示为所述连接器的设置位置的两个可行实施例。在图2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301内置于所述控制盒1内,所述第二部302直接与所述第一部301插接,即所述转换头2直接插接至所述控制盒1上。
35.在图3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301通过连接线缆101与所述控制盒1固接,所述第二部302地与所述第一部301插接,即插接部位于控制盒1和转换头2之间的缆线上,所述连接线缆101可长可短,适合在需要长线缆的情况下使用。
36.本实用新型实现整个判断流程自动化处理,控制盒1内的pcb板自动检测所述接触识别电路连接器至pe线之间的检测阻值rx的阻值大小,来判断适配的额定充电电流,方便快捷,为调整充电策略提供准确的依据。
37.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38.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