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框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4279发布日期:2023-03-22 09:4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器框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散热器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散热框架上横梁是机舱内重要组成部分,为散热器、机舱盖锁钩、发动机舱前盖板、各种线束等多种部件提供安装点,现有的散热框架上横梁刚度较低,且上横梁模态无法避开电子扇等散热器的频率,容易与电子扇共振放大电子扇振动能量,进而将振动传递至车内,引起车内振动,影响用户乘车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框架上横梁刚度较低,容易与散热器产生公知,将振动传递至车内,影响用户乘车体验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包括:
5.上横梁;
6.框架立柱,沿车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的两侧;
7.连接板,所述上横梁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框架立柱连接;
8.第一加强板,设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板配合连接形成多段式结构。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为盒型结构,所述框架立柱的顶部伸入所述连接板中与所述连接板固定,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与所述上横梁固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包括顶梁和与所述顶梁连接的竖梁,所述第一加强板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顶梁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竖梁贴合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梁上设有第一凹形部,所述第一板部上设有与第一凹形部配合的第二凹形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上横梁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板固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的中间段为单侧板结构。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框架还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立柱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框架立柱固定连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具有u型断面,所述第二加强板为安装于所述u型断面内,并与所述u型断面配合连接的u型板。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靠近所述上横梁的第一立柱部分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内弯曲。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散热器框架。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及车辆通过在上横梁的两端设置第一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配合连接形成多段式结构,同时将第一加强板与用于连接框架立柱的连接板连接,可以避开散热器的工作频率,降低横梁振动幅值和振动灵敏度,同时,可以保证上横梁的刚度,提升车辆品质和用户乘车体验。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框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主视方向);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横梁和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上横梁的方向与图2中上横梁的方向相反);
23.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24.图5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
26.1-上横梁、11-顶梁、12-竖梁、111-第一凹形部;2-框架立柱、21-第一立柱部分、22-第二立柱部分;3-连接板;4-第一加强板、41-第一板部、411-第二凹形部、42-第二板部;5-紧固件;6-第二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28.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29.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30.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31.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32.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33.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实用新型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
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实用新型。
34.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35.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横梁和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框架,包括:
37.上横梁1;
38.框架立柱2,沿车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上横梁1的两侧;
39.连接板3,所述上横梁1通过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框架立柱2连接;
40.第一加强板4,设于所述上横梁1的两端并与所述连接板3连接,所述上横梁1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配合连接形成多段式结构。
41.具体地,上横梁1的横梁顶部用于安装散热器(例如电子扇),上横梁1的两端通过连接板3与框架立柱2的顶部连接,框架立柱2与车身连接,从而可以将散热器通过上述的散热器框架安装于车身。
42.本实施例中,上横梁1和第一加强板4配合形成三段式结构,中间段的长度l1优选为360mm,左侧段和右侧段的长度(l2和l3)优选为280mm。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通过在上横梁1的两端设置第一加强板4,与第一加强板4配合连接形成多段式结构,同时将第一加强板4与用于连接框架立柱2的连接板3连接,可以避开散热器的工作频率,降低横梁振动幅值和振动灵敏度,同时,可以保证上横梁1的刚度,提升车辆品质和用户乘车体验。
4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车身宽度方向为上横梁1的延伸方向。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3为盒型结构,所述框架立柱2的顶部伸入所述连接板3中与所述连接板3固定,所述连接板3的外侧壁与所述上横梁1固定,如此,可以将上横梁1与框架立柱2可靠连接,提升二者的连接刚度。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1包括顶梁11和与所述顶梁11连接的竖梁12,所述第一加强板4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板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二板部42,所述第一板部41与所述顶梁11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板部42与所述竖梁12贴合连接,使得第一加强板4的不同板部能够与上横梁1的不同梁体固定连接,提高上横梁1与第一加强板4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刚度,能够通过第一加强板4对上横梁1进行可靠加强;另外,上述贴合连接便于上横梁1与第一加强板4配合形成多段式结构。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顶梁11上设有第一凹形部111,所述第一板部41上设有与第一凹形部111配合的第二凹形部411。通过在顶梁11与第一板部41的连接处以及在第一板部41上对应的位置设置凹形部,可以加强上横梁1端部的连接刚度,改善上横梁1的振动频率,降低振动幅值。第一凹形部111和第二凹形部411的凹陷深度h优选为15mm。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4与所述上横梁1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加强板4通过紧固件5与所述连接板3固定。
49.第一加强板4沿车身宽度方向可以分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第一侧用于与上横梁1连接,第二侧用于与连接板3连接。第一加强板4的第一侧的外壁(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二板部42的外壁)与上横梁1的内壁焊接,保证二者可靠连接的同时,便于二者连接形成多段式结构;第一加强板4的第二侧的内壁(位于第二侧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二板部42的内壁)与连接板3的外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5分别沿车身高度方向和车身长度方向将第一加强板4与连接板3固定,可以保证连接板3与第一加强板4的连接刚度,进而保证框架立柱2与第一加强板4的连接刚度。
50.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4也可以与上横梁1通过紧固件等固定,但是,可能会对第一加强板4和上横梁1造成损坏,且通过紧固件连接,二者可能存在缝隙,不利于降低振动的传递,且可能存在振动干扰。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1的中间段为单侧板结构,在满足上横梁1支撑性能的同时,有利于减重,降低加工成本。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框架还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立柱2的第二加强板6,所述第二加强板6与所述框架立柱2固定连接,以对框架立柱2进行可靠加强。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框架立柱2具有u型断面,所述第二加强板6为安装于所述u型断面内,并与所述u型断面配合连接的u型板。框架立柱2沿车身高度方向设有u型断面,并在其内安装u型加强板,可以保证立柱本体的刚度,并利用u型断面的不同连接面与第二加强板6的不同板部的连接,对框架立柱2进行可靠加强。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立柱2靠近所述上横梁1的第一立柱部分21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内弯曲,如此,有利于降低上横梁1的长度,降低上横梁1弯曲模态产生的振动。第一立柱部分21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距离d优选为80mm(相较于未向内弯曲第二立柱部分22)。
5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散热器框架。
5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对应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框架,散热器框架实施例中的任何可选项也适用于车辆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57.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58.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