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80215发布日期:2023-12-25 09:5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所述车辆前大灯系统具有:-可与车辆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车辆框架元件,-可枢转地和/或可移动地保持在车辆框架元件处的车辆前大灯壳体,所述车辆前大灯壳体具有与车辆前大灯壳体连接的至少一个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优选地与车辆前大灯壳体固定连接,其中车辆框架元件具有用于容纳和引导引导机构的至少一个引导部,其中引导机构与引导部接合,使得车辆前大灯壳体通过引导机构沿着引导部的移动被引导并且由此可以相对于车辆框架元件枢转和/或移动,-可与车辆的车身元件、尤其保险杠机械连接的至少两个触发元件,所述触发元件在空间上彼此间隔开,以及-与车辆框架元件至少部分地连接的至少一个触发机构,所述触发机构设立用于,根据至少两个触发元件的位置释放在基本位置与调节位置之间的转移,在所述基本位置中,车辆前大灯壳体相对于车辆框架元件未枢转和/或未移动,在所述调节位置中,车辆前大灯壳体相对于车辆框架元件线性移动和/或围绕枢转轴线枢转。


背景技术:

1、为了在与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保护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或非常普遍地易受伤的交通参与者,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所述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通常具有弹性地保持的前大灯壳体,所述前大灯壳体设立用于在车辆与行人碰撞的情况下吸收碰撞能量。文件ep 1332915b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

2、不利地,在正常的行驶运行期间已经通过前大灯壳体的弹性的保持引起前大灯壳体的不期望的运动。在正常的行驶运行时出现的晃动尤其可能引起前大灯壳体的不期望的运动或移动。然而,系统的刚性的增加将与所力求实现的对行人保护背道而驰。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提供可靠的行人保护并且同时具有高的刚性的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

2、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特征的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来实现。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下文中说明。

3、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触发机构包括以下部件:

4、*阻挡元件,所述阻挡元件可线性移动地保持在至少一个触发机构中,其中阻挡元件设立用于根据触发元件的位置在阻挡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在阻挡位置中,阻挡元件的接合部段接合到车辆框架元件的相配合的接合部段中,以便将车辆前大灯壳体保持在基本位置中,其中在释放位置中,阻挡元件的接合部段设置在车辆框架元件的相配合的接合部段之外,以便释放车辆前大灯壳体从基本位置到调节位置中的转移,其中设有第一弹簧元件,所述第一弹簧元件将使阻挡元件压入到阻挡位置中的第一弹簧力施加到所述阻挡元件上,

5、*力传递设备,所述力传递设备将阻挡元件与至少两个触发元件机械耦联,其中力传递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轴和操控元件,其中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与至少一个旋转轴机械耦联,使得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中的每个触发元件的单独的移动可以转换成至少一个旋转轴的旋转运动,其中操控元件与至少一个旋转轴机械耦联,使得至少一个旋转轴的旋转运动可以转换成操控元件的旋转运动,其中操控元件与阻挡元件有效连接,使得可以借助于操控元件的旋转运动将阻挡元件克服第一弹簧元件的第一弹簧力压到释放位置中。

6、由此得出如下优点:在正常的行驶运行时,车辆前大灯壳体通过阻挡元件保持在基本位置中,从而车辆前大灯壳体基本上位置固定地紧固在车辆框架元件上,以及在与交通参与者碰撞时,所述碰撞可以借助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中的每个触发元件来检测,触发机构释放车辆前大灯壳体,由此所述车辆前大灯壳体可以转移到调节位置中,其中在所述转移中,碰撞能量被吸收。因此,有利地,在碰撞时才实现车辆前大灯壳体的移动。

7、尤其可以提出,至少两个触发元件轴向地沿着至少一个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彼此间隔开并且与至少一个旋转轴机械耦联,使得至少两个触发元件分别以距旋转轴线一定的径向间距接合在至少一个旋转轴处,以便通过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中的每个触发元件的单独的移动引起至少一个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至少两个触发元件的移动在此可以典型地基本上在旋转轴的在相应的触发元件在旋转轴处接合的点处测量的环周方向上进行。当车辆前大灯系统安装在车辆上时,至少两个触发元件的移动尤其是朝向车辆中心的运动,使得例如可以借助于触发元件检测通常引起保险杠朝向车辆中心的相对运动的与行人的碰撞,由此可以解锁前大灯并且可以释放车辆前大灯壳体的偏移运动。

8、还可以提出,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与至少一个旋转轴的机械耦联分别经由连接元件来实现,其中每个连接元件从至少一个旋转轴基本上径向地突出。在其中车辆前大灯系统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下,连接元件优选地在尤其垂直向上或向下地定向的中间位置中朝向车辆前大灯示出。中间位置在此表示处于连接元件的工作区域的最大的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心中的位置。优选地,连接元件在阻挡元件的阻挡位置中在第一端部位置中,以及在阻挡元件的释放位置中在第二端部位置中,其中在阻挡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的转移期间,连接元件从第一端部位置枢转到第二端部位置中。在在此由连接元件经过的圆弧的一半处,连接元件基本上垂直向下或向上地示出,其中这表示中间位置。

9、尤其可以提出,至少两个触发元件经由铰接连接件、优选地经由球铰链与相应的连接元件连接。由此可以引起至少两个触发元件与相应的连接元件之间的特别低摩擦的运动传输。

10、还可以提出,在其中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下,至少一个旋转轴基本上处于水平平面中,以及连接元件基本上处于竖直平面中。由此,力传递设备可以特别紧凑地设计。

11、尤其可以提出,至少一个旋转轴的可由至少两个触发元件引起的旋转运动和从至少一个旋转轴转换到操控元件上的旋转运动具有相同的旋转方向。

12、还可以提出,操控元件与至少一个旋转轴基本上抗扭地连接。由此可以实现操控元件与至少一个旋转轴之间的特别高效的扭矩传递。

13、尤其可以提出,力传递设备具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旋转轴,其中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分别与至少两个触发元件机械耦联,其中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相对于彼此定向成,使得第一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轴线以至少5°、优选地在10°和30°之间的角度相对于彼此定向。尤其地,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和每个其他的旋转轴不相对于彼此同轴地设置。因此,有利地,旋转轴可以跟随车辆前大灯壳体的后掠角。优选地,两个或更多个旋转轴可以设置在一个平面内,其中相邻的旋转轴以例如至少5°、优选地在10°和30°之间的角度相对于彼此倾斜。

14、还可以提出,在相邻的旋转轴之间设置有恰好一个操控元件。

15、尤其可以提出,操控元件的将阻挡元件克服第一弹簧元件的第一弹簧力压到释放位置中的旋转运动需要使操控元件旋转至少10°、优选地至少20°、特别优选地至少30°。借此可以有利地实现,从触发元件的一定的最小移动开始或从操控元件的最小旋转开始才实现阻挡元件的触发。换言之,尤其需要引起操控元件的所需的最小旋转的在触发元件上的最小力作用,以便脱开车辆前大灯壳体的固定。

16、还可以提出,操控元件经由可线性移动地设置在至少一个触发机构中的解锁元件与阻挡元件有效连接,使得操控元件的旋转运动可以转换成解锁元件的线性移动,其中解锁元件设立用于接合到阻挡元件中,使得在接合中,解锁元件的线性移动将阻挡元件的接合部段压到释放位置中。解锁元件可以相对于至少两个触发元件设置成,使得解锁元件的线性移动和至少两个触发元件的移动在基本上平行的平面中进行。

17、尤其可以提出,解锁元件具有基本上楔形的接触部段,所述接触部段设立用于接合在阻挡元件的与解锁元件的接触部段互补地构成的接触部段处,其中在阻挡元件转移到释放位置中期间,解锁元件的接触部段接触阻挡元件的接触部段,以用于力传递。尤其地,在阻挡元件转移到释放位置中期间,解锁元件的接触部段至少部分地在阻挡元件的互补地构成的接触部段上滑动,其中由此将阻挡元件从车辆框架元件的相对应的接合部段中压出。

18、还可以提出,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具有至少两个触发机构,其中第一触发机构设置在车辆前大灯壳体的上侧处,以及第二触发机构设置在车辆前大灯壳体的相对置的下侧处,其中与相应的阻挡元件耦联的从而可共同移动的机械臂从每个触发机构开始基本上朝向相对置的触发机构延伸,其中在两个触发机构之间构成有摇杆,其中臂接合在摇杆的相反的端部处,使得上部的触发机构的臂的向下运动转换成下部的触发机构的臂的向上运动,由此,两个触发机构的机械触发彼此耦联。由此,有利地增加引起车辆前大灯壳体的释放的触发元件的数量。因此,可以检测在车辆前大灯壳体的不同区域处的碰撞并且引起车辆前大灯壳体的释放。

19、尤其可以提出,第一阻挡元件在转移到其释放位置中时的移动和第二阻挡元件在转移到其释放位置中时的与此耦联的移动沿着相反地、优选反向平行地延伸的轨迹进行。

20、还可以提出,在车辆框架元件与车辆前大灯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元件,所述第二弹簧元件设立用于通过第二弹簧力将车辆前大灯壳体压到基本位置中,使得克服第二弹簧力转移到调节位置中。由此得出如下优点:在引起车辆前大灯壳体的移动的碰撞之后,可以通过第二弹簧力又将车辆前大灯壳体压回到基本位置中。借此可以提供吸收碰撞的和复位的车辆前大灯系统。

21、尤其可以提出,用于容纳和引导引导机构的引导部构成为直的或圆弧形的长孔。优选地,引导机构构成为栓,其中栓设计成,使得所述栓可以沿着长孔来回运动。

2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吸收碰撞的车辆前大灯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