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文档序号:37235028发布日期:2024-03-06 16:54阅读:6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本发明属于充电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形式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其中对于直流充电桩的构造较为复杂,尤其在设计户外直流充电桩时,在结构上需要满足散热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防水要求。例如现有中通常采用下进风、上出风的散热方式,而在此情况下,由于需要满足防水要求而在充电桩的出风口处设置复杂的防水结构,这直接导致出风口处的风阻变大,而存在散热效果低下或通过在出风口处增加单独的风扇等来排除电气模块的热量,由此存在浪费资源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2、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箱体,安装于室外以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枪,用于将电能输送至车辆上;连接板,设于箱体上;若干翻板,转动连接于连接板上;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板的第一通槽,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翻板的第二通槽;翻板上设有空腔和隔板,隔板降空腔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分别装有冷却水,隔板为隔热材料制成。

4、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连接轴,设于翻板上;第一传动带,驱动连接轴转动;电机,驱动第一传动带转动;第二通槽内壁上设有与连接轴相对应的连接槽。

5、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块,与翻板顶部相配合;第二固定块,与翻板底部相配合;翻板上设有与第一固定块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槽和与第二固定块相对应的第二固定槽。

6、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杆,与第一固定块相连;第二连接杆,与第二固定块相连;电磁铁,驱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移动;连接板上设有供第一连接杆移动的第一活动腔和供第二连接杆移动的第二活动腔。

7、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蓄水盒,设于箱体顶部;连接管,与蓄水盒相通;箱体顶部设有多个与蓄水盒相通的第三通槽,第一连接杆上设有与连接管相通的第一输水腔,第二连接杆上设有第二输水腔,第一固定块上设有与第一输水腔相通的第三输水腔,第二固定块上设有与第二输水腔相通的第四输水腔。

8、进一步的,第一空腔两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两端设有通孔,通孔与第一固定槽相通。

9、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密封板,用于封闭通孔;导杆,设于密封板上;密封弹簧,将密封板固定在通孔侧壁上;第一凹槽端面上设有与导杆相对应的导孔,第一固定块插入到第一固定槽内时推动导杆移动。

10、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浮板,设于蓄水盒内;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三输水腔内;第二电磁阀,设于第四输水腔内;浮板移动至指定位置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开启。

11、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刮块,设于第一通槽内;第二传动带,驱动刮块在第一通槽内移动;第一通槽顶部设有用于容纳刮块的第二凹槽。

12、进一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滤框,设于连接板上;第一传动带能够将翻板固定在倾斜状态上。

13、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水和散热效果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两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两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箱体,安装于室外以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枪,用于将电能输送至车辆上;连接板,设于箱体上;若干翻板,转动连接于连接板上;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板的第一通槽,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翻板的第二通槽;翻板上设有空腔和隔板,隔板降空腔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分别装有冷却水,隔板为隔热材料制成;本发明具有良好的防水和散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伟,李小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