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52341发布日期:2024-02-20 20:52阅读:11来源:国知局
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车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越来越多,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极大地威胁着驾乘人员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我们要求车辆上需配备一些相应的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2、在相关技术中,车辆通常配备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驾乘人员的伤害。但是这些安全装置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吸能,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以保护座椅上的驾乘人员。

2、具体地,本公开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底座以及吸能装置。底座与车辆的车身底板固定连接。吸能装置连接于座椅本体与底座之间。吸能装置设有限位槽以及连接于限位槽的内壁的至少一个溃缩件,以形成限位部和至少一个溃缩部。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其中,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吸能装置吸收部分座椅所受的力。

4、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5、将吸能装置连接在底座和座椅本体之间,使得底座能够通过吸能装置支撑座椅本体,吸能装置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此时溃缩部能够在支撑过程中,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座椅本体相对于底座移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装置会受到由碰撞产生的力,若吸能装置的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会发生断裂响应,且吸能装置不再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此过程中,吸能装置实现溃缩吸能,限位槽使得座椅本体沿着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溃缩,提高溃缩方向的稳定性,避免溃缩方向变化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吸收了部分座椅所受的力,也即吸收了部分由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

6、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溃缩件包括连接限位槽的内壁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断裂部,断裂部的宽度小于连接部的宽度。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断裂部开设有第一凹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连接。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吸能装置切换为通过限位部与底座连接,以吸收部分座椅所受的力。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当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溃缩部通过第一紧固件与底座连接。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第一紧固件由溃缩部移动至限位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能够与第二凹槽的侧壁抵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紧固件,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座椅本体,底座通过第一支撑件支撑座椅本体。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跟随第一紧固件移动,且与第一紧固件相对转动。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座椅本体相对转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设有第三凹槽,底座设有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能够与第三凹槽的内壁抵接,以使底座通过吸能装置支撑座椅本体。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凹槽的内壁能够相对滑动,以使第二支撑件与第三凹槽脱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二紧固件,吸能装置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之间间隔设置,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能够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连接,以调节底座与座椅本体之间的距离。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底座与座椅本体之间。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弹性件能够对座椅本体起到缓冲作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包括设有限位槽的第一连接件以及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开设有与第一连接件适配的安装槽,第一连接件通过安装槽安设于第二连接件。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能够沿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

18、和/或,安装槽设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能够沿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安全带以及与安全带连接的控制器件,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件能够对安全带进行预紧。

20、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座椅设置于车身的底板。

21、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该车辆应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而该座椅能够减少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提高了应用了该座椅的车辆的安全性。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24、附图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座椅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件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槽的内壁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断裂部,所述断裂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裂部开设有第一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吸能装置通过所述溃缩部与所述底座连接;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所述吸能装置切换为通过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底座连接,以吸收部分所述座椅所受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溃缩部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底座连接;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所述第一紧固件由溃缩部移动至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紧固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座椅本体,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支撑所述座椅本体;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跟随所述第一紧固件移动,且与第一紧固件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本体相对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设有第三凹槽,所述底座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抵接,以使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吸能装置支撑所述座椅本体;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能够相对滑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凹槽脱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吸能装置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所述连接孔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底座和所述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多个所述连接孔中的一个连接,以调节所述底座与所述座椅本体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座椅本体之间;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对所述座椅本体起到缓冲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包括设有所述限位槽的第一连接件以及与所述底座和所述座椅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适配的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安装槽安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安全带以及与所述安全带连接的控制器件,当所述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件能够对所述安全带进行预紧。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底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底座以及吸能装置。底座与车辆的车身底板固定连接。吸能装置连接于座椅本体与底座之间。吸能装置设有限位槽以及连接于限位槽的内壁的至少一个溃缩件,以形成限位部和至少一个溃缩部。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其中,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吸能装置吸收部分座椅所受的力。从而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应用了该座椅的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一洲,刘志辉,惠海岗,吴乐乐,温泉,矫青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小鹏汽车华中(武汉)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