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3101阅读:7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警报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设置在公安、消防、工程抢险、救护等特种车辆上的电子警报器。
这类警报器,通常具有警报、话筒扩音、警灯控制三种基本功能。现有技术中的警报器为完成这些基本功能,需要设置六只以上的控制键,如总电源开关、警报电源开关、警灯、电源开关、警报音调选择开关、警报/话筒切换开关,音量电位器等。由于键钮繁多,并且这些键钮都排布警报器的面板上,在使用中,特种车的驾驶员一面要驾驶特种车操作,高速行进,一面又要用一定的目光注意力区分操纵这些键钮。尤其是当使用话筒时,从驾驶中腾出的右手,又要持话筒,又要到面板上来进行警报/话筒切换,极为不便。而且这种不便本身就是影响交通安全的潜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保持具有警报、话筒扩音、警灯控制三种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对警报器结构的改进,尽可能减少警报器面板上所需控制的键钮数目,合理安排各控制键位置,简化操作,从而方便使用。提高安全的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由振荡电路、放大电路、开关电路和语音输入话筒构成。所述的振荡电路具有多种音调,并设置音调选择开关K1。所述的语音输入话筒通过插头CT与整机电路中与之对应的插座CZ插接。所述开关电路包括警灯开关电路和警声开关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a、采用具有芯线CTA、CTB、CTC的三芯插头CT和具有与之对应芯线CZA、CZB、CZC的三芯插座CZ,在插头CT芯线中设置双向开关K5。K5中心线C接地线CZC、K5选择端B接振荡电路地线端CZB,K5选择端A通过话筒MIC的动圈绕组L接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CZA。
b、插座CZ内含有联动(动合)开关K2,开关K2串联连接在开关电路的电源回路中。
c、所述警灯开关电路由“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块IC2(CD4011)构成,触发开关K3与电阻串联后跨接在IC2的4与8脚之间,IC2的信号输出端3脚与驱动管T7基极连接,该驱动管的集电极一路至双色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路至执行继电器J1,J1的常开触点串接在警灯电源回路中;d、所述的警声开关电路由“十进制计数/分配器”集成块IC3,(CD4017)构成。触发开关K4跨接在IC3的16脚与14脚之间,驱动管T8的基极串接电阻,双色发光二极管LED2后接入IC3的2脚和4脚,T8的集电极串接执行继电器J2,J2的常开触点串接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回路中。IC3的2脚同时通过电阻R33与VMOS场效应管T9的栅极连接,T9的源、漏极与放大电路中的电阻R16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将触发开关K3和K4置于警报器的面板上,音调选择开关K1置于警报器的背面板上,双向开关K5置于话筒上。并且,K3和K4采用薄膜开关。
本实用新型相比已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在同样具备警报、话筒扩音、警灯控制三种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将已有技术中的控制键从六只以上减少到三只(K3、K4、K5),而且三只控制键分别对应于三种基本功能,直观简捷,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2、置于警报器背面板上的音调选择开关K1只在置入或更换特种车辆种类时,作音调的一次设定用,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3、作警报/话筒切换用的双向开关K5设在话筒上,手持话筒可与切换同步进行,使用极为方便。
4、因选用薄膜开关、数字电路组成电子开关,使警灯、警声两只使用较频繁的开关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免去了较易磨损的音量电位器,又同时解决了已有技术中警报器面板上的键钮因松脱影响使用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语音输入话筒接线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机电路原理图。
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
图1,L为话筒MIC的动圈绕组,CT为三芯插头,芯线分别为CTA、CTB、CTC,K5为自锁式双向开关,C为其中心端。a、b为其双向选择端。
参见图2,CZ为三芯插座,具有与CT相对应的三芯线CZA、CZB和CZC,其中CZC为整机公共地线端,CZB为振荡电路1的地线端,CZA为放大电路2的信号输入端。当双向开关K5处于自然状态,其c、b点接通,c、a点断开,此时,振荡电路1因地线端CZB与公共地线端CZC接通,振荡电路1得电起振,放大电路2接收并放大由其提供的警报信号;当K5按下时,c、a点接通,c、b点断开,振荡电路1失电停振,无输出,而话筒MIC的动圈绕组L因与公共地线端CZC接通构成回路,放大电路2接收并放大来自话筒MIC的语音信号。
作为总电源开关的(动合)开关K2与三芯插座CZ为联动件。只有当插头CT与插座CZ插接时,K2的触点才动合,开关电路(3)(4)的电源才被接通。警报器才处于待机状态。串接在开关电路(3)(4)与电源之间的开关二极管D7是为防止外接直流电源极性接反损伤整机而设。
图2中所示的振荡电路1和放大电路2仍采用已有技术。开关K1(包括联动的K1-1、K1-2、K1-3、K1-4、K1-5、K1-6)为警报音调选择开关。
警灯开关电路3由“双方输入端四与非门”IC2(CD4011)构成。触发开关K3与电阻R31串联后跨接在IC2的4与8脚之间。按揿K3可使IC2的3脚输出高电平“1”或低电平“0”。当IC2的3脚输出高电平“1”,驱动管T7导通,执行继电器J1动作,其常开触点动合,使外接的警灯和作工作状态指示用的LED1得电工作;当IC2的3脚输出低电平“0”,T7截止,继电器J1的触点处于常开状态,警灯和LED1失电停止工作。在该电路中,随着音调选择开关K1选择不同的音调,双色发光二极管LED1可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
警声开关电路4由“十进制计数/分配器”IC3(CD4017)构成。触发开关K4跨接在IC3的16与14脚之间,按揿开关K4可使IC3的2、4和7脚依次循环输出高电平“1”。当IC3的2脚输出高电平“1”→LED2发光为一种颜色→T8导通→继电器J1的触点闭合→放大电路2得电工作;同时由于VMOS场效应管T9也得电工作→T9的源、漏极近乎短接→放大电路2获得的输入信号↓→其输出功率↓(微调电阻W可一次设定这种较小的输出功率)。当IC3的4脚输出高电平“1”→LED2发光为另一种颜色→T8导通→继电器J1的触点闭合→放大电路2得电工作;此时,由于VMOS场效应管T9失电不工作→T9的源、漏极近乎开路→放大电路2获得的输入信号↑→输出功率↑。当IC3的7脚输出高电平“1”,IC3立即被清零,使其的2和4脚均为低电平“0”,LED2熄灭,T8截止,J2的触点,恢复常开状态,放大电路2失电不工作,无输出。
本实施例中,开关K3、K4采用薄膜开关,这两只开关和双色发光二极管LED1、LED2以及插座CZ均置于警报器的面板上,音调选择开关K1置于警报器的背面板上,自锁式双向开关K5位于话筒的侧面(即已有技术中安装话筒开关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置入特种车辆时,须将外接的警灯、高音喇叭、直流电源(车上的蓄电瓶)通过导线与本警报器连接。使用时,先将话筒插头CT插入插座CZ用毕拨出,避免不必要的电耗。
权利要求1.一种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由振荡电路(1)、放大电路(2)、开关电路(3)(4)和语音输入话筒构成,所述的振荡电路(1)具有多种音调,并设置音调选择开关K1(包括联动的K1-1、K1-2、K1-3、K1-4、K1-5、K1-6);所述的语音输入话筒通过插头CT与整机电路中与之对应的插座CZ插接;所述的开关电路包括警灯开关电路(3)和警声开关电路(4),其特征在于a、采用具有芯线CTA、CTB、CTC的三芯插头CT和具有与之对应芯线CZA、CZB、CZC的三芯插座CZ,所述插头CT芯线中设置双向开关K5,K5中心端C接地线CZC、K5选择端B接振荡电路(1)的地线端CZB,K5选择端A通过话筒MIC的动圈绕组L接放大电路(2)的信号输入端CZA;b、所述插座CZ内含有联动(动合)开关K2,开关K2串联连接在开关电路(3)(4)的电源回路中;c、所述警灯开关电路(3)由“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块IC2(CD4011)构成,触发开关K3与电阻R31串联后跨接在IC2的4与8脚之间,IC2的信号输出端3脚与驱动管T7基极连接,T7的集电极一路至双色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路至执行继电器J1,J1的常开触点串接在警灯电源回路中;d、所述的警声开关电路(4)由“十进制计数/分配器”IC3(CD4017)构成,触发开关K4跨接在IC3的16与14脚之间,驱动管T8的基极串接电阻R34、双色发光二极管LED2后接入IC3的2脚和4脚,T8的集电极串接执行继电器J2,J2的常开触点串接在放大电路(2)、振荡电路(1)的电源回路中;IC3的2脚同时通过电阻R33与VMOS场效应管T9的栅极连接,T9的源、漏极与放大电路(2)中的电阻R16并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开关K3和K4采用薄膜开关,所述的薄膜开关K3、K4以及双色发光二极管LED1、LED2和三芯插座CZ均置于警报器面板上,音调选择开关K1置于警报器背面板上,双向开关K5设置在话筒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开关K5选用自锁式开关。
专利摘要特种车辆电子警报器,由振荡电路、放大电路、开关电路和语音输入话筒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保持具有警报、话筒扩音、警灯控制三种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对警报器结构的改进、设置由薄膜开关和数字电路构成的电子开关,将已有技术中的控制键从六只以上减少到三只,极大地简化了操作。又将作为警报/话筒切换的双向开关设置在话筒上,手持话筒可与切换同步进行,使用极为方便。
文档编号B60R25/10GK2169574SQ93209530
公开日1994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12日
发明者汪恩召 申请人:汪恩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