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895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汽车排放的废热气为热源的汽车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
目前汽车的供热除霜一般都采用水暖式装置,即利用汽车发动机水箱热量经循环装置排出热量达到供热除霜的目的,但。其发热除霜效果不理想。而采用气暧式的外循环热风机,由于其存在装置较大、结构复杂、热量散失大、热效率低等缺点,未被广泛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汽车排放的废气热量、结构较简单、热效率高、供热除霜效果好、无废毒气泄漏的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由集风斗、热交换腔、汇风腔、气阀、输风管、除霜口等构成。所述的集风斗呈喇叭状置于发动机冷却风扇的后侧,热交换腔为一密闭腔,其内装有若干相互间隔的空气管(片),上述的空气管(片)间为废热气流动隙,并分别与装于热交换腔上的废热气进入管和排出管相连通,上述的废热气进入管与汽车发动机废气排出管连接,而废热气排出管则与汽车的消声器相连通,上述的热交换腔内的空气管(片)一端与集风斗相连通,其另一端则与汇风腔相连通,该汇风腔的上方为输出热空气流量大小调节气阀,该气阀则与热气输出管及其与之相连通且位于挡风玻璃下方的除霜口相连。
上述的热交换腔内的空气管(片)为扇形管状或扇形片状。
上述的气阀上设置了一个热空气直接排放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发动机启动后或车辆行进时,发动机冷却系风扇产生的流动空气和车辆行进迎面的风从集风斗进入热交换腔的空气管(片),而发动机排气管排出的高热废气沿废热气进入管进入热交换腔内的废热气流动隙。两种不同温度且不直接接触混合的气体利用金属空气管(片)壁进行热交换,然后废热气经过废热气排出管流出热交换腔,然后进入汽车消声器进行消声处理。而在空气管(片)内的空气升温后流至汇风腔,经气阀和输风管从除霜口喷出,为挡风玻璃除霜和为车内空间供热。根据温度的需要,可调节气阀的大小,如果不需要在车内升温,则可将气阀置于直接排放口位置,可直接将热空气排于大气。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汽车的废热气,节约了能源,发热效率高,供热除霜效果好,本装置采用“一斗两腔”的设计,避免了可供使用的热空气与废热气的相互混合,因而不会发生废毒气泄漏事故。同时,装置结构简单,设计紧凑,使用安全可靠,维修方便,是一种理想的车用除霜供热装置。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却风扇 2集风斗 3热交换腔 4空气管(片)5废热气进入管 6废热气流动隙 7废热气排出管 8汇风腔 9控制气阀 10直接排放口 11输风管 12除霜口以下结合实施例加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腔(3)选用低碳钢材料制作,不锈钢空气管(4)弯曲呈弧形焊接于热交换腔内,在腔内的空气管与管之间形成了密闭的废热气流动隙(6),集风斗(2)成型为喇叭口状铆接于热交换腔上并与上述的空气管相通,并且位于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1)的后部位置,而汇风腔(8)也同样铆接于热交换腔内另一端口的空气管口上,集风斗与汇风腔都采用低碳钢材料制作。在热交换腔上还分别焊接有碳钢管材料制作的、并与上述的流动隙(6)相连通的废热气进入管(5)和废热气排出管(7),上述的进入管与发动机排出管相通,上述的排出管则与汽车的消声器相通,在上述的汇风腔的上方是控制气阀(9)用于调节控制热气流量的大小,该阀上还设置有一热气直接排出口(10),用于在车内不需要热气时直接将热气排出于大气中。与气阀相连通的是采用耐高温的橡胶管制作的向外输风管(11),该输风管则与位于挡风玻璃下方的除霜口(12)相通,除霜口送出的热风可供挡风玻璃除霜也可用于车内取暖。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其特征是由集风斗(2)、热交换腔(3)、汇风腔(8)、气阀(9)、输风管(11)、除霜口(12)构成,所述的集风斗(2)呈喇叭状置于冷却风扇(1)的后侧,热交换腔(3)为一密闭腔,其内装有若干相互间隔的空气管(片)(4),上述的空气管(片)间为废热气流动隙(6),并分别与装于热交换腔上的废热气进入管(5)和排出管(7)相连通,上述的废热气进入管与汽车发动机废气排出管连接,而废热气排出管则与汽车的消声器相连通,上述的热交换腔内的空气管(片)一端与集风斗相连通,其另一端则与汇风腔相连通,该汇风腔的上方为输出热空气流量大小调节气阀(9),该气阀则与热气输出管(11)及其与之相连通且位于挡风玻璃下方的除霜口(1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其特征是上述的热交换腔(3)内的空气管(片)(4)为扇形管状或扇形片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其特征是上述的气阀(9)上设置了一个热空气直接排放口(10)。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挡风玻璃除霜供热机,由集风斗、热交换腔、汇风腔、气阀、输风管、除霜口等构成。集风斗置于发动机冷却风扇的后侧,热交换腔为密闭腔,内装空气管,空气管分别与热交换腔上的进入管和排出管连通,进入管与发动机废气排出管、消声器顺序连通,空气管的两端分别与集风斗和汇风腔连通,汇风腔上方为调气阀,该气阀则与热气输出管和除霜口依次相连。本装置利用废热气供热除霜,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S1/54GK2273674SQ9623356
公开日1998年2月4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13日
发明者杨宇新 申请人:成都航发通用机械制造公司, 杨宇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