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914376阅读:来源:国知局
、22脚、23脚、25脚和26脚均连接电源VDD,8脚、24脚和28脚均接地,1脚和 32脚之间接频率为13. 56MHz的晶振Y3,同时1脚和32脚还分别通过电容C7和电容C8接 地,30脚通过电容C9接地,30脚同时还通过电阻R3与29脚、天线、及电容ClO的一端接在 一起,电容ClO的另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电容Cll的一端及电容C13的一端相连,电感L2 的另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ll的另一端与电容C12的一端和电感Ll的一端相 连,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l的另一端接芯片MFRC500的5脚,芯片MFRC500的7 脚经电感L3同时与电容C14和电容C16的一端相连,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6的 另一端通过相互并联的电容C15和电感L4接地; 所述的GPRS模块(3)的结构为:芯片MC35i的1~5脚接电源VDD,同时还通过电容C17接地,6~10脚接地,同时接三极管Tl的发射极,15脚接三极管Tl的集电极,三极管 Tl的基极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接电阻R5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 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GPRS模块(3)的"启动"端口,芯片MC35i的18脚和19 脚分别与主控模块(1)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111脚和112脚相连,22脚通过电阻 R8接地,33脚和34脚之间接扬声器,32脚通过电阻RlO接三极管T2的基极,三极管T2的 集电极通过电阻R13接发光二极管Dl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l的阳极接电源VDD,三极管T2 的发射极接地,芯片MC35i的30脚接电阻Rll的一端,电阻Rll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8接 地,芯片MC35i的24脚和28脚同时与SM卡的3脚相连,25脚与SM卡的2脚相连,26脚 与SM卡的6脚相连,27脚与SM卡的1脚相连,29脚与SM卡的4脚相连; 所述的GPS模块⑷的结构为:芯片ITRAX300的3脚接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发光二 极管D2的阳极经电阻R12接电源VDD,芯片ITRAX300的8脚和9脚同时接电阻R13的一 端,电阻R13的另一端接电感L5的一端,电感L5的另一端与芯片ITRAX300的11脚相连并 接地,芯片ITRAX300的23脚接电源VDD,22脚通过电阻R14接二极管D3的阴极,二极管D3 的阳极接电源VDD,电源VDD通过电容C19接地,芯片ITRAX300的21脚、20脚分别接电阻 R15、R16的一端,电阻R15、R16的另一端分别接芯片MAX232的13脚和8脚,芯片MAX232的 9脚、12脚分别和主控模块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101脚、102脚相连,芯片ITRAX300 的19脚、18脚、16脚、15脚、14脚分别和主控模块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69脚、70脚、 74脚、75脚、76脚相连,芯片ITRAX300的7脚、10脚、12脚、13脚和24脚接地; 所述的图像采集模块(6)的结构为:芯片0V7670的1脚、2脚、3脚、8脚、9脚、10分别 通过电容C20~C25接地,4脚、5脚和6脚直接接地,24脚、23脚、21脚分别和主控模块的 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128脚、117脚、100脚相连,18脚~11脚共8个引脚依次分别和 主控模块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26脚、27脚、28脚、29脚、44脚、45脚、96脚、97脚相 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各电阻参数分别为,Rl :1MD,R2 :10D,R3 :820kD,R4 :10kD,R5、R6、R7 : IOkQ , R8 :2kQ , R9 :10kQ , RlO :1. 5kQ , RH :lkQ , R12 :51〇Q , R13 :l〇Q , R14.R15.R16 : 510D,;所述的各电容的参数分别为,Cl :10uF,C2 :10uF,C3 :22uF,C4 :22uF,C5 :10uF,C6 : 0?luF,C7、C8 :15pF,C9 :0?luF,CIO :15pF,Cll :27pF,C12 :47pF,C13 :270pF,C14 :47pF, C15 :270pF,C16 :27pF,C17 :0? luF,C18 :10uF,C19、C20、C21、C22、C23、C24、C25 :0? IuF ;所 述的各电感的参数分别为,LU L3 :2. 2mH,L2、L4 :0. luH,L5 :27nH ;所用的发光二极管Dl、 D2的型号均为BT102,所述的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4148 ;所用的三极管T1、T2的型号均为 2N3904 ;电源VDD的电压为+5V。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 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与主控模块(1)相连的CAN总线控制模块(7);所述的CAN总线控 制模块(7)的结构为:CAN总线控制器芯片SJA1000的11脚、12脚、17脚、18脚和22脚均 连接电源VDD,17脚还通过电容C28接地,15脚和21脚均接地,9脚和10脚之间接频率为 11. 0592MHz的晶振Y3,9脚和10脚还分别通过电容C26和电容C27接地,8脚接主控模块 ⑴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30脚,CAN总线控制器芯片SJA1000的数据端口ADO~ AD7共8个引脚依次与主控模块(1)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10~15脚、18脚、19脚 共8个引脚相连,SJA1000的5脚、6脚和16脚分别连主控模块(1)的20脚、21脚和49脚, CAN总线控制器芯片SJA1000的13脚通过电阻R17接光耦合器Ul的3脚,光耦合器Ul的 2脚接电源VDD,8脚和6脚之间接电阻R18,8脚还与7脚相连,同时接光耦合器U2的2脚 和CAN总线收发芯片82C250的3脚,光耦合器Ul的6脚还接总线收发芯片82C250的1脚, 5脚接总线收发芯片82C250的2脚,总线收发芯片82C250的2脚和3脚之间接电容C30,8 脚通过电阻R21接地,4脚通过电阻R23接光耦合器U2的3脚,7脚通过电阻R19接CAN总 线的CANL,6脚通过电阻R20接CAN总线的CANH,光耦合器U2的8脚和7脚均接电源VDD, 且通过电容C29接地,5脚接地,8脚和6脚之间接有电阻R22,6脚接CAN总线控制器芯片 SJA1000的19脚,所述的光耦合器Ul和U2的型号为6N137。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各电阻的参数分别为R17、R18:390D;R19、R20:5D;R21:47kD;R22、R23: 390D;所述的各电容的参数分别为,C26、C27 :30pF,C28 :100nF,C29 :0?luF,C30 :100uF。5. 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 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与主控模块(1)相连的显示模块(8);所述的显示模块(8)的结构 为:液晶显示屏IXD12864的VDD端口和BLA端接电源VDD,VSS端口和BLK端接地,VL端口 接滑动变阻器R24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24的另一端和滑线端接地,液晶显示屏IXD12864 的数据端DO~D7共8个引脚依次与主控模块⑴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2~5脚、 58~60脚和63脚共8个引脚相连。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滑动变阻器R24的阻值为IOkQ。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 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与主控模块(1)相连的温湿度监测模块(9);所述的温湿度监测模块 (9)的结构为:传感器芯片SHTll的GND端接地,VDD端接电源VDD,DATA端接主控模块(1) 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34脚,DATA端还通过电阻R25接电源VDD,SCK端接主控模 块(1)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137脚。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电阻R25的阻值为4. 7kD。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点火系统(5)的点火模块是由光电隔离电路构成,所述的光电隔 离电路的结构为:光耦T3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电源VDD,阴极作为点火模块的"控制信 号"端口接主控模块(1)中的单片机STM32F103ZET6的23脚,光耦T3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 极连接汽车点火系统(5)的+12V电源,发射极接点火开关线路中的场效应管T4的栅极,还 通过电阻R26接地。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光耦T3的型号为4N25,电阻R26为IkD。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一种基于CAN控制的无线通信实时监控车载安防系统,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结构包括汽车点火系统(5),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与汽车点火系统(5)相连的主控模块(1)以及分别与主控模块(1)相连的RFID模块(2)、GPRS模块(3)、GPS模块(4)、图像采集模块(6)。本发明在车辆异常或被盗时锁定发动机点火系统,并通过GPRS模块向车主预留的手机发送GPS定位信息、车内图像信息等重要信息,能够有效地保护汽车闲置时的安全。
【IPC分类】B60R25/33, B60R25/102
【公开号】CN104890621
【申请号】CN201510202036
【发明人】于银辉, 王玉星, 杨蕾, 张磊, 田小建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