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的连接结构的内后视镜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572680阅读:来源:国知局
槽(图未示出),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1071的外周面开设。所述限位槽用于对减震帽1071进行限位,防止减震帽1071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旋转,起到稳固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作用,进而使减震件起到的减震效果更好。
[0036]所述减震帽1071安装于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后,减震帽1071所在的水平位置高于镜壳体101的侧壁的端面所在的水平位置,减震帽1071采用具有压缩性的软性材质制作而成,例如泡棉等等。如此,当所述镜片组件安装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开口处后,镜片104的背面向镜壳体101方向施压,所述减震帽1071朝向镜片104的表面被受压后,向壳体方向压缩,因此起到防止镜片组件、壳体内的零部件等等震动的作用。
[0037]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挡块1073大致呈直角梯形块状,其下端远离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侧面至靠近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内侧面的距离逐渐大于上端的远离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侧面至靠近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内侧面的距离;所述第三限位槽为规则的方形槽,即第三限位槽的长度方向上的任何一段的深度均相同。如此,在将减震帽1071安装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时,减震帽1071越向下安装,长挡块1073挤压内筒第三限位槽的槽底的力就越大,使得第三限位槽与长挡块1073的配合更紧密,进一步增加限位效果,防止减震帽1071动作,限位效果更好。
[0038]关于内后视镜本体10结构中镜片组件与镜壳体101的卡接方案以及卡接结构102:
所述卡接结构102包括设于镜框103边缘并朝向镜壳体101方向延伸的第一围合壁1021,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用于嵌入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壁面,因此,在正投影视角上,第一围合壁1021所围合的形状要小于镜框103的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由所述镜框103的各个边缘分别朝向相对的方向弯折后再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方向延伸,以使得第一围合壁1021的外形尺寸与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尺寸相匹配。
[0039]在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上开设有的多个间隔的第二卡孔1023,所述第二卡孔1023为长形卡孔。所述卡接结构102还包括开设于所述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卡孔1023 ---^合的多个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凸设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断面呈直角三角形,紧贴于所述内壁面的一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竖直面,与第一竖直面垂直且靠近镜壳体101底壁的一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底面,另一斜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倾斜面;第二单向卡块1024靠近镜壳体101的底壁方向的厚度逐渐大于远离镜壳体101底壁方向的厚度。
[0040]所述卡接结构102还包括与第二单向卡块1024——配合使用的多组卡件,每一组卡件包括对应设置在相应的第二单向卡块1024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下端与镜壳体101的内壁固定,固定处所在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在的水平位置(即固定处的位置更靠近镜壳体101的底壁),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上端所在的水平位置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在的水平位置相应或者相同,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上端朝向所述内壁面的一面至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它们之间的间距略小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如此,利用每一个第二单向卡块1024以及位于其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配合,对镜框103进行卡紧作用,相比现有的卡接结构102,本卡接结构102能够更牢固的卡紧所述镜框103。具体卡接方式如下:
将镜框103与镜壳体101的开口位置对准(包括方向对准、第二卡孔1023和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位置对准等等),将镜框103的侧壁朝向镜壳体101的开口方向,使镜框103向镜壳体101开口方向移动,进而使镜框103的侧壁插入镜壳体101的内壁与纵多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之间的缝隙处,此时,镜框103的侧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受到第二单向卡块1024和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之间的搲碰力,镜框103、第二单向卡块1024、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材质为塑料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因此,镜框103的侧壁通过上述零部件的微变形而继续向镜壳体101的底壁方向移动,直至位于镜框103的侧壁上的第二卡孔1023与第二单向卡块1024卡合。卡合之后,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抵住镜框103的侧壁的外表面,由于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与镜壳体101的内壁面的间距小于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因此镜框103不能从第二单向卡块1024中脱落,从而使得镜框103与镜壳体101的卡合度更好。
[0041]关于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10与安装结构12连接的连接结构14 一:
本方案中,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一圆形孔1012,在底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圆形孔1012的周围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圆形孔1012同心的第二围合壁10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呈方形。在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的四个角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
[0042]所述连接结构14包括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用于固定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的固定座142、空心连接杆143以及自恢复弹簧(图未示出)。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通过所述固定座142固定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并位于镜壳体101的底壁外,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连接,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结构12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包括形状与所述圆形孔1012相匹配的圆形安装片1411、位于圆形安装片1411上远离所述固定座142的一面的第一连接柱(图未示出)、与所述第一连接柱远离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的一端固接的第一球头1412以及设于圆形安装片1411上朝向固定座142的一面的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所述第一球头1412以及第一连接柱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圆形孔1012的内径,在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上设置一第一过线孔1414。
[0043]所述固定座142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的内空形状相匹配,固定座142的底壁向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的方向凹陷有一圆形凹槽1421,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外径与所述圆形孔1012的内径相匹配,在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相应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1422,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的外径;在所述圆形凹槽1421上相应于第一过线孔1414的位置还开设有一第二过线孔1423。
[0044]在所述固定座142的四个角上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相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1424。在所述固定座142上还设置有纵多的加强筋。
[0045]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14还包括一安装垫片144,所述安装垫片144的形状与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形状相匹配,在所述安装垫片144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的位置还开设有一第三安装孔1441,相应于第二过线孔1423的位置还开设有第三过线孔1442。可以理解的,所述安装垫片144的作用主要起到拉紧圆形安装片1411,增加螺栓安装的紧固力的作用,它必非本方案的必要部件。
[0046]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球头1412的外径相匹配,略小于第一球头1412的外径,所述自恢复弹簧位于所述空心连接杆143内,该自恢复弹簧的一端抵设于所述第一球头1412,另一端抵设于与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相连的安装结构12上。
[0047]上述连接结构14,在将其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时,首先,将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包括以下安装步骤:(1)将所述固定座142由镜壳体101内向外嵌入所述圆形孔1012,以使所述固定座142的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外露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外,此时的固定座142上的四个第二安装孔1424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上,通过四个安装螺栓将所述固定座142安装在第二围合壁1013内的位置处;(2)将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的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由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向内穿设,使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嵌入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内;(3)将所述安装垫片144放置于所述圆形凹槽1421内,使安装垫片144上的第三安装孔144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对准;(4)通过一安装螺栓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1441、第一安装孔1422后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固定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
[0048]其次,将外露于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