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126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充气轮胎。对于专利 文献1的充气轮胎而言,向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主沟具有比向车辆安装时 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大的沟宽。
[0003] 对于运样的充气轮胎而言,在外侧胎肩主沟能够期待较高的排水性,但内侧胎肩 主沟的排水性较低。另一方面,充气轮胎通常W形成负的外倾角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因此, 出现接地面的轮胎周向长度在车辆内侧比在车辆外侧大的趋势。因此,专利文献1的充气 轮胎存在如下问题:容易在接地面的内侧胎肩主沟附近产生水漂现象。
[0004]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3-78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W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均衡地提高干 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0006]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设置有:内 侧胎肩主沟,向车辆安装时该内侧胎肩主沟在处于车辆内侧的第一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 续延伸;外侧胎肩主沟,向车辆安装时该外侧胎肩主沟在处于车辆外侧的第二接地端侧沿 轮胎周向连续延伸;W及中央主沟,其在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 胎周向连续延伸,由此划分出上述内侧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W及 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1 比上述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2大,并且为胎面接地宽度的9. 0%~10. 0%,上述内侧胎肩 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4与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3的比W4/W3为1. 3~ 1.4,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有多个胎肩横沟,运些胎肩横沟从上述第 一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上述胎肩横沟的沟 宽W5与上述胎肩横沟的轮胎周向上的配置间距P1的比W5/P1为0. 18~0. 25。
[0007]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与上述内侧胎肩 主沟连通的胎肩细沟,上述胎肩细沟包含:内侧细沟部,其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踏面上 的沟宽为2mm W上、且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W及刀槽花纹状部,其在 上述踏面上的沟宽不足2mm。
[0008]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内侧细沟部延伸到比上述胎肩横沟的轮胎 轴向上的内端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0009]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刀槽花纹状部包含:第一部分,其从上述内 侧细沟部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W及第二部分,其与上述第一部分的轮胎轴向外侧 相连、且沿轮胎轴向延伸到上述第一接地端。
[001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将上述内侧胎肩 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连通的中间细沟,上述中间细沟的轮胎轴向上的外端部与将上述 内侧细沟部沿轮胎轴向朝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侧投影而得的区域交叉。
[0011]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将上述内侧胎肩 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连通的中间细沟,上述中间细沟包含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踏 面上的沟宽不足2mm的刀槽花纹状部,上述中间细沟的上述刀槽花纹状部相对于轮胎轴向 朝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反的方向倾斜。
[0012]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在胎面部设置有:内侧胎肩主沟, 向车辆安装时该内侧胎肩主沟在处于车辆内侧的第一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外侧 胎肩主沟,向车辆安装时该外侧胎肩主沟在处于车辆外侧的第二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 延伸;W及中央主沟,其在内侧胎肩主沟与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由此划 分出内侦Μ台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W及内侧胎肩主沟与中央主沟之间 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0013] 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1比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2大,并且是胎面接地宽度的 9. 0%~10. 0%。由此,内侦Μ台肩主沟发挥了优异的排水性,水漂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
[0014] 一般在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1比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2大的情况下,若内侧胎 肩陆地部的宽度与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宽度大不相同,则宽度小的陆地部容易过度变形,呈 现出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降低的趋势。在本发明中,将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 度W4与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3的比W4/W3设为1. 3~1. 4,由此能够使接地压 力均匀地作用于内侧胎肩陆地部W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双方。由此,接地压力均匀地作用 于内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胎肩陆地部,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的结构相辅相成,干燥路面上 的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得到均衡的提高。
[0015] 并且,在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1比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2大的情况下,呈现出内 侧胎肩陆地部的刚性降低的趋势。在本发明的内侧胎肩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有多个 胎肩横沟,运些胎肩横沟从第一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 终端。由此,因增大内侦Μ台肩主沟的沟宽而引起的内侦Μ台肩陆地部的刚性的降低得到抑制, 进而能够获得优异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0016] 胎肩横沟的沟宽W5与各胎肩横沟的轮胎周向上的配置间距Ρ1的比W5/P1为 0. 18~0. 25。由此,在配置了具有上述结构的内侧胎肩主沟、内侧中间陆地部W及内侧胎 肩陆地部的情况下,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刚性W及胎肩横沟的排水性实现了最优化。
[0017] 如上,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体确定了因形成负的外倾角而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 的车辆内侧的各陆地部W及各沟的结构。由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综合地使内侧胎肩主沟 W及胎肩横沟的排水性、和内侧中间陆地部W及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刚性实现最优化。因此, 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得到均衡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19]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Α-Α线剖视图。
[0020] 图3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1] 图4是图3的胎肩细沟的放大图。
[0022] 图5(a)是图4中的刀槽花纹状部的B-B线剖视图,图5(b)是图4中的细沟部的 C-C线剖视图。
[0023] 图6是图1中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4] 图7是图1中的内侧中间陆地部W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5] 图8是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引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7] 2…胎面部;3A…内侧胎肩主沟;3B···外侧胎肩主沟;4…中央主沟;7A…内侧中间 陆地部;8A···内侧胎肩陆地部;10…胎肩横沟;Tel···第一接地端;Te2···第二接地端;W1··· 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2…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W3···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 W4…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5…胎肩横沟的沟宽;P1···胎肩横沟的轮胎周向上 的配置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W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0029]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W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 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用于轿车。
[0030]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例如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花纹。本实施 方式的胎面部2分别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A和车辆外侧B。向车辆安装的方 向例如在胎侧部(未图示)等处由文字、符号表示。
[0031] 如图1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在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 肩主沟3、和在胎肩主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