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0302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第1发动机支承部(11)包括:安装于动力单元(9)侧的动力单元侧支架(15)、安装于车身侧的车身侧支架(16)、以及设置在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安装橡胶(15a)。在第1发动机支承部(11)的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安装部分,在与被压入于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设置有调整沿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的螺栓孔(15e),并且在车身侧支架(16)设置有调整沿车辆(1)的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的螺栓孔(16d)。
【专利说明】
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特别是涉及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部将由发动机以及变速器等构成的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发动机支承部具备:固定于车身(框架)侧的车身侧支架、以及固定于动力单元侧的动力单元侧支架。
[0004]在车身侧支架以及动力单元侧支架,形成有供用于将支架彼此固定的螺栓插通的螺栓孔。另外,动力单元侧支架的螺栓孔形成为长孔形状。
[0005]—般而言,车身(框架)为焊接金属板部件而成的结构,具有比较大的制造偏差。虽然动力单元经由发动机支承部搭载于车身,但当不具有调整(吸收)上述的车身的制造偏差的机构的情况下,会因车身的制造偏差、发动机支承部的组装的偏差而产生无法保持动力单元的规定的姿势等的缺陷。
[0006]因此,以往,通过将动力单元侧支架的螺栓孔形成为长孔形状,使得能够在螺栓孔的长边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与车身的位置(能够吸收偏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 一020482号公报
[0008]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构造中,能够在沿着形成于动力单元侧支架的长孔形状的螺栓孔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一个方向)调整(吸收)车身的制造偏差。另一方面,存在难以调整沿车辆的多个方向(例如车辆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等)的偏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车辆中,提供具备能够调整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偏差的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
[0010]作为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以下述方式构成。
[0011]S卩,本发明以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件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车辆为前提。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在上述多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一个发动机支承部,未被分配上述动力单元的载荷,在上述多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其他的发动机支承部,被分配有上述动力单元的载荷,未被分配上述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包括:安装于上述动力单元侧的动力单元侧支架;安装于上述车身侧的车身侧支架;以及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上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隔离件,在未被分配上述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的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上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安装部分,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上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设置有调整沿第I方向的偏差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并且在上述隔离件设置有调整沿与上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的偏差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
[0012]根据具备具有上述结构的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例如,在首先经由被分配有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并进一步经由未被分配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I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沿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例如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制造偏差等)。即,在未被分配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被沿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调整,因此能够调整(吸收)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偏差(制造偏差等)。
[0013]另外,在动力单元的载荷所被主要分配到的发动机支承部,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情况下承担较大的载荷,因此存在无法进行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位置调整的缺陷。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未被分配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实施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位置调整,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位置调整。
[0014]作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能够举出以下的多个结构。
[0015]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I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述第2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与上述第I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偏差,设置在上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与第I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的偏差。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沿车辆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交叉的两个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第I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中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交叉的两个方向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16]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形成为,上述第I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述第2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上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偏差,设置在上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偏差。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第I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中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17]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优选形成为,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上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为以沿上述第I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I长孔部,设置在上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为以沿与上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2长孔部。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在第I长孔部的第I方向(长边方向)以及第2长孔部的第2方向(长边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第I长孔部以及第2长孔部中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18]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优选形成为,上述车辆还具备固定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上述车身侧支架和上述隔离件的紧固部件,构成为:在使上述紧固部件插通于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上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设置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与在上述隔离件设置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的状态下,能够调整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上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相对于紧固部件在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使用紧固部件而容易地利用第I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19]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I偏差调整机构设置在上述车身侧支架,设置有上述第2偏差调整机构的上述隔离件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侧支架。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对于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制造偏差等),能够利用设置在车身侧支架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与在设置于动力单元侧支架的隔离件设置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在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例如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隔离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在未被分配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动力单元侧支架(隔离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调整,因此能够调整(吸收)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偏差(制造偏差等)。
[0020]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能够吸收沿车辆的多个方向的偏差。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示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汽车)的前方侧形成的发动机室附近的立体图。
[0022]图2为示出动力单元与发动机支承部之间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3]图3为示出未被分配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第I发动机支承部)附近的立体图。
[0024]图4为示出动力单元侧支架以及安装橡胶的立体图。
[0025]图5为示出车身侧支架的立体图。
[0026]图6为示出动力单元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之间的安装部分(长孔部)附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I如图1以及如图2所示,具备:以沿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的纵梁(side member)2a以及2b、在纵梁2a以及2b的上方(箭头Hl方向)配置的上梁(upper member)2c以及2d、以及配置在纵梁2a以及2b之间的副梁(sub frame)
3。另外,利用纵梁2a以及2b、上梁2c以及2d、以及副梁3等形成发动机室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为了方便,有时将纵梁2a以及2b、上梁2c以及2d、以及副梁3称为“车身”。
[0029]在发动机室4内配置有包括发动机7与变速器8的动力单元9。另外,动力单元9经由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第2发动机支承部12、第3发动机支承部13、第4发动机支承部14而被搭载于车身(发动机室4内)。
[0030]第I发动机支承部11配置在发动机室4的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左侧(箭头Wl方向侧),并且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上侧。第2发动机支承部12配置在发动机室4的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右侧(箭头W2方向侧),并且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上侧。第3发动机支承部13配置在发动机室4的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的前方侧(箭头LI方向侧),并且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下侧。第4发动机支承部14配置在发动机室4的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的后方侧(箭头L2方向侧),并且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下侧。
[0031]动力单元9经由第I发动机支承部11支承于纵梁2a,经由第2发动机支承部12支承于纵梁2b,经由第3发动机支承部13支承于副梁3的前方侧(箭头LI方向侧)的部分3a,经由第4发动机支承部14支承于副梁3的后方侧(箭头L2方向侧)的部分3b。
[0032]在此,当利用4个发动机支承部11?14支承动力单元9的情况下(4点支承的情况下),形成为非静态的支承,因此4点中的I点(第I发动机支承部11)并不分担动力单元9的载荷,4点中的其余3点(第2发动机支承部12、第3发动机支承部13、第4发动机支承部14)分担动力单元9的载荷。换言之,在4点中的I点(纵梁2a),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在4点中的其余3点(纵梁2b、副梁3的前方侧的部分3a、后方侧的部分3b)被分配有动力单元9的载荷。
[0033]另外,动力单元9的载荷主要由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支承,且由第2发动机支承部12辅助支承。此外,“主要支承”是指支承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大部分,“辅助支承”是指与“主要支承”的情况相比,支承比较小的载荷。
[0034]接下来,参照图3?图6,对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0035]第I发动机支承部11如图3?图5所示,具备动力单元侧支架15、车身侧支架16。动力单元侧支架15如图3所示通过4根螺栓21被固定于动力单元9(变速器8)的上部。车身侧支架16通过4根螺栓20被固定于纵梁2a的上部以及侧部。
[0036]动力单元侧支架15如图4所示具备:压入有安装橡胶15a的圆筒形状的外筒部15b、以及配置在外筒部15b的下部的基部15c。安装橡胶15a由用于抑制发动机7的振动向纵梁2a(车身)传递的圆柱状的橡胶(弹性部件)等构成。外筒部15b具有保持安装橡胶15a的周围的功能。基部15c从高度方向(H方向)观察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另外,基部15c支承外筒部15b,并且通过螺栓21而与动力单元9 (变速器8)固定。
[0037]在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外筒部15b,压入有在由金属等构成的圆筒形状的内筒部15d的外周面硫化粘合安装橡胶15a的内周面而成的部件。此外,安装橡胶15a以及内筒部15d为本发明的“隔离件”的一例。在该内筒部15d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用于供螺栓22(参照图3)贯通并与螺母23(参照图3)螺合的螺栓孔15e。此外,螺栓孔15e为本发明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2长孔部”的一例,螺栓22以及螺母23为本发明的“紧固部件”的一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将螺栓孔15e形成在内筒部15d的中央部的例子,但也可以将螺栓孔15e直接形成于安装橡胶15a的中央部。
[0038]螺栓孔15e如图6所示形成为沿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长孔部)。更详细地说,螺栓孔15e形成为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的长度Lll (长边)比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长度L12(短边)大。
[0039]在动力单元9被搭载于车身时(组装时),能够通过长孔形状的螺栓孔15e而在长度L11的范围内调整动力单元9与纵梁2a之间的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调整(吸收)动力单元9与纵梁2a之间的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
[0040]在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基部15c,如图4所示,贯通形成有用于供螺栓21(参照图3)贯通的4个螺栓孔15f ο在基部15c的箭头LI方向侧(车辆I的前方向侧)形成有2个螺栓孔15f,并且在基部15c的箭头L2方向侧(车辆I的后方向侧)形成有2个螺栓孔15f。
[0041]车身侧支架16如图5所示具备通过螺栓20(参照图3)而与纵梁2a固定的上侧基部16a。在该上侧基部16a的与纵梁2a相反侧形成有夹持部16b以及16c。这些夹持部16b以及16c从上方(H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且形成为夹住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的圆状的面。
[0042]在夹持部16b以及16c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6d。这些螺栓孔16d沿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同轴配置,且形成在夹持部16b以及16c的与粘合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对应的位置。此外,螺栓孔16d为本发明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以及第I长孔部”的一例。
[0043]各螺栓孔16d如图6所示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长孔部)。更详细地说,螺栓孔16d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长度L21(长边)比高度方向(H方向)的长度L22(短边)大。
[0044]在动力单元9被搭载于车身时(组装时),能够通过长孔形状的螺栓孔16d而在长度L21的范围内调整动力单元9与纵梁2a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调整(吸收)动力单元9与纵梁2a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
[0045]如图5所示,在车身侧支架16的上侧基部16a,沿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形成有供螺栓20(参照图3)贯通的2个螺栓孔16f。在上侧基部16a、夹持部16b以及16c的下方(箭头H2方向),形成有通过螺栓20而被与纵梁2a的侧部固定的下侧基部16e。在下侧基部16e,沿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有供螺栓20贯通的2个螺栓孔16g。
[0046]另外,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的形状、和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的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6所示,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螺栓孔15e的长边与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的长边大致正交。另外,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螺栓孔15e的长边LI I与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的长边L21为大致相等的长度。同样,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螺栓孔15e的短边L12与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的短边L22为大致相等的长度。
[0047]另外,如图3所示,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通过贯通于各螺栓孔15e以及16d的螺栓22与螺母23被紧固从而被相互固定。
[0048]接下来,参照图1、图4以及图5,对将动力单元9经由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第4发动机支承部14搭载于车身的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
[004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动力单元9的载荷通过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而被支承(分配)于副梁3上。另外,动力单元9的载荷通过第2发动机支承部12而被支承(分配)于纵梁2b上。另外,第I发动机支承部11为不支承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并且具有调整(吸收)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与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双方的功能。
[0050]一般地,车身(框架)为焊接金属板部件而成的结构,因此具有比较大的制造偏差。虽然动力单元9经由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第4发动机支承部14而被搭载于车身,但存在因车身的制造偏差或发动机支承部的组装偏差而导致无法保持规定的姿势等的缺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支承部设置有适当的偏差吸收机构(吸收制造偏差的机构)。
[0051]首先,在动力单元9被搭载于车身时(组装时),如图1所示,以第2发动机支承部12作为搭载基准,经由第2发动机支承部12而将动力单元9通过螺栓等固定于车身。同样,动力单元9经由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而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车身。
[005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紧固部(安装位置)处的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以及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相对移位)构成为通过第I发动机支承部11而被吸收,但在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处也进行车身的偏差吸收(对准修正)。
[0053]具体地说,供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分别安装的副梁3的前方侧的部分3a以及后方侧的部分3b的安装孔形成为比通常的大小大。即,副梁3的前方侧的部分3a以及后方侧的部分3b的安装孔形成为能够使插入于安装孔的螺栓在安装孔内沿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以及宽度方向(W方向)移动的程度的大小。由此,在动力单元9被组装于副梁3的前方侧的部分3a以及后方侧的部分3b时,进行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L方向)以及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吸收(对准修正)。
[0054]最后,动力单元9经由第I发动机支承部11而被紧固固定于纵梁2a。即,在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以及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贯通螺栓22并通过螺母23进行紧固固定。
[0055]此时,通过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上侧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的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以沿高度方向(H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螺栓孔15e(参照图4),在动力单元9被搭载于车身时,吸收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
[0056]另外,通过配置在动力单元9的重力方向上侧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的车身侧支架16的、以沿宽度方向(W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螺栓孔16d (参照图5),在动力单元9被搭载于车身时,吸收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
[0057]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述的效果。
[005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4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4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第2发动机支承部12?第4发动机支承部14被分配有动力单元9的载荷。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包括:安装于动力单元9侧的动力单元侧支架15、安装于车身侧的车身侧支架16、以及设置于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隔离件(安装橡胶15a以及内筒部15d)。在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的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安装部分,在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设置调整沿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的偏差的螺栓孔15e (长孔部),并且在车身侧支架16设置调整沿与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W方向)的偏差的螺栓孔16d(长孔部)。
[0059]由此,在首先经由被分配有载荷的第2发动机支承部12?第4发动机支承部14将动力单元9搭载于车身,并进一步经由未被分配载荷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11将动力单元9搭载于车身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以及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在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以及高度方向(H方向)调整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即,在未被分配动力单元9的载荷的第I发动机支承部U,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相对位置被沿车辆I的多个方向(宽度方向(W方向)以及高度方向(H方向))调整,因此能够调整(吸收)沿车辆I的多个方向的偏差。
[0060]另外,当动力单元9的载荷被主要分配至设置于车身的重力方向下侧的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主要由这二者支承)的情况下,在将动力单元9搭载于车身的情况下,存在在承受大的载荷的第3发动机支承部13以及第4发动机支承部14无法进行沿H方向(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的缺陷。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发动机支承部11设置于车身的重力方向上侧,因此通过在第I发动机支承部11除了实施沿W方向(宽度方向)的位置调整之外还实施沿H方向(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位置调整。此外,当将第2发动机支承部12以与第I发动机支承部11同样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第2发动机支承部12实施沿W方向(宽度方向)以及H方向(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
[00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形成为以沿车辆高度方向(H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长孔部,将设置于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形成为以沿车辆宽度方向(W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长孔部。由此,能够在螺栓孔(长孔部)15d的长边方向(高度方向(H方向))以及螺栓孔(长孔部)16d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W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螺栓孔15e以及16d(长孔部)吸收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将螺栓22插通于与被压入至动力单元侧支架15的安装橡胶15a粘合的内筒部15d的螺栓孔15e、与车身侧支架16的螺栓孔16d的状态下,能够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相对于螺栓22而在螺栓孔15e以及16d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W方向)以及高度方向(H方向))调整动力单元侧支架15与车身侧支架16之间的相对位置。结果,能够使用螺栓22容易地在螺栓孔15e以及16d吸收动力单元9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
[0063]-其他实施方式-
[0064]此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不过是示例,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的范围由技术方案而非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还包括与技术方案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65]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I方向设为车辆的高度方向、且将第2方向设为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第1(第2)方向设为车辆的高度方向、且将第2(第I)方向设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另外,也可以将第I(第2)方向设为车辆的宽度方向、且将第2(第I)方向设为车辆的前后方向。
[006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I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的一例,示出了形成长孔形状的螺栓孔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只要能够调整(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即可,也可以是长孔形状以外的形状。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利用矩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来形成第I以及第2偏差调整机构。
[006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动力单元侧支架安装于动力单元的上部、且将车身侧支架安装于纵梁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动力单元侧支架安装于纵梁、且将车身侧支架安装于动力单元的上部。
[006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被压入至设置于动力单元侧支架的安装橡胶的内筒部形成沿高度方向(H方向)延伸的螺栓孔、且在车身侧支架形成沿宽度方向(W方向)延伸的螺栓孔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被压入至设置于动力单元侧支架的安装橡胶的内筒部形成沿宽度方向(W方向)延伸的螺栓孔、且在车身侧支架形成沿高度方向(H方向)延伸的螺栓孔。
[006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被压入至设置于动力单元侧支架的安装橡胶的内筒部的螺栓孔与车身侧支架的螺栓孔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只要能够调整(吸收)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的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偏差即可,也可以将螺栓孔的形状形成为不同形状。
[0070]另外,本申请基于2013年10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 — 220868号而主张享有优先权。通过在此记述该情况,将该优先权文件的全部的内容均援引至本申请。
[0071]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2]本发明能够在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中利用,更详细地说,能够在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的车辆中利用。
[0073]标号说明
[0074]I:车辆;7:发动机;8:变速器;9:动力单元;11:第I发动机支承部;12:第2发动机支承部;13:第3发动机支承部;14:第4发动机支承部;15:动力单元侧支架;15a:安装橡胶(隔离件);15d:内筒部(隔离件);15e:螺栓孔(第2偏差调整机构,第2长孔部);16:车身侧支架;16d:螺栓孔(第I偏差调整机构,第I长孔部);22:螺栓(紧固部件);23:螺母(紧固部件)。
【主权项】
1.一种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该车辆经由多个发动机支承部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一个发动机支承部,未被分配所述动力单元的载荷, 在所述多个发动机支承部中的其他的发动机支承部,被分配有所述动力单元的载荷, 未被分配所述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包括:安装于所述动力单元侧的动力单元侧支架;安装于所述车身侧的车身侧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所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隔离件, 在未被分配所述动力单元的载荷的发动机支承部的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所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安装部分,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所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设置有调整沿第I方向的偏差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并且在所述隔离件设置有调整沿与所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的偏差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所述第2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与所述第I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 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偏差, 设置在所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与第I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的偏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 所述第2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 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所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偏差, 设置在所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形成为调整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偏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所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为以沿所述第I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I长孔部, 设置在所述隔离件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为以沿与所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2长孔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备固定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所述车身侧支架和所述隔离件的紧固部件, 所述车辆构成为:在使所述紧固部件插通于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和所述车身侧支架中的任一方设置的第I偏差调整机构、与在所述隔离件设置的第2偏差调整机构的状态下,能够调整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与所述车身侧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发动机支承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偏差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车身侧支架, 设置有所述第2偏差调整机构的所述隔离件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侧支架。
【文档编号】B60K5/00GK105899388SQ20148007097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14日
【发明人】宫裕, 吉田信也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