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9794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门,尤其是一种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
背景技术
自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诞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内,凡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都建有地铁。地铁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地铁每次到站后地铁门的开合时间有限,遇上客流高峰时段,上下车人流拥挤,由于现今的人们道德素质高低不一,为了争取时间上下车,总会存在插队、抢位等现象存在,存在事故安全隐患。目前虽然有部分城市的部分地铁线路的候车区装设了防止客流拥堵时发生乘客落下轨道等事故发生的防护门,但未见能够有效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能有效避免在客流高峰时段上下车客流的无序混乱甚至可能引发的推挤事故,使得客流上下车有序,提高了地铁的运营效率。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包括第一防护门、第二防护门、第三防护门和第四防护门,所述第一防护门和所述第三防护门分别与第一门轴枢接于第一枢接点、第三枢接点,所述第二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分别与第二门轴枢接于第二枢接点、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三防护门与所述第四防护门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所述第一防护门与所述第二防护门相互紧邻,且平行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上述四扇防护门相互围合成一矩形;所述第一门轴、所述第二门轴上分别设有两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依次连接一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和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所述第一防护门、所述第二防护门、所述第三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的门宽相同。上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机、齿轮和齿条。上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上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第一门轴或者所述第二门轴之内。上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门、所述第二防护门、所述第三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的门宽均为0. 6m至0. 9m。上述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中,所述第一门轴上的两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分别朝向所述第三防护门的两侧,所述第二门轴上的两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分别朝向所述第四防护门的两侧。[0012]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上下车高峰时段引导客流,先下后上,起到分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地铁事故的发生,结合国内众多人口的现实,避免了客流多时进出地铁的人流相互碰撞的问题,系统结构合理,值得推广尝试。

图Ia是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的原始状态示意图;图Ib是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在客流下车时的状态示意图;图Ic是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在客流上车时的状态示意图;图Id是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在客流上下车结束后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请参看图Ia所示,本实用新型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具体包括第一防护门1、第二防护门2、第三防护门3和第四防护门4,第一防护门1和第三防护门3分别与第一门轴5枢接于第一枢接点、第三枢接点(未在图中标出),第二防护门2和第四防护门4分别与第二门轴6枢接于第二枢接点、第四枢接点(未在图中标出)。第三防护门3与第四防护门4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地铁移门0所在平面,第一防护门1与第二防护门2相互紧邻,且平行于地铁移门0所在平面,上述四扇防护门相互围合成一矩形;第一防护门1、第二防护门2、第三防护门3和第四防护门4的门宽相同,门宽均为0. 6m至0. 9m。如图2并参看图Ia所示,第一门轴5和第二门轴6分别设有两个红外线传感器7,第一门轴5上的两个红外线传感器7分别朝向第三防护门3的两侧,第二门轴6上的两个红外线传感器7分别朝向第四防护门4的两侧。红外线传感器7依次连接一控制器8和执行机构9,控制器8位于第一门轴5或者第二门轴6之内。执行机构9分别与第一枢接点、第二枢接点、第三枢接点和第四枢接点连接。执行机构9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机91、齿轮92和齿条93,电机91为步进电机。运作时,初始状态如图Ia所示,第三防护门3与第四防护门4的向外一侧为地铁乘客的等候区;参看图Ib和图2所示,当地铁到站,地铁移门0向两侧打开,地铁上的人流下车(如箭头方向所示),第一门轴5与第二门轴6上的朝向第三防护门3和第四防护门4之间的两个红外线传感器7侦测到人流靠近,便发出信号给控制器8,控制器8随即控制电机91转动,电机91带动齿轮92和齿条93控制第一枢接点和第二枢接点旋转,于是第一防护门1和第二防护门2向外旋转90度;同时参看图2所示,人流下车完毕后,红外线传感器7信号消失,第三防护门3与第四防护门4如果Ic所示旋转90度,防护门向两侧等候区开放,使得等候区的乘客可以沿着图中的箭头方向进入地铁车厢内;同时参看图2所示,等到客流上下车完毕,如图Id所示,地铁移门0关闭,第一门轴5和第二门轴6上的朝向原来第三防护门3和第四防护门4位置之间的两个红外线传感器7侦测到等候区的人流消失,第三防护门3和第四防护门4旋转180度,于是第一防护门1、第二防护门2与第三防护门3、第四防护门4的位置互换,直到下一班地铁进站,再继续运行一遍上述过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上下车高峰时段引导客流,结合国内众多人口的现实,避免了客流多时进出地铁的人流相互碰撞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护门、第二防护门、第三防护门和第四防护门,所述第一防护门和所述第三防护门分别与第一门轴枢接于第一枢接点、第三枢接点,所述第二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分别与第二门轴枢接于第二枢接点、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三防护门与所述第四防护门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所述第一防护门与所述第二防护门相互紧邻,且平行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上述四扇防护门相互围合成一矩形;所述第一门轴、所述第二门轴上分别设有两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依次连接一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和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所述第一防护门、所述第二防护门、所述第三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的门宽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 括相互连接的电机、齿轮和齿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第一门轴或者所述第二门轴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门、所述第二防护门、所述第三防护门和所述第四防护门的门宽均为0. 6m至0. 9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轴上的两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分别朝向所述第三防护门的两侧,所述第二门轴上的两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分别朝向所述第四防护门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导客流上下地铁的防护门,包括第一防护门、第二防护门、第三防护门和第四防护门,第一防护门和第三防护门分别与第一门轴枢接,第二防护门和第四防护门分别与第二门轴枢接,第三防护门与第四防护门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第一防护门与第二防护门相互紧邻,且平行于地铁移门所在平面;第一门轴、第二门轴上分别设有两个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依次连接一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上下车高峰时段引导客流,先下后上,起到分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地铁事故的发生,结合国内众多人口的现实,避免了客流多时进出地铁的人流相互碰撞的问题。
文档编号B61B1/00GK202169943SQ20112022877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方向心 申请人: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