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009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尤其是棚车,属于铁路货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棚车主要用于运输各种免受日晒、雨雪侵袭的成件货物、零担货物以及各种袋装、箱装等包装货物。现有棚车为圆弧形车顶或人字形车顶,未能充分利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不利于增大车辆容积和降低车辆自重。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包括车顶板、通风器、车顶弯梁、车顶侧梁、车顶端弯梁和车顶端板;车顶板为压凸筋折压结构,车顶弯梁为扁钢折压结构,车顶侧梁和车顶端弯梁均为冷弯角钢;中部的车顶板两侧与车顶弯梁搭接,端部的车顶板分别与车顶弯梁和车顶端弯梁搭接;全部车顶板两端与车顶侧梁搭接;车顶端板为钢板压凸筋结构,车顶端板上部与车顶端弯梁搭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保证安全裕量的情况下,车顶轮廓与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随形,充分利用了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扩大了车体内部断面面积,在车辆容积相同的条件下,折线形车顶棚车比人字形车顶和圆弧形车顶棚车空间利用率高,能够有效缩短车辆长度,降低车辆自重;2、车顶板采用压凸筋折压结构,减少了组焊时的变形,提高了车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3、车顶弯梁为扁钢折压结构,容易制造。车顶板两侧与车顶弯梁搭接,组焊方便;4、车顶侧梁和车顶端弯梁均为冷弯角钢,容易制造。车顶板和车顶端板与车顶侧梁和车顶端弯梁均可以搭接,组焊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与圆弧形车顶内部断面比较示意图。图中零部件及编号5. 1-车顶板,5. 2-通风器,5. 3_车顶弯梁,5. 4_车顶侧梁,5. 5-车顶端弯梁,5. 6-车顶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包括车顶板5. 1、通风器5. 2、车顶弯梁5. 3、车顶侧梁5. 4、车顶端弯梁5. 5和车顶端板5. 6 ;车顶板5. 1为压凸筋折压结构,车顶弯梁5. 3为扁钢折压结构,车顶侧梁5. 4和车顶端弯梁5. 5均为冷弯角钢;中部的车顶板5. 1两侧与车顶弯梁5. 3搭接,端部的车顶板5. 1分别与车顶弯梁5. 3和车顶端弯梁5. 5搭接;全部车顶板5. 1两端与车顶侧梁5. 4搭接;车顶端板5. 6为钢板压凸筋结构,车顶端板5. 6上部与车顶端弯梁5. 5搭接。车顶板5. 1为钢板压凸筋折压结构。通风器5.2为四个,设在车顶板5. 1外部。车顶弯梁5. 3为扁钢折压结构。车顶侧梁5. 4为冷弯角钢。车顶端弯梁5. 5为冷弯角钢。车顶端板5. 6为钢板压凸筋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包括车顶板(5. 1)、通风器(5. 2)、车顶弯梁(5. 3)、车顶侧梁(5. 4)、车顶端弯梁(5.5)和车顶端板(5.6);其特征在于,车顶板(5. 1)为压凸筋折压结构,车顶弯梁(5. 3)为扁钢折压结构,车顶侧梁(5. 4)和车顶端弯梁(5. 5)均为冷弯角钢;中部的车顶板(5. 1)两侧与车顶弯梁(5. 3)搭接,端部的车顶板(5. 1)分别与车顶弯梁(5. 3)和车顶端弯梁(5. 5)搭接;全部车顶板(5. 1)两端与车顶侧梁(5. 4)搭接;车顶端板(5.6)为钢板压凸筋结构,车顶端板(5.6)上部与车顶端弯梁(5. 5)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板(5.1)为钢板压凸筋折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器(5.幻为四个,设在车顶板(5. 1)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弯梁(5.3)为扁钢折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侧梁(5.4)为冷弯角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端弯梁(5.5)为冷弯角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端板(5.6)为钢板压凸筋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路棚车折线形车顶,属于铁路货车制造技术领域。它包括车顶板、通风器、车顶弯梁、车顶侧梁、车顶端弯梁和车顶端板;车顶板为压凸筋折压结构,车顶弯梁为扁钢折压结构,车顶侧梁和车顶端弯梁均为冷弯角钢;中部的车顶板两侧与车顶弯梁搭接,端部的车顶板分别与车顶弯梁和车顶端弯梁搭接;全部车顶板两端与车顶侧梁搭接;车顶端板为钢板压凸筋结构,车顶端板上部与车顶端弯梁搭接。本实用新型轮廓与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随形,充分利用了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可有效扩大车辆内部断面面积,增大车辆容积,缩短车辆长度,减小车辆自重。
文档编号B61D17/12GK202175057SQ2011202815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4日
发明者冯创友, 唐青松, 张超德, 彭燎, 李建超, 杨诗卫, 潘树平, 王毅, 王爱民, 王琰, 韩金刚 申请人: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