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与门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149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铁道车辆与门袋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铁道车辆(1)具备:包围侧出入口(2)的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与侧拉门(3)。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具有外侧面部(61)及设置于比外侧面部(6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62)藉由连结部(63)而彼此连结的双层结构的门袋柱(6)。侧拉门(3)在侧出入口(2)关闭时,周缘部通过橡胶密封件(4)而被推压至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中的沿着侧出入口(2)的缘部,在侧出入口(2)开放时,被拉入至面向门袋柱(6)的内侧面部(62)的门袋空间(10)。在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中的由上边及下边以及上述门袋柱侧的侧边构成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比内侧面部(62)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以其梢端与橡胶密封件(4)接触的突出部(65)。
【专利说明】铁道车辆与门袋柱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铁道车辆,尤其涉及侧出入口周围的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例如新干线(注册商标)等高速行驶的铁道车辆为了获得良好的居住性,在使侧出入口开闭的侧拉门中采用气密构造,以抑制车内的压力变动。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如下方式构成的铁道车辆100:如图5所示,侧拉门120的两端部通过橡胶密封件150被推压至配置于侧出入口 110两侧的门袋柱130及门挡柱140。
[0003]门袋柱130需要较大的刚性以确保气密性,且设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平坦的双层结构。具体而言,门袋柱130具有藉由连结部133将外侧面部131及内侧面部132予以连结的构成。又,在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铁道车辆100中,门袋柱130的沿着侧出入口 110的缘部135位于比内侧面部132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该缘部135上安装有橡胶密封件150。
[0004]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8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双层结构的门袋柱130的情形时,由于该门袋柱130的厚度,当侧拉门120被拉入至面向内侧面部132的门袋空间时,该内侧面部132会靠近侧拉门120。因此,为了良好地拉入侧拉门120,需要在内侧面部132的整个面的范围内,确保在侧拉门120与结构体(门袋柱130)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因此,在侧拉门120与门袋柱130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形时,需要扩大该间隙。
[0006]通常,分开地制作包含门袋柱130的结构体与侧拉门120,因此,在制作出结构体之后,在将侧拉门120装入至结构体的步骤中,进行如上所述的间隙的调整作业。例如,用于良好地拉入侧拉门的间隙调整作业以如下方式进行,一面利用液压千斤顶等推压门袋柱130,一面对结构体中的包含门袋柱130的区域进行加热等,在内侧面部132的整个面的范围内,使门袋柱130与侧拉门120之间的间隙扩大至规定值以上。
[0007]又,除了上述调整作业之外,为了确保气密性,也需要调整关门时(以下也称为「关闭时」)侧拉门120被推压至缘部135之前的状态下的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即,侧拉门120与结构体需要用以良好地将侧拉门120拉入至门袋空间的间隙调整作业、及用以确保关门时的气密性的间隙调整作业两者。
[0008]如此,现有的铁道车辆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劳力来调整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
[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使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调整作业减少的铁道车辆、及适合于该铁道车辆的门袋柱。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铁道车辆具备:包含外侧面部及设置于比上述外侧面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藉由连结部而彼此连结的双层结构的门袋柱且包围侧出入口的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以及,在上述侧出入口关闭时,周缘部通过橡胶密封件而被推压至上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中的沿着上述侧出入口的缘部,在上述侧出入口开放时,被拉入至面向上述门袋柱的上述内侧面部的门袋空间的侧拉门;在上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的上述缘部中的由上边及下边以及上述门袋柱侧的侧边构成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比上述内侧面部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以其梢端与上述橡胶密封件接触的突出部。
[0011]在上述构成中,在侧出入口周边构件的缘部设置有与橡胶密封件接触的突出部,因此,门袋柱的内侧面部与侧拉门之间的间隙(用以良好地拉入侧拉门的间隙)大于突出部与侧拉门之间的间隙(用以确保气密性的间隙)。因此,只要于突出部这一狭窄的范围内进行间隙调整作业即可,从而可使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调整作业减少。
[0012]又,本发明的门袋柱是配置于铁道车辆的侧出入口的单侧的门袋柱,其具备:外侧面部;设置于比上述外侧面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连结上述外侧面部与上述内侧面部的连结部;外侧面部的上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与上述内侧面部的上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收敛而成的纵挡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纵挡部,且比上述内侧面部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0013]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使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调整作业减少的铁道车辆、及适合于该铁道车辆的门袋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的侧出入口周围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2A是自车宽方向内侧,对侧出入口周围的结构体进行观察所见的图,图2B是图2A
的IIB-1IB线剖面图;
图3是将图1的要部放大的图;
图4是变形例的门袋柱的剖面图;
图5是现有的铁道车辆的侧出入口周围的构造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0016]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I。该铁道车辆I具备:包围侧出入口 2的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及使侧出入口 2开闭的侧拉门3。再者,在图1中,左右方向为车辆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为车宽方向。
[0017]如图2A所示,侧出入口 2呈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具有沿着侧出入口 2的框状的缘部。具体而言,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具有:配置于侧出入口 2的左右两侧的门挡柱5及门袋柱6、配置于侧出入口 2的上方的门楣构件16、以及配置于侧出入口2的下方的门坎构件17。而且,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具有:配置于门挡柱5与门楣构件16及门坎构件17之间的固定侧角构件13 ;以及配置于门袋柱6与门楣构件16及门坎构件17之间的可动侧角构件14。角构件13、14形成于侧出入口 2的四个半圆状的四角。
[0018]然而,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构成并不限于图2A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下侧的可动侧角构件14,取而代之,将门袋柱6接合于构成底架的侧梁。或者,也可以不设置上侧的可动侧角构件14,取而代之,将门袋柱6接合于门楣构件16或檐梁18。
[0019]如图2B所示,门袋柱6及门挡柱5沿着铁道车辆I的轮廓稍微朝车宽方向弯曲,并且上下延伸。门袋柱6及门挡柱5是挤出成形的构件,且以使挤出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形式配置。
[0020]在夹着门袋柱6的侧出入口 2的相反侧,上下并排地配置有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形材15,这些形材15与门袋柱6藉由焊接而接合。门袋柱6及形材15自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侧拉门3所被拉入的门袋空间10 (参照图1)。
[0021 ] 返回至图1,在侧拉门3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形成自车辆内空间至侧出入口 2的通路的一对外罩11。各外罩11呈朝向另一个外罩11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剖面大致2字状。门袋柱6侧的外罩11自车辆内空间及通路划分出门袋空间10,在门挡柱5侧的外罩11与门挡柱5之间,配置有阻挡侧拉门3的止动件30。
[0022]门袋柱6及门挡柱5分别具有沿着侧出入口 2的纵挡部64、51。这些纵挡部64、51的外侧面以随着靠近侧出入口 2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形式倾斜,纵挡部64、51的梢端朝侧出入口 2变细。门袋柱6的纵挡部64及可动侧角构件14中的比圆弧部的中间点更靠门袋柱6侧的部分构成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的一条侧边,门挡柱5的纵挡部51及固定侧角构件13中的比圆弧部的中间点更靠门挡柱5侧的部分构成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的另一条侧边。另一方面,门楣构件16的下部及上侧的角构件13、14中的比圆弧部的中间点更靠门楣构件16侧的部分构成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的上边,门坎构件17的上部及下侧的角构件13、14中的比圆弧部的中间点更靠门坎构件17侧的部分构成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的下边。
[0023]侧拉门3呈稍大于侧出入口 2的纵长的长方形状。可藉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侧拉门3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重叠于门袋柱6的纵挡部64及门挡柱5的缘部51时的关闭位置与侧拉门3相对向于门袋柱6及形材15时的开放位置之间沿着车辆长度方向移动。即,当侧拉门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关闭侧出入口 2,当侧拉门3移动至开放位置时,被拉入至门袋空间10而使侧出入口 2开放。再者,在侧拉门3的门挡柱5侧的端面上安装有在侧拉门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抵接于止动件30的抵接构件35。
[0024]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侧拉门3的周缘部,安装有沿着该周缘部的环状的橡胶密封件4。具体而言,在侧拉门3的周缘部形成有自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主面3a向车宽方向内侧后退的段差部31,橡胶密封件4固定于该段差部31。
[0025]在外罩11所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以在侧出入口 2关闭时,将侧拉门3的周缘部通过橡胶密封件4而推压至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沿着侧出入口 2的缘部的气缸12。气缸12可以直接推压侧拉门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形式,将气缸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伸缩的方向上,也可以经由连接机构而推压侧拉门3的两端部的形式,将气缸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方向上。
[0026]然而,侧拉门3的周缘部未必在全周的范围内,通过橡胶密封件4而被推压至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例如,也可以使橡胶密封件4呈朝下开口的倒U字状,将侧拉门3的周缘部推压至侧出入口 7的缘部的两条侧边及上边。
[0027]其次,参照图3更详细地说明门袋柱6的构成。
[0028]门袋柱6具有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平坦的双层结构。具体而言,门袋柱6包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部61 ;以及设置于比外侧面部6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62。外侧面部61与内侧面部62藉由多个连结部63而彼此连结。换言之,藉由连结部63而确保在外侧面部61与内侧面部62之间存在空隙。
[0029]内侧面部62笔直地连接于上述纵挡部64。另一方面,外侧面部61的侧出入口 2侧的端部以形成与纵挡部64的外侧面相连的倾斜面的形式,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折。换言之,纵挡部64是内侧面部62的侧出入口 2侧的端部与外侧面部61的侧出入口 2侧的端部收敛而成的部分。然而,内侧面部62未必于整个范围内笔直,例如,如图4所示,内侧面部62的侧出入口 2侧的端部也可以朝车宽方向外侧弯折。
[0030]在纵挡部64中,在与侧拉门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的橡胶密封件4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比内侧面部62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5。即,如图中的箭头C所示,突出部65在侧拉门3被气缸12 (参照图1)推压时,以其梢端与橡胶密封件4接触。
[0031]侧出入口 2关闭时侧拉门3的周缘部被推压至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之前的状态下的侧拉门3与门袋柱6的突出部65之间的间隙A,小于侧出入口 2开放时侧拉门3与门袋柱6的内侧面部62之间的间隙B。换言之,用以良好地拉入侧拉门3的间隙B大于用以确保气密性的间隙A。
[0032]对于现有构造而言,当对侧拉门3与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间隙进行调整时,由于间隙A与间隙B为大致相同的值,因此,需要在门袋柱6的内侧面部62的大范围内调整间隙。因此,该作业需要大量的劳力与时间。然而,对于本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I而言,只要在突出部65这一狭窄的范围内进行间隙调整作业即可(例如对突出部65进行切削等),从而可使侧拉门3与结构体的间隙调整作业减少。
[0033]但是,橡胶密封件4也可以安装于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缘部。然而在该情形下,当更换橡胶密封件4时,需要拆除如图1所示的较大的外罩11等,更换作业耗费工夫。相对于此,若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将橡胶密封件4安装于侧拉门3的周缘部,则当更换橡胶密封件4时,例如只要拆除抵接构件35 (参照图1)而移动侧拉门3,便可更换橡胶密封件4。即,本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可提高维护性。
[0034]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侧拉门3的周缘部设置有用以固定橡胶密封件4的段差部31,因此,当侧出入口 2关闭时,橡胶密封件4不太会自门袋柱6的纵挡部64与侧拉门3之间露出。相对于此,在未设置有段差部31的情形时,橡胶密封件4会大幅度地自门袋柱6的纵挡部64与侧拉门3之间露出,因此,需要用以隐藏该橡胶密封件4的外罩。S卩,若如本实施形态那样设置有段差部31,则可减少零件数。
[0035]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比内侧面部62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5设置于门袋柱6,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突出部65也可以设置于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除了门袋柱6以外的构成构件(门楣构件16、门坎构件17及角构件13、14)。即,突出部65只要设置于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的沿着侧出入口2的缘部中的由上边及下边以及门袋柱6侧的侧边构成的大致-字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即可。然而,若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将突出部65设置于门袋柱6的纵挡部64,则与将其设置于门楣构件16或门坎构件17的情形相比较,可获得良好的气密性。又,突出部65也可以不与门袋柱6等一体成形,而是作为其它构件构成侧出入口周边构件7。
[0036](总论)
上述铁道车辆具备:包含外侧面部及设置于比上述外侧面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藉由连结部而彼此连结的双层结构的门袋柱且包围侧出入口的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以及在上述侧出入口关闭时,周缘部通过橡胶密封件而被推压至上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中的沿着上述侧出入口的缘部,而在上述侧出入口开放时,被拉入至面向上述门袋柱的上述内侧面部的门袋空间的侧拉门;在上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的上述缘部中的由上边及下边以及上述门袋柱侧的侧边构成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比上述内侧面部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以其梢端与上述橡胶密封件接触的突出部。
[0037]根据上述构成,在侧出入口周边构件的缘部设置有与橡胶密封件接触的突出部,因此,门袋柱的内侧面部与侧拉门之间的间隙(用以良好地拉入侧拉门的间隙)大于突出部与侧拉门之间的间隙(用以确保气密性的间隙)。因此,只要在突出部这一狭窄的范围内进行间隙调整作业即可,从而可使侧拉门与结构体的间隙调整作业减少。
[0038]又,在上述铁道车辆中,上述侧出入口关闭时上述侧拉门的周缘部被推压至上述缘部之前的状态下的上述侧拉门与上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隙,小于上述侧出入口开放时上述侦啦门与上述门袋柱的上述内侧面部之间的间隙。
[0039]又,在上述铁道车辆中,上述门袋柱具有上述外侧面部的上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与上述内侧面部的上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收敛而成的纵挡部;上述突出部设置于上述纵挡部。因此,可获得良好的气密性。
[0040]又,在上述铁道车辆中,上述橡胶密封件安装于上述侧拉门的上述周缘部,因此,可提高维护性。
[0041]又,在上述铁道车辆中,在上述侧拉门的周缘部形成有自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主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后退的段差部,上述橡胶密封件固定于该段差部。因此,可减少零件数。
[0042]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等。
[0043]符号说明:
1铁道车辆;
10门袋空间;
2侧出入口;
3侧拉门;
4橡胶密封件;
6门袋柱;
61外侧面部;
62内侧面部;
63连结部;
64纵挡部;
65突出部; 7侧出入口周边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铁道车辆,具备: 包含外侧面部及设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藉由连结部而彼此连结的双层结构的门袋柱且包围侧出入口的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以及 在所述侧出入口关闭时,周缘部通过橡胶密封件而被推压至所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中的沿着所述侧出入口的缘部,在所述侧出入口开放时,被拉入至面向所述门袋柱的所述内侧面部的门袋空间的侧拉门; 在所述侧出入口周边构件的所述缘部中的由上边及下边以及所述门袋柱侧的侧边构成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比所述内侧面部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以其梢端与所述橡胶密封件接触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出入口关闭时所述侧拉门的周缘部被推压至所述缘部之前的状态下的所述侧拉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侧出入口开放时所述侧拉门与所述门袋柱的所述内侧面部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道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袋柱具有所述外侧面部的所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与所述内侧面部的所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收敛而成的纵挡部; 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纵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道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密封件安装于所述侧拉门的周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道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拉门的周缘部形成有自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主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后退的段差部,所述橡胶密封件固定于所述段差部。
6.一种门袋柱,其是配置于铁道车辆的侧出入口的单侧的门袋柱,具备: 外侧面部; 设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部; 连结所述外侧面部与所述内侧面部的连结部; 外侧面部的所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与所述内侧面部的所述侧出入口侧的端部收敛而成的纵挡部;以及 设置于所述纵挡部,且比所述内侧面部更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文档编号】B61D17/08GK104284826SQ201380026077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
【发明者】川上直朗, 冈田真一, 吉田直弘, 稻叶一昌, 和木谦治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