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及高速动车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8481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及高速动车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高速动车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位于高速动车组车下转向架区域用于隔音降噪的地板组件。本发明还涉及设有所述地板组件的高速动车组。



背景技术:

高速动车组担负着高速长途的运输任务,随着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噪声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车内噪声级的水平成为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车下振动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而车体地板隔声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车下噪声向车内的传播,且随着速度的提高这一噪声级水平会进一步增加。

车下噪声主要主要来自转向架区域,包括轮轨接触的振动噪声、电机电磁噪声、齿轮啮合的机械噪声、以及车下各种旋转设备产生的振动传递到车体激发壁板辐射噪声等,由于动车组多采用铝合金车体结构,且动力分散,噪声源情况复杂,使得噪声控制难度变大。动车转向架位置所对应车内1.2米处的噪声级已达到68dBA,且车内下部空间噪声级明显高于上部空间。

按照区域划分,高速动车组车下分为中央部和端部两个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要采取相应的减震降噪措施。

现有动车组在车下中央部区域减振降噪的具体措施是在车辆3号梁至20号梁之间的区域加装吸音材,吸音材是一种聚乙烯材料,拥有蜂窝状结构,通过有效吸音来实现降噪的实际效果。

动车组端部区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行走部的转向架区域,动车的转向架区域噪声尤其严重,故针对该部位,需要采取必要的有效隔音措施。而由于车下转向架区域用于走线和布管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尤其是枕内部分,走线布管十分紧张,车下枕外、枕内管线布置关系错综复杂,以往的车型在该区域所采取的隔音降噪措施很有限,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地板下平面上涂抹一层3~5mm厚的阻尼浆,阻尼浆的厚度无法控制均匀,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隔音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针对车下转向架区域,采取高效的隔音降噪措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该次地板组件应用于空间狭小、布置关系错综复杂的端部转向架区域,阻挡声波向车内传递,可有效降低动车组端部区域的噪声,且不会影响车下转向架区域的走线和布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的高速动车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包括:

地板,位于车体底部;

次地板,平行布置于所述地板下方的转向架区域,与所述地板保持一定间距,并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地板;

吸音材,填充于所述次地板与地板之间形成的隔音层内,并由所述次地板压紧;

滑槽,焊接于所述地板的下表面,其具有向下的槽口;

螺栓组件,其上端安装于所述滑槽,下端穿过所述次地板向下延伸,用于以吊挂方式安装车下部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横截面呈“L”形的90度角铝型材;所述铝型材位于所述地板的下表面与次地板的上表面之间,其竖向部分的上端焊接于所述地板的下表面,其横向部分的下表面紧贴所述次地板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铝型材的横向部分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铆钉孔,并通过铆钉与所述次地板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次地板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管线的局部接口。

优选地,所述次地板上开设有对应于部分非吊装车下部件的让位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以吊挂方式安装的车下部件包括线槽吊耳安装座、防雪板座以及管卡座。

优选地,所述次地板上表面与所述地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3mm~17mm。

优选地,所述次地板为厚度0.8mm~1.2mm的不锈钢板。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动车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所述车体底部在转向架区域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

优选地,所述次地板安装在转向架区域枕梁内外各1800mm~1900mm范围内。

本发明对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最主要的噪声来源-车下转向架行走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改变地板结构增加隔振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结构,在增加次地板之后,次地板与地板之间形成隔音层,隔音层内的吸音材可阻挡转向架行走区产生的噪音向车内传递,实验数据证明,此种结构可有效降低动车组端部区域的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而所有原先依靠在地板下平面上焊接连接座来进行安装的部件,可采用螺栓组件以吊挂的方式安装在滑槽上,不会影响车下部件的安装以及走线和布管,特别适用于空间狭小、布置关系错综复杂的端部转向架区域,为高速动车组车下转向架区域隔音降噪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所提供的高速动车组设有上述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由于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设有该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的高速动车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次地板的安装接口示意图。

图中:

1.地板 2.次地板 3.吸音材 4.滑槽 5.螺栓组件 6.铝型材 7.铆钉 8.螺栓组件安装孔 9.铆钉拉铆孔 10.高度阀安装接口 11.下管口 12.上线孔 13.线槽 14.止转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应用于空间狭小、布置关系错综复杂的端部转向架区域,主要由地板1、次地板2、吸音材3、滑槽4、螺栓组件5等部件构成。

地板1为车体底部转向架区域的地板,次地板2采用厚度为1mm的不锈钢板,其平行布置于地板1下方的转向架区域,并通过一道、两道或多道(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铝型材6固定于地板1,与地板1保持一定间距,其上表面与地板1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可控制在13mm~17mm之间,具体可取值为15mm。

吸音材3的厚度为14mm,填充在次地板2与地板1之间形成的隔音层内,并由次地板2压紧在地板1的下表面上。

铝型材6在横截面上呈“L”形,具有90度的折弯角,铝型材6位于地板1的下表面与次地板2的上表面之间,宽度为25mm,其竖向部分的上端焊接于地板1的下表面,其横向部分的下表面紧贴所述次地板2的上表面,并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铆钉孔,通过拉铆钉7的方式与次地板2相连接。

由于次地板2安装之后,原本焊在地板1下表面上的线槽吊耳安装座、防雪板座、管卡座等焊件无处生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在地板1下表面上焊接滑槽4,将所有原先依靠在地板下平面上焊接连接座来实现安装的部件全部用螺栓组件5吊挂在滑槽4上。

具体地,滑槽4焊接于地板1的下表面,其具有向下的槽口,螺栓组件5上端安装于滑槽4,下端穿过次地板2向下延伸,用于以吊挂方式安装车下部件。

螺栓组件5可以采用头部卡入滑槽4后通过止转部件14防止其转动能的螺栓。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与滑槽4相配合的螺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车下转向架区域的结构十分复杂,因此次地板2既可以是位于该区域的一整块地板,也可以由多块次地板拼接而成,以降低加工和安装难度,只要安装后,在整体上能覆盖转向架区域即可达到隔音降噪的目的。

请一并参考图2,图2为图1中所示次地板的安装接口示意图。

如图所示,由于车下转向架区域焊件复杂多变,关系复杂,可用空间及其有限,因此,次地板2上需开设局部接口(上线口、下管口等),以便进行连接。

具体地,图中所示次地板上除了设有螺栓组件安装孔8、铆钉拉铆孔9之外,还设有高度阀安装接口10、下管口11、上线孔12以及线槽13等局部接口以及让位安装槽。

可以理解,次地板2上的局部接口和让位安装槽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车下设备的布置形式息息相关,可根据车下设备的布置形成灵活设计,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形式。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次地板2通过其它形式与地1板相固定,或者,车下设备通过其它形式安装在地板1的下表面上,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除了上述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速动车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其车体底部在转向架区域设有上文所述的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次地板2可安装在转向架区域枕梁内外各1800mm~1900mm范围内,具体取值可以是1870mm,其余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发明通过增加次地板2,可在次地板2与地板1之间形成隔音层,隔音层内的吸音材3可阻挡转向架行走区产生的噪音向车内传递,实验数据证明,此种结构可有效降低动车组端部区域的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而所有原先依靠在地板下平面上焊接连接座来进行安装的部件,可采用螺栓组件5以吊挂的方式安装在滑槽4上,不会影响车下部件的安装以及走线和布管。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接口隔音降噪次地板组件及高速动车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