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8648发布日期:2019-01-02 22:5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的侧墙上会额外设置风道结构。风道结构通常由多个铝合金薄板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箱体,然后将矩形箱体铆接在轨道车辆的侧墙上。这种独立设置的风道结构虽然可以保证轨道车辆内部的通风效果,但是,上述的风道结构增加了轨道车辆的车体重量,且占用轨道车辆的车内空间或车外空间,影响整个轨道车辆的整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及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在侧墙上设置额外的风道系统导致轨道车辆的质量增加或体积增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包括:侧墙,包括侧墙本体;多个侧墙立柱,均与侧墙本体连接,多个侧墙立柱沿侧墙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在侧墙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侧墙立柱与侧墙本体之间形成与轨道车辆的主风道连通的辅助风道。

进一步地,侧墙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侧墙本体上的车窗,至少两个侧墙立柱位于车窗的同侧。

进一步地,侧墙组件还包括内盖板,内盖板设置在位于车窗同侧的至少两个侧墙立柱上,内盖板、至少两个侧墙立柱和侧墙本体共同围成辅助风道。

进一步地,侧墙组件还包括位于辅助风道内的补强横梁,补强横梁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立柱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补强横梁包括与侧墙本体连接的第一补强横梁,第一补强横梁上设有与辅助风道连通的过渡风道。

进一步地,补强横梁还包括第二补强横梁,第二补强横梁与第一补强横梁连接并位于第一补强横梁和内盖板之间;其中,第二补强横梁和第一补强横梁之间围成部分过渡风道,和/或,侧墙本体和第一补强横梁之间围成其余部分的过渡风道。

进一步地,第一补强横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缘结构,各凸缘结构的内壁面和第二补强横梁的内侧形成过渡风道。

进一步地,第一补强横梁与侧墙本体焊接连接,和/或,第一补强横梁与第二补强横梁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侧墙立柱包括第一折边、与第一折边相对的第二折边以及连接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的立边,第一折边与内盖板连接,第二折边与侧墙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折边上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补强横梁的避让槽。

进一步地,内盖板的一端与至少两个侧墙立柱中的至少一个侧墙立柱的第一折边连接,内盖板的另一端设有折弯部,折弯部与至少两个侧墙立柱中的至少另一个侧墙立柱的立边连接。

进一步地,侧墙本体上设有与辅助风道相连通的风道口,沿侧墙本体的高度方向,风道口位于补强横梁的上方。

进一步地,侧墙组件还包括窗下横梁,窗下横梁位于车窗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侧墙组件和与侧墙组件连接的底架组件,侧墙组件为上述的侧墙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侧墙本身的侧墙本体和侧墙立柱形成了轨道车辆的辅助风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设置风道结构,并将额外设置的风道结构焊接或铆接在侧墙的外部或侧墙内部而言,本申请的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上,没有突出于侧墙,不会额外占用车外或车内的空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整体性,避免因额外设置的风道结构增加轨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或占用车内的空间;侧墙本体和侧墙立柱均为侧墙本身的构件,上述设置也不会增加侧墙的重量。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直接在侧墙上形成辅助风道,避免了轨道车辆的重量增加或体积增大或内部空间减小的问题,使轨道车辆的整体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侧墙组件的k处旋转一定角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补强横梁);

图3示出了图1中的侧墙组件的k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内盖板);

图4示出了图3中的侧墙组件的n-n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侧墙组件的k处旋转一定角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内盖板);以及

图6示出了图2中的侧墙组件的侧墙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70、侧墙;701、侧墙本体;702、风道口;703、窗下横梁;710、侧墙立柱;7101、第一折边;7102、第二折边;7103、立边;7104、避让槽;73、车窗;78、内盖板;79、补强横梁;791、第一补强横梁;791a、凸缘结构;792、第二补强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墙本体701的长度方向是指x方向,侧墙本体701的高度方向是指z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侧墙组件。该实施例的侧墙组件包括侧墙70和多个侧墙立柱710,侧墙70包括侧墙本体701;多个侧墙立柱710均与侧墙本体701连接,多个侧墙立柱710沿侧墙本体7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在侧墙本体701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与侧墙本体701之间形成与轨道车辆的主风道连通的辅助风道。

在本申请中,利用侧墙70本身的侧墙本体701和侧墙立柱710形成了轨道车辆的辅助风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设置风道结构,并将额外设置的风道结构焊接或铆接在侧墙70的外部或侧墙70的内部而言,本申请的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70上,没有突出于侧墙70,不会额外占用车外或车内的空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整体性,避免因额外设置的风道结构增加轨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或占用车内的空间的问题;侧墙本体701和侧墙立柱710均为侧墙70本身的构件,上述设置也不会增加侧墙70的重量。因此,上将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70上,避免了轨道车辆的重量增加或体积增大或内部空间减小的问题,使轨道车辆的整体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70上,也就是说侧墙70上形成了中空结构的辅助风道,且辅助风道在侧墙本体701的高度方向上贯通,在满足轨道车辆内部通风的前提下,减轻了车体的重量,实现了轨道车辆的轻量化。

并且,主风道与辅助风道相连通,使整个轨道车辆内的空气流通起来,保证了轨道车辆内部的空气流通,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侧墙本体701上的车窗73,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位于车窗73的同侧。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辅助风道设置在位于车窗73同侧的两个侧墙立柱710上。本申请中,位于车窗73同侧的两个侧墙立柱710之间未设置窗下横梁,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两个侧墙立柱710与侧墙本体701形成风道,且整个辅助风道能够保持畅通,保证了辅助风道的通风效果。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组件还包括内盖板78,内盖板78设置在位于车窗73同侧的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上,内盖板78、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和侧墙本体701共同围成辅助风道。

具体地,内盖板78盖设在两个侧墙立柱710上,这样,沿侧墙本体701的高度方向,内盖板78、两个侧墙立柱710和侧墙本体701形成贯通侧墙70的辅助风道。整个辅助风道结构简单,方便连接,且不占用车内空间。

当然了,在本发明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仅通过两个侧墙立柱710和侧墙本体701围成辅助风道,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对侧墙立柱710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围成所需的辅助风道,使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70上,只要是在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之内的结构改进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组件还包括位于辅助风道内的补强横梁79,补强横梁79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立柱710对应连接。

在本申请中,为了保证侧墙70上辅助风道部分的结构强度,在辅助风道内设置补强横梁79,以与整个侧墙70的整体强度相适配,避免因局部强度不足导致整个侧墙70的局部损坏。

具体地,沿侧墙本体701的长度方向,补强横梁79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立柱710对应连接,以保证补强横梁79在辅助风道内的连接强度,避免补强横梁79的脱落。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补强横梁79包括与侧墙本体701连接的第一补强横梁791,第一补强横梁791上设有与辅助风道连通的过渡风道。

在本申请中,设置补强横梁79要考虑整个辅助风道的空气流通,因此,本申请中的补强横梁79包括具有过渡风道的第一补强横梁791。通过上述设置,既保证了辅助风道在侧墙70上的结构强度,又保证了辅助风道内的空气流通。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补强横梁79还包括第二补强横梁792,第二补强横梁792与第一补强横梁791连接并位于第一补强横梁791和内盖板78之间,其中,第二补强横梁792和第一补强横梁791之间围成部分过渡风道,侧墙本体701和第一补强横梁791之间围成其余部分的过渡风道。

具体地,第二补强横梁792的一部分与第一补强横梁791的一部分连接;第一补强横梁791的一部分与侧墙本体701连接。通过设置过渡风道,保证了辅助风道在侧墙70的高度方向上贯通,保证了辅助风道的通风效果。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补强横梁79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缘结构,各凸缘结构的内壁面和第二补强横梁792的内侧形成过渡风道。

优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补强横梁791具有截面形状为梯形的凸缘结构791a。以图4中的第一补强横梁791的结构为例,各凸缘结构791a的内壁面和第二补强横梁792的内侧形成部分过渡风道,相邻两个凸缘结构791a之间的间隔以及侧墙本体701的内侧形成另一部分过渡风道。

上述设置保证了过渡风道与辅助风道连通,使辅助风道通风顺畅。并且,具有凸缘结构的第一补强横梁791的强度较好,保证了形成辅助风道处的侧墙70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第一补强横梁791采用金属板通过折弯工艺制成。如图4所示,梯形的凸缘结构791a具有上底和下底,凸缘结构791a的上底与侧墙本体701连接,凸缘结构791a的下底与第二补强横梁792连接,第二补强横梁792的设置,增加了补强横梁79与内盖板78的连接面积,提高了补强横梁79与内盖板78的连接强度。

当然了,在本发明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补强横梁791的凸缘结构791a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梯形,可以为三角形、矩形、弧形等。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补强横梁791与侧墙本体701焊接连接,第一补强横梁791与第二补强横梁792焊接连接。

焊接连接强度好,保证了补强横梁79本身的结构强度,以及补强横梁79与侧墙本体70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第一补强横梁791与侧墙本体701焊接连接处涂布密封胶,在第一补强横梁791与第二补强横梁792焊接连接处也涂布密封胶,以对焊接连接处的缝隙进行填充,进一步保证了补强横梁79本身的结构强度,补强横梁79与侧墙本体70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设置辅助风道处的侧墙本体701的强度与整个侧墙70的整体强度相适配。

如图4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立柱710包括第一折边7101、与第一折边7101相对的第二折边7102以及连接第一折边7101和第二折边7102的立边7103,第一折边7101与内盖板78连接,第二折边7102与侧墙本体701连接。

具体地,第一折边7101与第二折边7102设置在立边7103的两侧,且第一折边7101和第二折边7102相互平行。第一折边7101与内盖板78焊接连接,第二折边7102与侧墙本体701焊接连接。

上述设置将侧墙本体701、侧墙立柱710及内盖板78连接形成整个辅助风道,且连接强度好。

优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折边7102上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补强横梁791的避让槽7104。

在本申请中,一部分的第一补强横梁791与侧墙本体701焊接连接,第二折边7102上设有用于使第一补强横梁791穿过的避让槽7104,以便于连接第一补强横梁791与侧墙本体701。

可选地,第一补强横梁791的相对的两端均夹设在侧墙本体701和侧墙立柱710之间,保证了第一补强横梁791与侧墙本体701的安装强度,进一步保证了辅助风道处的结构强度。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盖板78的一端与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中的至少一个侧墙立柱710的第一折边7101连接,内盖板78的另一端设有折弯部,折弯部与至少两个侧墙立柱710中的至少另一个侧墙立柱710的立边7103连接。

具体地,内盖板78盖设在两个侧墙立柱710上,内盖板78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侧墙立柱的第一折边7101焊接连接,内盖板78的第二端设置折弯部,折弯部朝向第一折边7101的方向弯折,折弯部与另一个侧墙立柱710的立边7103焊接连接。上述设置保证了内盖板78与侧墙立柱71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整个辅助风道的完整性。

进一步地,内盖板78与第二补强横梁792之间也焊接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补强横梁792,增加了内盖板78与补强横梁79整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保证了内盖板78的安装强度。

当然了,在本发明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折弯部也可朝向第二折边7102的方向弯折,同样可以实现折弯部与立边7103的焊接连接;或者,内盖板78也可不设折弯部,使两个侧墙立柱710的立边7103具有相同的宽度,直接将内盖板78的第二端与另一个侧墙立柱710的第一折边7101焊接连接。上述连接方式均可实现内盖板78与侧墙立柱710之间的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本体701上设有与辅助风道相连通的风道口702,沿侧墙本体701的高度方向,风道口702位于补强横梁79的上方。

上述设置使空气可以由风道口流入辅助风道,保证了辅助风道的空气来源。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中,位于补强横梁79上方的侧墙本体701为普通金属板结构,位于补强横梁79下方的侧墙本体701为波纹板结构。因此,将风道口702设置在补强横梁79的上方,方便开设,避免因在波纹板结构上开设风道口影响侧墙本体701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墙组件还包括窗下横梁703,窗下横梁703位于车窗73的下部。

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窗下横梁沿侧墙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由车窗的下部向两端延伸至相邻的两个门框,以提高侧墙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强度。由于窗下横梁为封闭结构,因此,上述窗下横梁的设置方式无法在侧墙本体上形成风道。而在本申请中,窗下横梁703仅设置在车窗73下部,保证了辅助风道在侧墙本体701的高度方向上贯通,保证辅助风道的通风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该实施例的轨道车连包括侧墙组件和与侧墙组件连接的底架组件,侧墙组件为上述的侧墙组件。

本申请的侧墙组件利用本身的侧墙本体701和侧墙立柱710形成了轨道车辆的辅助风道,且辅助风道没有突出于侧墙,不会额外占用车外空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整体性,避免额外设置的风道系统增加轨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因此,具有上述侧墙组件的轨道车辆也具有上述优点。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利用侧墙本身的侧墙本体和侧墙立柱形成了轨道车辆的辅助风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设置风道系统,并将额外设置的风道系统焊接或铆接在侧墙外而言,本申请的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上,没有突出于侧墙,不会额外占用车外空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整体性,避免额外设置的风道系统增加轨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侧墙本体和侧墙立柱均为侧墙本身的构件,上述设置也不会增加侧墙的重量。因此,上述设置将辅助风道形成在侧墙上,避免了轨道车辆的重量增加或体积增大的问题,使轨道车辆的整体结构紧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