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和具有其的内导向式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4759发布日期:2019-03-30 09:1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和具有其的内导向式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和具有其的内导向式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单轨内导向式道岔,在转辙时需要移动整体道岔梁,由于道岔梁笨重,操作费时费力,而且转辙的结构复杂,控制可靠性较低,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内导向式道岔,所述内导向式道岔的结构简单、经济性好,转辙轻便、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导向式道岔的轨道交通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用于上述内导向式道岔的驱动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道岔,包括:轨道梁组件,所述轨道梁组件包括固定梁、第一升降梁和第二升降梁,其中,在所述第一升降梁上升且所述第二升降梁下降后,所述轨道梁组件可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以呈现第一通行状态,在所述第一升降梁下降且所述第二升降梁上升后,所述轨道梁组件可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以呈现第二通行状态;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驱动马达和所述轨道梁组件之间,其中,在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正转时,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轨道梁组件呈现所述第一通行状态,在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反转时,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轨道梁组件呈现所述第二通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导向式道岔,结构简单、经济性好,转辙轻便、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马达为电动马达或者液压马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齿条沿竖向延伸且带动所述第一升降梁升降,所述第二齿条沿竖向延伸且带动所述第二升降梁升降,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直接或间接相连且驱动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步反向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布在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且均与所述主动齿轮直接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齿条间接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二齿条间接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一升降梁的底部,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相连;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二升降梁的底部,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梁包括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所述第二升降梁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所述第一升降梁设在所述第二升降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所述第一导向通道限定在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第一升降梁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通道限定在所述第二边梁与所述第二升降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道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道岔,从而提高了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用于内导向式道岔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主动齿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均沿竖向延伸且分布在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所述主动齿轮一方面与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直接或间接相连,所述主动齿轮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直接啮合以驱动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步反向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导向式道岔的驱动装置,只需要一个驱动马达、结构简单、质量轻、体积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呈现第一通行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呈现第二通行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侧视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内导向式道岔100;

轨道梁组件1;

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

第一升降梁13;第一表面131;第二表面132;

第二升降梁14;第三表面141;第四表面142;

第一导向通道R1;第二导向通道R2;

驱动装置2;

驱动马达21;输出轴22;主动齿轮23;

第一齿条24;第二齿条25;

第一底座26;第二底座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可以用于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可以为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其中,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内导向式道岔100包括:轨道梁组件1和驱动装置2,轨道梁组件1包括固定梁、第一升降梁13和第二升降梁14。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固定梁包括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第二升降梁14设在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第一升降梁13设在第二升降梁14和第二边梁12之间。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可切换的导向通道,每个导向通道由两个间隔开设置的轨道梁限定出,列车在通过内导向式道岔时,列车的导向轮可以进入其中一个导向通道内、并沿该导向通道两侧的轨道梁的内侧壁走行,同时,列车的两个走行轮可以分别支撑在该导向通道两侧的轨道梁上走行,从而使得列车可以沿该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行进。

如图1-图3所示,在第一升降梁13上升(例如上升至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等高)、且第二升降梁14下降(例如下降至低于第一导向通道R1)后,轨道梁组件1可以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R1以呈现第一通行状态,此时,第一导向通道R1可以限定在第一边梁11与第一升降梁13之间。此时,列车的导向轮可以进入第一导向通道R1内,导向轮沿着第一边梁11的内侧壁和第一升降梁13的内侧壁走行,以使导向轮受到第一导向通道R1两侧壁的导向作用、沿着第一导向通道R1的延伸方向通过,列车的两个走行轮中的其中一个走行轮支撑在第一边梁11上走行、另一个走行轮可以支撑在第一升降梁13上走行。

如图4-图6所示,在第一升降梁13下降(例如下降至低于第二导向通道R2)、且第二升降梁14上升(例如上升至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等高)后,轨道梁组件1可以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R2以呈现第二通行状态,此时,第二导向通道R2可以限定在第二边梁12与第二升降梁14之间。此时,列车的导向轮可以进入第二导向通道R2内,导向轮沿着第二边梁12的内侧壁和第二升降梁14的内侧壁走行,以使导向轮受到第二导向通道R2两侧壁的导向作用、沿着第二导向通道R2的延伸方向通过,列车的两个走行轮中的其中一个走行轮支撑在第二边梁12上走行、另一个走行轮可以支撑在第二升降梁14上走行。

由此,轨道梁组件1的结构简单,仅需控制第一升降梁13和第二升降梁14的升降动作,即可实现通行状态的切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梁的结构还可以更加复杂,例如还可以包括底梁、中间梁等等,这里不再详述。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升降梁13的第一表面131与第一边梁1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升降梁13的第二表面132与第二边梁12的延伸方向相同,由此,在第一升降梁13升起后,第一升降梁13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表面132与第二边梁12面接触配合,以提高第一升降梁13升起后的定位可靠性,第一升降梁13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表面131与第一边梁11限定出、在延伸方向上等截面的第一导向通道R1,以确保列车的导向轮可以顺利地从第一导向通道R1内通过,并使列车的两个走行轮可以可靠地支撑在第一升降梁13和第一边梁11上走行。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升降梁14的第三表面141与第一边梁1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升降梁14的第四表面142与第二边梁12的延伸方向相同,由此,在第二升降梁14升起后,第二升降梁14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三表面141与第一边梁11面接触配合,以提高第二升降梁14定位的可靠性,第二升降梁14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四表面142与第二边梁12限定出、在延伸方向上等截面的第二导向通道R2,以确保列车的导向轮可以顺利地从第二导向通道R2内通过,并使列车的两个走行轮可以可靠地支撑在第二升降梁14和第二边梁12上走行。

结合图7,驱动装置2包括驱动马达21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在驱动马达21和轨道梁组件1之间,其中,在驱动马达21的输出轴22正转时,传动机构一方面驱动第一升降梁13上升、传动机构另一方面驱动第二升降梁14下降,从而传动机构可以驱动轨道梁组件1呈现第一通行状态;而在驱动马达21的输出轴22反转时,传动机构一方面驱动第二升降梁14上升、传动机构另一方面驱动第一升降梁13下降,从而传动机构驱动轨道梁组件1呈现第二通行状态。

由此,通过控制驱动马达21的正反转即可实现通行状态的切换,从而可以简单、便捷、可靠且有效地实现转辙。而且,由于驱动装置2仅需要一个驱动马达21,从而降低了驱动马达21的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马达21可以为电动马达或者液压马达等,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实际要求,符合多场景应用要求。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结构简单、经济性好,转辙轻便、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5,并结合图7,传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齿条24、第二齿条25和主动齿轮23,第一齿条24沿竖向延伸且带动第一升降梁13升降,第二齿条25沿竖向延伸且带动第二升降梁14升降,主动齿轮23与驱动马达21的输出轴22直接或间接相连且驱动第一齿条24和第二齿条25同步反向升降。

如图2所示,在驱动马达21带动主动齿轮23正转时,通过主动齿轮23与第一齿条24的直接或间接啮合,第一齿条24可以带动第一升降梁13同步上升,与此同时,通过主动齿轮23与第二齿条25的直接或间接啮合,第二齿条25可以带动第二升降梁14同步下降,从而使得轨道梁组件1切换为第一通行状态。

如图5所示,在驱动马达21带动主动齿轮23反转时,通过主动齿轮23与第一齿条24的直接或间接啮合,第一齿条24可以带动第一升降梁13同步下降,与此同时,通过主动齿轮23与第二齿条25的直接或间接啮合,第二齿条25可以带动第二升降梁14同步上升,从而使得轨道梁组件1切换为第二通行状态。

由此,传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性高。而且,此种传动机构可以使得第一升降梁13和第二升降梁14同步反向升降,从而提高了转辙切换效率,缩短了转辙切换时间,提高了列车的通行效率和通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动齿轮23的轴线水平设置,第一齿条24和第二齿条25分布在主动齿轮23的直径方向上的两侧且均与主动齿轮23直接啮合。由此,可以进一步化简传动机构的整体结构,提高传动的可靠性,降低成本、缩小体积。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主动齿轮23还可以并不与第一齿条24直接啮合,此时,主动齿轮23可以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第一齿条24间接啮合。由此,主动齿轮23的轴线设置方位不受限,且主动齿轮23的齿数要求不限,换言之,主动齿轮23可以根据驱动马达21的设置方位以及自身的承力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设置角度和齿数,通过第一齿轮组件向第一齿条24提供满足要求的驱动力,例如,第一齿轮组件可以包括多个齿轮以及斜齿轮等。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的实际要求。

而且,主动齿轮23也可以并不与第二齿条25直接啮合,此时,主动齿轮23可以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第二齿条25间接啮合。由此,主动齿轮23的轴线设置方位不受限,且主动齿轮23的齿数要求不限,换言之,主动齿轮23可以根据驱动马达21的设置方位以及自身的承力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设置角度和齿数,通过第二齿轮组件向第二齿条25提供满足要求的驱动力,例如,第二齿轮组件可以包括多个齿轮以及斜齿轮等。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的实际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2还可以包括:第一底座26和第二底座27,第一底座26可拆卸地(例如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卡扣机构等实现可拆卸相连)设在第一升降梁13的底部,第一齿条24与第一底座26固定相连,第二底座27可拆卸地(例如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卡扣机构等实现可拆卸相连)设在第二升降梁14的底部,第二齿条25与第二底座27固定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底座26和第二底座27,可以方便第一齿条24与第一升降梁13的拆装、以及第二齿条25与第二升降梁14的拆装,从而方便前期实施和后期维护。

下面,参照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驱动装置2。

结合图1-图6,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2用于内导向式道岔100。参照图7,驱动装置2包括:驱动马达21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23、第一齿条24和第二齿条25,主动齿轮23的轴线水平设置,第一齿条24和第二齿条25分布在主动齿轮23的直径方向上的两侧且均与主动齿轮23直接啮合,第一齿条24沿竖向延伸且带动第一升降梁13升降,第二齿条25沿竖向延伸且带动第二升降梁14升降,主动齿轮23与驱动马达21的输出轴22直接或间接相连且驱动第一齿条24和第二齿条25同步反向升降。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2的结构简单,可以简单、有效、可靠且快捷地实现转辙。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

如图1-图6所示,内导向式道岔100包括轨道梁组件1和驱动装置2,轨道梁组件1包括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第一升降梁13和第二升降梁14。

如图1至图3所示是轨道梁组件1呈现第一通行状态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固定不动,驱动装置2一方面驱动第二升降梁14下降,驱动装置2另一方面驱动第一升降梁13上升至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等高(即上表面齐平),从而第一边梁11和第一升降梁13之间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R1。例如在图1-图3所示示例中,第一导向通道R1可以为直线形通道,列车可以通过第一导向通道R1实现直线位通车。

如图4至图6所示是轨道梁组件1呈现第二通行状态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固定不动,驱动装置2一方面驱动第一升降梁13下降,驱动装置2另一方面驱动第二升降梁14上升至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等高(即上表面齐平),从而第二边梁12和第二升降梁14之间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R2。例如在图4-图6所示示例中,第二导向通道R2可以为曲线形通道,列车可以通过第二导向通道R2实现曲线位通车。

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2示可以包括驱动马达21、第一齿条24、主动齿轮23、第二齿条25。驱动马达21的输出轴22与主动齿轮23通过键连接,第一齿条24通过第一底座26与第一升降梁13的底板通过螺栓连接、第二齿条25通过第二底座27与第二升降梁14的底板通过螺栓连接。当驱动马达21正转时,带动输出轴22正转,同时输出轴22将动力通过键传递给主动齿轮23,驱使主动齿轮23正转(如图7中所示的顺时针旋转)并与第一齿条24、第二齿条25啮合,并带动第一齿条24向上运动、第二齿条25向下运动,实现第一升降梁13的上升和第二升降梁14的下降,此时形成直线位通车。同理,当驱动马达21反转时,带动输出轴22反转,同时输出轴22将动力通过键传递给主动齿轮23,迫使主动齿轮23反转(如图7中所示的逆时针旋转)并与第一齿条24、第二齿条25啮合,并带动第二齿条25向上运动,第一齿条24向下运动,实现第一升降梁13的下降和第二升降梁14上升,此时形成曲线位通车。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的驱动装置2的结构简单、质量轻、体积小,只需要一个驱动马达21就可实现两个升降梁的同步反向升降。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通道R1不限于直线形通道,第二导向通道R2不限于曲线形通道,例如第一导向通道R1可以为曲线形通道、第二导向通道R2可以为直线形通道,或者第一导向通道R1和第二导向通道R2均为曲线通道等,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