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4500发布日期:2019-09-12 09:51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



背景技术:

地铁车门是地铁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门在运营中会频繁地使用。地铁车门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分为电控风动门与电传动门,按开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内藏钳入式对开侧移门、外侧移门、塞拉门等。地铁车辆的塞拉门,是地铁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结构,塞拉门是乘客在地铁车辆中上下车的通道,与乘车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

地铁车辆的轨道与站台之间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安全行驶的缝隙,因此,地铁车辆在站台停稳后,车门与站台间的缝隙不便于乘客上下车,而且现有的地铁车门底部大多未加装能够伸缩的安全踏板,因此脚部较容易踩入缝隙或受到缝隙的绊脚而摔倒,存在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地铁车辆在站台停稳后,车门与站台间的缝隙不便于乘客上下车,而且现有的地铁车门底部大多未加装能够伸缩的安全踏板,因此脚部较容易踩入缝隙或受到缝隙的绊脚而摔倒,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包括:车体、塞拉门、安装板、第一滑动机构、安全踏板、支撑架、第二滑动机构、第一滚轮、第一滑道、第二滚轮、第二滑道;所述车体的前侧安装有塞拉门,且塞拉门底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有U形状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方设置有矩形状的安全踏板,且安全踏板通过第一滑动机构与安装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机构由第一滚轮及第一滑道组成,且第一滚轮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后侧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安全踏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T形状的支撑架,且支撑架通过第二滑动机构与安全踏板活动连接,并且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滑动机构由第二滚轮及第二滑道组成;所述第二滚轮呈线性阵列方式分别设置在安全踏板的左右两侧有N处,且第二滚轮通过螺栓固定方式与安全踏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滑道开设在支撑架底部的内侧,且第二滑道呈T形槽状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所述安全踏板的后侧开设有第一滑道,且第一滑道的内部镶嵌有第一滚轮,并且第一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一滑道活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所述第一滑道设置为呈阶梯状的贯通槽,且所述贯通槽的中间部位呈倾斜状,且所述贯通槽的拐角处呈弧形状过渡,并且所述贯通槽的右侧部分位于左侧部分的前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所述第二滚轮镶嵌在第二滑道的内部,且第二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二滑道活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所述安装板设置在左右两处支撑架的内侧,且安装板与支撑架呈间隙配合,且安装板的顶面与车体的底面、安装板的底面与安全踏板的顶面均呈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所述支撑架的前端与塞拉门的后端设置有避让间隔。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安全踏板的后侧开设有第一滑道,且第一滑道的内部镶嵌有第一滚轮,并且第一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一滑道活动连接,有利于通过第一滚轮与第一滑道的配合,使安全踏板跟随塞拉门自动伸出与回缩,提高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系数及行车安全系数。

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滚轮镶嵌在第二滑道的内部,且第二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二滑道活动连接,有利于通过第二滚轮与第二滑道的配合,减小安全踏板伸缩时的阻力,及增强安全踏板的承载能力。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改进,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安全踏板跟随塞拉门自动伸出与回缩,提高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系数及行车安全系数,安全踏板伸缩时的阻力小,及安全踏板的承载能力强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体1、塞拉门2、安装板3、第一滑动机构4、安全踏板5、支撑架6、第二滑动机构7、第一滚轮401、第一滑道402、第二滚轮701、第二滑道7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包括:车体1、塞拉门2、安装板3、第一滑动机构4、安全踏板5、支撑架6、第二滑动机构7、第一滚轮401、第一滑道402、第二滚轮701、第二滑道702;车体1的前侧安装有塞拉门2,且塞拉门2底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有U形状的安装板3;安装板3的下方设置有矩形状的安全踏板5,且安全踏板5通过第一滑动机构4与安装板3活动连接;第一滑动机构4由第一滚轮401及第一滑道402组成,且第一滚轮401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3后侧底部的中间位置;安全踏板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T形状的支撑架6,且支撑架6通过第二滑动机构7与安全踏板5活动连接,并且支撑架6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1的底部;第二滑动机构7由第二滚轮701及第二滑道702组成;第二滚轮701呈线性阵列方式分别设置在安全踏板5的左右两侧有N处,且第二滚轮70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与安全踏板5相连接;第二滑道702开设在支撑架6底部的内侧,且第二滑道702呈T形槽状结构。

具体的,如图1所示,安全踏板5的后侧开设有第一滑道402,且如图4所示,第一滑道402的内部镶嵌有第一滚轮401,并且第一滚轮401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一滑道402活动连接,当塞拉门开关门动作时,第一滚轮401在第一滑道402内滚动,并通过第二滑动机构7的导向,迫使安全踏板5做出线性伸缩的动作,实现安全踏板5的自动伸缩。

具体的,如图1与图5所示,第一滑道402设置为呈阶梯状的贯通槽,且所述贯通槽的中间部位呈倾斜状,且所述贯通槽的拐角处呈弧形状过渡,并且所述贯通槽的右侧部分位于左侧部分的前侧,所述贯通槽的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的垂直距离的长度为安全踏板5的伸缩长度。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滚轮701镶嵌在第二滑道702的内部,且第二滚轮701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二滑道702活动连接,通过第二滑道702与第二滚轮701的配合有利于安全踏板5的导向,及减小安全踏板5伸缩时的阻力,以及增强安全踏板5的承载能力。

具体的,如图3所示,安装板3设置在左右两处支撑架6的内侧,且安装板3与支撑架6呈间隙配合,且安装板3的顶面与车体1的底面、安装板3的底面与安全踏板5的顶面均呈间隙配合,避免安装板3跟随塞拉门2移动时发生干涉现象,影响开关门。

具体的,如图1所示,支撑架6的前端与塞拉门2的后端设置有避让间隔,避免两者发生干涉。

具体实施步骤:

当塞拉门2侧向开门时,通过第一滑动机构4,使安全踏板5跟随塞拉门2自动伸出,遮挡车门与月台间的缝隙,提高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系数;当塞拉门2闭门时,再次通过第一滑动机构4,使安全踏板5跟随塞拉门2自动回缩至车体1的底部,有利于行车安全;第二滑动机构7有利于安全踏板5移动时的导向,及减小安全踏板5伸缩时的阻力,以及增强安全踏板5的承载能力。

综上所述:该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安全踏板的后侧开设有第一滑道,且第一滑道的内部镶嵌有第一滚轮,并且第一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一滑道活动连接,有利于通过第一滚轮与第一滑道的配合,使安全踏板跟随塞拉门自动伸出与回缩,提高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系数及行车安全系数;第二滚轮镶嵌在第二滑道的内部,且第二滚轮通过过渡配合方式与第二滑道活动连接,有利于通过第二滚轮与第二滑道的配合,减小安全踏板伸缩时的阻力,及增强安全踏板的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地铁车辆单体闭合车门的改进,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安全踏板跟随塞拉门自动伸出与回缩,提高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系数及行车安全系数,安全踏板伸缩时的阻力小,及安全踏板的承载能力强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