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09332发布日期:2022-04-06 19:2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翻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


背景技术:

2.自翻车是一种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铁路专用车辆,其车厢在翻卸货物后能够实现自动复位。
3.现有的自翻车卸货后通常是由车厢的自重提供复位动力,有些自翻车为了加快车厢复位速度增加了车厢重量,这样不仅减少了车辆的载重,而且复位效果也并不好,同时,这种依靠车厢的自重作为动力对车厢进行复位的方式,由于使车厢复位的各传动机构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受力方向不一致,容易导致车厢复位慢,有时甚至不能复位,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其复位,耗时费力,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和伸缩组件,所述下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车厢活动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在所述车厢的带动下伸长,并在所述车厢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所述车厢复位。
6.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套筒、活塞杆和弹簧,所述活塞杆和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的第一端盖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抵接,所述伸缩组件伸长时所述活塞适于压缩所述弹簧,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车厢活动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盖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
7.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挡杆,所述挡杆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并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
8.可选地,所述下座组件包括下座拉板,所述下座拉板上设有适于供所述挡杆穿过的通道结构,当所述车厢翻卸时,所述挡杆适于在所述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与所述下座拉板的顶部抵接。
9.可选地,所述下座拉板为m形结构,包括v形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v形部连接以合围形成所述通道结构。
10.可选地,所述下座组件还包括下座底板,所述下座底板与所述车架连接,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下座拉板间隔设置并与所述下座底板连接,当所述车厢复位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容纳在两个所述下座拉板之间。
11.可选地,该复位装置还包括上座组件,所述上座组件设置在所述车厢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座组件活动连接。
12.可选地,所述上座组件包括上座底板和上座耳板,所述上座底板设置在所述车厢
上,所述上座耳板与所述上座底板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座耳板活动连接。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通过在车架上设置下座组件,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车厢活动连接,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翻卸时与下座组件抵接,当伸缩组件的第二端与下座组件抵接后伸缩组件在车厢的带动下伸长,能够将车厢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伸缩组件中,当车厢完成翻卸受到的外力消失后,伸缩组件缩回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带动车厢复位,不仅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翻车,以解决如何使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1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17.一种自翻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装置。
18.可选地,该自翻车还包括车架和车厢,所述车厢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适于向一侧翻卸,所述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和伸缩组件,所述下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厢活动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在所述车厢的带动下伸长,并在所述车厢翻卸完成后缩回以使所述车厢复位。
19.所述自翻车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的复位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翻车翻卸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翻车复位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翻车复位时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座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下座组件、11-下座拉板、111-v形部、112-连接部、12-下座底板、2-伸缩组件、21-套筒、211-第一端盖、212-第二端盖、22-活塞杆、221-活塞、23-弹簧、24-挡杆、3-上座组件、31-上座底板、32-上座耳板、100-车架、200-车厢。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左方,相应地,“x”的反向代表右方;“y”的正向代表前方,相应地,“y”的反向代表后方;“z”的正向代表上方,相应地,“z”的反向代表下方,术语“x”、“y”、“z”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
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1和伸缩组件2,下座组件1设置在车架100上,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车厢200活动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当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适于在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并在车厢200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车厢200复位。
3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座组件1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与车架100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可以通过销轴或铰链等结构与车厢200活动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34.其中,伸缩组件1的第一端可以是伸缩组件1的活动端或者固定端,当第一端为活动端时,则第二端为固定端,相应地,当第一端为固定端时,则第二端为活动端。
35.需要说明的是,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是指,在车厢200翻卸时,伸缩组件2整体在车厢200的带动下相对于下座组件1产生移动,当伸缩组件2整体移动至某一位置时,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的某一部分相接触而停止移动,而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可随车厢200一起继续移动。
36.其中,车厢200翻卸时是指车厢200在顶推力的作用下以左侧边或右侧边为轴向一侧翻转的过程。
37.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适于在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并在车厢200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车厢200复位是指,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不能继续移动,但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会继续随车厢200一起移动从而将伸缩组件2拉长,待到车厢200完成翻卸后伸缩组件2能够缩回从而带动车厢200复位,伸缩组件2可以采用包含例如弹簧或压缩气体等弹性元件的结构。
38.其中,车厢200完成翻卸是指车厢200翻转至一定角度完成卸货后,不再继续翻转,也就是说,对车厢200进行顶推的顶推力消失或顶推力远小于伸缩组件2缩回所产生的作用力。
39.这样,通过在车架100上设置下座组件1,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车厢200活动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当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在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能够将车厢200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伸缩组件2中,当车厢200完成翻卸受到的外力消失后,伸缩组件2缩回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带动车厢200复位,不仅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200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200复位更加容易。
40.可选地,伸缩组件2包括套筒21、活塞杆22和弹簧23,活塞杆22和弹簧23设置在套筒21内,弹簧23的一端与套筒21的第一端盖211抵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活塞杆22的活塞221抵接,伸缩组件2伸长时活塞221适于压缩弹簧23,活塞杆22的端部与车厢200活动连接,套筒21的第二端盖212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
4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套筒21由筒体、第一端盖211和第二端盖212组成,
活塞杆22由杆体和活塞221组成,活塞杆22和弹簧23设置在筒体内,弹簧23可以套装在活塞杆22的杆体上,也可以设置在杆体的一侧,弹簧23的一端与活塞杆22的活塞抵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第一端盖211抵接,第一端盖221上设有通孔,活塞杆22的杆体可以穿过通孔伸出筒体外并与车厢200通过销轴等活动连接。
42.第二端盖212可以设置成具有凸起结构的形式,例如,在第二端盖212的前后侧边设置沿车架100长度方向的凸块,凸块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与下座组件1抵接,或者,设置沿车架100长度方向的止挡结构,将止挡结构与第二端盖212连接,从而在车厢200翻卸时使第二端盖212与下座组件1抵接。
43.其中,如图3所示,车架100长度方向是指y轴方向。
44.需要说明的是,筒体、第一端盖211、第二端盖212、杆体以及活塞221的截面形状均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是其组合的各种形状,第一端盖211和第二端盖212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封盖在筒体的两端,杆体与活塞221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45.这样,活塞杆22的端部与车厢200活动连接,当伸缩组件2随车厢200一起移动至套筒21的第二端盖212与下座组件1抵接时,活塞杆22的活塞221对弹簧23进行压缩,能够将车厢200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伸缩组件2中,为车厢200复位储蓄能量,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200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200复位更加容易。
46.可选地,伸缩组件2还包括挡杆24,挡杆24与第二端盖212连接,并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
4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挡杆24为长条状结构,其沿车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可以采用截面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是其组合的各种形状的结构,挡杆24与第二端盖212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48.可选地,下座组件1包括下座拉板11和下座底板12,下座拉板11为m形结构,包括v形部111和连接部112,连接部112的一端与车架100连接,连接部112的另一端与v形部111连接以合围形成适于供挡杆24穿过的通道结构,当车厢200翻卸时,挡杆24适于在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与下座拉板11的顶部抵接,下座底板12与车架100连接,于车架100的长度方向上,两个下座拉板11间隔设置并与下座底板12连接,当车厢200复位后,伸缩组件2适于容纳在两个下座拉板11之间。
49.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m形结构的v形部111与连接部112可以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两个m形结构的下座拉板11与下座底板12之间、下座底板12与车架100之间均可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50.需要说明的是,m形结构的v形部111与连接部112的连接处呈圆弧形过渡形成圆弧部,为了使挡杆24在通道结构内移动更顺畅,可以采用具有圆形截面的挡杆24,圆形挡杆的外径与圆弧部的内径相匹配,车厢200可以向左或向右任一侧翻卸,当车厢200向右侧翻卸时,挡杆24在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下座拉板11的右上角时,挡杆24与m形结构右上角的圆弧部抵接后停止移动,当车厢200向左侧翻卸时,挡杆24在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下座拉板11的左上角时,挡杆24与m形结构左上角的圆弧部抵接后停止移动。
51.可选地,该复位装置还包括上座组件3,上座组件3设置在车厢200上,伸缩组件2的
第一端与上座组件3活动连接,上座组件3包括上座底板31和上座耳板32,上座底板31设置在车厢200上,上座耳板32与上座底板31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上座耳板32活动连接。
52.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和拆卸伸缩组件2,通过采用在车厢200的底部设置上座组件3,将伸缩组件2与上座组件3活动连接的形式实现伸缩组件2与车厢200活动连接。
53.具体地,上座组件3由一块l形结构的上座底板31和两块上座耳板32组成,两块上座耳板32均设置在l形结构的上座底板31上,l形结构的上座底板31可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车厢200底部,两块上座耳板32上分别设有耳孔,伸缩组件2的活塞杆22端部可通过销轴与两块上座耳板32铰接。
5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翻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装置。
55.可选地,该自翻车还包括车架100和车厢200,车厢200设置在车架100上并适于向一侧翻卸,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1和伸缩组件2,下座组件1设置在车架100上,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车厢200活动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当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适于在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并在车厢200翻卸完成后缩回以使车厢200复位。
5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自翻车的车厢200设置在车架100上,车厢200的左侧与车架100的左侧通过铰接件铰接,车厢200的右侧与车架100的右侧也通过铰接件铰接,当自翻车的车厢200需要向一侧倾翻卸货时,可将另一侧的铰接件打开,通过设置在车架100上的千斤顶等起重机构将车厢200顶向一侧从而完成倾翻卸货。
57.车厢200倾翻卸货时,车厢200沿着左侧边或右侧边的固定转轴转动,当车厢200从0
°
转到35
°
时,复位装置的伸缩组件2跟随车厢200一起转动,伸缩组件2的挡杆24在下座拉板11的通道结构内移动并未与下座拉板11的圆弧部抵接,伸缩组件2的活塞杆22未被拉出,活塞221未对弹簧23进行压缩,此时,伸缩组件2还未开始积蓄能量,没有产生拉力,当车厢200转过35
°
时,伸缩组件2的挡杆24与下座拉板11右上角的圆弧部抵接,这时弹簧23开始压缩,当车厢200转到45
°
时,弹簧23压缩至最大压缩量,储存大量的压缩能量,当车厢200完成翻卸货物开始复位时,弹簧23释放压缩能量,伸缩组件缩回并将车厢200拉回复位,当车厢200转至35
°
时,弹簧23的压缩能量释放完毕,这时车厢200的合成重心已经远离固定转轴,依靠车厢200的自重,车厢200即可顺利复位,不仅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200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200复位更加容易。
58.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