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及扭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59902发布日期:2023-04-26 16:29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车辆及扭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扭杆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轨道车辆的扭杆装置,连接在转向架和车身之间,主要由扭杆、扭臂、连杆及安装座组成。当车身和转向架产生相对侧倾时,扭臂带动扭杆发生扭转而产生反扭矩,从而抵抗车身侧倾。现有的扭杆装置可抑制车身的侧倾,但是对于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形式的车身运动则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该轨道车辆可抑制车身的摇头运动,增强轨道车辆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包括车身、转向架及扭杆装置;扭杆装置包括:

3、第一扭转体;

4、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车身相连,第一扭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

5、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分别与第一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一扭转体扭转,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一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一扭转体扭转;

6、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并排布置且分别位于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分别设置在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延伸或纵向倾斜延伸。

7、进一步地,第一扭转体包括第一扭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并排布置且分别位于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竖向延伸或竖向倾斜延伸,第一扭杆与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一扭杆与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一扭杆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接臂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二连接臂可转动连接。

8、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位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第一扭杆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并相对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第一扭杆位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的部分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形成u形结构。

9、进一步地,

10、第一连接臂的上端与第一扭杆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一连接臂的下端与第一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

11、第二连接臂的上端与第一扭杆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二连接臂的下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

12、进一步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第一轴套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内且套设在第一扭杆的一个端部,第二轴套安装在第二安装座内且套设在第一扭杆的另一个端部,第一扭杆相对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可转动。

13、进一步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二扭转体、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分别与第二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二扭转体扭转,第四连杆分别与第二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二扭转体扭转,第二扭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第一扭杆和第二扭转体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并排布置且分别位于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轨道车辆的竖向延伸或竖向倾斜延伸。

14、进一步地,第二扭转体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内穿过并相对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

15、进一步地,第二扭转体包括第二扭杆、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第二扭转体形成u形结构,第二扭杆与第三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二扭杆与第四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二扭杆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内穿过并相对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位于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之间,第一扭杆和第二扭杆可转动连接。

16、进一步地,第一扭杆为空心结构,第二扭杆从第一扭杆内穿过且二者可相对转动。

17、进一步地,第一扭杆为空心圆管,第二扭杆为圆杆。

18、进一步地,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延伸,第三连接臂远离第二扭杆的端部与第三连杆的上端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的下端与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第四连接臂远离第二扭杆的端部与第四连杆的上端可转动连接,第四连杆的下端与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

19、进一步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第三轴套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内且套设在第二扭杆上,第四轴套安装在第二安装座内且套设在第二扭杆上,第二扭杆相对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可转动。

20、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车身固定连接。

2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扭杆装置,扭杆装置为上述轨道车辆的扭杆装置。

22、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包括扭杆装置,该扭杆装置包括第一扭转体、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两个安装座分别与车身相连,两个连杆分别与转向架的基座相连,该扭杆装置可抑制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摇头运动,增强轨道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24、本实用新型的扭杆装置,可抑制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摇头运动,增强轨道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转向架及扭杆装置;所述扭杆装置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体包括第一扭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并排布置且分别位于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竖向延伸或竖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扭杆与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扭杆与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扭杆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可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所述第一扭杆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所述第一扭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形成u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内且套设在所述第一扭杆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轴套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内且套设在所述第一扭杆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扭杆相对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可转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二扭转体、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扭转体和所述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扭转体扭转,所述第四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扭转体和所述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扭转体扭转,所述第二扭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扭杆和第二扭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轨道车辆的横向并排布置且分别位于轨道车辆横向中心的两侧,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轨道车辆的竖向延伸或竖向倾斜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扭转体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内穿过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扭转体包括第二扭杆、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扭转体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二扭杆与第三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扭杆与第四连接臂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扭杆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内穿过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转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之间,所述第一扭杆和所述第二扭杆可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杆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扭杆从所述第一扭杆内穿过且二者可相对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杆为空心圆管,所述第二扭杆为圆杆。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二扭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二扭杆的端部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与所述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装置还包括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所述第三轴套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内且套设在所述第二扭杆上,所述第四轴套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内且套设在所述第二扭杆上,所述第二扭杆相对所述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可转动。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14.一种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装置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扭杆装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和扭杆装置,该轨道车辆包括车身、转向架及扭杆装置;扭杆装置包括:第一扭转体、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车身相连,第一扭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第一连杆分别与第一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一扭转体扭转,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一扭转体和转向架的基座可转动连接并适于驱动第一扭转体扭转。该轨道车辆可抑制车身的摇头运动,增强轨道车辆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逢春,汪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